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次配型均为阳性供者标本纳入不合亚组。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首次输注后,相合亚组与不合亚组本次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高计数(C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1 h、24 h血小板CCI及PPR与血小板抗体检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亚组(P<0.05)。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结果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较为密切,临床需积极开展上述试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资源浪费。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及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且年龄<0.5岁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共164人,按输注血小...目的比较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及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且年龄<0.5岁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共164人,按输注血小板的种类分为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输组(简称手工组)(n=69),输注机采血小板组(简称机采组)(n=95),2组患儿性别、年龄相似(P>0.05);比较2组的血小板输注量、输后1和24 h血小板计数(Plt)、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分析这2种血小板制剂在临床重症患儿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机采组与手工组比较,输注前、输注后1和24 h平均Plt(×10~9/L)分别为:132±93 vs 81±72, 210±127vs 134±104和160±99 vs 118±90(P<0.05);1和24 h CCI分别为:33.8±33.8 vs 25.3±35.2、19.2±25.3 vs 22.2±34.6(P>0.05);1和24 h PPR(%)分别为:40.9±39.9 vs 35.1±51.5、22.2±29.7 vs 30.9±50.3(P>0.05)。而且2组1和24 h的CCI和PPR测定有效率(73.7%vs 62.3%,66.3%vs 52.2%和55.8%vs 59.4%,45.3%vs 40.6%)相近(P>0.05)。同时2组入选患儿输注血小板后临床观察均无输血反应发生。结论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治疗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相近;临床可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这2种血小板制剂。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血液病反复输血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入院时血小板抗体检验结果将其分为阳性组与阴性组,配型到阴性或弱阳性供者标本纳入相合亚组,多次配型均为阳性供者标本纳入不合亚组。比较阳性组与阴性组首次输注后,相合亚组与不合亚组本次输注后,1 h、24 h血小板校正增高计数(CCI)及血小板回收率(PPR)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系数模型分析1 h、24 h血小板CCI及PPR与血小板抗体检验、交叉配型试验结果的相关性。结果阳性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低于阴性组(P<0.05),相合亚组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明显高于不合亚组(P<0.05)。血小板抗体测试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交叉配型试验结果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交叉配型结果与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关系较为密切,临床需积极开展上述试验以避免不必要的血小板资源浪费。
文摘目的比较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及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行血小板输注治疗且年龄<0.5岁的血小板减少(症)患儿共164人,按输注血小板的种类分为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输组(简称手工组)(n=69),输注机采血小板组(简称机采组)(n=95),2组患儿性别、年龄相似(P>0.05);比较2组的血小板输注量、输后1和24 h血小板计数(Plt)、输血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和血小板回收率(PPR);分析这2种血小板制剂在临床重症患儿中的应用现状。结果机采组与手工组比较,输注前、输注后1和24 h平均Plt(×10~9/L)分别为:132±93 vs 81±72, 210±127vs 134±104和160±99 vs 118±90(P<0.05);1和24 h CCI分别为:33.8±33.8 vs 25.3±35.2、19.2±25.3 vs 22.2±34.6(P>0.05);1和24 h PPR(%)分别为:40.9±39.9 vs 35.1±51.5、22.2±29.7 vs 30.9±50.3(P>0.05)。而且2组1和24 h的CCI和PPR测定有效率(73.7%vs 62.3%,66.3%vs 52.2%和55.8%vs 59.4%,45.3%vs 40.6%)相近(P>0.05)。同时2组入选患儿输注血小板后临床观察均无输血反应发生。结论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治疗婴幼儿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相近;临床可结合患儿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使用这2种血小板制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