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含光伏电站的发电系统可靠性分析 被引量:41
1
作者 王敏 宗炫君 +3 位作者 袁越 张新松 刘盛松 钱康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4期42-49,10,共8页
为分析光伏电站并网对发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光伏电站多状态可靠性模型。模型根据光伏电站实测数据求得各状态的晴空指数和辐照度波动指标,提出按数据等频划分的原则计算各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并对给定状态下的太阳辐照度进... 为分析光伏电站并网对发电系统可靠性的影响,提出了新的光伏电站多状态可靠性模型。模型根据光伏电站实测数据求得各状态的晴空指数和辐照度波动指标,提出按数据等频划分的原则计算各状态之间的转移概率,并对给定状态下的太阳辐照度进行分时模拟,最后采用序贯蒙特卡洛模拟法评估含光伏电站的发电系统的可靠性。由于考虑了实际太阳辐照度波动特性与晴空指数之间的相关性,状态抽样结果表明,提出的光伏辐照度多状态时序模型更符合实际的天气变化特性。基于RBTS的仿真结果表明,采用此模型的光伏电站可靠性分析相对于直接抽样法的计算结果更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电站 可靠性 晴空指数 波动特性 序贯蒙特卡洛模拟
下载PDF
水蚀风蚀交错带坡面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25
2
作者 姜娜 邵明安 雷廷武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904-908,共5页
研究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流域进行.在一个自然完整坡面上网格布点,采用双环定水头入渗法研究了坡面土壤的入渗特性,在应用传统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分形理论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对坡面土壤入渗特性的空... 研究在水蚀风蚀交错带的强烈侵蚀中心陕北神木县六道沟流域进行.在一个自然完整坡面上网格布点,采用双环定水头入渗法研究了坡面土壤的入渗特性,在应用传统统计学方法的基础上,将分形理论和地统计学方法结合起来对坡面土壤入渗特性的空间变异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论:(1)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和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等三个参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0.48、0.36与0.40,在坡面上的变异程度属于中等变异性;(2)三个参数的分维值D分别为1.88、1.92与1.85,样本之间土壤特性值的差异较小,短距离的变异影响占主导地位;(3)研究的土壤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分形特征.稳定入渗率、平均入渗率与前30 min累积入渗量的自相关范围分别为20~120 m、20~140 m与40~100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蚀风蚀交错带 稳定入渗率 空间变异 分形特征
下载PDF
全球季风动力学与气候变化 被引量:27
3
作者 安芷生 吴国雄 +14 位作者 李建平 孙有斌 刘屹岷 周卫健 蔡演军 段安民 李力 毛江玉 程海 石正国 谭亮成 晏宏 敖红 常宏 冯娟 《地球环境学报》 2015年第6期341-381,共41页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 本文结合现代季风和古季风研究成果对全球季风进行了一个全面回顾,并引入了一个全球季风的新定义,该定义考虑了三维分布、终极成因,强调了季节性气压梯度变化对季风环流的影响,并同时使用了环流与降水来描述季风强度。我们在从构造到季节内的宽广时间尺度上来考察全球季风气候变化。全球季风的性质包括全球不均一性、区域差异性、季节性、准周期性、不规则性、不稳定性和穿时性。对全球季风动力学来说,太阳辐射、地球轨道参数、下垫面性质和海-陆-气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文还讨论了季风变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主要驱动因子以及多时间尺度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自然过程与人类活动影响对我们理解未来全球季风行为都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季风 季风动力学 气候变化 多时间尺度 古季风 青藏高原 亚洲季风 季风变率 季风性质 海-陆-气相互作用 太阳辐射 下垫面性质 季风定义
下载PDF
近50年安徽省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4
作者 卢燕宇 田红 +1 位作者 鲁俊 温华洋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9-775,共7页
采用1961—2010年安徽省辐射观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建立了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进而推算了安徽省各地太阳总辐射,并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理论天文辐射为起始值所... 采用1961—2010年安徽省辐射观测数据和常规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建立了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方法;进而推算了安徽省各地太阳总辐射,并采用趋势分析、突变检验和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以理论天文辐射为起始值所建立的全省统一公式,能够较好的拟合安徽省月尺度的太阳总辐射值。根据公式推算的安徽省各地太阳总辐射资源的丰富程度以3级为主,空间分布呈北多南少的特征,季节分布为夏多冬少单峰型,但在梅雨期存在波谷。近50年来安徽省各地太阳总辐射量基本呈一致的减少趋势,全省平均下降趋势为每10年减少0.31 MJ·m-2·d-1,近年来辐射下降趋缓。安徽省太阳总辐射在20世纪80年代初存在一次突变现象;近50年总辐射量以准10年和4~6年左右周期振荡较为明显,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年代际振荡信号减弱,并且太阳总辐射气候态以偏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总辐射 气候学计算 变化特征 安徽省 日照百分率
下载PDF
A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mesoscale eddies in the Bay of Bengal from 22–year altimetry data 被引量:15
5
作者 CUI Wei YANG Jungang MA Y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11期16-27,共12页
Eddy properties in the Bay of Bengal are studied from 22 a 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AVISO) data using a sea level anomaly(SLA)-based eddy identification. A geographical d... Eddy properties in the Bay of Bengal are studied from 22 a archiving, valid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satellite oceanographic(AVISO) data using a sea level anomaly(SLA)-based eddy identification. A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an eddy polarity, an eddy lifetime and propagation distances, eddy origins and terminations,eddy propagation directions and trajectories, eddy kinetic properties, the evolution of eddy properties,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ies of eddy activities are analyzed in this area. Eddies exist principally in the western Bay of Bengal and most of them propagate westward. The polarity distribution of eddies shows cyclones prefer to occur in the northwest and south of the Bay of Bengal, while anticyclones mainly occur in the east of the bay. Five hundred and sixty-five cyclones and 389 anticyclones with the lifetime that exceeds 30 d are detected during the 22 a period, and there is a preference for the cyclones for all lifetime and propagation distances. The kinetic properties of all observed eddies show the average amplitude of the cyclone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he anticyclones, whereas that is opposite for average radius, and their average velocities are basically the same. Moreover, the evolution of eddies properties reveals that the eddies with a long lifetime that exceeds 90 d have a significant double-stage feature of the former 50 d growth period and the dying period after 50 d. For the seasonal variability of the eddies, the cyclones occur more often in spring while the anticyclones occur more often in summer. The analysis of long-lived eddy seasonal distributions shows that there is the obvious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eddy activities in the Bay of Bengal.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an eddy number shows an obvious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EKE var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soscale eddy altimetry data Bay of Bengal eddy characteristics seasonal variabilit3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下载PDF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of precipitation during 1961-2014 across the Mongolian Plateau 被引量:11
6
作者 QIN Fu-ying JIA Gen-suo +3 位作者 YANG Jie NA Yin-tai HOU Mei-ting Narenmandula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8年第5期992-1005,共14页
Precipitation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controls vegetation growth and land-use practice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Mongolian Plateau(MP), so the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has been an impor... Precipitation is the dominant factor that controls vegetation growth and land-use practices in the arid and semiarid Mongolian Plateau(MP), so the spatiotemporal heterogeneity of precipitation change has been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question in the region.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annual and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cross the entire MP based on monthly precipitation data from 136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during 1961–2014 by using a modified Mann–Kendall test, Sen's slope, Morlet Wavelet Transform, and geostatistical methods. Results show the following: 1) Annual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slightly from 1961 to 2014.Station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trends were 41.9%and 58.1%, respectively. Significant positive trends were mainly in the southwestern and northeastern regions of the plateau, whereas significant negative trends were in the northern and southeastern regions.2)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at rates of-5.65 and-0.41 mm/decade in summer and autumn, respectively, but increased at 1.91 and 0.51 mm/decade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contribution of spring and winter precipitation to the annual amount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but that of summer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3) A large majority of stations(80.2%) showed decreasing trends in summer,whereas 89.7% and 83.1% of stations showed increasing trends in spring and winter.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rend magnitude in seasonal precipitation amount was strongly heterogeneous. 4)By climatic zones, precipitation increased in humid and arid zones, but decreased in a semiarid zone. On the whole, the MP experienced a drying trend, with significant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PITATION INTERANNUAL trends SEASONAL variability SPATIO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MONGOLIAN PLATEAU
下载PDF
50年来中国臭氧总量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0
7
作者 谢静晗 李飒 肖钟湧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977-2987,共11页
利用来自世界臭氧与紫外辐射数据中心的中国区域6个地基观测站点数据,对多传感器再分析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1971~2020年中国区域臭氧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呈现轻微的... 利用来自世界臭氧与紫外辐射数据中心的中国区域6个地基观测站点数据,对多传感器再分析遥感数据进行验证,并基于验证后的遥感数据分析了1971~2020年中国区域臭氧总量不同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50a来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呈现轻微的下降趋势.年平均臭氧总量在1978年和1993年分别出现最大值(347.5±53.8)DU和最小值(291.9±29.5)DU,在1971~1978年、1978~1993年、1993~2020年,这3个时段年平均臭氧总量在整个中国区域分别是增长、减少、增长.月平均臭氧总量随季节变化呈现出正弦曲线形态,在3月和10月分别出现峰值(约338DU)和谷值(约285DU).中国区域臭氧总量在空间上呈现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东北部地区,该值可达360DU以上.中国区域50a月平均臭氧总量同样呈现纬向条带状分布.此外,时间变异系数和空间变异系数随季节的变化规律相似,夏季最小,接着依次是秋季和春季,冬季最大.即臭氧总量的变化和空间差异在夏季都最小.50a期间,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臭氧总量的变化趋势各不相同.在1971~1978年,臭氧总量的增长量和增长率都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向条带状分布.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增加了56DU,约为16%;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增加了12DU,约为5%.在1978~1993年,减少量和减少率也呈现由北向南递减的纬度地带性.在40°N以北的相对高值地区最大减少了93DU,约为22%;而在30°N以南的相对低值地区,最小减少了11DU,约为4%.在1993~2020年,西北地区出现最大增长,增长量为18DU,约为6%;东南地区出现最小增长,增长量为4DU,约为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臭氧总量 时序变化 季节变化 空间特征 中国区域
下载PDF
基于极限平衡及蒙特卡罗法的含软弱夹层边坡降雨失效概率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林呀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03-107,共5页
鉴于软弱夹层物理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的渗流特性、稳定性及失效概率的影响,利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和SLOPE/W模块,分析了不同类型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不同监测面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体积含水率变化、确定... 鉴于软弱夹层物理力学参数的空间变异性对降雨条件下边坡的渗流特性、稳定性及失效概率的影响,利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EEP/W和SLOPE/W模块,分析了不同类型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边坡的不同监测面的孔隙水压力变化、体积含水率变化、确定性安全系数变化及失效概率。结果表明,边坡上部孔压与体积含水率在一定高程内保持不变,而在深部呈线性增大,下部孔压则呈持续线性增大趋势,在软弱夹层处孔压与体积含水率呈现突变,不同类型降雨影响了边坡表层孔压的变化幅度,在停雨后趋于一致。安全系数总体上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在停雨时刻安全系数达最小值,后锋型降雨对边坡安全系数影响最大,其次是平均型降雨,再次是中锋型降雨,最后是前锋型降雨。不同类型降雨(平均型降雨,前锋型降雨,中锋型降雨及后锋型降雨)的失效概率分别为8.3%、9.1%、4.2%、3.6%,可见不同类型降雨条件下含软弱夹层边坡失效概率排序为前锋型降雨>平均型降雨>中锋型降雨>后锋型降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变异性 软弱夹层 边坡稳定 渗流特性 数值模拟
下载PDF
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9
9
作者 白慧 吴龙 《贵州气象》 2011年第2期8-12,共5页
利用1979—2009年31 a安顺地区(安顺、平坝、普定、镇宁、关岭和紫云)6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6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变化特征,提取代表安顺地区的代表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安顺地区暴雨日数的... 利用1979—2009年31 a安顺地区(安顺、平坝、普定、镇宁、关岭和紫云)6站的降水资料,统计分析6站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的变化特征,提取代表安顺地区的代表站,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安顺地区暴雨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特征。安顺地区暴雨日数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末期间具有明显的3~5a的年际震荡,并在90年代初达到峰值。安顺地区暴雨偏多年在高低空环流、风场和能量场配置的主要特征为:700hPa和500hPa高低空位势高度配置一致,位势高度在中高纬度出现"东高西低"的走势,安顺地区位于异常低涡的东南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部,这样来自异常低涡东南侧的冷空气与来自海洋北上的暖湿气流在此交汇,利于底层切变线和准静止锋的建立;安顺地区位于高空偏西急流的右前方的出口处,低空西南急流右前方的出口处和低空东南急流左前方的出口处,这种高低空急流的配置非常有利于暴雨区垂直上升运动的产生;安顺地区及其附近区域对流不稳定较强,利于对流不稳定能量的积累,从而使对流不稳定区域易出现强对流系统,对安顺地区的不稳定能量的储存和释放十分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顺地区 暴雨日数 年际变化 气候特征
下载PDF
多尺度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异特征和传递函数构建 被引量:7
10
作者 冯正江 聂卫波 +2 位作者 余淼 许坤鹏 马孝义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3期64-75,共12页
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异特征具有明显空间依赖性和尺度效应,其多尺度上的参数估值是农田灌溉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在关中平原进行的52组双环入渗试验为基础,通过比较不同方法计算的标定因子对Kostiakov公式的标定效果,结合小波分... 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异特征具有明显空间依赖性和尺度效应,其多尺度上的参数估值是农田灌溉设计和管理的重要基础。该研究以在关中平原进行的52组双环入渗试验为基础,通过比较不同方法计算的标定因子对Kostiakov公式的标定效果,结合小波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识别并量化分析标定因子和土壤特性参数(土壤机械组成、容重、初始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在多尺度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利用多元线性回归(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LR)、BP神经网络(BP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BP-ANN)和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3种方法构建估算标定因子的土壤传递函数。结果表明,采用最小二乘法计算标定因子对Kostiakov公式的标定效果最优,所有测点标定后累积入渗量与实测值的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平均偏差(Mean Bias Error, MBE)、相对误差绝对值均值(Mean Absolute Value of Relative Error, MARE)分别为1.83 cm、0.24 cm、21.2%;多尺度条件下,土壤容重、砂粒、黏粒和有机质含量组合是引起研究区域标定因子空间变化的主要变异源,其中标定因子与砂粒和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总通径系数分别为0.78和0.65,与黏粒和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总通径系数分别为-0.74和-0.68;采用SVM法构建估算标定因子的土壤传递函数精度最高,其验证集所得入渗量估算值与实测值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间的RMSE、MBE和MARE分别为1.92 cm、0.05 cm和27.6%,说明SVM法可用于构建估算标定因子的土壤传递函数。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多尺度上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异特征和解决入渗参数难以快速获取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渗 土壤 回归 空间变异 标定 变异特征 小波分析 传递函数
下载PDF
月、季尺度降雨变化特征及未来变化情况分析 被引量:8
11
作者 莫崇勋 阮俞理 +1 位作者 林怡彤 孙桂凯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2-57,共6页
为科学探讨降雨变化特征,基于广西桂林市64 a降雨数据,采用相对变率、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月尺度降雨的稳定性和年内分布特征,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等分析4季降雨的趋势、突变及周期特征,采用相关函数法对未来降雨... 为科学探讨降雨变化特征,基于广西桂林市64 a降雨数据,采用相对变率、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月尺度降雨的稳定性和年内分布特征,采用线性趋势、Mann-kendall、和Morlet小波等分析4季降雨的趋势、突变及周期特征,采用相关函数法对未来降雨变化情况进行预估。结果表明:各月降雨相对变率较大,最大值达71.34%,月降雨序列不稳定,降雨集中度处于0.17~0.63之间,6月份为降雨主要集中期;春秋两季降雨呈现下降趋势,而夏冬两季则呈现上升趋势,4季降雨均于20世纪80-90年代发生突变,其中冬季降雨序列突变时间较早为1980年前后,秋季则较晚为1990年前后,4季降雨均呈现多尺度相互嵌套的周期特征,其中夏冬两季主周期较春秋两季短;预估未来降雨特征与现状相似,即降雨特征具有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对变率 集中度 集中期 MANN-KENDALL MORLET小波 降雨变化特征
下载PDF
台胞大陆旅游的空间差异及演变特征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王新建 郑向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915-1920,共6页
采用离散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及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台胞大陆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1994—2009年间省际、区域间、区域内分布差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台胞大陆旅游在省际间、区域间、区域内空间分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省际差... 采用离散系数、赫芬达尔系数、首位度及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台胞大陆旅游的发展现状以及1994—2009年间省际、区域间、区域内分布差异及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台胞大陆旅游在省际间、区域间、区域内空间分布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中省际差异最大,东部地区内、西部地区内、区域间、东北地区内差异其次,中部内差异最小;台胞入境旅游在区域间与东北地区内集聚程度较高,中部地区内的集聚程度相对较低;在区域间、东北地区、东部地区内的首位度较大,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内部首位度较小。研究还发现,与我国入境旅游区域分布相对差异不断缩小趋势不同的是,台胞入境旅游的区域分布差异经历了一个先扩大,后缩小的过程,且近年仍然保持高于2000年前的平均水平;经济的发展与开放程度、台商投资的分布、与台湾历史文化关系、地理区位条件对台胞大陆旅游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而旅游资源条件和旅游业发达程度对台胞的空间分布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胞 入境旅游 空间差异 演变特征
原文传递
贵州省喀斯特地区石漠化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变异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孝良 陈效民 +1 位作者 周炼川 周方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5-80,共6页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 通过对贵州省喀斯特地区不同石漠化阶段的土壤分析,研究了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和有机碳的变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石漠化程度增加,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均呈降低的趋势,且轻组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有减少趋势。在土体分布上,研究区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含量从大到小均依次表现为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且随石漠化程度加深,表现出表土侵蚀现象。研究区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季节性变化特征明显,以高温高湿的夏秋季较低,冬季较高;在变异幅度上,以未石漠化和潜在石漠化土壤全氮和总有机碳的变异幅度较大,土壤总有机碳库的更新比例分别为19%和20%,而轻度和中度石漠化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库更新比例较低,仅为11%和14%。喀斯特地区土壤全氮、总有机碳、轻组有机碳和重组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基本性质间表现出显著的相关关系,与土壤容重、碳酸钙含量、颗粒组成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石漠化 有机碳 全氮 变异特征 贵州省
下载PDF
盘锦市近50年冬季气温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杨文艳 张大为 王丽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1期10107-10108,共2页
利用近50年(1957-2006年)冬季盘锦大洼站的气温资料,对盘锦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逐旬平均气温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冬季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盘锦... 利用近50年(1957-2006年)冬季盘锦大洼站的气温资料,对盘锦冬季平均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及逐旬平均气温的演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盘锦冬季季平均气温年际变化呈上升趋势,不同年代呈现出不同的年代际变化特征;盘锦冬季平均最低气温上升是盘锦冬季气温升高的主要因子;冬季平均气温在整个研究时段中,除存在明显的4年左右的振荡周期和6—8年的周期外,还存在14—16的较长周期。并表现出不同年代的周期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气温 年际变化 周期特征
下载PDF
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短期影响模拟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晋涛 胡嘉镗 +2 位作者 李适宇 许永基 徐闯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8-190,共13页
利用已经过验证的高分辨率三维海洋动力模型FVCOM,根据1984—2014年内伶仃洋的围填海变化情况,结合情景模拟案例,研究分析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影响,探究截流式和顺流式围填海对伶仃洋不同季节的水平余流场、垂向环流结构以及潮汐... 利用已经过验证的高分辨率三维海洋动力模型FVCOM,根据1984—2014年内伶仃洋的围填海变化情况,结合情景模拟案例,研究分析围填海对伶仃洋水流动力的影响,探究截流式和顺流式围填海对伶仃洋不同季节的水平余流场、垂向环流结构以及潮汐变化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围填海对伶仃洋的余流流向没有明显影响,但对余流速有较大的影响。在水平方向上,截流式围填海使得周边海域的余流速明显增大,增幅在0.02~0.25 m/s不等,其中口门区域受到的影响最大;相较于底层流场,表层流场受围填海的影响相对更大,围填海以南的较远海域在表层出现一条强度逐渐减弱的流速减小带,减幅在0.02~0.15 m/s不等,且影响范围与流场的分布密切相关,在夏季向南延伸,在冬季向西南延伸。顺流式围填海的影响则主要分布在伶仃洋两侧沿岸,并且不同季节的影响特点有一定区别,在夏季使得内伶仃洋东岸海域流速增大,但在冬季使其流速减小,变化幅度均在0.02 m/s以上。在垂直方向上,围填海使口门区域余流的纵向流速梯度增加,并且改变了伶仃洋余流的垂向分布情况,总体表现为远离围填海的海域表、底层余流的流速减小,中上层余流的流速增大;与此同时,围填海大幅度改变了周边海域的横向流速,并且在伶仃水道、矾石水道等区域产生了新的横向环流。围填海使得河口至围填海的余水位明显上升,使得伶仃洋海域的余水位下降,余水位梯度的增大是围填海周边余流速增大的主要原因。另外,围填海影响了伶仃洋的潮汐变化过程。在大潮期间,围填海改变了伶仃洋海域涨落潮时的潮流流速,使得周边海域落急流速增加,较远海域落急流速减小,而涨急流速都减小;同时,围填海使得海域涨落潮时的潮位受到一定影响。围填海最终使得伶仃洋的潮汐相位提前了20~35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填海 水动力变化 余流 季节特点 数值模型 伶仃洋
下载PDF
变温过程试验箱温度特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周芳 贾业宁 《装备环境工程》 CAS 2016年第4期72-77,共6页
目的研究环境试验箱变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特性。方法对具有代表特性的温度试验箱进行温场特性测定及分析,深入了解变温过程中试验箱的温场分布和影响温度特性的各个因素。结果变温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温度重合性差,温变率越高,变温过程的... 目的研究环境试验箱变温过程中的温度分布特性。方法对具有代表特性的温度试验箱进行温场特性测定及分析,深入了解变温过程中试验箱的温场分布和影响温度特性的各个因素。结果变温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温度重合性差,温变率越高,变温过程的非线性越明显。结论在变温过程中,试验箱内部测点和控制温度相比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得处于试验箱中的受试产品的不同部位,承受温度梯度应力。对于产品外表面、安装在外表面的零部件或靠近外表面的内部零部件,可能产生物理损坏或性能下降。故在使用中应充分注意这种温场特性对受试产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温过程 温变率 温度特性
下载PDF
森林光能利用效率的测定方法及主要影响因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元媛 朱万泽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24,共7页
光能利用率(LUE)反映了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CO_2的能力,是表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参数,被广泛用于估算区域和全球生产力.文中主要总结分析了LUE的测量方法、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森林LUE... 光能利用率(LUE)反映了植被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大气中CO_2的能力,是表征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参数,被广泛用于估算区域和全球生产力.文中主要总结分析了LUE的测量方法、动态变化特征和影响因子.环境因子和生物因子共同影响森林LUE的时空变异特征.基于碳循环以及LUE模型的研究,以后的LUE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多种LUE测量方法的综合利用;2)深入研究LUE的时空变异特征及其影响因子;3)探讨环境和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LUE的综合影响;4)LUE与其他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耦合作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利用效率 涡度协方差技术 光化学植被指数 变异特征 森林生态系统
下载PDF
Laboratory-scale investigation of 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andslide dams in U-shaped valleys
18
作者 JIAN Fu-xian CAI Zheng-yin GUO Wan-l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23年第3期688-704,共17页
Mater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liding and depositing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slide dams,which are fundamentally determining the m... Mater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during sliding and depositing is particularly significative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nal structure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landslide dams,which are fundamentally determining the mechanical and hydraulic behavior and the susceptibility to cause dam failure.However,limited by longevity shortages and special geographic environments,the mater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ir formation mechanisms are difficult to observe in the field.Therefore,an experimental apparatus modeling a landslide dam was developed in this paper,designing three sampling methods with two valley states.The internal deposit characteristics,void ratio variation and relative content of the particle size range(PSR)were analyzed,and the mechanics of deposit structure were also delicately ascertained.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ranular material deposited in valley shows a structure of inverse grain size accumulation in both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rections,exhibiting spatial variability of particle gradation and void ratio.The characteristic PSR decreases from 22-30 mm in the two-dimensional state to 10-14 mm in the threedimensional state.Vibration excitation and vibration sieve are the intrinsic mechanisms of granular flow segregation,intrinsically inducing the formation of inverse grading deposit structures.Consequently,spatial variability in size is mainly trig gered by segregation,whereas coarse particle content and deposition boundaries merely exacerbate the difference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slide dam IInverse grading structure Granular flow segregation Material spatial variability Deposit characteristics
下载PDF
昆明市不同等级降水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晓鹏 邹灵宇 胡俊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 2014年第3期73-78,共6页
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近42年(1971-2012年)昆明市12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昆明市的小雨日数占总雨日数的比重最大,总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小雨日数的减少所致。2001年后降水的减少... 采用线性趋势法,Mann-Kendall检验的方法,分析了近42年(1971-2012年)昆明市12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昆明市的小雨日数占总雨日数的比重最大,总雨日数的减少主要是由于小雨日数的减少所致。2001年后降水的减少趋势更加明显,且在2009年后出现极端化发展的趋势。全市年总雨日数及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分布不均匀,存在两个多雨日中心。各站年总降水日数和小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但是东川不显著;中雨、大雨和暴雨日数大部以缓慢减少为主,部分有所增加,但变化趋势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 MANN-KENDALL检验 年际变化 空间特征 昆明
下载PDF
热带太平洋温跃层深度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原因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晓倩 方越 +2 位作者 祖永灿 塔娜 刘宝超 《海洋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337-346,共10页
利用SODA数据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气候跃迁前后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变化的季节特征,研究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变化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1976—1977年气候跃迁之后,温跃层深度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热带太... 利用SODA数据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气候跃迁前后热带太平洋温跃层变化的季节特征,研究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的风场变化与温跃层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在1976—1977年气候跃迁之后,温跃层深度存在显著的年代际变化。在热带太平洋东部的秘鲁沿岸海域温跃层变深,而在10°S^10°N的热带太平洋其他海域温跃层均呈现变浅趋势;2)温跃层深度的年代际变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总体表现为,温跃层变浅的最显著区域随着季节的推移由东太平洋逐渐移至西太平洋并且变浅的幅度增大;3)热带太平洋海表面风场的年代际变化导致的赤道西风异常及风场异常的散度场是温跃层变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太平洋 温跃层 年代际变化 季节特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