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被引量:126
1
作者 黄国文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5-19,共5页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尤其涉及到对译文的评论,这在国内外都不多见。本文对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尝试做了简单的勾画,并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六个步骤。文章通过举例说明这种功能语言学方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者通过讨论表明,... 从功能语言学角度探讨翻译问题,尤其涉及到对译文的评论,这在国内外都不多见。本文对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尝试做了简单的勾画,并介绍了研究过程中的六个步骤。文章通过举例说明这种功能语言学方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作者通过讨论表明,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可以采用不同的途径;文学研究和文学批评的路向与功能语言学的路向是不同的,既不能够把它们作简单的比较,更不能用甲的标准(规则)来衡量乙的做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翻译研究 汉诗翻译 语篇分析
原文传递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 被引量:106
2
作者 刘军平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共7页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作者从翻译与女性的隐喻、翻译与译者的身份判定、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作者认为,从女...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翻译理论观出发,探讨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渊源、对翻译的影响及其作用。作者从翻译与女性的隐喻、翻译与译者的身份判定、身体翻译以及翻译作为女性和他者的象征等几个方面分析和揭示了翻译与女性的关系。作者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考量翻译中的作者、文本、译者和读者将给翻译研究带来全新的启迪。在后现代、后殖民多元文化语境下,女性、差异性以及他者性将为重建译者主体性提供无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翻译研究 话语 隐喻 身份
原文传递
翻译研究:从文本理论到权力话语 被引量:93
3
作者 吕俊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06-109,共4页
翻译活动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操控的行为 ,所以文本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本质上的限制 ,要发展翻译研究就必须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研究模式。以解释哲学为依据的对话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 翻译活动是一种受社会、文化、历史、意识形态等多方面因素制约与操控的行为 ,所以文本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本质上的限制 ,要发展翻译研究就必须走出原文文本中心论的研究模式。以解释哲学为依据的对话理论对翻译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但也有其局限性。翻译研究的深化与领域的拓宽 ,应借助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 ,才更有助于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和从多元的视角对翻译开展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文本理论 对话理论 权力话语
下载PDF
翻译大国需有自创的译学话语体系 被引量:66
4
作者 方梦之 《中国外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93-100,共8页
作者统计分析了五种国际译学期刊10年的发文数据,指出国际上我国学者的发文数已名列前茅。对于国内出版的名目繁多的翻译理论专著,作者仅以"(翻)译学"为关键词做了统计,加以印证。这两项统计研究表明,中国不但是翻译大国,而... 作者统计分析了五种国际译学期刊10年的发文数据,指出国际上我国学者的发文数已名列前茅。对于国内出版的名目繁多的翻译理论专著,作者仅以"(翻)译学"为关键词做了统计,加以印证。这两项统计研究表明,中国不但是翻译大国,而且成为译学研究大国。但是,论著数量不是衡量科研水平的主要指标。我国学人的理论原创性欠缺,译学术语西化,学术话语不够丰富,与译学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作者认为,翻译大国应创立自己的译学话语体系。文章讨论了我国译学的创新研究和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研究 国际翻译学刊 学术话语体系 译学术语
原文传递
我国传统翻译研究中的盲点与误区 被引量:47
5
作者 吕俊 《外国语》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8-54,共7页
本文揭示了我国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盲点与误区,指出这些盲点与误区应归因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及相继形成的结构主义文艺思潮。作者以后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如现象学、哲学解释学以及解构主义等理论对它进行剖析,并指出翻译活动是... 本文揭示了我国传统翻译研究中的一些盲点与误区,指出这些盲点与误区应归因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以及相继形成的结构主义文艺思潮。作者以后结构主义的一些理论,如现象学、哲学解释学以及解构主义等理论对它进行剖析,并指出翻译活动是一种双重权力话语的制约活动,它也与一个民族的文化地位有密切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 翻译活动 权力话语 盲点 文化地位 解构主义 文艺思潮 传统 学理
原文传递
权力话语制约下的翻译活动 被引量:36
6
作者 张瑜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70-73,共4页
翻译不是纯粹的文本之间的信息转换 ,而是在译入语文化的权力网络多元操控下 ,对原文本的重写。权力话语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宏观视角 ,揭示了翻译活动的社会性。
关键词 翻译研究 权力话语 多元操控 文化建构
下载PDF
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超学科视角 被引量:41
7
作者 田海龙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7年第5期1-7,共7页
中央文献英译一般被认为首要的原则是忠实原文,但灵活的翻译策略也同样有所应用。跳出这样一个"忠实-灵活"孰优孰劣的讨论循环,从超学科的视角探索中央文献英译研究的新范式,提出中央文献英译可以从话语研究中吸取一些有用的... 中央文献英译一般被认为首要的原则是忠实原文,但灵活的翻译策略也同样有所应用。跳出这样一个"忠实-灵活"孰优孰劣的讨论循环,从超学科的视角探索中央文献英译研究的新范式,提出中央文献英译可以从话语研究中吸取一些有用的概念、理念和框架,进而形成中央文献英译的话语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文献英译 翻译研究 话语研究 新范式 超学科
下载PDF
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继承与发扬 被引量:29
8
作者 傅敬民 王一鸣 《上海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26,共7页
较之于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批评,我国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在继承与发扬两个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通过概念辨析、文献梳理回顾我国应用批评话语史,探究应用翻译批评话语边际,反思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理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廓清相关... 较之于翻译批评及文学翻译批评,我国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在继承与发扬两个方面都还有较大的拓展空间。本文通过概念辨析、文献梳理回顾我国应用批评话语史,探究应用翻译批评话语边际,反思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理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廓清相关概念。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新时代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在继承与发扬前人研究成果的进程中亟待解决三个迫切问题:1)系统梳理我国应用翻译批评史,结合现代国内外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理论,构建契合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现实需要的体系化学理框架,创新方法论;2)整合多元化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搭建平台,凝聚力量,积极参与我国应用翻译研究,营造健康的应用翻译批评的空间;3)以我国应用翻译批评话语传统及我国应用翻译现实为基础,通过广泛、充分的研讨,尽快就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应用翻译批评话语标准达成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应用翻译批评 应用翻译批评话语
原文传递
论外语学科方向变化新特点与内涵建设新思路 被引量:25
9
作者 彭青龙 《外语电化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3-7,共5页
国务院学位办已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十三个二级学科调整为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及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国务院学位办已将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十三个二级学科调整为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翻译学及国别与区域研究五大学科方向,这一新变化反映了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和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外语学科同仁应该以国家实施"文化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以培养跨学科高层次创新外语人才为根本,以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为重要目标,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和提升学科素养,推动外语学科在中国文化和国际传播实践中展现新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语学科 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 翻译 学术话语体系 国际传播
原文传递
英汉对比研究的翻译学视角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东辉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14-119,共6页
以具体语篇中被动式的双语转换为例,结合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念和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操作框架,对源/译语在语篇、体裁、语域变体、言语施行的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翻译的角度讨论了英汉句法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原则之... 以具体语篇中被动式的双语转换为例,结合哈贝马斯的普遍语用学理念和韩礼德的语域理论操作框架,对源/译语在语篇、体裁、语域变体、言语施行的语用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从翻译的角度讨论了英汉句法对比与双语转换中等效原则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于翻译是跨文化的人类交往行为,而人的交往资质不仅包括主体的言说构句能力,也包括主体如何言说以达到以言行事的能力,因此,英汉双语对比研究应从文本内的句子层面扩展到文本外各种构成言说者主体交往资质基础的社会文化层面。通过讨论,希望为英汉对比研究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使双语对比研究更加深入、更加切合实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汉对比研究 翻译研究 话语分析 普遍语用学理论 被动式
下载PDF
走出“西方中心主义”:基于中国经验的翻译理论研究 被引量:13
11
作者 马会娟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04-113,共10页
翻译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人文学科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欧美为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研究,导致了中国翻译研究在国际上几乎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状态。世界范围内翻译研究领域出现... 翻译学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最为迅猛的人文学科之一。然而,长期以来,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基本上都是以欧美为主导的西方中心主义研究,导致了中国翻译研究在国际上几乎处于失语或半失语状态。世界范围内翻译研究领域出现西方中心主义的原因有两个:当代欧洲翻译研究的快速发展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的强势地位。我国翻译研究要去除西方中心主义,中国学者就不能只关注和研究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翻译理论,而是应该了解和研究我国自身的翻译历史和翻译实践活动,了解和研究翻译历史文化传统及地域上与我国相近而与西方大相径庭的东方各国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开展基于中国翻译活动实践的研究,以促进我国的翻译学科理论建设,应对西方翻译学术话语权,增强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理论 西方中心主义 去中心主义 翻译学科 学术话语权
下载PDF
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从比较语言学到多模态话语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潘韩婷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8,187,共12页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二者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现代语言学阶段、语篇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 本文回顾了20世纪中期以来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的发展历程,重新审视了语言学与翻译研究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二者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本文将翻译研究的语言学途径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早期现代语言学阶段、语篇分析阶段、多模态话语分析阶段。通过回顾和论述这三个阶段的重要文献及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探讨了语言学理论与概念在翻译研究领域的介入及其对翻译学科发展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 语言学 语篇分析 多模态话语分析
原文传递
以翻译理论创新拓展话语空间——关于“国家翻译实践”研究的对谈 被引量:8
13
作者 高玉霞 任东升 蓝红军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79-93,共15页
本文采取三人对谈的形式,以近年提出的"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为例,围绕其概念生成、研究前瞻和反思,探讨通过理论创新拓展中国译学话语空间、服务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创新应立足于解决当下的现实... 本文采取三人对谈的形式,以近年提出的"国家翻译实践"研究为例,围绕其概念生成、研究前瞻和反思,探讨通过理论创新拓展中国译学话语空间、服务国家治理和全球治理的路径和方法。本文认为,翻译理论创新应立足于解决当下的现实问题,尤其需要关注国家治理和国际治理等相关问题;多元话语创生路径是可取的,但应基于问题特征和研究特点,有所选择、有所侧重;简单模仿或盲目跟风不是创新之举;在方法论上,应当打破单学科思维,采取基于复杂性思维的跨学科、甚至超学科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翻译实践 译学话语 概念生成 前瞻 翻译理论 全球治理 国家翻译学
下载PDF
探寻中国译学话语的发展之路写在《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出版之前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梦之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4,共12页
一部术语史就是一部专业话语的历史。术语是专业话语的基本要素,术语系统的建设是反映相关学科进步和走向的一面镜子。本文概述了《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的编纂思想,介绍了该辞典的编辑方针、收选原则和编辑实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 一部术语史就是一部专业话语的历史。术语是专业话语的基本要素,术语系统的建设是反映相关学科进步和走向的一面镜子。本文概述了《中国译学大辞典》(第二版)的编纂思想,介绍了该辞典的编辑方针、收选原则和编辑实践,从中可以看出我国译学术语的积累与译学话语体系的完善是同步的。这部辞典见证了翻译学科酝酿-诞生-发展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译学术语 译学话语 中国译学大辞典
下载PDF
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理论思考--社会翻译学的观察、主张与方略 被引量:6
15
作者 王洪涛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38-45,191,共9页
本文立足社会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借鉴布尔迪厄、拉图尔、卢曼等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综合分析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与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关系与基本规律。基于... 本文立足社会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借鉴布尔迪厄、拉图尔、卢曼等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综合分析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与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关系与基本规律。基于以上考察,文章依据社会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秉持其关系主义方法论与整体论原则,就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实践中的译者构成、原作遴选、英译策略、译作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的主张与方略,以期促进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有效英译与深入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论 社会翻译学 翻译与传播 中国文学“走出去”
原文传递
论翻译策略话语“归化”与“异化”的扬弃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明 李雅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5-82,共8页
在中西方翻译理论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今天,“归化”与“异化”仍是翻译策略话语的核心。然而,术语“归化”与“异化”存在逻辑难以自恰,词语表达力不足,叙述含有认同操纵的问题,已不适应当下翻译研究发展的需要。基于术语系统的使用... 在中西方翻译理论相互借鉴、相互启发的今天,“归化”与“异化”仍是翻译策略话语的核心。然而,术语“归化”与“异化”存在逻辑难以自恰,词语表达力不足,叙述含有认同操纵的问题,已不适应当下翻译研究发展的需要。基于术语系统的使用规范性和翻译学科建设需要,对原术语以对立统一的“融化”立场再建构,进行合理“扬弃”,以促进翻译策略话语相融转化为实际行动,打破僵化的思维模式,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有效性,助推翻译研究向前发展与日渐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翻译策略话语 归化 异化 融化
下载PDF
新时代中国翻译话语之历史文化路向探赜 被引量:1
17
作者 宋庆伟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4-61,共8页
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讨论和思考。在文学/文化翻译中,翻译的文化要素和历史要素尤为重要,文化和历史深化于文本两端,是译者空间的核心要素,从内涵深处影响着各方意识形态认... 翻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对语言问题的探讨,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展开讨论和思考。在文学/文化翻译中,翻译的文化要素和历史要素尤为重要,文化和历史深化于文本两端,是译者空间的核心要素,从内涵深处影响着各方意识形态认知及译者翻译行为。在翻译实践中,文化和历史不但影响文本意义本身,同时对翻译思想也存在本体性影响,该视阈为国家翻译话语建构指明新的路向,即既坚持本我性和特质性,同时尊重他者性和异质性,注重人文性与交流性建设。译者应当以批判继承、融合创新的心态正确面对本我文化和异质文化,以文化和历史为场域构建特色中国文学/文化译论和翻译话语,促进中国文化外译和传播,践行中国文化“走出去”倡议,推进新时代中国翻译话语之历史文化路向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话语建构 文化转向 后殖民翻译
下载PDF
中国翻译学学术话语体系建构现状与思考
18
作者 陈彧 李岩 郭锦烨 《考试与评价》 2022年第5期55-59,共5页
构建学术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内容。翻译作为传播媒介,在参与国际对话、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基于今日中国迫切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时代背景,综述中国翻译学术话语体系现状并评析现行翻译... 构建学术话语体系是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内容。翻译作为传播媒介,在参与国际对话、讲好中国故事过程中发挥先锋作用。基于今日中国迫切需要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理念的时代背景,综述中国翻译学术话语体系现状并评析现行翻译话语建构路径及成效。立足已有建构基础,依托民族语言和文化价值观,提出发挥翻译学术社群的主体性、挖掘中国古代译论资源和传统话语、建设国际化学术交流平台等新建构路径与策略,助力中国翻译学术话语体系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学 话语体系 翻译学学术话语体系 文化自信
下载PDF
描绘构建“中国翻译学”的路线图——张柏然译学思想的话语镜像与价值重构 被引量:1
19
作者 魏向清 刘润泽 +3 位作者 黄鑫宇 董晓娜 刘谕静 沈家豪 《外语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0,共10页
"中国翻译学"这一术语的提出旨在强调中国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基于这一概念标签,中国翻译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及其在世界翻译研究文化多样性中的特殊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张柏然先生作为"中国翻译学"坚定的倡导者之一,... "中国翻译学"这一术语的提出旨在强调中国翻译研究的独特性。基于这一概念标签,中国翻译研究的学术合法性及其在世界翻译研究文化多样性中的特殊价值得以进一步彰显。张柏然先生作为"中国翻译学"坚定的倡导者之一,始终践行着从价值自觉、问题自知到理论自足这一以中国为本位的译学研究的文化自信道路,为中国译学的未来自主发展与当代译学话语构建提供前瞻性的思想引领。本研究立足于翻译学作为地方性翻译知识生产的实质,剖析"中国翻译学"的认知起点、历时演进与实践路径,以此描绘张柏然构建的"中国翻译学"路线图,并重释其译学思想的深层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翻译学 构建路线图 张柏然 话语镜像 价值重构
原文传递
翻译研究元话语多种“转向论”之中庸观反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镇源 《外国语文研究》 2019年第2期104-111,共8页
在开辟研究视野的同时,各种"转向"也为翻译研究带来元话语风险。该风险指向一种负面的效应:在"转向"的搅动下,研究者被作茧自缚、迷己逐物的惯性带入"心为物转"的困境,导致学理思维的困惑与混乱。本文重... 在开辟研究视野的同时,各种"转向"也为翻译研究带来元话语风险。该风险指向一种负面的效应:在"转向"的搅动下,研究者被作茧自缚、迷己逐物的惯性带入"心为物转"的困境,导致学理思维的困惑与混乱。本文重拾儒家的中庸思想,通过论证得出结论:研究者应秉持中庸观,通过"反求诸其身"的路线,在"未发之中"的支点上,在"发而中节"的张力中阻止翻译学界"心为物转"的元话语风险,使研究者走向"心能转物"的状态,以助其获得自主性与位置感,释放强大的人本潜能。对于主要由西方学界主导的诸多"转向",源于中国式智慧的中庸观开出一剂对治认知弊病、改善研究思维的"中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研究 元话语 转向 中庸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