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古代中国主导的国际法:理念与制度 被引量:6
1
作者 汤岩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5年第5期99-104,共6页
近代西方国际法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物,与欧洲法律传统一脉相承,随着欧洲对外扩张逐渐成为了今天全球性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我们对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不能受制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国际法的理论预设,而应当采纳一种与国际体系相... 近代西方国际法是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产物,与欧洲法律传统一脉相承,随着欧洲对外扩张逐渐成为了今天全球性国际秩序的法律基础。我们对中国古代国际法的研究不能受制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下国际法的理论预设,而应当采纳一种与国际体系相适应的"国际法观"。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天下观"是基本的世界观,"礼"是国家间的主要规范,包含了精神层面的"礼义"和制度层面的"礼制",反映了儒家"礼治"思想在国际治理上的扩展。古代中国在周边区域主导的这套"国际法"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具有规范性,为维护区域和平与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国国际治理历史上的重要财富,也能为现代国际法研究和实践提供经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国际法 中国国际法 天下观 礼义 礼制
下载PDF
王朝时期的“大一统” 被引量:1
2
作者 成一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84-92,共9页
以往的一些研究将王朝时期的“大一统”单纯地理解为疆域的“统一”,这样的认知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忽略了以往对先秦和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研究,也缺乏基于史料对此后历代“大一统”思想的讨论;二是这些研究几乎没有分析为什么达成... 以往的一些研究将王朝时期的“大一统”单纯地理解为疆域的“统一”,这样的认知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忽略了以往对先秦和秦汉时期“大一统”思想的研究,也缺乏基于史料对此后历代“大一统”思想的讨论;二是这些研究几乎没有分析为什么达成了某一地理空间范围内的“疆域统一”就可以认为实现了“大一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可以认为,宋代及其之后对“大一统”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王朝的正统性,以及正朔、历法、度量衡等的“统于一”;虽然存在一些对“大一统”地理范围的描述,但差异极大。从王朝时期的“天下”和“华夷观”来看,“大一统”在名义上必然应当包括整个“天下”,而核心则是“中国”,只是在不同语境下,实际强调的范围有所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一统 天下 中国
下载PDF
人的非自足性与城邦、圣王之治的必要性——亚里士多德与荀子政治哲学比较
3
作者 刘亚峰 《理论界》 2019年第4期22-29,共8页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非自足而又追求自足是城邦存在的基础与发展动力,与此类似,荀子认为,人的非自足性是需要圣王之治的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自足城邦需要以节制为前提,较易走向封闭,存在被其他城邦消灭的风险,具有宗教色彩。荀子...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的非自足而又追求自足是城邦存在的基础与发展动力,与此类似,荀子认为,人的非自足性是需要圣王之治的一个原因。亚里士多德的自足城邦需要以节制为前提,较易走向封闭,存在被其他城邦消灭的风险,具有宗教色彩。荀子主张的天下政体几乎没有宗教色彩,相对而言,不易走向封闭且被消灭的风险较小,其虽不追求自足,但更有可能实现经济上的自足。但亚里士多德可能会认为,此天下政体不但是不可行的,而且是不高贵的,它并不是一个真正的自足政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里士多德 荀子 自足 城邦 天下
原文传递
现代中国的家国天下与自我认同 被引量:79
4
作者 许纪霖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6-53,共8页
在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之中,有过一场"大脱嵌"(great disembedding)的轴心革命。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宗教革命之后,发生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除魅",个人、法律和国家逐渐从神意的宇宙世界... 在从传统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历史转型过程之中,有过一场"大脱嵌"(great disembedding)的轴心革命。17世纪欧洲的科学革命和宗教革命之后,发生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除魅",个人、法律和国家逐渐从神意的宇宙世界中游离出来,获得了独立的自主性,这就是"大脱嵌"。中国的"大脱嵌"发生于清末民初,自我摆脱了家国天下的共同体框架,成为独立的个人。家国天下,作为传统中国意义框架的连续体,其出发点是自我。家国作为自我与天下的中介物是相对的,而自我与天下在精神形态上可以直接沟通,其现实形态中必须经过家国。近代"冲决网罗"的"大脱嵌"革命,使得自我与天下在现实形态中也有了直接沟通的可能,但造成了孤立的、原子化的个人。而国家的强劲崛起,又使得家与天下失去了对其的规约。家国天下连续体的断裂,给中国的政治生活、伦理生活和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一是由于失去了社会和天下的制约,国家权威至高无上;二是由于从家国天下共同体"脱嵌",现代的自我成为一个无所依傍的原子化个人,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大脱嵌"之后,家国天下的秩序与现代人的自我,都面临着一个"再嵌化":自我要置于新的家国天下秩序中得以重新理解,而家国天下也在自我的形塑过程中得以重新建构。那是一个交互性的"再嵌",是一个走向理想世界的能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天下 大脱嵌 自我认同
原文传递
以天下重新定义政治概念:问题、条件和方法 被引量:44
5
作者 赵汀阳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4-22,156,共19页
天下理论不仅是一个世界政治理论,同时也是对政治概念的重新定义。天下概念意味着一个使世界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一个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的民族... 天下理论不仅是一个世界政治理论,同时也是对政治概念的重新定义。天下概念意味着一个使世界成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体系,一个以世界为整体政治单位的共在秩序。从天下去理解世界,就是以整个世界作为思考单位去分析问题,从而超越现代的民族国家思维方式。经济和技术的全球化必须有一个与之同步的政治全球化过程,才能够协调完成"世界内部化",只有一个消除了外部性而只有内部性的世界才可能真正解决冲突,从而建立世界的安全和合作体系。世界内部化不仅意味着重新定义政治游戏规则,而且意味着重新定义政治的概念,它还意味着,只有化敌为友并且建构世界的共在秩序的行为才是政治,而任何敌对行为或战争都是政治的失败而不是政治的延续。世界内部化和由共在性所定义的政治概念都基于关系理性,而优先考虑互相伤害最小化的关系理性比个人理性更符合理性的风险规避标准。政治的概念需要通过共在存在论和关系理性而重新定义,同时,政治的领域需要在天下理论中得到充分伸展。只有引入天下无外原则,才能获得充分延伸的政治完全语境,也因此能够清楚理解政治的概念和问题,才能够一般地定义政治的普遍性和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世界内部化 关系理性 化敌为友 必要价值
原文传递
企业家精神:基于制度和历史的比较视角 被引量:19
6
作者 孙黎 朱蓉 张玉利 《外国经济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16,共14页
本文讨论世界范围内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演变,构建了企业家精神的整体分析框架。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本文提出企业家精神中'知'与'行'的一体两面。应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本文对企业家精神进行古代、近代、当下和未来的中... 本文讨论世界范围内企业家精神的历史演变,构建了企业家精神的整体分析框架。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本文提出企业家精神中'知'与'行'的一体两面。应用比较历史分析方法,本文对企业家精神进行古代、近代、当下和未来的中外比较,发现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展,个体自由逐渐觉醒,企业家精神从普遍受压制到萌发、成长壮大,成为社会进步的力量和人类福祉的推手。本文特别分析了东西方思想中两大概念的对话:'天下'与'包容性增长';'生生不息'与'可持续发展',提出企业家精神可以体现在'兼济天下'和'利者,义之和'中,成为时代精神的创建者和守望者。最后,本文阐述了企业家精神的研究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天下 生生不息 比较历史分析方法 奥地利学派
原文传递
试论“天下体系”的秩序特征、存亡原理及制度遗产 被引量:15
7
作者 冯维江 《世界经济与政治》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29,155,共26页
从合作本位与竞争本位的二分法视角,作者对东方"天下体系"与西方国际体系的特征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用基于自然禀赋的社会交往网络对上述东西方的分野做出了解释。东方各国较早确立了对儒家礼制的认同,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家... 从合作本位与竞争本位的二分法视角,作者对东方"天下体系"与西方国际体系的特征进行了综述和分析,并用基于自然禀赋的社会交往网络对上述东西方的分野做出了解释。东方各国较早确立了对儒家礼制的认同,为以中国为核心的国家间合作形态"天下体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即便中央王朝更迭不断、周边国家兴衰频仍,"天下体系"的合作网络依然会在儒家礼制的基础上自我修复。与之不同的是,发轫于"群海联合体"的西方文明,则在长期的海运贸易交往中形成了竞争本位的文化基因。在同质竞争的压力以及在想象中的东方繁华世界之吸引力的双重作用之下,西方世界凭借其技术进步,发起对东方世界的冲击。从静态博弈的观点看,以合作为本位的东方世界处于不利的地位。而动态演化博弈的分析结果表明,"合作"仍然是一个演化稳定策略,这为现代中国继承"天下体系"以合作为本位的制度遗产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中国继承制度遗产和创造性转换的前景也从理论上"预言"了进一步努力的方向,即中国可以基于和平共处原则而参与建立新的国际准则以取代基于弱肉强食的现行准则这一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封贡体系 合作本位 演化稳定策略 创造性转换
原文传递
“天下”视域下的“中国”与“边疆”——在“历史上的中国”讨论基础上的新思考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大龙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9-58,共10页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关于“历史上的中国”的讨论持续至今,但并没有得出一个完善的结论,以致“何以边疆”“何来中国”依然是当今学界热议的议题。回顾以往的讨论,聚焦“中国”概念而将讨论带入了“以谁代表中国”的误区,不利于问题的讨...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关于“历史上的中国”的讨论持续至今,但并没有得出一个完善的结论,以致“何以边疆”“何来中国”依然是当今学界热议的议题。回顾以往的讨论,聚焦“中国”概念而将讨论带入了“以谁代表中国”的误区,不利于问题的讨论,实际上“中国”是争夺“正统”的需要而被强化,“天下”才是指称王朝疆域的概念。“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是少有的能够跳出误区的专论,遗憾的是未得到学界关注。在“整体性”视角下“中国”和“边疆”共同构成了“天下”,并不存在谁加入谁的问题,“中国”与“边疆”的关系及其共同缔造多民族国家中国的过程,可以用“水系”来比喻,历代王朝(中国)是水系的干流,非历代王朝(边疆)则是支流,共同构成“水系”整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中国” “边疆” “中国历史的发展的整体性” “历史上的中国”讨论
原文传递
明代的舆图世界:“天下体系”与“华夷秩序”的承转渐变 被引量:10
9
作者 管彦波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1-110,126,共10页
明代的地图绘制,虽然依旧坚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绘图取向,一直在不断强化大一统的政治地理空间,但承继蒙元帝国东西扩张的世界经验,有了郑和下西洋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新鲜域外地理知识的持续发酵,似乎明代中国人具备了更... 明代的地图绘制,虽然依旧坚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绘图取向,一直在不断强化大一统的政治地理空间,但承继蒙元帝国东西扩张的世界经验,有了郑和下西洋和西方传教士所带来的新鲜域外地理知识的持续发酵,似乎明代中国人具备了更为开阔的地理视野和"世界性意识"。同时,在传统的"天下观"向"世界观"逐渐转变的过程中,前朝太多未曾考虑的海外诸国,渐被纳入"华夷"序列中,使明朝的"华夷秩序"具备了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天下体系 华夷秩序 舆地图
原文传递
环世界与超国家:民族主义退场后的世界秩序重构 被引量:6
10
作者 柳亦博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民族主义在建国与治国中展现出差异极大的两副面孔,这意味着民族—国家这一组合不会永续存在,而当前这个被民族国家所填充的世界,也会因此渐渐远离竞争性国际秩序。随着民族主义的退场,国家可以将"环世界理论"作为一套意识形... 民族主义在建国与治国中展现出差异极大的两副面孔,这意味着民族—国家这一组合不会永续存在,而当前这个被民族国家所填充的世界,也会因此渐渐远离竞争性国际秩序。随着民族主义的退场,国家可以将"环世界理论"作为一套意识形态之外的、足以动员社会并形成超国家共同体的新理论。环世界是存在者用以接触世界的"壳",它在世界层面的应用将构建一种"分形同构"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同质环世界的融合是形成超国家的关键,当超国家代替民族国家成为国际社会成员的主流,国际关系将由"竞争"走向"合作",世界秩序也将由传统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转变为"天下体系"。中国作为一个民族国家的属性终将渐渐淡去,与此同时,环世界理论将率先于中国扩展开来,其所创造的世界共在秩序也将首先于亚洲展开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世界 民族国家 超国家 共在秩序 天下体系
原文传递
“混沌之死”与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之解构 被引量:6
11
作者 陈赟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8-116,共9页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 《庄子·应帝王》的结尾是混沌之死的寓言,这个寓言的背景视域是中国中心主义的天下观。混沌之死暗喻礼(报)对德的谋杀,而一旦不以德维系,而以德之戕害为后果,礼自身也就式微崩坏了。这是庄子版本的"礼坏乐崩",它暗示,随着帝、王时代及其政教典范(德与礼)的终结,以礼义论展开自我界定的中国观念以及以中国中心论为轴心的天下观的精神基础,也面临着基本型的危机。这正是《应帝王》通过混沌之死传达的深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帝王 中国中心主义天下观 华夷之辨
下载PDF
天下秩序与“大一统”的历史形态——以“夷夏之辨”为中心 被引量:4
12
作者 闫恒 班布日 《中国政治学》 2021年第2期41-93,178,共54页
本文基于华夏治道的天下观分析了大一统的几种历史形态。以夷夏之辨为中心,提出国史上的三种大一统形态:周制、秦制和唐制,并对南北朝时期的正统论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修文德以来之"的儒家理想最终在唐朝制度下得以确立,... 本文基于华夏治道的天下观分析了大一统的几种历史形态。以夷夏之辨为中心,提出国史上的三种大一统形态:周制、秦制和唐制,并对南北朝时期的正统论进行了研究。本文认为,"修文德以来之"的儒家理想最终在唐朝制度下得以确立,而以后的元清两朝皆奉行不悖,这才使得儒家文教能够超出中原农耕文明而及于草原,也打破了"拉铁摩尔诅咒"。此外,本文还兼论了国史上正统论的三种范式,并以此分析元代正统性危机的来源在于理学正统论的激进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下 大一统 “修文德以来之” 夷夏关系
原文传递
早期中国洛邑为“天下之中”地理观的构建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德华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3-135,M0006,共14页
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是早期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中的一个核心观念,贯穿从“六经”到汉赋的经典书写。它源起于尧舜以至三代“追中”的历史记忆,上应古代天文学对中宫斗极的信仰,下与尧舜以来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建都历史相合,构... 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地理观,是早期中国政治与文化建构中的一个核心观念,贯穿从“六经”到汉赋的经典书写。它源起于尧舜以至三代“追中”的历史记忆,上应古代天文学对中宫斗极的信仰,下与尧舜以来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建都历史相合,构建了一个王权天授的文化理念,体现了强大的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西周初年“崇文德”的运作,使“天下之中”洛邑成为和合的礼乐文化地理空间。这说明集地理、政治、文化与民族于一体的“天下之中”观念在西周初年已经基本成熟。经《左传》《周礼》《史记》等典籍的推理阐释,它的丰富内涵得以进一步明晰。随着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洛阳,以及具有“体国经野”性质的京都大赋书写,标志着这一地理观最终确立,并对此后王朝择都选址的政治理念与择中治国的思维模式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邑 天下之中 地理观 天下 文德
原文传递
中等强国教育外交行为:西方界说及其超越
14
作者 刘晗 《比较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5-54,共10页
如何定义中等强国一直悬而未决。西方学界用外交行为倒推中等强国身份的方法充满矛盾。作为一种典型的“利基外交”,教育外交是中等强国的优势领域,矛盾在此尤为凸显。西方将传统中等强国教育外交行为塑造成“典范”,提倡作为“多边主... 如何定义中等强国一直悬而未决。西方学界用外交行为倒推中等强国身份的方法充满矛盾。作为一种典型的“利基外交”,教育外交是中等强国的优势领域,矛盾在此尤为凸显。西方将传统中等强国教育外交行为塑造成“典范”,提倡作为“多边主义者”,创建教育合作机制;充当“行业领头羊”,经营细分教育市场;化身“国际好公民”,解决“全球教育危机”。然而,制度结构的多边主义与小多边主义,治理模式的技治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话语体系的人道主义与干预主义充分暴露西方界说的矛盾。从新“天下体系”学说来看,矛盾的症结是传统中等强国教育外交行为缺乏恰当的世界观。用三个世界宪法性原则加以改善,或许能使其成为定义中等强国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强国 教育外交行为 利基外交 天下体系
原文传递
新天下体系视角下的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 被引量:4
15
作者 滕珺 龚凡舒 Susan Sclafani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7-27,共11页
新冠疫情放大了全球化进程给世界带来的问题,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新天下体系理论从传统中汲取智慧,为破解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困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回顾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其早期呈现出典型的非世界性特征,... 新冠疫情放大了全球化进程给世界带来的问题,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也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新天下体系理论从传统中汲取智慧,为破解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困局提供了新的视角。回顾中美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历程,其早期呈现出典型的非世界性特征,存在非对称性和外部性的突出问题。尽管在当前的共在表象下,非世界性从外显走向了内隐,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中美教育交流合作仍需转型。基于中美两国当前的教育政策,双方应以关系理性原则为指导,积极探寻未来中美教育交流合作的可能生生空间,真正实现“世界性”的无外共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天下体系 中美关系 教育交流与合作 教育政策
下载PDF
“矜恤远人”:清朝前期的外籍船难救助制度
16
作者 周向阳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9期63-73,共11页
清朝是中国传统海难救助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政府积极立法,将外籍船难救助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思想社会语境、船难救助主体与救护费用、难夷居留中国期间的赈恤、难夷的遣返等方面对清朝外籍船难救助的情况进行探讨,认为... 清朝是中国传统海难救助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清政府积极立法,将外籍船难救助纳入了法治化、制度化的轨道。从思想社会语境、船难救助主体与救护费用、难夷居留中国期间的赈恤、难夷的遣返等方面对清朝外籍船难救助的情况进行探讨,认为其是伦理道德下的国家政治外交活动。该救助制度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有利于保障外籍漂流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维护清朝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声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前期 外籍船难 船难救助制度 天下体系
下载PDF
整体思维与人类未来——文明的逻辑基础及当代使命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啸霆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7-76,共10页
人类社会从各民族和国家单一的历史向统一世界史的转变。使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整体论的复兴"即因于此。由于处境和视角不同,整体论表现出构成论、先验论和生成论的不同类型。这既是其不同构型,又是其历史上的... 人类社会从各民族和国家单一的历史向统一世界史的转变。使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发生根本变化,"整体论的复兴"即因于此。由于处境和视角不同,整体论表现出构成论、先验论和生成论的不同类型。这既是其不同构型,又是其历史上的展开形态。作为人类总体命运思考方式之一的全球伦理,即以一种构成论思路展示其"伦理之伦理"的特征。全球伦理的最大优长是真实、开放和突出全球价值,其难处则在扩展、具体推动者、宗教基础和终极目的方面。与之相对的天下体系选择了先验论的思路。它试图以中国原初时代的天下范畴来取代全球或世界概念,并通过"以天下观天下"的方式超越西方从民族国家看天下的思维,因而具有很强的形而上学建构力。只是这一思路既无法协调先验的天下公理与经验的帝国模型的边界对接问题,更无法保证"天下"不再成为霸权,因而最后留下的可能只是一种"天下神学"。全球伦理和天下体系的共同困境在于它们囿于还原论的限制。生成论不同于这二种思维而把人类的自我理解由宗教和国家批判引向文明的反思。从文明发展的"大逻辑"看,人类文明史大体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暴力逻辑合法性的普遍化时期、资本的全球化时期和文明或自由价值的普遍化时期。这大体对应着整体论思维发展的三种形态:先验论——构成论——生成论。文明复兴的基本任务是重新修复已被阻断了的文化自调机制,以共筑的姿态生成和塑造一个新文明。而目前最紧要的,是在生成论的框架内把人们已有的共识组织起来,确立类思维、建构非同一性哲学和推动互美伦理等,以形成一个思考未来、引导实践的初步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体论 先验论 构成论 生成论 全球伦理 天下体系 类轴心
下载PDF
天下、民族与认同:国家观念在传统中国的历史演进 被引量:2
18
作者 陈霞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3年第4期58-64,共7页
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传统中国文明模式之中始终内含着对国家的想象和构建。在先秦时代,天下主义塑造了中国人的文明观、国家观和世界观,在天下主义视域下国家是一个相对性的存在,以家为模型外推形成疆域格局,... 中国现代国家观念的形成是长期历史演化的结果,传统中国文明模式之中始终内含着对国家的想象和构建。在先秦时代,天下主义塑造了中国人的文明观、国家观和世界观,在天下主义视域下国家是一个相对性的存在,以家为模型外推形成疆域格局,以天下为终极原则构建政治秩序。始于秦朝的古代中国开启了以国家为政治单位的国家政治。文化与国家的同构性衍生出中国对世界和他族的态度和策略,也决定了个人身份认同的方式和来源。古代中国以文化主义为支撑,以王朝国家为载体,形成的中心—边缘观念是理解国家的关键。晚清时期中国以“被迫”的方式进入了国际体系,中心—边缘秩序观受到了破坏,文化主义作为一种身份认同形式无法再对来自外界的冲突做出调整适应。文化意义上的国家观念开始向民族主义促成的主权意义上的国家观念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观念 天下 民族 认同 中国
下载PDF
论知识产权对贸易自由的非结构障碍及克服 被引量:1
19
作者 廖志刚 康添雄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0年第3期31-40,共10页
知识产权与贸易自由共生于市场,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一方面产生了财产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产生交易行为秩序的需求。知识产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扩大贸易自由这一直接目标。但在践行目标时,由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知识产权制度自身产... 知识产权与贸易自由共生于市场,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一方面产生了财产制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产生交易行为秩序的需求。知识产权的发展,始终围绕着扩大贸易自由这一直接目标。但在践行目标时,由于市场资源配置的失灵,知识产权制度自身产生了阻碍贸易自由的非结构性障碍:权利扩张进程中民主程序的缺位以致共识文化断裂、私权与公共资源对抗、市场竞争秩序削弱。对此,强调公共利益原则、完善政策性制度设计、构建对话协商的政治机制无疑是重要且可行的,而"天下"思维的导入则有利于打开所述障碍的思想困境并寻求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贸易自由 非结构障碍 天下 民主
下载PDF
“天下”视界下的冲突法理论论略 被引量:2
20
作者 周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CAS 2013年第3期59-65,共7页
"冲突法理论"应当被理解为对于"为何适用外国法"做出解释的理论。作为一种中国式世界观表达的"天下"理念为我们思考"为何适用外国法"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界。在"天下"的视界下... "冲突法理论"应当被理解为对于"为何适用外国法"做出解释的理论。作为一种中国式世界观表达的"天下"理念为我们思考"为何适用外国法"的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界。在"天下"的视界下,冲突法理论将由工具和技术层面的考虑和计算提升至精神气质层面,并基于"无外"的原则在"和而不同"的框架下形成适用外国法的精神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突法理论 “天下”理念 “无外”原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