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城市群、集聚效应与“投资潮涌”——基于中国20个城市群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60
1
作者 赵娜 王博 刘燕 《中国工业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81-99,共19页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20个核心城市群的划分,以沪深两市2003—201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通过其空间集聚特征影响企业间投资支出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从集聚效应... 本文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对中国20个核心城市群的划分,以沪深两市2003—2016年间全部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城市群通过其空间集聚特征影响企业间投资支出行为的作用机制。基于集聚经济理论分析,从集聚效应的不同来源将其分为行业内集聚和跨行业地区集聚两个方面,并构建相应的衡量指标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群不仅会通过行业内集聚效应影响同行业企业间的投资策略联动性,且跨行业的同地区集聚效应也会导致同区域内的企业间投资支出产生"潮涌"现象。本文还进一步从主导行业的外部溢出效应和上下游纵向关联性,以及不动产抵押融资担保渠道视角,检验了城市群的空间集聚效应对企业投资支出联动影响的传导路径。这为客观评估城市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提供了一个来自转型发展中国家的微观证据,也对中国未来城市群建设和区域发展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集聚效应 投资潮涌 主导行业 不动产抵押
原文传递
基于POI的城市空间结构分析——以北京市为例 被引量:42
2
作者 黄伟力 《现代城市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7-95,共9页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 以兴趣点数据为切入点研究中、微观尺度下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城市空间功能构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聚散规律。中观尺度下,研究兴趣点点密度分布、城市功能聚合和扩散的演化行为以及区县中心的定位方法,并通过兴趣点分类聚集识别行业聚集子区。微观尺度下,地理位置优势使得街角具有较强的局部聚集效应和中心引力,街角的兴趣点分类分布体现出了明显的行业空间分布特征,优势街角的定位也为识别核心街区提供了可行的方法。以北京为例,不同层面的城市兴趣点结构空间分析证实,兴趣点有良好的城市形态表征能力,是探索城市功能结构的聚散规律和空间特征的有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趣点分布 城市空间结构 点密度 聚集效应
下载PDF
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0
3
作者 邓涛涛 闫昱霖 王丹丹 《财贸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3,共13页
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常住人口指标衡量城市人口规模,并从人口增速与人口增量两方面探讨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开通有助于城市人口增加,然而由于高速铁路开通时间较短,城市人口... 以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城市常住人口指标衡量城市人口规模,并从人口增速与人口增量两方面探讨高速铁路对中国城市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开通有助于城市人口增加,然而由于高速铁路开通时间较短,城市人口的增长并不明显;高速铁路对城市人口增量和增速的影响与该城市初始人口规模、是否在五大城市群内、城市产业结构密切相关;高速铁路开通后,大城市的人口增加数量明显大于中小型城市,高速铁路大规模建设将进一步导致人口分布的极化发展;高速铁路的开通有利于五大国家级城市群人口的集聚,第三产业占比高的城市人口增加更多,但对这些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并没有表现出较显著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铁路 城市人口规模 城市群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
下载PDF
城市轨道交通可达性提高和住宅价格增值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武倩楠 叶霞飞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9-906,共8页
从分析影响因素出发,将城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分解为交通效益和集聚效益,并建立可达性提高计算模型进行量化.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的16个车站为例对可达性提高计算值和住宅价格增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例研究结果初步表... 从分析影响因素出发,将城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分解为交通效益和集聚效益,并建立可达性提高计算模型进行量化.以上海市轨道交通11号线的16个车站为例对可达性提高计算值和住宅价格增值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实例研究结果初步表明,城市轨道交通对住宅价格的影响约为城市轨道交通对住宅年可达性提高的5倍,并且在城市轨道交通开通前后就已经释放;各个车站因自身的区位及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位置不同,对其影响范围内房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影响幅度分布在2%~18%之间,并呈现郊区大、市中心小的趋势.该方法可以为规划阶段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开发利益还原及车站周边土地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住宅价格 可达性提高 交通效益 集聚效益
下载PDF
高质量人力资本与中国城市创新能力——来自高校扩招政策的证据 被引量:15
5
作者 何小钢 黄莹珊 朱国悦 《当代财经》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5-27,共13页
高质量人力资本是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1999年高校扩招这一外生政策构造的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人力资本扩张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且这一影响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强。机制分析... 高质量人力资本是实施“科技强国”战略的重要支撑。基于1999年高校扩招这一外生政策构造的准自然实验和双重差分法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校扩招政策带来的人力资本扩张有效地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且这一影响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增强。机制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扩张显著提高了劳动者技能水平,而技能劳动进一步诱发了创新要素的集聚效应,提升了城市内部的研发能力,由此共同推动了城市创新水平的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人力资本扩张对东部城市、创新基础较好、资本品进口增长更快以及市场化程度更高的城市创新提升效应更大。分产业来看,人力资本对城市第二产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在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机制改革时,也要注重产业政策的配套,同时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以推动产业、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力资本 高校扩招 城市创新 集聚效应 科技强国
原文传递
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的创新效应及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12
6
作者 李欣泽 朱欢 赵秋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48-161,共14页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于2009年开始大幅推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设立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开发区从数量扩张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于2009年开始大幅推动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以升促建”成为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设立方式,这标志着我国开发区从数量扩张迈入质量提升的新阶段。以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为“准自然实验”,使用20062015年城市层面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对城市创新水平的增量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政策能显著提升其所在城市的创新水平,且对具有创新比较优势城市的创新提升效应更大。进一步分析表明,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的创新提升效应主要由城市企业的税负下降(“政策效应”)、产业集聚度上升(“集聚效应”)和高新技术企业进入(“创业效应”)来实现,而不是城市内部的市场竞争程度提高(“选择效应”)的结果。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能够助力城市产生高水平集聚、促进高质量就业、实现包容性增长,为我国推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学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高新区“以升促建”政策 城市创新 区位导向性政策 集聚效应 创业效应
下载PDF
城市规模、集聚经济与资本的空间极化——基于我国县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柯善咨 赵曜 《财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2-102,共11页
文章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资本流动模型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3-2009年我国653个县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集聚效应导致大城市以更高的效率吸收资本,城市规模增长促进了资本深化;控制其他因素... 文章通过新经济地理学的资本流动模型分析了城市规模对资本积累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3-2009年我国653个县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集聚效应导致大城市以更高的效率吸收资本,城市规模增长促进了资本深化;控制其他因素后,人口规模增加1%推动城市人均资本存量平均增加0.22%,而省会以上城市的管理职能放大了城市规模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规模 集聚效应 资本积累 653个县级以上城市
原文传递
我国十大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研究——基于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的视角 被引量:7
8
作者 游婧 《经济体制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0-56,共7页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全新区域单元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反映国家外贸水平;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又是城市群外贸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观察各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建立空间权值矩阵,运...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城市群作为全新区域单元参与国际贸易,综合反映国家外贸水平;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又是城市群外贸水平的集中体现。本文以我国十大城市群为研究样本,观察各城市群对外贸易空间效应。结合贸易引力模型建立空间权值矩阵,运用ARCGIS和GEODA软件检验,发现东部沿海地区城市群呈现较好集聚和辐射效应,中西部内陆地区效应并不明显,并明确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对外贸易的整体布局应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群 区域性 国际贸易中心 集聚效应 辐射效应
原文传递
什么样的绿色创新模式产生城市高竞争力?——基于fsQCA的组态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赵云辉 白佳奇 梁宇奇 《系统管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0-440,共21页
绿色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如何推进绿色创新、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是创新领域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整合交易成本理论、知识溢出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采用QCA、NCA和PSM方法对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分析,从整体视... 绿色创新是实现区域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力量。如何推进绿色创新、提高城市绿色竞争力是创新领域有待回答的重要问题。整合交易成本理论、知识溢出理论与资源配置理论,采用QCA、NCA和PSM方法对25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进行分析,从整体视角探究异质性环境政策、制度环境和集聚效应对城市绿色创新的联动效应,以及不同绿色创新路径是否均有利于城市绿色竞争力的提高。结果表明:单个前因条件并不构成高绿色创新产生的必要条件,也不构成高绿色创新产生的充分条件。异质性环境规制、制度环境和集聚效应联动匹配,形成了城市绿色创新的多样化组态形式,具有明显的“殊途同归”特点。具体表现为制度环境导向模式、命令控制导向模式、市场激励导向模式和政策组合导向模式。4种绿色创新模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具有“殊途不同效”的特点,并且不同绿色创新模式对城市竞争力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研究结论从组态视角为城市开展绿色创新及提升竞争力提供了决策依据,弥补了传统定量分析对该问题解释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绿色创新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创新 城市绿色竞争力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异质性环境政策 集聚效应
下载PDF
城市网络中心性对旅游业发展影响的统计检验 被引量:4
10
作者 陈洁萍 马超 陈时俊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45-50,共6页
文章借助GaWC联锁城市网络模型构建城市网络中心性指标,利用2002—2019年中国29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城市网络中心性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网络中心性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即城市网络中心性的提高促进了城市... 文章借助GaWC联锁城市网络模型构建城市网络中心性指标,利用2002—2019年中国29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城市网络中心性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城市网络中心性对旅游收入的影响显著为正,即城市网络中心性的提高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发展。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城市网络中心性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程度因城市规模、旅游收入等异质性而存在差异。机制检验结果显示,城市网络中心性通过集聚效应和产业结构效应影响区域旅游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中心性 旅游经济发展 集聚效应 产业结构效应
下载PDF
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研究——兼论集聚与群分效应
11
作者 胡善成 韩律 《中国人口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4-50,共17页
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及其成因有助于理解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对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估... 在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探究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效应及其成因有助于理解劳动力的空间分布及其变动,对实现高质量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2012、2014和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微观面板数据,估计了城市规模的工资溢价,以及集聚效应和群分效应在其中的解释力。总体而言,城市规模每扩大1%,工资水平平均上升0.13%,相应溢价主要来源于群分效应。人口规模超过500万人的超大、特大城市同时存在集聚效应和群分效应,群分效应能够解释工资溢价的35%~55%。人口规模介于100万人至500万人的大城市,工资溢价主要源自群分效应。文章发现,个体技能对工资溢价的贡献度最高,且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当地劳动力的平均技能水平也会提高,即劳动力技能存在明显的空间排序规律。超大、特大城市的集聚效应具有动态性,年轻劳动力在超大、特大城市的工资增长更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资溢价 集聚效应 群分效应
原文传递
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解析与提升对策 被引量:4
12
作者 钟春洋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5-39,共5页
"同城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等宏观背景为依托,概述了"... "同城效应"是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为打破传统的城市之间的行政分割,促进区域市场、产业、基础设施一体化,以达到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的一种发展状态。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等宏观背景为依托,概述了"同城效应"内涵及意义,分析了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了提升宁波都市经济圈"同城效应"的思路和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波都市经济圈 同城效应 区域市场 基础设施 长三角
下载PDF
劳动力迁移与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来自地级市的经验证据 被引量:3
13
作者 曹芳芳 程杰 +1 位作者 武拉平 李先德 《当代经济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3-118,共16页
利用1990、2000、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匹配城市层面经济社会指标,采用工具变量法从地级城市“市辖区”层面考察劳动力迁移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显著提升了城市... 利用1990、2000、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2005、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匹配城市层面经济社会指标,采用工具变量法从地级城市“市辖区”层面考察劳动力迁移对城市经济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劳动力迁移显著提升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在利用普查数据修正传统基于户籍人口统计的劳动力投入数据偏差后,提升效应更为明显。异质性分析表明:劳动力迁移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效应在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资源型城市,在西部城市要强于东中部城市,在时间上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在大规模城市比中小城市更为显著。进一步的机制检验表明,劳动力迁移可以通过集聚机制、创新外部性和专业化分工渠道来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因此,城市管理者应充分创造条件吸引迁移劳动力,发挥迁移人力资本对城市效率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力迁移 城市经济效率 全要素生产率 集聚效应 创新外部性 专业化分工
下载PDF
城市工资溢价:规模聚集效应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瑛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86-98,共13页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发现城市工资规模优势在城市层级数据不存在。考虑异质性后对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工资溢价主要发生在特大及超大城市,聚集经济效应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是城市工资溢价的两类作用机制。而这两类效应也主... 基于城市面板数据发现城市工资规模优势在城市层级数据不存在。考虑异质性后对城镇住户调查数据的研究显示,中国城市工资溢价主要发生在特大及超大城市,聚集经济效应与人力资本溢出效应是城市工资溢价的两类作用机制。而这两类效应也主要发生在特大及超大城市。二元分割条件下,相比较于体制内,体制外部门聚集了更多高生产率的劳动者而产生更高的工资溢价;跨越体制的交流与学习机制使得城市人力资本对个体工资的溢出效应在体制内外无显著差异。城市工资溢价主要发生在特大及超大城市的特征表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发展仍然滞后,大城市不足的问题依然显著,提升大城市及以下城市的聚集效应与溢出效应、消除制度性壁垒的差异是完善城市体系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工资溢价 规模经济 聚集效应 人力资本外部性 溢出效应
下载PDF
基于Mann-Kendall法的长三角城市集聚效应空间结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刘磊 葛莹 鲍倩 《地理信息世界》 2019年第2期37-42,共6页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制造业劳动力城市分布为研究对象,运用Ripley's K函数多尺度识别制造业劳动力空间集聚模式;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查找制造业劳动力边际集聚突变的空间尺度,以此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的主要...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制造业劳动力城市分布为研究对象,运用Ripley's K函数多尺度识别制造业劳动力空间集聚模式;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查找制造业劳动力边际集聚突变的空间尺度,以此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的主要空间特征。发现主要有: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集聚程度与空间尺度呈倒"U型"关系。当空间尺度为155 km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集聚范围达到最大,此处城市间向心力和离心力实现均衡;②由Mann-Kendall检验结果可知,60 km是城市集聚效应间结构的突变点,即长三角地区地级市之间、地级市与直辖市间距离应不低于60 km,这种城市群结构将使得地级市下辖的县级市、县等既能享受城市集聚效应又能避免拥挤效应等不经济因素,具备较佳的发展条件;③在突变范围内,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呈现"中心—外围"层级空间结构,以上海、苏州等中部地区城市为极核,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经济影响逐级向外递减。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城市集聚效应最小,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和地域差异性,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仍不均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集聚效应 制造业劳动力 Ripley’s K函数 MANN-KENDALL检验 长三角地区
下载PDF
集聚效应、拥挤成本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文武 欧习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8-38,共11页
通过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对集聚效应、拥挤成本影响城市结构演化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显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决定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成本的竞争均衡,城市中心的拥挤成本越高,城市空间半径越趋向于扩大;产业城镇化是支... 通过构建一个空间经济学分析框架,对集聚效应、拥挤成本影响城市结构演化的相关机制进行了系统探讨。结果显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决定于集聚效应和拥挤成本的竞争均衡,城市中心的拥挤成本越高,城市空间半径越趋向于扩大;产业城镇化是支撑人口城镇化的持续动力,产业用地和居住用地混合分布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必然;集聚产业的层次决定城市等级,产业可替代性越大、交易成本越高,城市等级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空间结构 集聚效应 拥挤成本 空间经济模型
下载PDF
交通基础设施、城镇规模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基于空间分解效应的经验考察 被引量:2
17
作者 赵永平 吴旭 《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1年第6期115-128,共14页
理论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规模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利用2003—2016年我国30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首先,运用偏微分效应分解的方法将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交通基... 理论分析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规模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的作用机理,利用2003—2016年我国30省份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首先,运用偏微分效应分解的方法将空间杜宾模型的估计结果分解为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结果显示我国交通基础设施的本地效应不明显,更多表现为空间溢出效应;城镇规模的直接效应较小,负向间接效应较大;同时发现在忽略空间溢出作用的情况下,模型对研究对象的估计存在系数高估的现象。其次,交通基础设施和城镇规模对新型城镇化质量提升的影响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高于中西部地区,对新型城镇化质量具有较强的直接促进效应;中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为负,这种直接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发展。东部地区城镇规模的直接效应不明显,规模经济处于边际效应递减阶段,同时伴随着较高程度的拥挤效应,从而更易受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空间冲击性交互作用;中西部地区处于边际效应递增阶段,城镇化规模化发展向中西部地区延展的迹象已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质量 交通基础设施 城镇规模 规模经济 集聚效应
下载PDF
石家庄市不同发展阶段的集聚效应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红娟 孙桂平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在回顾石家庄城市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指出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的空间形态,并从城市人口数量、人口构成、用地规模、经济发展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方面定性地分析了城市在不同历史阶段的集聚效应。
关键词 石家庄市 城市形态 集聚效应
下载PDF
城市竞争的效应分析
19
作者 景治中 《新疆财经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12-15,共4页
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市场主体必然为获取其发展所需的经济资源而展开竞争。城市作为资源的空间和时间集聚载体 ,也必然面临相互间的竞争。城市竞争的结果会相应产生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融合效应。
关键词 城市竞争 集聚效应 扩散效应 效应分析 稀缺性 市场主体 经济资源 应和 展开 空间
下载PDF
高铁对城市经济影响的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
20
作者 潘丽群 左佳 《凯里学院学报》 2023年第4期10-20,共11页
基于2004年—2019年全国高铁网络数据和全国288个地级市数据,本文构建以购买力衡量的集聚效应指数和以Zipf法则的网络效应指数,采用系统GMM回归方法来实证分析高铁对城市经济影响的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实证研究发现:(1)在全国高铁网络... 基于2004年—2019年全国高铁网络数据和全国288个地级市数据,本文构建以购买力衡量的集聚效应指数和以Zipf法则的网络效应指数,采用系统GMM回归方法来实证分析高铁对城市经济影响的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实证研究发现:(1)在全国高铁网络的连接下,城市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局限于集聚效应,也存在网络效应;(2)集聚效应在12小时高铁通勤圈内始终显著存在;但网络效应有距离限制,随着通勤时间衡量的高铁城市圈的扩大先加强后衰减,以3小时高铁城市圈的影响最为明显。该实证结果揭示了以高铁串联的城市网络中集聚效应和网络效应的大小及其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铁 城市经济 集聚效应 网络效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