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rivers,Trends,and Patterns of Changing Vegetation-greenness in Nansha Islands,China from 2016 to 2022
1
作者 TANG Jiasheng FU Dongjie +2 位作者 SU Fenzhen YU Hao WANG Xinhui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SCIE CSCD 2024年第4期662-673,共12页
Changes in vegetation status generally also represents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islands and reefs(IRs).However,studies are limited of drivers and trends of vegetation change of Nansha Islands,China and how ... Changes in vegetation status generally also represents changes in the ecological health of islands and reefs(IRs).However,studies are limited of drivers and trends of vegetation change of Nansha Islands,China and how they relate to climate change and human activities.To resolve this limitation,we studied changes to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vegetation-greenness index for 22 IRs of Nansha Islands during normal and extreme conditions.Trends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were analyzed using Sen's slope and Mann-Kendall test at two spatial scales(pixel and island),and driving factor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by time-lagged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es.These were related to impacts from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ic factors under normal(temperature,precipitation,radiation,and 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t-up Index(NDBI))and extreme conditions(wind speed and latitude of IRs)from 2016 to 2022.Results showed:1)among the 22 IRs,NDVI increased/de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15/4 IRs,respectively.Huayang Reef had the highest NDVI change-rate(0.48%/mon),and Zhongye Island had the lowest(–0.29%/mon).Local spatial patterns were in one of two forms:dotted-form,and degradation in banded-form.2)Under normal conditions,human activities(characterized by NDBI)had higher impacts on vegetation-greenness than other factors.3)Under extreme conditions,wind speed(R^(2)=0.2337,P<0.05)and latitude(R^(2)=0.2769,P<0.05)provided limited explanation for changes from typhoon events.Our results provide scientific support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Nansha Islands and the United Nations‘Ocean Decade’initiati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sland and reefs(IR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 vegetation-greenness change-rate Sen's slope Nansha Islands China
下载PDF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 被引量:23
2
作者 谢舒笛 莫兴国 +1 位作者 胡实 陈学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5,共14页
探究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可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生... 探究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可为该区植被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通径分析法分析了不同生长阶段气温和降水对三北防护林工程区植被绿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研究发现:生长季多年平均植被绿度整体上呈现东部高西部低的空间格局,且林地>耕地>草地;生长季植被绿度呈现增长趋势,植被覆盖状况得到改善,其中耕地植被增长趋势最大。生长季升温抑制植被生长,降水量增加促进植被生长,降水量是影响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生长季植被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在不考虑降水变化影响时,升温促进植被生长,但生长季温度升高带来的降水量减少使得升温对植被生长表现为抑制作用。生长季不同时期降水量增加对植被生长均是促进作用,表现为末期>中期>初期;而气温的影响则表现为生长季初期升温促进植被生长,中期和末期升温不利于植被生长。生长季末期升温对植被生长的负效应以直接作用为主,而中期主要通过降水量变化的间接作用体现。识别生长季不同时段气温和降水对植被绿度影响的差异性,有助于全面认识和评估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北防护林工程区 气候变化 植被绿度 响应 通径分析法
原文传递
遥感在稀土矿区植被污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3
作者 雷国静 刘少峰 程三友 《江西有色金属》 2006年第2期1-5,共5页
采用高分辨率快鸟遥感数据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周围植被长势进行了调查。运用了归一化植被指数密度分割方法和通过旋转二维散点图获得植被绿度方法来提取植被污染信息,并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而对矿区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采用高分辨率快鸟遥感数据对南方离子型稀土矿周围植被长势进行了调查。运用了归一化植被指数密度分割方法和通过旋转二维散点图获得植被绿度方法来提取植被污染信息,并对以上两种方法进行了对比和分析。从而对矿区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缓解的方式和建议。这为遥感技术运用到其他矿山植被污染信息调查提供了较为可行的工作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植被指数 密度分割 植被绿度 生态环境
下载PDF
曼谷城市扩张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7
4
作者 韩瑞丹 张丽 +2 位作者 郑艺 王恒 张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6322-6334,共13页
利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4期Landsat数据和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开展了泰国曼谷地区近25年来城市扩张分析,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变化和扩张模式分析、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及扩张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自1990... 利用1990、2000、2010和2015年4期Landsat数据和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开展了泰国曼谷地区近25年来城市扩张分析,包括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时空变化和扩张模式分析、扩张的生态环境效应分析以及扩张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自1990年以来,曼谷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增长,经历了先快后慢再快的增长过程。城市扩张主要沿东北方向,且在距离城市中心14—20km的范围内扩张最为明显,扩张模式以边缘式和填充式为主。(2)在城市化进程中,植被和热岛对城市扩张分别有不同的响应。植被绿度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明显的地区位于距城市中心10—20km的范围内,即城市建设用地明显扩张的区域。热岛分布与城市建成区分布具有空间一致性,自1990s以来,热岛效应整体增强,但局部变异越来越不明显。(3)曼谷城市扩张受到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城市布局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扩张 植被 热岛 驱动因素
下载PDF
Effects of rural–urban migration on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fragile areas: A case study of Inner Mongolia in China 被引量:11
5
作者 李仕冀 孙志刚 +1 位作者 谈明洪 李秀彬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6年第3期313-324,共12页
Differ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searchers hav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 tion at various levels to improving the eco-environment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ver the past decade,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have ... Different government departments and researchers have paid considerable atten- tion at various levels to improving the eco-environment i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s. Over the past decade, large numbers of people have emigrated from rural areas as a result of the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ese society. The question then remains: to what extent does this migra- tion affect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the areas that people have moved from? Based on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data with a resolution of 1 km, as well as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socio-economic data from 2000 to 2010 in Inner Mongolia, the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in the study area was analyzed via trend analysis and significance test methods. The contribution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natural factors to the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nditions during this period were also quantita- tively tested and verified, using a multi-regression analysis method. We found that: (1)the vegetation greenness of the study area increased by 10.1% during 2000-2010. More than 28% of the vegetation greennes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only about 2% decreased evi- dently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2) The area with significant degradation showed a banded distribution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agro-pastoral ecotone in central Inner Mongolia.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eco-environment is still fragile in this area, which should be paid close at- tention. The area where vegetation greennes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howed a concentrate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east and west of Inner Mongolia. (3) The effect of agricultural labor on vegetation greenness exceeded those due to natural factors (i.e. precipitation and tempera- ture). The emigration of agricultural labor improved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greenness sig- nificant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ural-urban migration agricultural labor vegetation greenness NDVI Inner Mongolia
原文传递
Vegetation greenness modeling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for Northeast Thailand 被引量:6
6
作者 Watinee THAVORNTAM Netnapid TANTEMSAPY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3年第6期1052-1068,共17页
In Northeast Thailand, the climate change has resulted in erratic rainfall and tem- perature pattern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both periods of drought and seasonal floods with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This study in... In Northeast Thailand, the climate change has resulted in erratic rainfall and tem- perature patterns. The region has experienced both periods of drought and seasonal floods with the increasing severity.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greenness based on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in major land cover types in the region. An assess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imate patterns and vegeta- tion conditions observed from NDVI was made. NDVI data were collected from year 2001 to 2009 using multi-temporal Terra MODIS Vegetation Indices Product (MOD13Q1). NDVI pro- files were developed to measure vegetation dynamics and variation according to land cover types. Meteorological information, i.e.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for a 30 year time span from 1980 to 2009 was analyzed for their patterns. Furthermore, the data taken from the period of 2001-2009, were digitally encoded into GIS database and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monthly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maps were generated based on kriging technique. The results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in NDVI values for both deciduous and evergreen forests. The highest productivity and biomass were observed in dry evergreen forests and the lowest in paddy fields.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be increasing slightly from 1980 to 2009 while no significant trends in rainfall amounts were observed. In dry evergreen forest, NDVI was not correlated with rainfall but was significant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These re- 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overall productivity in dry evergreen forest was affected by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A vegetation greenness model was developed from correlations between NDVI and meteorological data using linear regression. The model could be used to observe the change in vegetation greenness and dynamics affected by temperature and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vegetation greenness climate variability MODELING
原文传递
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特征及其对地表水热的响应 被引量:5
7
作者 董庆栋 陈超男 +2 位作者 殷浩然 周源珂 朱连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090-1101,共12页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 地表水热通过影响土壤和大气间的水分交换以及植被生长用水对植被格局起关键作用。使用2000—2020年MODIS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作为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评价指标,基于遥感技术获取同时段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和温度植被干旱指数(Temperature vegetation drought index,TVDI),用于指示地表水热状况。结合坡向和海拔等地形因素,使用均值和趋势法分析了秦巴山地植被绿度的时空特征;采用时滞相关性分析、主导因素分析探究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相关关系,以及影响植被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借助广义可加模型,结合植被类型探讨了植被绿度与地表水热的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秦巴山地LAI集中在1—5之间,LAI均值随海拔先增后减,不同坡向LAI差异较大,表现为大巴山北坡>大巴山南坡>秦岭南坡>秦岭北坡>西秦岭。秦巴山地LAI高值区与地表水热较好的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LAI低值区与LST低值区或TVDI高值区较为一致。(2)秦巴山地LAI以由增变减趋势为主,变化趋势的海拔分异大于坡向分异。在LAI由增变减区,地表水热以由增变减为主,其次是持续增加。(3)秦巴山地LAI与LST主要为显著正相关,与TVDI主要为显著负相关。LAI对地表水热的时滞响应不明显,LAI受TVDI的影响较受LST的影响面积广。(4)除LST增加导致落叶阔叶林和混交林LAI单调递增外,地表水热对各植被类型LAI均为非线性影响,即存在一定阈值,阈值两侧LAI的响应规律不同,不同植被类型对地表水热响应的阈值差异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地表水热 时滞效应 非线性 秦巴山地
下载PDF
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8
作者 侯小丽 张丽 +2 位作者 张炳华 周宇 梁勇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6年第17期230-235,244,共7页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响应特征,对于推进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对个别气候... 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器和调节器,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研究全球变暖背景下的青藏高原气候变化以及植被的响应特征,对于推进该区域气候变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不少该方面的研究报道,但大多局限于对个别气候因素或个别植被响应的描述,缺乏对多种气候因素的综合概括和对植被响应区域差异方面的系统概括。该研究首先总结了青藏高原多个气候参数(气温、降水、积雪、日照辐射、水热通量等)的变化特征;然后归纳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高原植被特征参数(绿度、物候、生产力、碳源/汇)对气候变化响应的规律;最后针对4个环境脆弱区,包括藏北、三江源、环青海湖、林芝,进行了植被变化气候响应特征的讨论。基于以上概述,分析了青藏高原植被气候变化响应研究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植被系统 植被绿度 物候 植被生产力 碳源/汇 蒸散发
下载PDF
1982~2011年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主要模态 被引量:8
9
作者 张学珍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226-1232,共7页
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82~2011年秋季(9~11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的主要模态,辨识了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综合时间和空间2个维... 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和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分析)2种方法,分别提取了北半球中纬度地区1982~2011年秋季(9~11月)归一化差值植被指数(NDVI)变化的主要模态,辨识了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并采用奇异值分解(SVD)的方法,综合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上的变异信息,揭示了植被绿度变化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北半球中纬度秋季植被绿度变化有2种基本模态,一种是持续增加模态(模态I),该模态广泛分布于北美大陆、亚欧大陆的北半部(大约在55oN以北)和东西两端,NDVI平均增速为0.014/10a;另一种是趋势转折模态(模态II),NDVI先增加,后减少,转折点大致出现在1994年,该模态主要出现在亚欧大陆中部,NDVI变化的平均速率分别是0.027/10a和-0.017/10a,其中以40oE^80oE最为典型。植被绿度变化与温度变化的时空特征基本一致。模态I区域的温度变化以持续性升高为主要特征,模态II区域的温度变化则以先增加后降低为主要特征,转折年份与NDVI变化的转折年份基本一致。SVD分析的第一模态NDVI与温度的时间系数相关系数为0.82,第二模态为0.92。由此表明,植被绿度变化主导模态可能由温度变化模态所致,在区域-大洲尺度上,温度变化的区域差异导致了秋季植被绿度变化的区域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半球 植被绿度 气候变化 区域差异 秋季
下载PDF
东北地区植被动态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卢洪健 朱冰 +1 位作者 胡智丹 李岩 《人民珠江》 2018年第3期26-30,共5页
干旱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的驱动因子之一,但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因此解析植被动态对干旱的响应模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东北地区1982—2012年NDVI和不同时间尺度SPI/SPEI数据,分析植被绿度年... 干旱是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下降的驱动因子之一,但不同植被类型对干旱的敏感性差异明显,因此解析植被动态对干旱的响应模式及其潜在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东北地区1982—2012年NDVI和不同时间尺度SPI/SPEI数据,分析植被绿度年际波动对气象干旱时间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在东北地区,与森林相比,草地和农田对干旱更为敏感;(2)植被绿度变化对长期干旱的响应更明显,但空间差异很大;(3)植被对干旱最敏感的时段通常为6—7月,草地在9月份受干旱的影响也很明显。年降水量是东北地区植被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森林干旱脆弱性与年降水量呈非线性关系,降水量700 mm的地区森林干旱脆弱性最高,各植被类型干旱脆弱性均随海拔升高而加重。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干旱规划以及抗旱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干旱 时间尺度 干旱脆弱性 东北地区
下载PDF
重庆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慧 魏兴萍 +2 位作者 蔡云丽 陈诗蝶 李良鑫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8-297,共10页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 [目的]为研究重庆岩溶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地利用类型的响应,有利于指导岩溶地区植被生态恢复的影响。[方法]基于植被叶面积指数(LAI)及土地利用类型数据,采用趋势分析和Hurst指数分析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的时空演变特征,利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绿度的影响。[结果](1)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的植被绿度整体呈增加趋势,分别在2007年和2012年达到最大绿度,绿度值为1.36和1.69,年平均增速为0.014和0.012。(2)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植被绿度动态变化趋向良好,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86.84%,87.04%,反持续改善趋势面积占比分别为52.82%,80.29%,是未来植被绿度主要变化趋势。(3)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和耕地,且林地转化的耕地是植被绿度退化的主要发生区,耕地、灌木和草地转化的林地是植被绿度改善的主要发生区。(4)高LAI的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减小,降低植被绿度,较低LAI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为高LAI土地利用类型,导致LAI增加。石漠化和非石漠化地区林地LAI转出总量减少最多,分别为11902.01和4442.18,转入总量增加最多分别为14983.78和17109.46;建设用地、水域和裸地面积较小,对LAI总量的影响不明显。[结论]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生态脆弱区植被绿度的变化特征及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机制,为重庆市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生态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漠化和非石漠化 植被绿度 叶面积指数 时空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类型
下载PDF
河北坝上地区2000-2019年植被绿度动态及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归因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彦芳 裴宏伟 赵超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45-352,共8页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 [目的]分析河北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及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旨在为区域生态建设和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的建设提供科学参考,为土地合理利用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方法]以MODIS MOD13Q1 NDVI遥感数据为数据源,结合Landsat土地利用数据,使用线性倾向估计分析了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的年际变化趋势,并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其的影响。[结果]①河北坝上地区主要生长季(4—10月)多年平均植被绿度整体上呈现坝东高,坝西低的空间格局,且林地>草地>耕地;②研究时段坝上地区生长季NDVI最大值和平均值均呈现明显的增加趋势,速率分别为0.063/10 a和0.044/10 a,植被绿度显著提升区域比例为60%~83%;③结合土地利用变化定量解析植被绿度年际变化发现,研究时段,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变化量中,耕地的贡献率为50.51%~57.22%,其次,林地和草地的贡献率分别为21.73%~28.62%和14.41%~15.07%,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总贡献率在6%左右。[结论]2000—2019年,坝上地区植被绿度增加趋势中耕地的贡献最大,但贡献率呈下降趋势,林地和草地的贡献逐渐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坝上地区 MODIS 植被绿度 NDVI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 河北省
下载PDF
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宇 余振 +3 位作者 栾军伟 王一 叶晓丹 刘世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6期6670-6681,共12页
植被绿度变化(绿化或褐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过去40a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82—2020... 植被绿度变化(绿化或褐化)的时空格局研究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系统管理政策。在全球气候变化加剧的背景下,过去40a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如何变化仍不清楚。基于气象再分析数据分析了1982—2020年来东北森林带的气候变化趋势,以叶面积指数(LAI)作为植被绿度的衡量指标分析了东北森林带中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植被绿度的时空变化格局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气候趋势呈现“暖干化”特征。研究区植被绿度总体呈绿化趋势,但2000年后植被绿度变化呈降低趋势的区域增加了7.23倍,主要位于大兴安岭西北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1982—2000年温度和土壤水分是植被绿度增加的主要驱动因素;而2000年之后,区域内植被绿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土壤水分的增加,降雨和相对湿度降低引起的水分胁迫导致大兴安岭西北部植被褐化加剧。研究结果为揭示东北森林带固碳能力变化、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林业管理对策提供了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森林带 植被绿度 温度 降雨 相对湿度 土壤水分
下载PDF
广东大宝山矿区植被污染信息的遥感识别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黄铁兰 王耿明 +1 位作者 李文胜 朱俊凤 《地质学刊》 CAS 2014年第2期284-288,共5页
为了探索遥感技术识别矿山植被污染信息的有效方法,基于ASTER和QuickBird 2种数据源,采用植被指数法和植被绿度法2种方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的植被污染信息进行了识别研究。通过不同数据源、不同识别方法的对比分析,为遥感技术识别矿山... 为了探索遥感技术识别矿山植被污染信息的有效方法,基于ASTER和QuickBird 2种数据源,采用植被指数法和植被绿度法2种方法,对广东大宝山矿区的植被污染信息进行了识别研究。通过不同数据源、不同识别方法的对比分析,为遥感技术识别矿山植被污染信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工作思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山环境 植被污染 遥感 植被指数 植被绿度 广东韶关
下载PDF
华北平原植被动态对气象干旱的响应特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洪健 胡智丹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6期4-8,共5页
基于中国华北平原1982—2012年NDVI和不同时间尺度SPI/SPEI数据,分析了植被绿度年际波动对气象干旱时间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干旱对春季植被绿度的影响强于夏季,对北部的影响强于南部;植被绿度对长期干旱的响应更明显,但... 基于中国华北平原1982—2012年NDVI和不同时间尺度SPI/SPEI数据,分析了植被绿度年际波动对气象干旱时间尺度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干旱对春季植被绿度的影响强于夏季,对北部的影响强于南部;植被绿度对长期干旱的响应更明显,但局部和季节差异非常明显,北部植被响应干旱的时间尺度较南部短;生长季水分亏缺是其植被干旱脆弱性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绿度 干旱 时间尺度 干旱脆弱性 华北平原
下载PDF
中国植被绿度期遥感监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0
16
作者 武永峰 李茂松 李京 《遥感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2-103,共12页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表植物物候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地面观测站点有限、资料不完整等缺陷,实现了观测方法由点向面的空间尺度转换,因此可表征植被生态系统层面的物候现象。本文选择使用"植被绿度期"来代替"植物生长期或生长... 基于遥感技术的地表植物物候监测,有效克服了传统地面观测站点有限、资料不完整等缺陷,实现了观测方法由点向面的空间尺度转换,因此可表征植被生态系统层面的物候现象。本文选择使用"植被绿度期"来代替"植物生长期或生长季"等概念,并以中国陆地植被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中国植被绿度期遥感监测模型———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来计算中国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为验证本模型结果的可靠性和优越性,使用地面物候观测数据对其结果加以检验,并与其他常见遥感监测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和验证表明,在地处温带地区的牡丹江、呼和浩特、北京、西安和洛阳站点,使用本模型计算的植被绿度始期与地面观测结果相差9—21d,绿度末期相差0—13d,其准确度均优于其他遥感模型,而且年际波动相对较小;在地处亚热带地区的屯溪、仁寿、贵阳和广州站点,本模型结果产生较大误差。通过误差分析可知,在南方以常绿植被为主的亚热带地区,本模型计算所得的植被绿度始期和绿度末期并不是地表植被生长季始末日期的真实反映,而往往用于指示区域气候变化的特征。此外,本研究模型比其他方法具有更好的适用性,而且适合不同空间尺度的植物物候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物候 遥感监测 植被绿度期 NDVI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的中国植被绿度始期变化 被引量:10
17
作者 武永峰 李茂松 +2 位作者 刘布春 白文波 蒋卫国 《地理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2-40,共9页
在对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数据集进行缺失处理、平滑处理以及残存误差订正的基础上,利用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计算生成了各年份全国植被绿度始期数据,统计了所有气候植被类型和生物气候区的平均绿度始期,并对... 在对1982-1999年NOAA/AVHRR NDVI数据集进行缺失处理、平滑处理以及残存误差订正的基础上,利用基于NDVI累积频率曲线的Logistic拟合模型计算生成了各年份全国植被绿度始期数据,统计了所有气候植被类型和生物气候区的平均绿度始期,并对不同空间类型植被绿度始期的年际变化趋势与显著性程度、时空变化特征等做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全国大部分地区植被绿度始期呈提前趋势,其中华北平原、贵州东北部、湖南中南部山地丘陵区、广东西部地区以及内蒙古高原东部典型草原区等明显提前。②植被绿度始期年际波动程度高于10天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业植被区、常绿植被区和草原区,其中河套平原、关中盆地、河南中东部、川西盆地、广东、藏东南边缘地带以及台湾部分地区超过15天。③除温带荒漠以外,其它所有植被类型绿度始期均为提前趋势。④从各生物气候区空间变化来看,随着年积温降低和干旱指数增大,植被绿度始期大致呈推迟趋势;从年际变化来看,华南、华东、华中、华北、内蒙、东北和青藏区植被绿度始期提前,陕晋和西北区植被绿度始期推迟。⑤受1982~1983年厄尔尼诺事件影响,各空间类型植被绿度始期分别表现为推迟和提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VI 植被绿度始期 植被类型 生物气候区 中国
下载PDF
基于GEE的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推移变化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谢佩君 宋小燕 +2 位作者 孙文义 穆兴民 高鹏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6518-6529,共12页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及其植被绿度线作为指标,分析了1987~2020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绿度以及植被绿度线推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7~2020年黄... 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GEE)云平台和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以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及其植被绿度线作为指标,分析了1987~2020年黄土高原生长季植被绿度以及植被绿度线推移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987~2020年黄土高原生长季NDVI和EVI年均增速分别为0.0042a^(-1)(P<0.01)和0.0023a^(-1)(P<0.01),2000年后的平均增速是2000年前的3~4倍;空间分布上,NDVI和EVI变化趋势以显著上升和极显著上升为主,面积占比分别为78.78%和69.21%;1987~2020年黄土高原植被绿度线VGLNDVI和VGLEVI分别以5.52和4.59km/a的速率向北推移;1987~2020年VGLNDVI和VGLEVI分别平均北移173.93和131.62km,北移量变化主要发生在2005~2010年,北移量最大区域分布在陕西榆林和延安地区、山西西北部、内蒙古中南部等黄土高原中北部区域,最大北移距离分别达到532.12和471.57k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指数 植被绿度线 GEE 黄土高原
下载PDF
基于NOAA NDVI研究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植 刘世荣 +2 位作者 孙鹏森 郭志华 周连第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758-2761,共4页
利用地面植被物候和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监测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样带大部分地区植被春季物候期变化与年份相关性不显著;(2)春季物候期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均呈现提前趋势... 利用地面植被物候和1982~2003年遥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监测了中国东部南北样带植被春季物候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样带大部分地区植被春季物候期变化与年份相关性不显著;(2)春季物候期发生显著变化的地区均呈现提前趋势;(3)物候期年际波动幅度高于10 d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以农业植被、常绿植被、草原植被覆盖为主的地区;(4)不同植被类型的春季物候期呈现一定时空变化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中国东部南北样带 春季物候
下载PDF
贵州民间草木染绿技艺与色彩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陈俊婵 须秋洁 郑晨华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41-47,共7页
为了探寻贵州民间草木染绿发展与染色技艺,文章以冻绿为试验材料探寻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染色效果。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梳理传统与贵州民间草木染绿的起源发展,采用染色试验法展示草木染绿的色彩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贵... 为了探寻贵州民间草木染绿发展与染色技艺,文章以冻绿为试验材料探寻其在不同条件下的染色效果。通过实地调研、查阅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梳理传统与贵州民间草木染绿的起源发展,采用染色试验法展示草木染绿的色彩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贵州民间草木染绿技艺的特点。研究得出:冻绿不同部位、不同新鲜程度染色效果不同,新鲜有果实的冻绿可直接染绿,新鲜无果实的冻绿色彩偏黄,晒干无果实冻绿色彩纯度低,用绿矾作媒染剂对新鲜与晒干无果实冻绿进行同媒染,新鲜无果实冻绿染得橄榄绿,晒干无果实冻绿呈深绿灰色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木染绿 传统染绿 贵州 民间染绿 染色工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