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宗主权”与传统藩属体系的解体——从“宗藩关系”一词的来源谈起 被引量:5
1
作者 刘清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4,共14页
文章追溯了"宗主权"一词中文翻译的出现过程,指出该词是伴随着日本国际法著述的引入,出现于清末,进而认为中国传统藩属体系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宗主国—属国关系体制不同,后者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强势规则,清朝传统藩属体系在进... 文章追溯了"宗主权"一词中文翻译的出现过程,指出该词是伴随着日本国际法著述的引入,出现于清末,进而认为中国传统藩属体系与近代西方国际法宗主国—属国关系体制不同,后者代表了当时国际社会强势规则,清朝传统藩属体系在进入国际社会时,不得不受其挑战而进行调适。在这一过程中,由于清朝对"宗主权"认识迟钝、国力衰弱、列强侵占等因素,无法最终依据当时西方国际法规范对与越南、朝鲜等国的传统藩属关系进行重新确立,而传统藩属体系逐渐被解体。当"宗主权"、"宗主国"等词语进入中文成为固定的术语时,后世学人开始用这些词语重新书写历史,由此产生了"宗藩关系"等词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主权 宗主国 藩属体系 宗藩关系 近代外交 越南 朝鲜
原文传递
“和亲”、“藩属”与“新贡纳”:西汉时期汉匈关系的理论审视
2
作者 袁宝龙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8-61,214,共15页
西汉初期,汉匈之间缔结了“和亲”盟约,并随之展开了政治联姻与经济往来,这是对先秦时期“和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汉匈双方借助政治联姻方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和亲”因此成为政治联姻的代名词。自汉武帝... 西汉初期,汉匈之间缔结了“和亲”盟约,并随之展开了政治联姻与经济往来,这是对先秦时期“和亲”传统的继承与发展。这一时期汉匈双方借助政治联姻方式建立了相对牢固的情感认同与文化认同,“和亲”因此成为政治联姻的代名词。自汉武帝以“有为”思想经略匈奴,汉代“和亲”的内涵便开始回归古义,不再与政治联姻产生必然联系。这一时期,西汉王朝与匈奴政权通过分别建构“藩属”体系的方式,在政治、军事诸方面展开激烈争夺。直至甘露年间,南匈奴款塞与西汉王朝共同组建了“新贡纳”体系,汉匈关系从此进入新阶段。不过受经学转向趋势的影响,前经学极盛时代的汉匈双方在价值取向和文化认同上与“和亲”时代大异其趣,互相怀疑、彼此猜忌逐渐成为这一时期汉匈关系的显性特征和主体基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和亲 藩属 新贡纳 汉匈关系
原文传递
藩属体系视阈下的清代中越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段红云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7-119,131,共14页
受传统“天下观”“夷夏观”“服事观”影响,清代中越藩属关系在政治上讲求以“字小事大”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具有重“礼”不重“驭”的特征;经济上讲求以“厚往薄来”为准则的朝贡贸易,具有重“义”不重“利”的特征;文化上讲求以“德... 受传统“天下观”“夷夏观”“服事观”影响,清代中越藩属关系在政治上讲求以“字小事大”为核心的差序格局,具有重“礼”不重“驭”的特征;经济上讲求以“厚往薄来”为准则的朝贡贸易,具有重“义”不重“利”的特征;文化上讲求以“德化四夷”为目标的文化辐射,具有重“文”不重“武”的特征;军事上讲求以“不治夷狄”为追求的军事威慑,具有重“统”不重“治”的特征。到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列强的全球扩张,中越传统藩属关系在与西方列强主导的条约体系的交锋中逐渐瓦解,中越分别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走上了寻求民族独立、构建近现代主权国家的道路。中越边界由传统的习惯线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边界线转变,中越关系也从传统的藩属关系向近现代国家间关系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中越关系 藩属体系
下载PDF
略论汉代天水郡的民族管理建置 被引量:3
4
作者 安梅梅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82-85,共4页
汉代天水郡是一郡三种建置并存,即管理普通民众的县、管理归降民族的属国和管理聚居民族的道。属国和道不同于郡县制,其民众"因其故俗",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民族管理建置适应了汉代天水郡多民族聚居、民族成份复杂的形势,... 汉代天水郡是一郡三种建置并存,即管理普通民众的县、管理归降民族的属国和管理聚居民族的道。属国和道不同于郡县制,其民众"因其故俗",享有一定的自治权,这种民族管理建置适应了汉代天水郡多民族聚居、民族成份复杂的形势,体现了汉代民族政策的包容性和灵活性,有利于当地民族融合的发展和边郡的稳定。东汉时天水属国停设,在此地恢复了县的建置,道的数目也大为减少,这说明了东汉中央集权制的进一步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天水郡 属国 建置
下载PDF
明治维新时期日本近代国家转型的契约性 被引量:3
5
作者 刘轩 《世界历史》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119,159,共14页
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幕府、天皇、公家、诸侯大名及武士等政治权力主体,经历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公议政治探索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通过明治新政权构建中的政治协商和中央集权体制构建中的契约行动,最终以较短时间、较小震荡和较大... 在明治维新过程中,幕府、天皇、公家、诸侯大名及武士等政治权力主体,经历了以江户为中心的公议政治探索和以京都为中心的公武合体运动,通过明治新政权构建中的政治协商和中央集权体制构建中的契约行动,最终以较短时间、较小震荡和较大变革实现了日本的近代国家转型。明治维新之所以能够实现契约性转型,其制度前提在于幕藩体制下的分权性组织结构;现实动因在于主要政治权力主体变动过程中对契约关系的遵守,特别是德川庆喜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主动退出;社会基础在于日本社会各界对富国强兵等转型目标的广泛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史 明治维新 公议政治 国家转型 契约 幕藩体制
原文传递
从藩属体系到民族国家体系:“中国-周边”政治秩序的近代转型 被引量:2
6
作者 平维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6期76-80,共5页
藩属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二元天下”的疆域结构基础上,它是规范中原王朝与周边族群政权关系秩序的古典政治体系。这一体系基于“天下观”“服事制”“夷夏观”等思想理念之上,维系着古代“中国-周边”政治秩序的动态平衡。西方资本主... 藩属体系形成于秦汉时期“二元天下”的疆域结构基础上,它是规范中原王朝与周边族群政权关系秩序的古典政治体系。这一体系基于“天下观”“服事制”“夷夏观”等思想理念之上,维系着古代“中国-周边”政治秩序的动态平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崛起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政治格局,他们以“扭曲”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替代了东亚地区传统的“藩属体系”。这种建立在“不平等条约”基础上的殖民体系打破了东亚地区原有的动态平衡,一部分藩属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并最终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中华民族作为重塑中华的重要载体,也是建立中华现代国家、跻身世界政治舞台的基石。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民族解放与自我救赎,成为独立自主的现代民族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属体系 民族国家 政治秩序
下载PDF
萨琉之役对中琉日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连晨曦 林明太 高琳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8年第3期133-138,共6页
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迫使琉球进入中日两属时期,中国明朝政府对此采取了消极防御策略,岛津氏乘机控制琉球,肆意盘剥。日本幕府在通过琉球恢复中日贸易的交涉屡次受挫后,开始企图脱离朝贡贸易圈。萨琉之役是日本继壬辰倭乱后对宗藩体... 1609年萨摩藩入侵琉球,迫使琉球进入中日两属时期,中国明朝政府对此采取了消极防御策略,岛津氏乘机控制琉球,肆意盘剥。日本幕府在通过琉球恢复中日贸易的交涉屡次受挫后,开始企图脱离朝贡贸易圈。萨琉之役是日本继壬辰倭乱后对宗藩体制的又一次挑战,对东亚秩序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19世纪日本吞并琉球埋下了伏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萨摩藩 琉球 幕府 宗藩体制
下载PDF
晚清藩属政策与其外交得失关系研究
8
作者 宋凡 《大连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15-21,共7页
以中国帝制王朝为中心的“朝贡格局”在晚清时期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面对挑战,清廷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琉球推行延宕之法,在越南问题上战争与和平手段兼用,在朝鲜方面则大范围变更了旧制。这些调整既突显出清廷积极强化宗主权与... 以中国帝制王朝为中心的“朝贡格局”在晚清时期遭到了西方列强的强烈冲击。面对挑战,清廷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琉球推行延宕之法,在越南问题上战争与和平手段兼用,在朝鲜方面则大范围变更了旧制。这些调整既突显出清廷积极强化宗主权与消极放弃之间的首鼠两端,又体现了其在面对传统和近代两种外交理念及外交思维碰撞时的茫然无措,更暴露了其应对时局变化的僵化手段和虚弱本质。而随着藩属体系的瓦解,东亚外交体系随即步入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藩属体系 政策调整 外交体系近代化
下载PDF
晚清条约外交的现代性
9
作者 宋凡 《大连大学学报》 2021年第3期9-14,共6页
19世纪,西方国家在不断竞争和妥协的实践中冲破了教皇外交的束缚,确立了以条约外交为代表的近代外交体系。伴随着中外接触的渐趋频繁,清代传统的藩属体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艰难转型。从总理... 19世纪,西方国家在不断竞争和妥协的实践中冲破了教皇外交的束缚,确立了以条约外交为代表的近代外交体系。伴随着中外接触的渐趋频繁,清代传统的藩属体制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下逐渐瓦解,中国开始了从传统外交向近代外交的艰难转型。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到南北洋通商大臣,从使领制度到外务部,在制度变迁的同时国人对近代外交的制度、规则和理念持续而理性地思考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藩属体制 瓦解 近代外交
下载PDF
略论汉代对羌的多元民族管理建置
10
作者 安梅梅 李晓东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60-63,共4页
汉代对内徙羌族部落主要采用属国、护羌校尉和道的管理建置,这种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统,职责和权限也不同,相当于郡县二级制的管理模式。其适应了当时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适应了汉代羌族部落社会经济... 汉代对内徙羌族部落主要采用属国、护羌校尉和道的管理建置,这种多元民族管理建置具有各自不同的管理系统,职责和权限也不同,相当于郡县二级制的管理模式。其适应了当时羌族部落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也适应了汉代羌族部落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不一的现状,体现了汉代对羌民族政策的灵活性、多样性和包容性,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属国 护羌校尉 建置
下载PDF
隋唐时期游牧行国体制与藩属体系的碰撞和重组——多民族国家建构视野下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研究
11
作者 李元晖 《黑龙江民族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3-70,共8页
在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下审视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可以得出和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作者在概述隋唐时期两大族群所建政权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从游牧行国和农耕王朝藩属的互动看,无论是游牧行国体制还是唐王朝的藩属体制,都不是静止不变... 在多民族国家建构的视角下审视游牧和农耕族群的互动,可以得出和传统观点不同的结论。作者在概述隋唐时期两大族群所建政权关系的基础上,认为从游牧行国和农耕王朝藩属的互动看,无论是游牧行国体制还是唐王朝的藩属体制,都不是静止不变的状态,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双方关系的发展,受到空间的限制,两种体制也必然经历不断的重组和整合,构成了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一个主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隋唐时期 游牧行国 藩属体系 碰撞与重组
原文传递
清代宗藩体制的形成及特点初探 被引量:2
12
作者 林龙飞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年第2期72-75,共4页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力的悬殊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它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国力的悬殊 ,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深刻的文化动因———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宗藩体制是通过朝贡、敕封等一系列封建礼仪来维系的。政治上表现为封建礼仪的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 ,经济上通过朝贡、赏赐及附载贸易 ,增进各国的经济交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宗主国 藩邦 清代 体制
下载PDF
晚清宗藩体制的解体
13
作者 林龙飞 《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0年第3期47-50,共4页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 ,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 ,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 宗藩体制是东亚地区中国和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间的一种不平等的封建国际系统结构。封建宗藩体制的解体 ,是晚清对外关系史上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中国近代史上的许多重大问题 ,包括琉球问题、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等都与这个问题有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宗藩体制 外交关系史 琉球问题 中法战争
下载PDF
从《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论晚清宗藩体制之争议 被引量:4
14
作者 尤淑君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68-79,共12页
通过分析《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作者认为清政府允许朝鲜开国,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朝鲜与西方诸国通商事务,拟定该章程,而朝鲜却想趁机变通旧制,谋求与西方诸国同样的平等地位。由于礼部暗中阻碍等原因,李鸿章的构想未能全部实现,... 通过分析《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作者认为清政府允许朝鲜开国,由北洋大臣李鸿章主持朝鲜与西方诸国通商事务,拟定该章程,而朝鲜却想趁机变通旧制,谋求与西方诸国同样的平等地位。由于礼部暗中阻碍等原因,李鸿章的构想未能全部实现,只能单方面加重中国驻朝鲜商务委员监督朝鲜君臣的权力,但却让朝鲜更想脱离宗藩体制,寻求自主之路。《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的签订,并未真正强化中朝宗藩关系,反而种下了中朝两国冲突的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朝商民水陆通商章程》 宗藩体制 君臣名分 体制争议
原文传递
宗藩体制:东亚传统国际安全体制析论 被引量:5
15
作者 魏志江 《现代国际关系》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0-46,64,共7页
东亚历史上的宗藩体制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畿服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儒家大一统的理念和华夷观。宗藩体制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呈等级差序不断向外缘扩散的安全结构形成的过程。宗藩体制内的国际行为体之间以王道... 东亚历史上的宗藩体制起源于中国先秦时期的畿服制度,其理论基础是中国儒家大一统的理念和华夷观。宗藩体制的演进过程实际上就是东亚以中国为中心、呈等级差序不断向外缘扩散的安全结构形成的过程。宗藩体制内的国际行为体之间以王道政治和礼治主义为指导,建构起共建、共享东亚安全利益的结构体系。尽管宗藩体制在国际关系上具有不平等性,但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借此建构的国际安全体系及其所体现的王道政治、共建和共享安全利益以及和平主义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国际安全 东亚安全结构 中国
原文传递
浅析宗藩体制下清政府对琉球态度的转变——以“脱清人”的活动为中心
16
作者 王群 姜秀玉 《西部学刊》 2024年第7期71-74,共4页
在近代风云变化的东亚地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朝与琉球的宗藩关系受到了巨大冲击。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侵略的步伐加快,使琉球深陷危机之中。以向德宏、蔡大鼎为代表的“脱清人”在福州、天津和北京等地开展活动以求清政府的援助。... 在近代风云变化的东亚地区,随着西方列强的侵入,清朝与琉球的宗藩关系受到了巨大冲击。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侵略的步伐加快,使琉球深陷危机之中。以向德宏、蔡大鼎为代表的“脱清人”在福州、天津和北京等地开展活动以求清政府的援助。清朝作为琉球的宗主国,却对琉球显示出摇摆不定的态度。在“脱清人”的不断努力下,以“分岛改约”事件为节点,清政府对待琉球的态度出现了由轻视到重视的巨大转变,并以强硬的态度与日本谈判。直到甲午战争爆发,华夷秩序完全崩溃,这种以“宗藩体制”为主体的中琉关系最终瓦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琉球 “脱清人” 清政府 日本
下载PDF
试析甲午战争与东亚宗藩体系的解体
17
作者 苑爽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3-136,共4页
东亚宗藩体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中朝宗藩关系源远流长,朝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的“大陆政策”挑战中朝宗藩关系的侵略战争。甲午战败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东亚宗藩... 东亚宗藩体系是东亚地区特有的一种国家间关系。中朝宗藩关系源远流长,朝鲜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最重要的藩属国之一。甲午战争是一场日本的“大陆政策”挑战中朝宗藩关系的侵略战争。甲午战败后,中国丧失了对朝鲜的宗主权,至此东亚宗藩体系彻底解体,对东亚的国际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 宗藩体系 宗主权 甲午战争
下载PDF
顺治时期中朝之间的封与贡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兴元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1期53-55,共3页
册封与朝贡是清季中朝宗藩体制的重要特征。依据宗藩体制,朝鲜国王、世子、王妃均须得到清帝册封;同时,朝鲜国王须定期或不定期地派使节到北京朝贡。封与贡既是宗藩体制的礼仪,也是维护宗藩体制的措施。
关键词 册封 朝贡 宗藩体制
下载PDF
再论清朝对中亚宗藩体制的维系与巩固——以乾隆帝与外藩领主的私人关系为中心 被引量:3
19
作者 耿琦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2期81-87,共7页
清朝统一新疆后,相继与中亚诸部确立了宗藩关系,从而将宗藩体制拓展到了中亚。对清朝而言,中亚部落在成为外藩的同时,其领主便自觉地与乾隆皇帝结成了非对称性的私人关系。为确保和强化这一关系,乾隆皇帝对外藩给予恩惠或奖励时走向台前... 清朝统一新疆后,相继与中亚诸部确立了宗藩关系,从而将宗藩体制拓展到了中亚。对清朝而言,中亚部落在成为外藩的同时,其领主便自觉地与乾隆皇帝结成了非对称性的私人关系。为确保和强化这一关系,乾隆皇帝对外藩给予恩惠或奖励时走向台前,对外藩加以拒绝或训诫时则退居幕后。乾隆皇帝与中亚外藩领主间的私人关系,推动了清朝对中亚宗藩体制的维系和巩固,从而为清朝在新疆的统治营造了良好的地缘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朝 中亚 乾隆皇帝 外藩领主 私人关系
下载PDF
中国传统宗藩体制述论 被引量:3
20
作者 柳岳武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42-48,共7页
中国传统宗藩体制是在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各具特点的演变,直至近代解体。这一体制客观上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在较长... 中国传统宗藩体制是在中国古代宗法观念、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并在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着各具特点的演变,直至近代解体。这一体制客观上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带来了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它在较长历史时期中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终形成和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至明清时期又阻碍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因此,如何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该体制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的重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藩体制 古代 近代 中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