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中医证治探讨 被引量:11
1
作者 颜德馨 余小萍 +3 位作者 石克华 宋文宝 张惠勇 魏江磊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4年第4期241-244,共4页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该病虽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但中医药防治瘟疫、热病的经验和理论 ,对其防治...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 ,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该病虽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但中医药防治瘟疫、热病的经验和理论 ,对其防治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2 0 0 3年 4月~ 5月间 ,在上海发现了 8例SARS患者 ,有 6例接受了中医药辨证治疗 ,患者症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没有发生 1例死亡。其中 1例是中医早期参与并全程治疗的 ,亦是唯一未用激素治疗的病例。实践证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 中医药疗法 辨证论治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ARS
下载PDF
90例艾滋病发热患者温病学证候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朱菲菲 黄玲 +1 位作者 马伯艳 符林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08年第2期161-164,共4页
【目的】观察艾滋病发热患者温病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90例艾滋病发热患者进行调查。参照《温病学》制定临床中医证候调查表,主要观察艾滋病发热患者的发热类型、舌脉、卫气营血病证分布及三焦病证轻重分布情况。【... 【目的】观察艾滋病发热患者温病证候学特点。【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对90例艾滋病发热患者进行调查。参照《温病学》制定临床中医证候调查表,主要观察艾滋病发热患者的发热类型、舌脉、卫气营血病证分布及三焦病证轻重分布情况。【结果】90例患者以恶寒发热、壮热较多见,分别占37.82%、21.01%;舌质以淡红、暗红多见,分别占38.89%、40.00%;舌苔为白腐苔为主,占34.44%;脉象以数脉为主,尤以实脉类多见,兼见浮、沉、虚类脉象且比例相当;卫气营血辨证中卫、气、营分证病情轻重分布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与血分证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三焦辨证中上焦证候与中焦脾经湿热证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他各证型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艾滋病发热患者证候复杂,卫气营血及三焦均可涉及,热型及舌脉也不单一,辨证须四诊合参,分清标本缓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滋病 症状 体征 证候 发热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下载PDF
温病学说在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吴清梅 鲁玉辉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72-274,共3页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中医又称风瘙痒、痒风、血风疮、诸痒、逸风疮等,根据其发病部位还可称为阴痒、后通痒、谷道痒、爪风疮等。一般认为,本病由内、外因所致。内因多与脏腑气血有关,外因常与风、湿、...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损害的皮肤病。中医又称风瘙痒、痒风、血风疮、诸痒、逸风疮等,根据其发病部位还可称为阴痒、后通痒、谷道痒、爪风疮等。一般认为,本病由内、外因所致。内因多与脏腑气血有关,外因常与风、湿、热、虫相关。文章从卫气营血辨证论治及三焦辨证论治两大方面简要分析了温病学说在皮肤瘙痒症的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学说 皮肤瘙痒症 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i焦辨证论治 临床应用
原文传递
《温病条辨》中从三焦辨证论治双心疾病浅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贾静芸 赵海滨 《河北中医药学报》 2021年第1期10-15,共6页
现代中医理论对双心疾病的辨证思路多为有无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为基础方化裁治疗,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补虚泄实。温病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 现代中医理论对双心疾病的辨证思路多为有无肝气郁结之证,以疏肝理气作为基本原则,选用逍遥散、柴胡疏肝散、小柴胡汤等为基础方化裁治疗,以调畅气机、安神定志、补虚泄实。温病学说是传统中医理论中的重要学派之一,其创立的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极大的丰富了中医理论。笔者梳理《温病条辨》中与双心疾病相关的条文和方剂,整理吴鞠通从三焦辨证论治双心疾病的基本思路,为临床研究和整体论治双心疾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病条辨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双心疾病 心主血脉 心主神明 温邪致病 痰湿扰心
下载PDF
贾敏基于温病学理论治疗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肤毒性经验 被引量:2
5
作者 黄鹏 贾敏 《河南中医》 2020年第6期859-861,共3页
贾敏教授认为,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肤毒性可按温病学理论辨证施治。其病机为癌毒侵袭,损伤机体,正气虚损,加上手术、放疗、化疗等,使机体脏腑亏虚,气血津液损伤,防御功能减弱,无力驱邪外出。靶向药物之毒邪滞留于内,毒邪传入卫气营血及... 贾敏教授认为,肺癌靶向药物所致皮肤毒性可按温病学理论辨证施治。其病机为癌毒侵袭,损伤机体,正气虚损,加上手术、放疗、化疗等,使机体脏腑亏虚,气血津液损伤,防御功能减弱,无力驱邪外出。靶向药物之毒邪滞留于内,毒邪传入卫气营血及三焦所属脏腑,使脏腑、气血失和,肌肤腠理失于充养,发于皮肤而为病。肺癌靶向药物药性多辛热,易伤津耗气,治疗时应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不忘"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病在初期,可予金银花、连翘、淡竹叶、香薷等轻清类药物;病邪传变,予黄连、黄芩、石膏、知母等清热祛邪;病邪深入下焦、营血,毒邪热郁,伤阴、动风、动血,当以生地黄、麦冬、天冬、玉竹、石斛、女贞子、墨旱莲等重镇之品填补真阴,苦寒之生地黄、牡丹皮、芍药等凉血散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癌 靶向治疗 皮肤毒性 温病学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贾敏
下载PDF
基于张仲景疫病理论浅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六经、三焦证候与调治策略 被引量:32
6
作者 王东军 孙璇 +1 位作者 孙旭 王泓午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7期733-738,共6页
张仲景疫病理论可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伤寒论·辨脉法》及《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宋代以前诸多医家从时行寒疫的角度归纳了张仲景疫病六经传变的思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王孟英从"疫邪夹杂,清浊不分,三焦相溷&... 张仲景疫病理论可见于《伤寒论·伤寒例》《伤寒论·辨脉法》及《温热经纬·仲景疫病篇》。宋代以前诸多医家从时行寒疫的角度归纳了张仲景疫病六经传变的思想。明清时期温病学家王孟英从"疫邪夹杂,清浊不分,三焦相溷"角度提出张仲景疫病理论的三焦传变。挖掘张仲景疫病理论,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角度浅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病机、方证治法的认识,为防治新型冠状病毒性肺炎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疫病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下载PDF
从“少阳与三焦”论辨证体系的交叉融合 被引量:10
7
作者 柳红良 董斐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263-1266,共4页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不同的辨证体系都是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一种"模型化"的讨论,是一种完整探究人体的理论模型。《温热论》中"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不同辨证体系虽然理论模型... 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以及三焦辨证,不同的辨证体系都是对人体的生理病理进行一种"模型化"的讨论,是一种完整探究人体的理论模型。《温热论》中"辨营卫气血虽与伤寒同"这句话深刻揭示了不同辨证体系虽然理论模型不同,但生理病理基础相同,这是交叉融合的根本所在。同时,不同的分类方法决定了不同的辨证体系在同一病位上一定会有交叉和重叠,"邪中少阳"与"邪留三焦"便是如此。叶天士在《温热论》中将这一问题抛出,笔者试着以"少阳与三焦"这一层面为例,客观谈论不同辨证体系的交叉与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辨证体系 交叉融合 少阳病 三焦 病位决定治法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原文传递
贺平教授基于三焦辨证运用三仁汤论治湿热壅滞型便秘经验浅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王成川 刘强 +3 位作者 彭其凤 王栩芮 闫译兮 贺平 《四川中医》 2018年第6期7-9,共3页
随着时代的进步,便秘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高发病,并常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加重,南方人喜食辛辣,湿热壅滞型便秘在南方更为常见,贺平教授总结古人的便秘治疗经验,并抓准湿热壅滞型便秘的基本病机,基于"三焦辨证"的... 随着时代的进步,便秘成为一种临床常见病、高发病,并常引起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心理负担加重,南方人喜食辛辣,湿热壅滞型便秘在南方更为常见,贺平教授总结古人的便秘治疗经验,并抓准湿热壅滞型便秘的基本病机,基于"三焦辨证"的辨证思想,运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此类便秘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三焦辨证 三仁汤 湿热壅滞证 贺平
下载PDF
寒温融合辨证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被引量:9
9
作者 陈婷婷 史文川 +1 位作者 朱佩枫 袁征 《河南中医》 2020年第3期339-343,共5页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乏力、头身疼痛、胸闷或呼吸急促、纳差、咽痛、畏寒、腹泻、恶心或呕吐为主,无恶寒,病机与《伤寒论》所述之外感表邪,内热伤津证病机类似,属温病中“温疫”范畴。六经辨证中,COVID-19初期,患者外受温邪,津伤内热,在采用辛散解表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滋阴清热药物;患者出现恶心、呕吐时,应轻疏表邪,和解少阳;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食不下、腹泻等太阴脾虚湿盛证,兼有头身疼痛等太阳表证时,则考虑太阴病里虚夹表证,应以温润脾阳,健脾利湿为治则,根据表里偏重对证施治;患者出现下利、吐、哕,甚至反复发热,并四肢厥冷时,病机为里虚寒热错杂,治宜寒热并用,顾护人体正气。患者出现精神极度衰惫的昏迷状态时,无论寒化证还是热化证,均为六经中最危重的阶段,应扶阳、育阴,寒化证扶阳时宜温补,热化证育阴时宜清里热。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中,COVID-19初期为卫分证候,邪在表,在上焦,病位在肺,宜用清疏宣化肺卫之剂;若余邪未及时祛除或病邪直入气分,病位在上焦或中焦,宜用清肺降气化痰、辛开理气利湿之品;气分热盛阶段,在辨脏腑病变同时,结合疾病阶段性需要,给予清热生津养阴、开窍凉血熄风之品;若出现阴竭阳脱的下焦病证,病位在肾,在对症支持治疗同时,给予清热凉血、解毒活血、滋阴育阳类药物。COVID-19早期,结合三阳经证、卫分证、气分证早期及上焦、中焦早期病证进行辨治;COVID-19危重期,结合少阴经证,营血分证及下焦病证进行辨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寒温融合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下载PDF
三焦辨证理论研究及应用现状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素灵 王鸣 《亚太传统医药》 2019年第10期188-190,共3页
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与其他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临床应用三个方面综述近年来三焦辨证的相关研究。研究认为,三焦辨证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各代医家对其有不少发展和应用,促进了三焦辨证的不断完善,直至清代吴鞠通博采众长最... 从三焦辨证理论的形成、与其他辨证方法之间的关系、临床应用三个方面综述近年来三焦辨证的相关研究。研究认为,三焦辨证起源于《内经》《难经》,后世各代医家对其有不少发展和应用,促进了三焦辨证的不断完善,直至清代吴鞠通博采众长最终创立了三焦辨证。三焦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之间互为补充,三焦辨证的传变规律、治疗原则、病位的确定在内外科杂病疫病中均有一定的应用,临床中也取得一定的疗效,其应用价值已得到近代医家的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辨证 起源 关系 临床应用 综述
下载PDF
从三焦辨证论治干燥综合征 被引量:7
11
作者 赵言鹏 白健 +5 位作者 王仁一 高扬 王西西 杨征征 韩晓晨 王海隆 《河南中医》 2021年第5期679-683,共5页
三焦通道不畅,气血、痰饮等阻滞,津液运行道路受阻,导致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发生;三焦气化功能减弱,导致气血津液布散代谢等功能失常,导致SS发生。从三焦辨证论治SS应分清主次,合而兼顾。燥邪易损上焦肺阴,在SS中常表现... 三焦通道不畅,气血、痰饮等阻滞,津液运行道路受阻,导致干燥综合征(sjogren′s syndrome,SS)发生;三焦气化功能减弱,导致气血津液布散代谢等功能失常,导致SS发生。从三焦辨证论治SS应分清主次,合而兼顾。燥邪易损上焦肺阴,在SS中常表现为口、鼻、咽、舌、皮肤皆干燥,伴有干咳。中焦不通,则精微不能上荣,全身失于营养,日久皮肤干燥,口眼干涩。因脾胃的生理特性,中焦发病除了干燥表现外,常伴有纳差、嗳气、乏力等。下焦肝肾不足,津血亏虚,则易出现口干眼涩、气短、乏力、出血等SS症状。上焦主"心肺之病",可选玄参、麦冬、知母、竹叶、芦根以清肺热,滋生阴液,培养肺阴,以润肺燥。中焦主"脾胃之病",可选玄参、麦冬、生地黄以滋阴增液,黄芪、山药等补气之品,助益脾胃健运。下焦主"肝肾之病",以滋养肝肾为主,可选封髓丹补益肝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综合征 三焦 三焦辨证 三焦气化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中医三焦合脏腑辨证法在治疗外感发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2
作者 范小姣 何钰楠 +3 位作者 向科林 邓燕 陈楠 赵彬 《四川中医》 2019年第10期73-76,共4页
目的:观察中医三焦合脏腑辨证法在治疗外感发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8年3月外感发热患者106名,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解热镇痛、止咳祛痰、缓解咽喉肿痛等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中... 目的:观察中医三焦合脏腑辨证法在治疗外感发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8年3月外感发热患者106名,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西医解热镇痛、止咳祛痰、缓解咽喉肿痛等对症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三焦合脏腑辨证法治疗,连续治疗5天,观察两组中医症候积分变化、两组疗效、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MIP-1)]水平,并观察两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咽喉肿痛、全身不适中医症候积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8.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91%(P<0.05);两组血清IL-1、TNF-α、MIP-1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P<0.05),且观察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64%(P<0.05)。结论:中医三焦合脏腑辨证法用于外感发热患者治疗中,可以缓解中医症候,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血清与发热相关的炎性因子水平,且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感发热 三焦辨证 脏腑辨证
下载PDF
陈以平三焦辨证治疗肾病经验 被引量:8
13
作者 郭华伟 马志芳 陈以平 《河南中医》 2018年第10期1495-1498,共4页
陈以平教授根据肾脏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三焦及其所属脏腑出现的水火失调、气化失畅、气机郁滞的基本病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外感、内生湿热毒邪弥漫三焦所引起的临床证候,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创造性地将三焦辨证运用于肾... 陈以平教授根据肾脏病发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三焦及其所属脏腑出现的水火失调、气化失畅、气机郁滞的基本病理,以及由此而导致的外感、内生湿热毒邪弥漫三焦所引起的临床证候,结合自己多年的临床用药经验,创造性地将三焦辨证运用于肾脏病的辨证论治,并对经方进行曼妙加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辨证体系和经验方药。其治法包括调理水火、疏调气机、助推气化、补虚泻实、辛苦通降、分消走泄等,临证若能领会精髓,遣方用药,则效如桴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辨证 肾病 陈以平
下载PDF
裴林治疗上热下寒证经验 被引量:2
14
作者 吴月 裴林 《河南中医》 2024年第5期705-709,共5页
裴林教授认为,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密不可分,三焦运行人体产生的诸气,传输布散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此为通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调会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病情缠绵难愈,大多虚实寒热并见,临床可结合三焦辨证治疗,三焦辨证... 裴林教授认为,内伤杂病的发生发展与三焦密不可分,三焦运行人体产生的诸气,传输布散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气血以此为通路,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调会导致内伤杂病的发生,病情缠绵难愈,大多虚实寒热并见,临床可结合三焦辨证治疗,三焦辨证不仅包括脏腑辨证,也包括卫气营血辨证。裴教授认为,上热下寒证的病机是人体气机不畅,中焦阻滞不通,阴阳不能交通上下,会出现“上热下寒”,治疗应从调和阴阳入手,以通利三焦、调畅气机为要,清上焦热,温下焦寒,引下焦虚火归元,并将上热下寒证分为:上焦热,下焦寒;上焦热,中焦寒;中焦热,下焦寒。裴教授常用黄连、黄芩清上焦之热,以附子、巴戟天温下焦之寒,肉桂引下焦上浮之阳回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热下寒证 内伤杂病 三焦辨证 脏腑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裴林
下载PDF
从三焦论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思考 被引量:5
15
作者 刘阿庆 夏颖 +6 位作者 叶松山 刘云鹤 李文涛 温小华 赵芷洁若 贾玉洁 于建春 《天津中医药》 CAS 2021年第1期20-24,共5页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目前报道的临床病例资料,提出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可涉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 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的发病特征及主要临床表现,通过分析目前报道的临床病例资料,提出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新冠肺炎属中医“瘟疫”的范畴,病位主要在肺,可涉及脾、胃、肝、肾、三焦等脏腑。病机为三焦气化失常,寒湿痰毒瘀滋生,枢机不利,气机升降不相顺接,邪无所出而发病。因此,疏调三焦,畅达气机,使邪有出路为治疗关键,从三焦论治新冠肺炎,或可为临床提供新的辨治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三焦 三焦针法 清肺排毒汤 辨证论治
下载PDF
从伤寒与温病两大辨治体系的差异谈新发、突发传染病的辨治 被引量:4
16
作者 王大伟 王飞雪 +4 位作者 岳利峰 马克信 韩经丹 王一战 范吉平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4期588-592,共5页
统一中医理论中伤寒与温病的概念,是中医在辨治传染病问题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寒热原本是一体,只不过伤寒学说详于寒,略于温,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六经的辨治可统寒温,广义... 统一中医理论中伤寒与温病的概念,是中医在辨治传染病问题时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从一气周流的角度看,寒热原本是一体,只不过伤寒学说详于寒,略于温,为后世温病学说的崛起埋下了伏笔,但二者并无本质差别。六经的辨治可统寒温,广义的伤寒应该包括温病的范畴,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可与六经辨证相须使用,且温病学中的药证与方证也可以看作是对伤寒药证与方证的进一步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传染病 “寒温一体” 三焦辨证 卫气营血辨证 六经辨证 中医理论
下载PDF
从三焦理论辨治痛风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佳 马宝东 +1 位作者 莫成荣 李中宇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75-79,共5页
痛风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等,严重者可发生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其病程长,易反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药治疗痛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 痛风主要临床表现为高尿酸血症、急慢性关节炎、痛风石、痛风性肾病等,严重者可发生关节致残、肾功能不全,其病程长,易反复,且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中医药治疗痛风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药物不良反应、延缓疾病进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该文基于痛风的生理病理以及三焦功能特点,总结痛风发病的主要病机是三焦功能失司,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湿、热、浊毒、痰、瘀等内流五脏六腑,外阻关节经络,从而引起痛风的发生。在“三焦辨证”理论指导下,三焦并治,从整体出发,根据疾病的主证和兼证,结合患者临床病情变化,辨别上、中、下三焦的主次,以辨证论治来调整脏腑,通利三焦,以此指导临床不同阶段的治疗,为临床痛风的诊治提供一种新的辨证治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焦理论 痛风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薛雪《湿热论》湿热病传变规律探析
18
作者 王宇皓 王展 +2 位作者 余点 沈祥峰 章文春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5607-5609,共3页
文章通过研究薛雪《湿热论》的原文行文次序,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提出其可能的传变途径、分期证型和治则治法,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用药。总体而言,湿热病具有“由表自里分层次,湿重于热入水道,热重于湿侵脏腑”的传变规律,若湿热并重,... 文章通过研究薛雪《湿热论》的原文行文次序,总结湿热病的传变规律,提出其可能的传变途径、分期证型和治则治法,指导临床辨证论治和用药。总体而言,湿热病具有“由表自里分层次,湿重于热入水道,热重于湿侵脏腑”的传变规律,若湿热并重,又可以六经、卫气营血等变证为支线,产生多种坏病。湿热病辨证维度虽多,而薛雪以三焦为主线,将湿热病以三焦为主体进行区分认识。薛雪湿热三焦辨证体系为湿热病辨证开山之作,独具特色,研究其传变规律对临床实践以及探索温病源流具有较大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雪 《湿热论》 传变规律 湿重于热 热重于湿 表里层次 三焦辨证 脏腑辨证
原文传递
从三焦辨证论治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被引量:4
19
作者 刘静 张伟 《山东中医杂志》 2016年第6期498-500,共3页
以温病学的三焦辨证理论为基础,探讨三焦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的关系,并从上、中、下焦相关脏腑角度辨证论治CTD-ILD:以上焦心、肺症状为主的CTD-ILD可归属于心肺气虚血瘀型,治疗以补益心肺为重点;伴有中焦脾、胃、大肠... 以温病学的三焦辨证理论为基础,探讨三焦与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CTD-ILD)的关系,并从上、中、下焦相关脏腑角度辨证论治CTD-ILD:以上焦心、肺症状为主的CTD-ILD可归属于心肺气虚血瘀型,治疗以补益心肺为重点;伴有中焦脾、胃、大肠相关症状的CTD-ILD,在治疗肺系疾患的基础上,应兼顾健脾益气、益胃和中、润肠导滞;出现下焦肾系症状的CTD-ILD,调补肺肾治法应贯穿病程始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 三焦 辨证论治
下载PDF
论心悸从下焦脏腑辨治 被引量:4
20
作者 武子健 付智天 +1 位作者 董晓阁 金娟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相火作为位居上焦的心与下焦的脏腑两者之间联系的媒介,其虚实妄动可以引起君火的异常,通过扰乱心神,发为心悸,故心悸的治疗可以从相火妄动论治;而相火的虚实又与下焦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故可通过调理下焦脏腑来治疗上焦心悸,旨在为心悸... 相火作为位居上焦的心与下焦的脏腑两者之间联系的媒介,其虚实妄动可以引起君火的异常,通过扰乱心神,发为心悸,故心悸的治疗可以从相火妄动论治;而相火的虚实又与下焦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故可通过调理下焦脏腑来治疗上焦心悸,旨在为心悸的中医治疗提出新的诊疗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相火 三焦 脏腑辨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