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37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 consolidation: An indispensable wa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rural China 被引量:113
1
作者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4年第2期211-225,共15页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lacks of a major hand grip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 due to long-term existed "dual-track" structu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typ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strategies lacks of a major hand grip and spatial supporting platform, due to long-term existed "dual-track" structure of rural-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as well as un- st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ion and mechanism. It is necessary to restructure rural pro- 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by carry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so as to establish a new platform for building new countryside and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in China. 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oncept and connotation of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asing on the effects analysi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on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the mechanism of pushing forwar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by carry- ing out land consolidation is probed. A conceptualization of the models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s analyzed combining with agricultural land con- solidation, hollowed villages consolidation and industrial and mining land consolidation. Fi- nally, the author argues that a "bottom-up" restructuring strategy accompanied by a few "top-down" elements is helpful for smoothly pushing forward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in China. In addition, the optimiz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rural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will rely on the innovations of reg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policy and mechanism, and mode of rural land consolidation, and more attentions should be paid to rural space, the foundation base and platform for realizing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nd consolidation rural spatial restructuring rural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land use transition production living and ecological spac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rural geography
原文传递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of land-use conversion in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during 1996-2005 被引量:95
2
作者 LIU Yansui WANG Lijuan LONG Hualou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08年第3期274-282,共9页
Based on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o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situation, dominant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 Based on the acquaintance of the regional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ions on the spo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olistic situation, dominant factors and mechanism of arable land loss and land for construction occupation in the coastal area of China over the last decade,with the aid of GIS technology.Conclusions of the research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1)the arable land had been continuously decreasing from 1996 to 2005,with a loss of 1,708,700 hm^2 and an average decrement of 170,900 hm^2 per year;(2)land for construction increased 1,373,700 hm^2 ,with an average increment of 153,200 hm^2 per year;(3)total area of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for construction between 1996 and 2005 was 1,053,100 hm^2 ,accounting for 34.03%of the arable land loss in the same period,the percentages of which used for industrial land(INL),transportation land(TRL),rural construction land(RUL)and town construction land(TOL)are 45.03%,15.8%,15.47%and 11.5%,respectively;and(4)the fluctuation of the increase of construction land and encroachment on arable land in the area were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nation's macroscopic land-use policies and development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y.The growth of population and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promoted the rapid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s,rural urbanization and expansion of rural settlements in the eastern coastal area,and therefore wer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s of land-use conver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ural urbanizatio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arable land loss the eastern coastal China
下载PDF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of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hina 被引量:51
3
作者 LIU Yansui CHEN Cong LI Yurui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2015年第9期1075-1088,共14页
The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URED) as a definite measure and operating model is beneficial to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ridging the gap of urban-rural deve... The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URED) as a definite measure and operating model is beneficial to gradually eliminating the dual-track structure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bridging the gap of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creating harmonious urban-rural interaction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URED in China at prefecture level, and to reveal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s of URED and its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China's URED level can be categorized into two parts, i.e., the eastern and the western, according to the "HU Huanyong Line", presenting a pattern of "east high and west low" and the URED level improves on the whol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line; (2) China's URED level can also be categorized into the northern and the southern parts according to "Kunlun-Qinling-Huaihe Line", presenting a pattern of "north high and south low", and the URED level reduces on the whol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tance from the line; (3) At the national level, China's URED has a significant trend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the high and low URED regions tend to be adjacent, namely, the URED level presents obvious regional unbalance; (4) The five sub-dimension indicators of the URED level in the geographical space also reveal similar regional differentiation pattern, and in the aspect of space a decreasing trend is found in the URED level from the eastern (northern coast, eastern coast and southern coast), the northeastern, the central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and the Yellow River) to the western (northwest and southwest); and (5) China's URED at prefecture-level city can be divided into five types of differentiation areas. This study contributes to promoting the integrative cognition of the status quo of China's URED and can serve as a scientific ref- erence concerning the decision-making of coordinating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of pushing forward new-type urbanization strategy in Ch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rural equalized development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ransformation urbanIZATION rural disease differentiation regularity China
原文传递
Characterization of Soil Quality Under Vegetable Production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被引量:54
4
作者 ZHANG MINGKUI, WANG MEIQING, LIU XINGMEI, JIANG HONG and XU JIANMINGCollege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9 (China)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2期173-180,共8页
Human activity and urbanization result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Understanding effect of the gradients on soil properties is necessary for management of the soils around urban areas. In this study, soil ... Human activity and urbanization result in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gradients. Understanding effect of the gradients on soil properties is necessary for management of the soils around urban areas. In this study, soil quality of some vegetable fields was characterized along an urban-rural gradient in Shaoxing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Fifteen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evaluated by using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Resul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a great variation in the soil quality along the gradient. From rural to urban zones, soil organic matter, water-stable aggregates, cation exchangeable capacity (CEC), total N and P, and available K increased, whereas soil pH value decreased. In addition, Pb, Cu, Ni, Co, Zn and Cr in the soils tended to be accumulated toward the urban zone. Sequential chemical extraction showed that mobility of all the heavy metals in the soils tended to increase from the rural to the urban zones. The variation of soil properties accounted for by the first principal component was significantly explained by the difference in application rates of municipal wast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soil quality urban-rural environmental gradient
下载PDF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决定因素和趋势预测 被引量:54
5
作者 张延群 万海远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9-75,共17页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决定因素,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研究方法:建立理论模型,识别出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因素;运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1981~2016的年度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宏观经济预测模型... 研究目标:分析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决定因素,并对其未来走势进行预测。研究方法:建立理论模型,识别出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因素;运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基于1981~2016的年度数据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实证分析;结合宏观经济预测模型,对城乡收入差距在2017~2030年的走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第一产业与第二、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值,农村人口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以及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工资差距等,是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决定因素。在宏观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城镇化水平继续提高的背景下,未来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将继续目前下降的走势,但仍处于较高水平。研究创新:识别出城乡收入差距的长期决定因素,并对城乡收入差距进行预测。研究价值:为制定收入分配政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居民 收入差距 决定因素 宏观经济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长江经济带城乡协调发展评价及其时空格局 被引量:47
6
作者 王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60-66,92,共8页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08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131地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城乡... 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2003、2008和2013年长江经济带131地市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进行时空定量分析,然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最后借助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冷热点分析对城乡协调发展水平差异进行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显示:城市发展水平和乡村发展水平均呈现上升趋势;城乡协调发展耦合度先下降后上升,协调度先缓慢上升后加速上升。城乡协调发展高值集聚区和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下游地区,逐渐向中游地区扩展;低值集聚区和冷点区域主要分布于中上游地区,逐渐向上游地区收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与乡村 协调发展 评价 时空格局
原文传递
城乡市场的分割和统一 被引量:40
7
作者 洪银兴 高春亮 《经济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2-49,共8页
建设新农村需要内生的持久的机制。城乡市场分割是我国新农村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性障碍,农民无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机制最为根本的是市场制度创新。创新的市场制度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地... 建设新农村需要内生的持久的机制。城乡市场分割是我国新农村目标得以实现的根本性障碍,农民无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导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新农村建设的内生机制最为根本的是市场制度创新。创新的市场制度的基本功能能够有效地克服要素流动的障碍,并能在等价交换的基础上保障农民收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市场 分割 统一
下载PDF
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 被引量:37
8
作者 李一花 《税务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37,共5页
基于社会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深刻的财政学命题,只有突破在现有财政收支框架内讨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局限,立足... 基于社会公正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财政改革的必然趋势和当务之急。但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一个极为复杂和深刻的财政学命题,只有突破在现有财政收支框架内讨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局限,立足于"工业反哺农业"的宏观战略背景,并结合下一步财政体制的均等化改革,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才有可能从理念变为现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基本公共服务 均等化 反哺 分税制
下载PDF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均衡性研究 被引量:41
9
作者 张映芹 王青 《医学与社会》 2016年第1期7-9,共3页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其原因是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支付能力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政府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均。应大力发展中西部农村经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扩大疾病... 我国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其原因是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支付能力低,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方式不合理,政府对城乡医疗卫生资源投入不均。应大力发展中西部农村经济,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扩大疾病保障范围;加强基层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改变现有就医观念;完善政府财政体制,建全医疗卫生补助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疗卫生资源 配置 城乡
下载PDF
要素积累、政府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 被引量:32
10
作者 刘文忻 陆云航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3-20,共8页
基于1987—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 基于1987—2003年省级面板数据的估计结果显示,一方面,基础教育的普及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资金和高水平人力资本向城市集聚则会显著扩大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城乡要素积累差异。另一方面,城市化明显地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对外开放和财政支出的扩大都拉大了城乡收入差距,这体现了政府政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积累 政府政策 城乡差距 面板数据
下载PDF
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评价 被引量:38
11
作者 杨娜曼 肖地楚 黄静波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8-64,共7页
在回顾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湖南省1995—2012年年度数据为实证材料,分析了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乡统筹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的... 在回顾国内外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格兰杰因果分析模型构建了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模型,以湖南省1995—2012年年度数据为实证材料,分析了湖南省城乡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城乡统筹度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为进一步促进湖南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有必要立足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角度,遵循城乡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现实需要,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农村与城市同步并进、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统筹 收入差距 协调发展 评价 湖南省
原文传递
南京市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若干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7
12
作者 马刚 丁华 《现代测绘》 2003年第2期12-14,共3页
本文通过对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目标 ;进而研究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 ,并根据南京市的系统建设现状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信... 本文通过对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信息系统运行方式和存在问题的分析 ,提出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目标 ;进而研究了建设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的几个关键技术 ,并根据南京市的系统建设现状 ,在进行城乡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进行了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市 城乡一体化 地籍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运行方式
下载PDF
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居民满意度研究:以湖北省为例 被引量:34
13
作者 敖琴 贾利高 +3 位作者 刘军安 江宜梓 吴晶 卢祖洵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76,共4页
目的: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取湖北省武汉、黄冈、荆州地区共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测量居民... 目的:分析湖北省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为改善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提供政策依据。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选取湖北省武汉、黄冈、荆州地区共12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就诊居民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测量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舒适性、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满意状况。结果: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得分为71.62分,总满意率为73.44%。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具体指标满意度最高的为就诊方便性(83.03%)和隐私保护(80.25%),满意度最低的指标为医疗技术(61.61%)和设备设施(64.5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舒适性、安全性对社区居民满意度影响较大,性别及年医疗支出对居民满意度也有一定的影响。结论:城乡居民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总体满意度处于一般水平,有待提升;城市平均满意度高于农村,农村地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应进一步强化质量建设,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城乡 满意度
下载PDF
基于GIS的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空间分析 被引量:33
14
作者 山珂 徐凌忠 +5 位作者 王兴洲 祁华金 于小龙 徐融飞 崔伊萌 卢怡帆 《中国卫生统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39-342,共4页
目的探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特征,为今后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rcGIS10.0软件,运用Moran's 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etis-Ord General G热点分析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我国卫生资源... 目的探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下卫生资源配置的空间分布模式和特征,为今后我国卫生资源配置的规划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应用ArcGIS10.0软件,运用Moran's 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etis-Ord General G热点分析从地理空间角度研究我国卫生资源人力、物力、财力三方面的分布特点。结果我国卫生资源配置总体上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减少,由东向西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Moran's 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Getis-Ord General G热点分析显示我国城乡卫生资源人力、物力、财力整体上呈明显空间正相关;城乡卫生资源存在不平衡现象。结论我国卫生资源的配置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规律,空间分析技术可为卫生资源配置合理性的研究提供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卫生资源 空间配置 空间自相关
下载PDF
中国恶性肿瘤城乡发病差异分析 被引量:32
15
作者 王宁 袁延楠 +4 位作者 郑荣寿 孙喜斌 王庆生 贺宇彤 陈万青 《中国肿瘤》 CAS 2013年第3期168-173,共6页
[目的]分析中国恶性肿瘤的城乡发病差异情况。[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31个城市登记地区和41个农村登记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以及相应的人口数据,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校正年龄因素后,分析恶性肿瘤的城乡发病差异。[结果]2009年中国城市... [目的]分析中国恶性肿瘤的城乡发病差异情况。[方法]利用2009年中国31个城市登记地区和41个农村登记地区的恶性肿瘤发病数据以及相应的人口数据,并运用负二项回归模型校正年龄因素后,分析恶性肿瘤的城乡发病差异。[结果]2009年中国城市地区发病率为303.39/10万,中标率为150.31/10万,世标率为195.74/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为249.98/10万,中标率为139.68/10万,世标率为182.88/10万。城市地区发病率明显高于农村的主要有结直肠癌、肾癌、膀胱癌、甲状腺癌、淋巴瘤、前列腺癌、女性的乳腺癌和卵巢癌;农村地区高于城市地区的主要为食管癌、胃癌和肝癌。[结论]中国城乡地区主要恶性肿瘤发病存在明显差异,应根据城乡实际情况有重点地开展肿瘤防治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发病率 负二项回归 城乡 中国
原文传递
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研究——一项于CHARLS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33
16
作者 熊跃根 黄静 《人口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62-76,共15页
本文在机会平等的理论框架下讨论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问题,以"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界定不平等,并使用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能力"差异可解释绝大部分的医疗... 本文在机会平等的理论框架下讨论我国城乡医疗服务利用的不平等问题,以"资源"和"能力"两个维度界定不平等,并使用Oaxaca-Blinder分解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城乡居民的"能力"差异可解释绝大部分的医疗服务利用差异,医疗资源可及性、医疗保险政策和教育水平也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城乡居民存在着严重的医疗服务利用不平等,农村居民处于不利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医疗服务利用 机会不平等 资源 能力
下载PDF
教师培训助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基于培训成效的年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32
17
作者 骆舒寒 林世员 +2 位作者 冯晓英 王冬冬 马小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8-134,共7页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能力。近年来,国家重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采取了不少政策举措。为深入了解我国现阶段国培项目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进展情况,研究采用分层...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2.0阶段,要求教师具备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创新的能力。近年来,国家重视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采取了不少政策举措。为深入了解我国现阶段国培项目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进展情况,研究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对2018年、2019年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国培项目参训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成效进行了调查。通过对两年国培促进信息化教学能力成效产出情况的年度比较,深入描绘和挖掘了国培项目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的进展和困境,并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三个建议,希望能够为以国培项目为代表的教师培训,以及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2.0工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培训 教育信息化 信息化教学能力 东中西部 城乡
下载PDF
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巩固成就与跨越陷阱 被引量:31
18
作者 秦玉友 《教育与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0-35,共6页
从师生比考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可以发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师班比和校均班级数量不难看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水平仍然不高。师生比均等在师资配置政策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停留... 从师生比考察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可以发现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从师班比和校均班级数量不难看出,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水平仍然不高。师生比均等在师资配置政策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停留在师生比均等就会误入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化陷阱。师资配置政策取向直接影响师资分配状况,师班比重点校取向、师班比向城取向、师生比向城取向、师生比城乡统一取向的师资配置政策无疑对城乡师资配置产生了不同影响,从师资配置政策并结合城乡学龄人口变动情况可以对城乡师生比变化与差异进行解释。为跨越陷阱,需要探索体现积极差异原则的城乡义务教育师资配置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义务教育 师资配置 均衡化
下载PDF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制度分析 被引量:24
19
作者 沈大军 姜素梅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143-1146,共4页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变化产生的水问题,即包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所导致的城市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城乡之间水事关系的日益密切;然后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水管理模式的改革,即要求改变过去的层级分解-信息包裹模... 本文分析了我国自20世纪末以来由于经济和社会变化产生的水问题,即包括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所导致的城市用水量的不断增加,以及城乡之间水事关系的日益密切;然后从制度的角度分析了水管理模式的改革,即要求改变过去的层级分解-信息包裹模式,建立一定的协调机制或合并有关机构;最后指出在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以后,仍然需要正确协调和处理水的资源管理、服务管制和环境管理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水资源原因 制度基础
下载PDF
中国分县城乡人口老龄化时空差异与机理 被引量:30
20
作者 许昕 赵媛 +2 位作者 夏四友 武荣伟 张新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支撑,刻画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时序演变特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县域城乡老年人口空间差异与关联性,并结合空间回归模型对差异背后的机制进行解析。主要结论为:①城乡老年人口绝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不考虑...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支撑,刻画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时序演变特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县域城乡老年人口空间差异与关联性,并结合空间回归模型对差异背后的机制进行解析。主要结论为:①城乡老年人口绝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不考虑政策因素带来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乡村老年人口始终高于城市,但增速较缓。②然而,乡村较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且速度快于城市,老龄化"城乡倒置"呈现"缩小-再扩大"的阶段性特征。③城市老龄化以东北三省、苏北及川渝为甚,乡村老龄化呈"三足鼎立"之势,以乡城人口流迁主导的城乡差异格局开始凸显,具体围绕长江三角洲、川渝、呼包鄂榆城市群郊县分布。城乡老龄化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乡村集聚性大于城市,区域不均衡较城市更明显。④新时期,人口迁移构成城乡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对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各异,经济因素影响不显著。文章旨在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人口统筹发展指明方向,为城乡后社会主义老龄化理论探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人口老龄化 时空特征 机理 分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