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3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参与发展:当代人类学对“他者”的关怀 被引量:54
1
作者 周大鸣 秦红增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50,共7页
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 ,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 关怀“他者”是人类学主要的学科传统。当代人类学通过参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更是把对“他者”的关怀落到了实处。本文通过作者近年来所从事的一些国内社区发展项目的社会评估 ,介绍了参与发展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并阐述了作者的经验和体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他者” 他性思维 参与发展理论 中国 PRA方法
原文传递
主体形而上学解体的三个维度——从20世纪法国哲学看 被引量:23
2
作者 杨大春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9-86,共8页
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过渡 ,就身体问题而言 ,存在着由机械的身体到身心统一的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的演化 ;就语言而言 ,存在着由透明的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的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的自足语言的变迁 ;而就他者而... 从近代哲学到现代哲学再到后现代哲学的过渡 ,就身体问题而言 ,存在着由机械的身体到身心统一的灵化身体再到物质性欲望身体的演化 ;就语言而言 ,存在着由透明的理想语言向半透明的生活语言再向完全不透明的自足语言的变迁 ;而就他者而言 ,存在的是从否定他性到相对他性再到绝对他性的过渡。这些或者渐进或者突变的趋势在扩大“主体”外延和广度的同时 ,逐步掏空了近代“主体”的内涵和深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形而上学 身体 语言 他者
下载PDF
社会阶层与社会知觉: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 被引量:24
3
作者 韦庆旺 李木子 陈晓晨 《心理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2,共10页
热情优先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规律。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觉情境(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会对热情优先产生调节作用,但在知觉自我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引入知觉者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的调节因素,提出如下假设:知觉他人时... 热情优先是社会知觉的基本规律。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知觉情境(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会对热情优先产生调节作用,但在知觉自我时,热情和能力哪个更重要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引入知觉者的社会阶层这一新的调节因素,提出如下假设:知觉他人时,高低阶层都认为热情更重要,但这种热情优先效应对低阶层更明显;知觉自我时,只有低阶层认为热情比能力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比热情更重要。研究1让大学生阅读一些描述他人的包含热情和能力的混合特质句子,然后对每个人用形容词进行印象评定,并测量他们的客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高低阶层在对他人的印象评定中使用的热情特质词均比能力特质词多,但低阶层多的程度更高。研究2让非大学生成人对给出的一组热情和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的重要性进行评定,并测量他们的主观社会阶层。结果发现:低阶层认为热情特质词比能力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而高阶层则认为能力特质词比热情特质词在描述自我时更重要。这些结果不仅说明社会阶层对社会知觉普遍存在的热情优先效应具有调节作用,而且对理解高低阶层在互动中容易发生哪些误解,以及如何缓解他们在互动中可能产生的冲突,也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阶层 热情 能力 自我 他人
下载PDF
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创新叙事——以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作品为例 被引量:19
4
作者 潘亚楠 《编辑之友》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75-79,共5页
作为中国新闻奖各类奖项大家族中一个年轻而特殊的品类,国际传播奖的设置与发展不仅与中国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发展密切相关,其获奖作品也代表了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官方认可的最高水平。文章对第28届、29届的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 作为中国新闻奖各类奖项大家族中一个年轻而特殊的品类,国际传播奖的设置与发展不仅与中国对外传播的国家战略发展密切相关,其获奖作品也代表了我国主流媒体对外传播能力官方认可的最高水平。文章对第28届、29届的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的80件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共筛选出22件以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的新闻作品。从叙事主体、叙事议题和叙事技巧三个层面研究这些获奖作品的创新叙事策略,以期能够对未来我国的对外传播实践带来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闻奖 国际传播奖 讲好中国故事 他者
下载PDF
自我和他人的协调与心理理论的神经机制 被引量:17
5
作者 张慧 苏彦捷 《心理科学进展》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0-485,共6页
有关心理理论神经机制的研究远未达到共识。从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角度看,可认为它是一个由多脑区有机组织而成的系统。自我中心化偏差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默认选择,要正确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抑制自我中心偏差。因此,心理理论的加工至少... 有关心理理论神经机制的研究远未达到共识。从自我与他人协调的角度看,可认为它是一个由多脑区有机组织而成的系统。自我中心化偏差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默认选择,要正确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需要抑制自我中心偏差。因此,心理理论的加工至少包括以下几个不同的过程:通过模拟自我理解他人,相应的加工脑区为镜像神经元系统;从他人与客体形成的二元关系中表征心理状态的内容,相应脑区是颞顶联合区;对模拟自我进行抑制,相应脑区为背外侧额叶;以及整合协调以上几个过程,其脑区可能是内侧前额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理理论 脑机制 自我 他人
下载PDF
他者之资: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式现代化” 被引量:7
6
作者 任剑涛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1-15,共15页
在比较的框架中定位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在理解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其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发端处,中国现代化起自传统与现代对比而来的发奋追赶,在发展中,中国现代化一直在以学习来推动现代化,以“他者”“强者”... 在比较的框架中定位与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有助于在理解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基础上把握其基于国情的中国特色。在发端处,中国现代化起自传统与现代对比而来的发奋追赶,在发展中,中国现代化一直在以学习来推动现代化,以“他者”“强者”的经验来带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式现代化的应然道路应当避免陷入捍卫“传统”与全盘西化两种极端,应归纳总结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以完整的现代化方案引导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在现代化普遍趋势与国家主体性之间,准确定位现代化的目标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比较现代化 他者 认取
下载PDF
身体如何成为存在的根基——梅洛-庞蒂论身体与外在事物的关系 被引量:11
7
作者 欧阳灿灿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5-114,共10页
如果人的存在是身体性存在,那么作为有限的、有边界的物质身体如何超越物质边界,认识理解他人、世界以及作为物质符号的语言,这是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身体存在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身体与他人、世界、语言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为中心,... 如果人的存在是身体性存在,那么作为有限的、有边界的物质身体如何超越物质边界,认识理解他人、世界以及作为物质符号的语言,这是现象学家梅洛-庞蒂身体存在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身体与他人、世界、语言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为中心,指出梅洛-庞蒂通过身体在存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可逆性",打破了身体与世界及身体本身的物质性边界,把身体建构为身体与事物彼此生成的动态关系系统,身体也即身体性的存在处境。由于身体的可逆性及处境性,作为身体性存在的"我"与他人就有着相互理解并达到共生统一的基础,人与世界也因身体之"肉"这同一性的沟通交流凭借而互生互成;语言则因其与身体处境的密切关联而获得意义,从而能以可见的符号表达不可见但可体验理解的意义。总之,梅洛-庞蒂指出是身体使得人能够理解外在事物并获得存在的统一感,从而把身体建构为存在的根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洛-庞蒂 身体 他人“世界之肉” 语言
原文传递
在场的他者——马克思与怀特海的他者之维 被引量:10
8
作者 张秀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5-53,共9页
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的立场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思维方式,诉诸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其存在论、认识论还是价值论都开显了他者之维,让他者始终在场,并体现在他们的伦理观上。只不过马克思基于历史... 马克思与怀特海在有机论、整体论和过程论的立场下,批判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二元论思维方式,诉诸主体间性的主体性原则,无论是其存在论、认识论还是价值论都开显了他者之维,让他者始终在场,并体现在他们的伦理观上。只不过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解释原则,考察"现实的人"之实践,共时与历时地阐释一切"属我关系":从对象性存在物、社会存在物、社会关系和生产方式的人之解读,到感觉官能、意识能力的历史性生成,再到自我价值的他者确证等,彰显了制度伦理与对他者的关注。怀特海则基于泛主体论、泛经验论的解释原则,在其过程-关系的机体哲学下,立足经验主体的"现实实有"或"现实事态"的"合生",把价值主体、伦理主体拓展到非人类社会;这些经验主体能够自我感受或摄入、自我创造性生成和实现,因其摄入的"二级性"不仅有"从下至上"而且有"从上到下"的因果效验关系。这样,万事万物既有基于生存的独特价值,又成就了依赖他者的宇宙整体,为环境伦理学奠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怀特海 他者 主体间性 存在论 认识论 价值论
下载PDF
互联互通的身体基础——梅洛-庞蒂通感思想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崔中良 王慧莉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8,共6页
互联互通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以及他人的沟通,而这种沟通需要身体作为基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身体作为知觉主体以前反思的方式与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接触,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同时否定经验主义将原子感... 互联互通的核心是人与世界以及他人的沟通,而这种沟通需要身体作为基础。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强调身体作为知觉主体以前反思的方式与世界和他人直接地、原初地接触,通过活生生的身体来超越传统的主客二元论,同时否定经验主义将原子感觉通过联想的方式获得对世界和他人的整体经验,也反对理性主义将知觉经验归入先验主体的判断。但是,梅洛-庞蒂指出活生生的身体在获得知觉经验的具体操作中,应以通感的方式作为身体知觉的原初作用样态,以一种整体性的、融合性的实践方式与世界、他人互联互通,从而达到重返现实和获得知觉的本质。因此,通感是身体获得原初经验的表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联互通 通感 世界 他人 原初经验
原文传递
“另类”生存与“根”的疑惑——由《礼拜五》到《鲁滨逊漂流记》的往复阅读 被引量:7
10
作者 刘恋 《中国比较文学》 CSSCI 2003年第1期53-69,共17页
本文通过对两部相似题材小说的往复阅读,试图描绘出“另类”生存在各自情节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重点在两位作家表现出的共同的寻“根”意愿.“另类”生存状态与“寻根”精神溯求的从分隔到融合,透露出当代小说对经典文本的解构,然而... 本文通过对两部相似题材小说的往复阅读,试图描绘出“另类”生存在各自情节中不同的地位和作用,而重点在两位作家表现出的共同的寻“根”意愿.“另类”生存状态与“寻根”精神溯求的从分隔到融合,透露出当代小说对经典文本的解构,然而其作品内部却蕴含着自我解梅的因素.本文以此为切入点,提出简单地“反书写”或是构想一个替代品都无助于人类理性的自我反思,真正的自我反思首先是要对自身的生存状态有所承当;井据此对不同的文化做出同等的分析与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拜五》 《鲁滨逊漂流记》 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 小说 思想内容 艺术表现
原文传递
关于我国刑法中性犯罪问题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培泽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87-91,共5页
强奸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不宜有性别限制,建议将我国《刑法》第236条第1款中的“强奸妇女”修订为“强奸他人”,将第2款中的“奸淫幼女”修订为“奸淫儿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罪名不够妥当,建议删去《刑法》第237条第1款中的“... 强奸罪的犯罪主体、犯罪对象不宜有性别限制,建议将我国《刑法》第236条第1款中的“强奸妇女”修订为“强奸他人”,将第2款中的“奸淫幼女”修订为“奸淫儿童”;强制猥亵侮辱妇女罪的罪名不够妥当,建议删去《刑法》第237条第1款中的“侮辱妇女”字样,将“强制猥亵妇女”修订为“强制猥亵他人”;将奸淫儿童作为独立罪名设置,增设过失奸淫儿童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法 性犯罪 中国 猥亵侮辱妇女罪 强奸罪 犯罪构成
下载PDF
“非对称性承认”:建构一种新的教育关系 被引量:8
12
作者 赵华 冯建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65-173,共9页
承认问题是社会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与社会哲学领域中强调通过他者的承认来获得自我意识不同,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表达了一种被动的“非对称性承认”关系,其本质是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他人。在教育中,我们诉求承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一... 承认问题是社会哲学领域中的重要问题。与社会哲学领域中强调通过他者的承认来获得自我意识不同,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表达了一种被动的“非对称性承认”关系,其本质是无条件地接纳与尊重他人。在教育中,我们诉求承认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一种差异性共存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然而,教育交往中出现的承认关系的异化现象从根本上消解了人的异质性,教育关系逐渐趋向同一化。借助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一种无条件“为他”的“非对称性承认”能够最大限度地维护人的尊严。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关系理应走向“为他”的承认关系,通过激发教育主体原初“为他”的伦理价值,创设一种“非对称性承认”的对话空间,在“为他”负责的伦理关系中,走向有尊严的教育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性承认” 他者伦理 “为他” 教育关系
下载PDF
西方人类学发展史的再认识与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在“他者”中理解“自我” 被引量:9
13
作者 孟航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3-65,共13页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 中国人类学在重建后经过了20多年的发展,仿佛依然"孤悬"在国际人类学界之外,未能真正"与国际接轨"。究其原因,主要还是由于没有抓住西方人类学的核心问题,对其认识不足、把握不透所至。"自我"和"他者"问题作为人类学发展的灵魂,激励了一代代西方人类学家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探索和反思,将该学科一步步地向前推进。采用"自我"和"他者"的视角重新认识和把握西方人类学发展史,有利于更好的理解该学科的本质,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为中国人类学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学 发展史 自我 他者
下载PDF
幻象与认同:历史上太湖流域渔民身份的底边印象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5,共7页
身份是从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多面性的有序建构。传统社会中,传统的想象和污名化构筑了社会等级的结构,并形成了对渔民的偏见与歧视。而被污名化的渔民却产生了对"污名的认同",并呈现于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些... 身份是从自我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个人和群体进行多面性的有序建构。传统社会中,传统的想象和污名化构筑了社会等级的结构,并形成了对渔民的偏见与歧视。而被污名化的渔民却产生了对"污名的认同",并呈现于日常社会生活的一些方面。可见,在传统时代,渔民底边身份的形成和污名化与国家权力和主流社会的排斥不无关系。考察渔民身份的多重性,是对太湖渔业文化的尊重与保护,是践行费孝通先生倡导的"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理念的最好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渔民 身份认同 底边 他者 身份多重性 疍民
下载PDF
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之成因探微 被引量:8
15
作者 张田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6-139,共4页
尽管女性在媒介信息中占据着可观的空间,然而媒介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是单一的、刻板化的,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其成因在于: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他者"地位是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的始作俑者;文化工业链条下的传媒运作机制... 尽管女性在媒介信息中占据着可观的空间,然而媒介中女性的形象与角色是单一的、刻板化的,仍然处于被异化的状态。其成因在于:女性在历史语境中的"他者"地位是媒介女性形象刻板印象化的始作俑者;文化工业链条下的传媒运作机制日益商业化则直接导致女性形象的物化、欲望化和消遣化;女性的边缘地位和她们在集体无意识状态下的"失语"巩固了刻板印象的生成并在媒体中的大量存在;媒介通过谴责或浅薄化造成了女性形象的"象征性地歼灭"。基于此,媒介传播者在进行反思的同时,女性也应对自身存在着的"盲从意识"和"自贱意识"进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 女性形象 他者 文化工业
下载PDF
被塑造的“他者”--近代中国的美国形象 被引量:7
16
作者 贺昌盛 黄云霞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6-42,共7页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 近代中国对于"美国"形象的想象性塑造,历经一系列微妙的变化。从"恭顺"的"夷族",到"花旗大国";从人们对于"华盛顿"的无限景仰,到美国式政治"乌托邦"蓝本的构建;从林译《黑奴吁天录》透露出的种族摩擦,到旅美华工的惨痛遭遇所激发的对于美国的愤怒与厌弃,中国人眼中的"美国"一直未能获得清晰而明确的定位。也正由于此,才构成了中美文化交流过程中的诸多错位与误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代中国 美国形象 “他者”
下载PDF
解读《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被引量:3
17
作者 肖霞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第3期61-62,共2页
谭恩美的创作主要通过性别和种族两个视角审视主体人物在本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中的遭遇,探询华裔女性这样的双重主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双重文化存在。通过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使用西方文化视角,把历史记... 谭恩美的创作主要通过性别和种族两个视角审视主体人物在本族文化和主流文化中的遭遇,探询华裔女性这样的双重主体在美国社会中的双重文化存在。通过解读谭恩美的成名作《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我们看到作者使用西方文化视角,把历史记忆再现的间接真实和印象式虚幻建构的主观真实缠绕在一起,造就了既承载真实又涂抹上虚幻的复合文化载体,在一定程度上改进了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移民形象的认识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福会》 母亲形象 他者 历史记忆 主观建构
下载PDF
他者间的关系——西蒙·德·波伏瓦对母女关系理解的伦理阐释 被引量:7
18
作者 成红舞 《妇女研究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80-86,共7页
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关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主体之外的他者与他者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他者间的关系,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和思考贯穿在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voir)一生的创作当中。从西蒙.德... 在男性为主体的社会关系中,女性之间的关系可以理解为主体之外的他者与他者的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母亲与女儿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他者间的关系,对母女关系的描写和思考贯穿在西蒙.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voir)一生的创作当中。从西蒙.德.波伏瓦对母女关系的叙述中,可以发现母女间的几层关系:对抗、一致和保护。因对女性主义的特殊贡献,西蒙.德.波伏瓦被视为女性主义之母,女性主义之母的引导角色与她自己对母女关系的思考形成一种隐喻关系。从伦理角度思考西蒙.德.波伏瓦对母女关系的理解,可以发现,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西蒙.德.波伏瓦都在践行着她对母女关系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母女关系 女性主义 伦理
原文传递
我的“他者”与他者的“我”:数字主体的建构和确认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强 单明娟 《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32-40,共9页
数字主体是现实主体的数据化,它是技术主体,而非真实主体。相对于我来说,它是“我”的他者,相对于他者来说,它是“他者”的我。作为技术主体存在的数字主体不是一个独立主体,而是“伪主体”。数字主体是一个关系性建构,只有在与真实主... 数字主体是现实主体的数据化,它是技术主体,而非真实主体。相对于我来说,它是“我”的他者,相对于他者来说,它是“他者”的我。作为技术主体存在的数字主体不是一个独立主体,而是“伪主体”。数字主体是一个关系性建构,只有在与真实主体的交互关联性中,对数字主体的谈论才具有实在意义和价值,也才能真正厘清数字时代认识的自我关系和实践的自我关系,澄明数字世界认知主体和行为主体的本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他者 数字主体 主体性
原文传递
巴赫金复调理论的人学内涵 被引量:6
20
作者 段建军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20-126,共7页
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阐扬所建构起来的复调理论,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这一理论强调,每个人生存位置的独特性造成了个体生存的差异性和价值的多样性,生活世界是不同个体众声喧哗形成的复调世界。因此,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与他... 巴赫金通过对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阐扬所建构起来的复调理论,具有深刻的人学内涵。这一理论强调,每个人生存位置的独特性造成了个体生存的差异性和价值的多样性,生活世界是不同个体众声喧哗形成的复调世界。因此,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与他人的共在,"我"的生存离不开"他人","我"必需通过倾听"他人"的声音,并与"他人"对话交锋才能实现自己的存在价值;"我"也必需借助"他人"的眼光、倾听"他人"的评判,积极地与"他人"对话才能清晰地认识自己,描绘出自己的完整形象。据此,生活于现实当中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复调人生。了解此理论的人学内涵,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进入巴赫金的复调世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赫金 复调 自我 他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