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南戏、传奇声腔的三个问题
1
作者 解玉峰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9-50,共12页
南戏、传奇演唱究竟使用了哪些声腔,这应该是无法有确切答案的。古人、今人提及者至少有三十余种,但理论上我们实际可将其分为两大种类:即方言入唱、“一唱众和”的“高腔”和官语入唱、“依字声行腔”的“昆腔”。各种声腔与作家剧作... 南戏、传奇演唱究竟使用了哪些声腔,这应该是无法有确切答案的。古人、今人提及者至少有三十余种,但理论上我们实际可将其分为两大种类:即方言入唱、“一唱众和”的“高腔”和官语入唱、“依字声行腔”的“昆腔”。各种声腔与作家剧作并不存在必然的对应关系,《浣纱记》等不一定是专为“昆腔”而作,同一文本可为不同声腔共享。反过来,同一声腔也可演唱结构体制完全不同的剧作。近百年来、特别是近六十年来,我们可能过高估计了“声腔”研究在整个南戏、传奇乃至整个中国戏剧研究中的意义,其根本原因在于近六十年来普遍流行的“声腔剧种”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腔 高腔 昆腔 剧种
原文传递
从“苏剧”看“剧种”的“产生”和“消亡”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酌交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7-97,共11页
当前学界讨论"剧种",一般以戏班(剧团)的组建和解体作为其"产生"和"消亡"的标志,则"苏剧"通常被认为"产生"于1941年"国风剧团"组建、"消亡"于2001年"苏剧... 当前学界讨论"剧种",一般以戏班(剧团)的组建和解体作为其"产生"和"消亡"的标志,则"苏剧"通常被认为"产生"于1941年"国风剧团"组建、"消亡"于2001年"苏剧团"解体。但考察其历史可知,1951年之前"苏剧"是一种宽泛的戏剧,并不限于用"苏滩"声腔演绎故事;1951年之后"苏剧"被确立为苏州"地方戏",原则上以"苏滩"声腔为主,但实际演出中并不以声腔为限,且艺术样态同样十分宽泛。"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态、乃至无所不包的"剧种",则早在1941年之前便已存在,2001年也未因"苏剧团"解散而"消亡"。我们不能把戏班(剧团)和"剧种"对等,认为一个戏班(剧团)组建就是其对应"剧种"的"产生",一个戏班(剧团)解体就是其对应"剧种"的"消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剧 剧团 剧种 地方戏
原文传递
中国京剧选本的理论体系建构:功能·批评·经典化 被引量:1
3
作者 李东东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6-39,共14页
中国京剧选本通过标题与解题、序跋与凡例、选篇与排序、考述与评介等呈现出的理论内涵涉及有关选什么、从哪选、如何选、为何选等系列问题,是京剧选本理论内涵的主体内容。而从《戏考》开始,京剧选本出现剧前"述考"环节,其... 中国京剧选本通过标题与解题、序跋与凡例、选篇与排序、考述与评介等呈现出的理论内涵涉及有关选什么、从哪选、如何选、为何选等系列问题,是京剧选本理论内涵的主体内容。而从《戏考》开始,京剧选本出现剧前"述考"环节,其在客观上构成了针对京剧剧目文本及舞台表演、导演的理论批评。与此同时,京剧选本的发展过程也是选篇剧目的经典化过程,因此对其经典化的方式、结果、影响等进行探讨,也是京剧选本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选本 功能 剧种 批评 经典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