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唐代俗乐律调体系的形成 |
郑荣达
|
《文化艺术研究》
|
2009 |
4
|
|
2
|
论散曲对元杂剧形成的重要作用 |
门岿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3
|
|
3
|
唐乐琵琶三谱考辨 |
庄永平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
2018 |
2
|
|
4
|
重庆彭水耍锣鼓的特征及艺术价值 |
王希辉
安仕均
|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0 |
1
|
|
5
|
闽剧“小调”中的“鲁斤燕削”外来曲调衍化探究 |
周伟
|
《音乐探索》
|
2019 |
0 |
|
6
|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
王艺翰
|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5 |
1
|
|
7
|
开封盘鼓与仪式庆典 |
张月
|
《中州大学学报》
|
2012 |
1
|
|
8
|
扬州清曲曲牌系统构成及衍化研究 |
谈欣
|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1
|
|
9
|
安徽琴书形成与音乐艺术研究 |
黄红纲
|
《黄山学院学报》
|
2015 |
1
|
|
10
|
南音“南北交”初探——以南曲《听见雁声悲》为例 |
张光宇
|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
2013 |
0 |
|
11
|
徐沁君先生的曲牌例话 |
叶长海
|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2 |
0 |
|
12
|
好一曲“夜深沉”——京剧《杜鹃山》主要音乐主题因子之源考 |
王进
|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
2012 |
6
|
|
13
|
赣剧两路高腔曲牌和腔调关系的研究 |
王沥沥
|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
2007 |
1
|
|
14
|
孟戏曲牌的核腔类型及相关思考 |
傅利民
戴和冰
|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
|
|
15
|
“二人转”音乐中的辅调与专调曲牌——吉林地方音乐研究之二 |
翟继峰
刘清明
姜宇丹
|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
|
2007 |
2
|
|
16
|
中国古代“四大南戏”接受考论 |
王良成
|
《文化艺术研究》
|
2011 |
1
|
|
17
|
论宋词声韵的历史特征 |
张惠民
|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93 |
1
|
|
18
|
赣剧两路高腔曲牌结构特点分析 |
王沥沥
|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9
|
辛弃疾送茂嘉弟二词作年考辨 |
孙依农
|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
0 |
|
20
|
河州贤孝的题材语言、说唱形态与功能展望 |
刘元平
|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
2017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