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纪律、契约与礼俗:论过渡型社区三元治理规则——基于江苏省J市拆迁安置社区的田野调查 被引量:24
1
作者 李烊 刘祖云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65-81,共17页
过渡型社区是在政府主导的“村落合并”“撤村建居”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社区。对它的研究需要在“主体向规则的转向”中实现理论深化。现实中,过渡型社区存在三元治理规则:一是权治逻辑下的纪律规则;二是法治逻辑下的契约规则;三是礼治逻... 过渡型社区是在政府主导的“村落合并”“撤村建居”过程中产生的新型社区。对它的研究需要在“主体向规则的转向”中实现理论深化。现实中,过渡型社区存在三元治理规则:一是权治逻辑下的纪律规则;二是法治逻辑下的契约规则;三是礼治逻辑下的礼俗规则。其间,不存在占据绝对合法性地位的规则,三者之间是“共生—紧张”的关系:一方面,不同规则能够共存,是因为它们会以一种局部秩序嵌入在整体秩序之中;另一方面,不同规则之所以冲突,是因为价值对立的规则会在微观情境中同时运作。研究发现:第一,法律契约是现阶段中国社会秩序的构建方向;第二,纪律不可或缺,但纪律的制定需要兼备“价值正当性”和“技术理性”;第三,礼俗作为道德伦理的外显形式,需要在时代的发展中坚守道德的内涵。如此,当三元治理规则既能实现价值统一,又能在各自领域分工合作、互不僭越时,失序的村落共同体转型就能重回正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型社区 治理规则 纪律 契约 礼俗
原文传递
洱源白族丧葬习俗及其价值探析
2
作者 杨成会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3期103-106,共4页
白族丧葬仪式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教化、社会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该文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概念对白族葬礼仪式进行分析,并对洱源白族丧葬... 白族丧葬仪式对于白族文化的传承、社会的教化、社会的团结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构成白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价值。该文运用阿诺尔德·范热内普的“过渡礼仪”概念对白族葬礼仪式进行分析,并对洱源白族丧葬仪式所蕴含的信仰及其价值进行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洱源白族 丧葬习俗 过渡礼仪 文化内涵
下载PDF
从过渡礼仪看汪曾祺《受戒》中的双重世界
3
作者 汪云霞 耿叶 《写作》 2020年第4期80-86,共7页
汪曾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民间风俗的重视,使其作品呈现出文学人类学的意蕴。从人类学“阈限过渡”的角度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呈现了多重视域的混溶与过渡。无论是荸荠庵,还是庵赵庄,作为主人公阈限过渡的场所和追... 汪曾祺被视为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他对民间风俗的重视,使其作品呈现出文学人类学的意蕴。从人类学“阈限过渡”的角度看,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呈现了多重视域的混溶与过渡。无论是荸荠庵,还是庵赵庄,作为主人公阈限过渡的场所和追求无限可能性的地方,都可谓双重世界的象征。这里不同的价值观念并存,世俗与神圣、自然与文明、现实与理想之间并非泾渭分明的对立,而是呈现出交融共生的状态。人的追求不受拘束,人的活动也具有最大限度的自由性,这表达了汪曾祺对人性自由的赞美,对人性丰富性的深沉感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汪曾祺 《受戒》 过渡礼仪 双重世界
下载PDF
过渡礼仪视角下的福州传统婚礼研究——以福州喜娘主持的传统婚礼为例
4
作者 陈祖英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5期18-22,共5页
喜娘是传统婚礼中的重要角色,是新家庭的见证人,更是履行婚姻礼仪全过程的主持人。福州喜娘主持的传统婚礼程序主要包括协助布置喜堂,陪同新郎去接亲,新娘进门,主持新人拜堂成亲,拜见长辈等仪式。借助过渡礼仪理论分析喜娘主持的婚礼,... 喜娘是传统婚礼中的重要角色,是新家庭的见证人,更是履行婚姻礼仪全过程的主持人。福州喜娘主持的传统婚礼程序主要包括协助布置喜堂,陪同新郎去接亲,新娘进门,主持新人拜堂成亲,拜见长辈等仪式。借助过渡礼仪理论分析喜娘主持的婚礼,可以清晰地看到新娘聚合到新的家庭和群体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一场婚礼具有多重过渡意义:首先是新娘从娘家分离,经过阈限期的过渡,聚合到婆家的过程;其次是新郎经分离、边缘化后聚合到新娘家的过程;第三是新娘新郎及其父母、亲戚身份地位的转换,两个家庭的聚合;第四是婚礼的参与者也和新人一样,经过了从世俗世界分离,进入神圣世界后又重新聚合到世俗世界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礼仪 福州喜娘 婚俗
下载PDF
《尚书·顾命》中的“过渡礼仪”研究
5
作者 吴帆 《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5期30-35,127,共7页
《尚书·顾命》“葬礼-嗣位”仪式在空间上包含先王尸体、随葬物品的方位变化与新君嗣位的移动轨迹,地理位置的改变乃群臣对新旧君王身份转变接受过程的演变。在时间上成、康二王各自脱离原来的世界,通过“过渡礼仪”重新聚合到新... 《尚书·顾命》“葬礼-嗣位”仪式在空间上包含先王尸体、随葬物品的方位变化与新君嗣位的移动轨迹,地理位置的改变乃群臣对新旧君王身份转变接受过程的演变。在时间上成、康二王各自脱离原来的世界,通过“过渡礼仪”重新聚合到新身份的归属地:成王变为祖先,进入祖庙祭祀系统;康王掌握国家权力,国家政治结构恢复正常。其“过渡礼仪”的举行,强化了民众对君主的身份认同并为后世提供了权威的法典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尚书·顾命》 过渡礼仪 礼制精神 身份认同
下载PDF
崧泽—良渚转型期的礼制遗存刍议——以小兜里、仙坛庙、邱承墩遗址为例
6
作者 张小帆 《南方文物》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6-151,共6页
公元前3500~3000年是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也是太湖流域礼制发展演变的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出现的礼制遗迹有祭祀性质的土台,礼制遗物出现陶、玉并重的礼器组合现象,鼎、豆、壶成为陶礼器的固定组合,小玉璧、小玉镯可能为良渚... 公元前3500~3000年是崧泽文化向良渚文化的过渡阶段,也是太湖流域礼制发展演变的转型时期。转型时期出现的礼制遗迹有祭祀性质的土台,礼制遗物出现陶、玉并重的礼器组合现象,鼎、豆、壶成为陶礼器的固定组合,小玉璧、小玉镯可能为良渚文化玉璧、玉琮的雏形。崧泽—良渚转型期不仅孕育了良渚文化的礼仪制度,并且对良渚文化礼仪制度发展的趋势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崧泽文化 良渚文化 转型期 礼制遗存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