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话冲突中的语用管理探析 被引量:38
1
作者 李成团 冉永平 《中国外语》 CSSCI 2011年第2期43-49,共7页
在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性话语是一种不礼貌的社交现象,存在重要的语用理据。基于访谈辩论节目等语料分析,本文从面子威胁程度界定冲突的本质,并将其划分为两类:缓和性冲突与加剧性冲突,后者包括正面性冲突加剧和负面性冲突加剧;然后重点探... 在人际交往中的冲突性话语是一种不礼貌的社交现象,存在重要的语用理据。基于访谈辩论节目等语料分析,本文从面子威胁程度界定冲突的本质,并将其划分为两类:缓和性冲突与加剧性冲突,后者包括正面性冲突加剧和负面性冲突加剧;然后重点探讨动态交际过程中会话的冲突管理与说话人的身份属性显现或构建,以期弥补传统礼貌理论研究的缺陷,揭示复杂的人际交往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言语冲突 不礼貌 冲突管理 身份构建
原文传递
当代中国死刑存废论争的话语解释
2
作者 尚海明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9年第4期44-50,共7页
英国学者齐格蒙·鲍曼在《立法者与阐释者》一书中将知识分子区分为现代的“立法者”与后现代的“阐释者”两种类型。这其中,“立法者”类型的知识分子秉持一元主义的世界观,认为所有问题都必然有唯一正确答案,并试图通过所谓启蒙... 英国学者齐格蒙·鲍曼在《立法者与阐释者》一书中将知识分子区分为现代的“立法者”与后现代的“阐释者”两种类型。这其中,“立法者”类型的知识分子秉持一元主义的世界观,认为所有问题都必然有唯一正确答案,并试图通过所谓启蒙推动社会进步。在中国死刑存废论争中,部分主张死刑废止的法学学者便具有鲍曼笔下“立法者”的影子,试图将西方死刑废止观念认定为一种真理性命题并强加于民众,这是引发死刑问题上此类学者与大众观念冲突的根源。在一个多元社会之中,要有效解决这类冲突问题,就应当对法学学者的“立法者”角色予以充分反思,并尝试从“阐释者”视角对中国的死刑问题进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刑存废 话语冲突 立法者 阐释者
下载PDF
Study on Strategies to Manage Verbal Aggressiveness
3
作者 金婷 《大观周刊》 2011年第14期224-224,共1页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