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Blocking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A on Calcium Channels in Isolated Rat Ventricular Myocytes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宝 刘建勋 +1 位作者 孟红旭 林成仁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2年第5期366-370,共5页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A (SAA) on L-type calcium current (I-CaL) in isolated ventdcular myocytes of Sprague-Dawley rats. Methods: SPA powder was dissolved in normal Tyrode's solution...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salvianolic acid A (SAA) on L-type calcium current (I-CaL) in isolated ventdcular myocytes of Sprague-Dawley rats. Methods: SPA powder was dissolved in normal Tyrode's solution to reach the concentrations of 1, 10, 100, and 1000 μmol/L. The traditional whole-cell patch-clamp recording technique was employ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SAA on I-CaL in single ventricular myocytes which were prepared by Langendorff perfusion apparatus from Sprague-Dawley rats. Results: SPA (1, 10, 100, and 1000 μmol/L) inhibited I-CaL peak value by 16.23%± 1.3% (n=6, P〈0.05), 22.9% ± 3.6% (n=6, P〈0.05), 53.4% ± 3.0% (n=8, P〈0.01), and 62.26% ± 2.9% (n=8, P〈0.01), respectively. SAA reversibly inhibited I-CaL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and with a half-blocking concentration (IC50) of 38.3 μmol/L. SAA at 100 μmol/L elevated the I-V curve obviously, and shifted the half-active voltage (V0.5) from (-15.78± 0.86) mV to (-11.24 ± 0.77) mV (n=6, P〈0.05) and the slope (K) from 5.33 ±0.74 to 4.35±0.74 (n=6, P〉0.05). However, it did not alter the shapes of I-V curve, steady-state inactivation curve, or recovery from inactivation curve. Conclusions: SAA inhibited I-CaL in a dose-dependent manner. It shifted the steady-state activation curve to a more positive voltage,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drug affected the activated state of calcium channels, and suggested that the Ca2. antagonistic effect of SPA be beneficial in the treatment of 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lvianolic acid A ventricuiar myocytes patch-clamp technique L-type calcium channels
原文传递
EFFECTS OF SMALL DOSE OF TPA AND DIFFERENTMODES OF INTRAVENOUS UROKINASE ADMINISTRATION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2
作者 沈卫峰 张瑞岩 +3 位作者 张建盛 张大东 张宪 郑爱芳 《Medical Bulletin of Shanghai Jiaotong University》 CAS 1998年第Z1期1-4,共4页
Objectire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small dose of recombinant tissue - 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 (tPA)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dose of urokinase (UK) and assess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odes ofintrave... Objectire This study compares the effects of small dose of recombinant tissue - type plasminogenactivator (tPA) with those of conventional dose of urokinase (UK) and assesse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modes ofintravenous UK administra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Methods Eighty patientswith AMI were randomized to 50mg of tPA (Group Ⅰ, n=26) using an accelerating approach or to 1.0-1.5 millionU of UK (Group Ⅱ, n=54). UK was administered as a single bolus injection of whole dose (GrouP Ⅱa, n=26) orhalf dose bolus injection followed by half dose infusion (Group Ⅱb, n=28). All patients underwent coronaryartsriogrophy 90min after the initiation of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 and the infarct - related coronary artery (IRA)patency was evaluated. Cardiac events during hospitalization were recorded and predischarge left ventricularfunction was determined by two -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esults The IRA patency rate was significantlyhigher in Group Ⅰ (88.4%) than in Group Ⅱ (53.7%) (P<0.01). Group Ⅰ patients had less cardiac events duringhospitalization (11.5% vs 33.3%) and greater improvement in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than group Ⅱ patients.However, these angiogrophic,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al and prognostic parameters did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between Group Ⅱa and Group Ⅱb. Conclusion Thrombolysis after AMI with small dose of intravenous tPAexerts better angiographic and clinical effects than that with conventional dose of UK. The thrombolytic effects ofUK were not affected by different modes of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of the ag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yocardiai inlarction THROMBOLYSIS ANGIOGRAPHY left ventricuiar function prognosis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起源于主肺动脉干的室性早搏和/或室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5
3
作者 杨兵 陈明龙 +8 位作者 徐东杰 陈红武 居维竹 余健 陈凯 单其俊 邹建刚 陈椿 曹克将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07年第6期414-418,共5页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的电生理特征、标测方法和导管消融。方法 27例疑似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患者中4例(15%)起源于MSPA,其中男性3例,平均年龄(25±10)岁。3例使用非接触式标测系... 目的探讨起源于主肺动脉干(MSPA)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室早/室速)的电生理特征、标测方法和导管消融。方法 27例疑似右心室流出道室早/室速的患者中4例(15%)起源于MSPA,其中男性3例,平均年龄(25±10)岁。3例使用非接触式标测系统结合常规标测,1例采用常规标测。2例使用温控导管消融,2例采用冷盐水灌注导管消融。结果1例(N_4)超声心动图提示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余3例未发现器质性心脏病。1例患者为室早/室速伴有晕厥,另3例仅有室早。室早/室速体表心电图表现为下壁导联 R 波振幅高、心电轴右偏和 Q_(aVL)/Q_(aVR)比值较大。非接触式标测显示最早激动点位于球囊上方较远距离,激动面积大,最早激动点至爆发点距离远。成功靶点处激动较体表 QRS 波起始提前(28±6)ms,2例记录到等大的 A 波和 V 波,3例记录到融合的尖峰或碎裂电位,局部高能量可以获得较满意的起搏标测图形。4例患者均消融成功,随访(6.5±3.0)个月,1例复发后再次消融成功。结论起源于 MSPA 的室早/室速并非少见,非接触式标测的特殊表现可快速揭示诊断,详细的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指导的消融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室性心动过速 主肺动脉干 导管消融
原文传递
单侧、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的优劣差异 被引量:5
4
作者 邱乃锡 罗家扬 +2 位作者 刘俊辉 柯胜蓝 蔡程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7年第7期125-128,共4页
目的:探讨分析单侧、双侧脑室行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破入脑室的优劣差异。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双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70例(双侧组),行单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70例(单侧组),所有... 目的:探讨分析单侧、双侧脑室行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后破入脑室的优劣差异。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40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行双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70例(双侧组),行单侧脑室置管引流治疗70例(单侧组),所有患者均处理脑内血肿,在术后均行尿激酶冲洗。比较两组患者引流治疗时间、引流管通畅率、手术穿刺损伤率及术后脑室感染率。结果:当患者有脑室扩大时,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组的引流治疗时间为(9.0±2.4)d,短于单侧外置管引流组的(12.1±2.8)d,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组的引流管通畅率为87.5%,明显高于单侧外置管引流组的73.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当患者无脑室扩大时,单、双侧引流治疗时间及引流管通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术造成的穿刺损伤率分别为4.3%、5.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脑室感染事件。结论:单侧、双侧脑室外置管引流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破入脑室均安全有效,当患者有脑室扩张时双侧脑室行外置管引流治疗效果好于单侧,当患者无脑室扩张时,单、双侧脑室行外置管引流效果均较好,无显著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室穿刺引流 高血压性脑出血 脑室扩大 效果差异
下载PDF
脑室镜在儿童脑积水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探讨 被引量:4
5
作者 闫宝锋 木塔力甫·努热合买提 +9 位作者 买尔阿芭 栾新平 木依提·阿不里米提 贾宏宇 苑杨 徐敬轩 杜鹏 杨岩 艾克拜尔·哈里克 王瑞嘉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5-87,共3页
目的通过分析脑室镜辅助下5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探讨脑室镜在儿童脑积水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8月至2014年5月分别采用5种脑室镜辅助手术方式(第三脑室造瘘术、第三脑室造瘘术+脑室-腹腔分... 目的通过分析脑室镜辅助下5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探讨脑室镜在儿童脑积水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9年8月至2014年5月分别采用5种脑室镜辅助手术方式(第三脑室造瘘术、第三脑室造瘘术+脑室-腹腔分流术、第三脑室造瘘术+脉络丛电灼术、脑室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透明隔造瘘术+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88例脑积水患儿,分析其疗效、预后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88例脑积水患儿经脑室镜-辅助手术治疗后,84例术后早期显效或有效,早期总有效率达95.45%。术后早期并发症78例次,均在1~2周后恢复;晚期并发症18例(20.45%),其中再次行脑室-腹腔分流术14例(15.9%)。结论脑室镜技术应用于儿童脑积水的治疗,可以使治疗方案个体化,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远期并发症及二次手术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积水 脑室镜 第三脑室底造瘘术 脑室-腹腔分流术 并发症
原文传递
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40例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李素花 王文静 +4 位作者 李莉娜 郑彩莲 李刚 毕金涛 孙小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3年第6期946-948,共3页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二组用药前后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药物的耐...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8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盐酸曲美他嗪治疗。观察二组用药前后心律失常发作情况、药物的耐受性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减少心律失常发作,但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曲美他嗪可有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发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曲美他嗪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能量代谢 疗效
原文传递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腹膜透析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消退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秀娟 王时敏 +3 位作者 官继超 单娟萍 蒋宗明 沈水娟 《医学研究杂志》 2017年第1期142-146,共5页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CAPD患者,根据其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分为ARB(缬沙坦)组(A组)和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组(B组)两组,两... 目的观察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对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和动脉硬化指数的影响。方法 65例接受CAPD患者,根据其服用降压药物不同分为ARB(缬沙坦)组(A组)和非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组(B组)两组,两组降压目标均为≤140mmHg/90mmHg,每间隔6个月定期至门诊随访,共随访24个月,即入选时(T_0)、6个月(T_6)、12个月(T_(12))、18个月(T_(18))、24个月(T_(24))。于随访各时点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血肌酐、脑钠肽、尿量、超滤和肌酐清除率及心脏超声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心胸比等,计算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同时观察T_0、T_(12)和T_(24)时动态血压监测,测定血压变异率并通过一系列计算获取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结果与基础值T_0比较,降压治疗第18个月后两组LVMI均明显下降(P<0.05);与B组相应时点比较,A组T_6、T_(12)、T_(18)和T_(24)时点LVMI显著降低(P<0.05)。与各组基础值比较,治疗后心胸比值下降(P<0.05);A组T_(12)、T_(18)和T_(24)时点心胸比和脑钠肽值较B组相应时点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T_(12)和T_(24)时间点24h收缩压变异、24h舒张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显著降低(P<0.05)。心力衰竭再次住院率A组(5.4%)显著低于B组(11.6%)。结论 ARB能促进其CAPD患者左心室肥厚的消退,降低血压变异和动脉硬化指数,可减少因心力衰竭再次住院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 左心室肥厚 动脉硬化指数
下载PDF
超声二维应变评价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右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 被引量:2
8
作者 叶振盛 戴莹 +3 位作者 欧宓 赖宝春 王春 郭薇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797-799,共3页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技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右室心肌的应变能力。方法:对31例CHF患者及31例正常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采集并存储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四腔二维图形。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在二维应变模式下测... 目的:应用二维应变技术研究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右室心肌的应变能力。方法:对31例CHF患者及31例正常人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经胸采集并存储3个心动周期的标准心尖四腔二维图形。运用EchoPAC超声工作站进行脱机分析,在二维应变模式下测量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右室面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和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比较各收缩期峰值应变在两组间的差异。同时测量并分析右室面积变化率和右室射血分数与右室整体收缩峰值应变的相关性。结果:CHF组右室游离壁及室间隔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及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右室整体收缩期峰值应变与右室面积变化率及右室射血分数均呈正相关(r=0.567,P<0.01;r=0.546,P<0.01)。结论:CHF患者的右室心肌纵向收缩功能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描计术 心室功能 二维应变
原文传递
氯沙坦的干预作用对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李素花 《四川医学》 CAS 2010年第6期814-815,共2页
目的通过研究氯沙坦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的情况,探讨氯沙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分别在服用氯... 目的通过研究氯沙坦治疗前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变化的情况,探讨氯沙坦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律失常的预测作用。方法将8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3例,治疗组给予氯沙坦+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分别在服用氯沙坦当天及服用第7天进行心电图检查,记录患者的QT间期及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QT间期于治疗7d后明显降低。治疗7d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QTd值分别为(38.4±9.9)ms、(49.2±10.4)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QTcd分别为(42.4±8.9)ms、(54.6±13.7)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分别为8、18例(P<0.05)。结论氯沙坦可明显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间期异常情况,对预防梗死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改善其预后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沙坦 急性心肌梗死 心律失常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培哚普利对急性心肌梗死炎症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邓柳霞 余国龙 +1 位作者 艾旗 袁春菊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CSCD 2013年第19期3481-3487,共7页
背景:近期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直接移植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改善心肌组织内环境,并增强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炎... 背景:近期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直接移植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改善心肌组织内环境,并增强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心功能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取自健康足月分娩产妇脐血。60只健康家兔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随机选5只家兔分别于移植后1,2,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家兔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量;荧光显微镜观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P<0.05),单纯移植组高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改善最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肌组织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且单纯移植组低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③联合治疗组、单纯移植组治疗后1,2,4周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且联合治疗组细胞计数多于单纯移植组(P<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动物,能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活率,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抑制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表达作用增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心肌梗死 脐血单个核细胞 炎症反应 培哚普利 静脉移植 白细胞介素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心肌组织 心肌细胞 心室重塑 干细胞图片文章
下载PDF
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汪菁峰 宿燕岗 +3 位作者 秦胜梅 王蔚 柏瑾 葛均波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13年第5期351-355,共5页
目的 评价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71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手术,53例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壁或侧后壁,18例植入前壁或下壁(非侧后壁);48例右心室导线植入心尖部,23例植入流出道间隔部.术前记... 目的 评价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效果的影响.方法 71例顽固性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手术,53例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壁或侧后壁,18例植入前壁或下壁(非侧后壁);48例右心室导线植入心尖部,23例植入流出道间隔部.术前记录受试者心功能(NYHA分级)、QRS时限(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术后6个月对上述参数进行随访,比较不同右心室起搏部位对CRT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 术后6个月,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LVEF高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组[(0.44±0.07)对(0.40±0.07),P=0.048],余心功能、QRSd、LVEDD、LVESD等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左心室起搏部位进一步分为侧壁或侧后壁与非侧后壁两组,就侧壁或侧后壁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较间隔部起搏可更好地提高心输出量LVEF[(0.45±0.07)对(0.40±0.08),P=0.027],改善心功能[(2.59±0.59)对(3.00±0.68),P=0.038],对于非侧后壁组,比较右心室心尖部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各项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若无视左心室起搏部位,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略优于流出道间隔部起搏;而对于左心室侧壁和/或侧后壁起搏者,应尽量将右心室导线置于心尖部,以获得较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力衰竭 心脏再同步治疗 右心室起搏导线位置 左心室起搏导线位置
原文传递
伊贝沙坦联合吲哒帕胺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及左室肥厚的逆转作用
12
作者 张守民 《医学信息(西安上半月)》 2007年第11期1962-1963,共2页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82例EH伴LVH患者随即分为A组(单用伊贝沙坦)40例,B组(伊贝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42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压及LVH指标的变化。结果... 目的观察伊贝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降压疗效及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方法将82例EH伴LVH患者随即分为A组(单用伊贝沙坦)40例,B组(伊贝沙坦与吲哒帕胺联用)42例。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及两组间血压及LVH指标的变化。结果6个月后两组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组间降压幅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左室重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B组较A组更明显(P<0.05).结论伊贝沙坦联合吲哒帕胺能有效地控制血压且对EH的LVH有逆转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伊贝沙坦 吲哒帕胺 左室肥厚
下载PDF
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25例临床疗效观察
13
作者 赵传奎 刘钢铁 +1 位作者 叶威巍 赵静 《现代保健(医学创新研究)》 2006年第04X期5-6,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疗效及对并发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后遗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9例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另有对照组21例单纯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剂、管理血压和防止感染等相... 目的探讨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临床疗效及对并发脑血管痉挛、脑梗塞后遗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对29例脑出血、继发性脑出血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另有对照组21例单纯应用脱水降颅压、止血剂、管理血压和防止感染等相比较,观察临床疗效、后遗症及死亡率。结果计价两组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89.7%,对照组52.4%(P〈0.05),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明显减少后遗症和死亡率的发生。结论应用尼莫通微创治疗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疗效显著,也明显减少后遗症和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莫通 微创 脑出血继发性脑室出血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