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influence of explicit tidal forcing in a climate ocean circulation model 被引量:3
1
作者 YU Yi LIU Hailong LAN Ji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9期42-50,共9页
The eight main tidal constituen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global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th approximate 1° horizontal resolution.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data,the patterns of the tidal amplitu... The eight main tidal constituent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global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th approximate 1° horizontal resolution.Compared with the observation data,the patterns of the tidal amplitudes and phases had been simulated fairly well.The responses of mean circulation,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are further investigated in the global sense.When implementing the tidal forcing,wind-driven circulations are reduced,especially those in coastal regions.It is also found that the upper cell transport of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 reduces significantly,while its deep cell transport is slightly enhanced from 9×106m3/s to 10×106 m3/s.The changes of circulations are all related to the increase of a bottom friction and a vertical viscosity due to the tidal forcing.The temperature and salinity of the model are also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tidal forcing through the enhanced bottom friction,mixing and the changes in mean circulation.The largest changes occur in the coastal regions,where the water is cooled and freshened.In the open ocean,the change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layers:cooled and freshened on the surface and below 3 000 m,and warmed and salted in the middle in the open ocean.In the upper two layers,the change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enhanced mixing,as warm and salty water sinks and cold and fresh water rises;whereas in the deep layer,the enhancement of the deep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cold and fresh changes in the deep oce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forcing tidal mixing ocean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wind-driven circulation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下载PDF
The impact of oceanic processes on the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 a tidal forcing experiment
2
作者 Yi Yu Hailong Liu +1 位作者 Pengfei Lin Jian Lan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1期52-62,共11页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oceanic processes on the sensitivity of transient climate change is investigated using two sets of coupled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tidal forcing, which are termed ExpTide and ExpContr... In this study, the impact of oceanic processes on the sensitivity of transient climate change is investigated using two sets of coupled experiments with and without tidal forcing, which are termed ExpTide and ExpControl,respectively. After introducing tidal forcing, the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TCR) decreases from 2.32 K to 1.90 K,and the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warming at high latitudes decreases by 29%. Large ocean heat uptake efficiency and heat storage can explain the low TCR in ExpTide. Approximately 21% more heat is stored in the ocean in ExpTide(1.10×10^24 J) than in ExpControl(0.91×10^24 J). Most of the large ocean warming occurs in the upper 1 000 m between 60°S and 60°N, primarily in the Atlantic and Southern Oceans. This ocean warming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MOC). The initial transport at mid-and high latitudes and the decline in the AMOC observed in ExpTide are both larger than those observed in ExpControl. The spatial structures of AMOC are also different with and without tidal forcing in present experiments. The AMOC in ExpTide has a large northward extension. We also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MOC and TCR suggested by previous studies using the present experi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dal forcing transient climate response ocean heat uptake Atlantic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
下载PDF
耦合模式中潮汐对北大西洋模拟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于溢 刘海龙 +1 位作者 林鹏飞 兰健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7,共9页
将8个主要平衡分潮加入到耦合模式中,对比研究潮汐对北大西洋模拟影响。由于潮汐的引入,模式模拟SST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区域偏差显著减小,高纬度区域SST降温明显。SST模拟的改变使潮汐试验的海表净热通量模拟误差下降了约30%,但高纬度海... 将8个主要平衡分潮加入到耦合模式中,对比研究潮汐对北大西洋模拟影响。由于潮汐的引入,模式模拟SST在北大西洋中纬度区域偏差显著减小,高纬度区域SST降温明显。SST模拟的改变使潮汐试验的海表净热通量模拟误差下降了约30%,但高纬度海冰显著增加。模式中引入潮汐对北大西洋上层环流,尤其是西边界流的路径模拟改进显著,这是SST及海表净热通量模拟改变的主要原因。同时,北大西洋上层和深层西边界流在潮汐的作用下,都表现出环流减弱的特点,这也使得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在26.5°N处上层2 km的输送减弱,与观测数据更为接近。较弱的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导致海洋热量在中低纬度聚集而无法输送到高纬度区域,这是造成潮汐试验模拟的海温在中低纬度偏高、高纬度偏低的原因,较弱的热输送也同时导致了潮汐试验中北半球海冰面积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势 大西洋经向翻转环流 西边界流 耦合模式
下载PDF
Estimating peak response frequencies in a tidal band in the seas adjacent to China with a numerical model 被引量:2
4
作者 CUI Xinmei FANG Guohong +1 位作者 TENG Fei WU Di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9-37,共9页
A numerical method i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response properties of real sea areas to open ocean forc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modeling the China's adjacent seas shows that the Bohai Sea has a highest p... A numerical method is designed to examine the response properties of real sea areas to open ocean forcing. The application of this method to modeling the China's adjacent seas shows that the Bohai Sea has a highest peak response frequency (PRF) of 1.52 d^-1;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has a PRF of 1.69 d^-1; the Gyeonggi Bay has a high amplitude gain plateau in the frequency band roughly from 1.7 to 2.7 d^-1; the Yellow Sea (includ- ing the Gyeonggi Bay), the East China Sea shelf and the Taiwan Strait have a common high amplitude gain band with frequencies around 1.76 to 1.78 d^-1 and are shown to be a system that responds to the open ocean forcing in favor of amplifying the waves with frequencies in this band; the Beibu Gulf, the Gulf of Thailand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deep basin have PRFs of 0.91, 1.01 and 0.98 d^-1 respectively. In addition, the East China Sea has a Poincare mode PRF of 3.91 d^-1. The PRFs of the Bohal Sea, the northern Yellow Sea, the Bei- bu Gulf and the South China Sea can be explained by a classical quarter (half for the Bohai Sea) wavelength resonance theory. The results show that further investigations are needed for the response dynamics of the Yellow Sea-East China Sea-Taiwan Strait system, the East China Sea Poincare mode, the Talwan Strait, and the Gulf of Thai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ina's adjacent seas response to tidal forcing peak response frequency resonance numericalmodel
下载PDF
引潮力与潮汐应力对强震触发的研究 被引量:55
5
作者 张晶 郗钦文 +2 位作者 杨林章 陈荣华 王武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48-454,共7页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 本文讨论了在构造应力水平达到岩石破裂临界值时引潮力、潮汐附加应力的动态变化与地震序列之间的关系,选用了中国大陆1970年以来7级以上地震序列资料,分析了引潮力水平分量动态变化与强震发震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前震、主震及余震序列发震时刻的引潮力存在优势方向,多数地震发震时刻与选取时段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相位比平均值仅为35%;对于构造复杂地区,结果显示引潮力水平分量的方位角不仅存在一个优势方向,还明显存在其他优势方向,可能与发震构造有关.根据1966~1976年中国九大地震震源机制解计算潮汐正应力和滑动方向的剪应力及其变化率,结果显示多数地震发震时刻潮汐剪应力接近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潮汐应力 触发 地震序列
下载PDF
引潮力对显著地震触发作用与大震关系及在雅江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31
6
作者 陈荣华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3-56,共4页
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变能的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当地震孕育到后期,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变能高度积累,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此,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必须基于临界状态的特点。临界状态的最重要特点是触发因素将起... 大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震源区及其附近地壳应变能的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当地震孕育到后期,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变能高度积累,处于极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因此,地震短临预报方法必须基于临界状态的特点。临界状态的最重要特点是触发因素将起重要作用。固体潮的引潮力是一种重要的触发因素。笔者改进了过去仅用月亮固体潮引潮力的地方平太阴时方法,而用月亮与太阳整个固体潮引潮力作为触发因素,显然这样更为科学和合理。研究表明,大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发生的几次显著地震易受固体潮引潮力某个方位附近触发。并应用这一现象结合其他地震前兆方法成功预报了2001年2月23日四川雅江6.0级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触发作用 雅江地震预报 引潮力 显著地震 临界状态 地壳应变能
下载PDF
日月引潮力变化与某些地区地震发生时间的相关研究 被引量:28
7
作者 韩延本 李志安 田静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1996年第2期114-122,共9页
本文研究了中国西南及华北地区日月引潮力和地震发生时刻的关系。通过对引潮力三分量(垂直、东西及南北分量)的分析及把地震按所处断裂构造带分区,发现引潮力的东西方向水平分量与地震发生时刻有密切关系。利用此结论可以提高对地震... 本文研究了中国西南及华北地区日月引潮力和地震发生时刻的关系。通过对引潮力三分量(垂直、东西及南北分量)的分析及把地震按所处断裂构造带分区,发现引潮力的东西方向水平分量与地震发生时刻有密切关系。利用此结论可以提高对地震发生时刻的预报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地震活动性 断裂构造 发震时间
下载PDF
引潮力对显著地震触发作用与大震关系的机理讨论 被引量:16
8
作者 陈荣华 薛艳 +1 位作者 郑大林 丁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0,共5页
初步讨论了引潮力对显著地震触发作用与大震关系的机理。结果表明,这一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地震发生时水平引潮力方位与地震断层面走向接近,可能增加断层面上的剪应力,有利于地震的发生;水平引潮力方位与地震主张应力轴T轴接近,可能减小... 初步讨论了引潮力对显著地震触发作用与大震关系的机理。结果表明,这一机理是比较复杂的。地震发生时水平引潮力方位与地震断层面走向接近,可能增加断层面上的剪应力,有利于地震的发生;水平引潮力方位与地震主张应力轴T轴接近,可能减小断层面上的正应力,从而减小断层面上的摩擦力,也会有利于地震的发生。所讨论的3个震例中有2个共同点:其一为大震前显著地震发生时水平引潮力方位相互比较接近;其二为显著地震破裂面走向和大震破裂面走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显著地震 触发作用 震例
下载PDF
强震前形变潮汐异常判识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4
9
作者 张晶 陈荣华 +1 位作者 杨林章 吉平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0-157,共8页
通过对永胜倾斜、侯马应变数字化固体潮汐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孕震系统进入失稳的临界状态时,微量级的形变突变可能受到引潮力的触发作用.阶变异常与引潮力的方向、断层走向的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首次将形变异... 通过对永胜倾斜、侯马应变数字化固体潮汐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认为当孕震系统进入失稳的临界状态时,微量级的形变突变可能受到引潮力的触发作用.阶变异常与引潮力的方向、断层走向的剪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首次将形变异常与附加引潮力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探索临震前形变异常的物理机制及判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触发 形变异常
下载PDF
地震活动性与日月引潮力相关性统计分析 被引量:12
10
作者 冯向东 魏东平 《国际地震动态》 2007年第5期9-15,共7页
基于ISC地震记录,利用天体动力学中二体问题的轨道方程和摄动理论,确定发震时刻太阳在地面的投影点位置,并进一步计算出太阳相对震中的地心天顶距,将地震按天顶距的大小进行统计,得到地震的太阳天顶距地震频度分布。同样的方法,可得地... 基于ISC地震记录,利用天体动力学中二体问题的轨道方程和摄动理论,确定发震时刻太阳在地面的投影点位置,并进一步计算出太阳相对震中的地心天顶距,将地震按天顶距的大小进行统计,得到地震的太阳天顶距地震频度分布。同样的方法,可得地震的月球天顶距地震频度分布。统计发现:地震的太阳天顶距地震频度和月球天顶距地震频度分布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且较大地震和小地震的活动规律不同,较大地震丛集发生在太阳(月球)天顶距0°和180°附近,与地面引潮力的绝对值分布有较好的一致性;而小地震多丛集在太阳(月球)天顶距60°和120°附近。在此基础上,我们对地震的日月天顶距同时进行统计,建立了日月天顶距地震概率密度分布,结果表明,日月投影点及其对蹠点周围,较大地震发生的概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活动性 引潮力 触发
下载PDF
引潮力与显著地震关系及其在短临预报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11
作者 陈荣华 彭克银 +1 位作者 薛艳 丁香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0-64,共5页
对引潮力与显著地震的关系及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笔者提出的基于显著地震特点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简称CH方法。1997年至2003年5月应用CH方法所作的全部21次地震短临预报中,与地震实况比较,较好和做... 对引潮力与显著地震的关系及其在地震短临预报中的应用作了较系统的总结,进一步完善了笔者提出的基于显著地震特点的地震短临预报方法,简称CH方法。1997年至2003年5月应用CH方法所作的全部21次地震短临预报中,与地震实况比较,较好和做了一定程度预报的共有12次,占57%,这表明用于地震短临预报的CH方法具有较好的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地震短临预报 显著地震 临界状态 震源
下载PDF
潮汐触发地震研究进展综述 被引量:11
12
作者 李金 蒋海昆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7,共12页
对近年来国内外潮汐调制触发地震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月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日月引潮力及其分量对地震触发的情况,基于大样本统计的潮汐触发地震研究等内容。月相与地震活动的简单对应是对潮汐触发地震的初步研究,调制比是对这... 对近年来国内外潮汐调制触发地震研究进行了系统综述。介绍了月相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日月引潮力及其分量对地震触发的情况,基于大样本统计的潮汐触发地震研究等内容。月相与地震活动的简单对应是对潮汐触发地震的初步研究,调制比是对这一现象的定量化描述。潮汐应力分解及对地震活动影响的研究,则是从力学的层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可能关系。大样本统计则从统计的角度研究潮汐对地震的关系,众多统计方法中应用较多的是Schuster检验,它将震源机制、潮汐应力、统计检验等因素综合考虑,定量地分析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地震活动 触发 Schuster检验
下载PDF
行星系统运动、太阳引潮力和引力的变化与太阳运动周期律的关系 被引量:10
13
作者 刘复刚 王建 《地球物理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229-2240,共12页
太阳活动周期性韵律是否是行星系统对太阳表层造成的引潮力变化所导致,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基于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分析了行星系统对太阳的引潮力、引力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发现,引潮力造成的太阳表面物质加速度变化要比太阳自... 太阳活动周期性韵律是否是行星系统对太阳表层造成的引潮力变化所导致,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基于行星会合指数运动学方程,分析了行星系统对太阳的引潮力、引力的变化特征与规律.结果发现,引潮力造成的太阳表面物质加速度变化要比太阳自转变化造成的太阳表面物质加速度变化小2万倍.所以,造成太阳11年黑子活动周期和22年磁周期形成的主要原因,不是引潮力的变化,而是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随着行星系统的周期性运动,太阳系质心(P)与太阳质心(S)出现了重合与分离的22年周期性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太阳绕转角动量和太阳自转角动量间的转换,这个转换是导致太阳自转速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研究还发现,引潮力存在着237天的周期变化,与太阳活动约8个月的周期相对应.太阳引潮力的变化主要由木星、土星和金星、地球4颗行星的位置关系变化所决定,而太阳自转速度的变化主要由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的位置关系的变化而导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引潮力 引力 行星会合指数 行星系质心 22年周期
下载PDF
人造地球卫星与月亮在地心参考系中的受力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高炳坤 李复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3-5,共3页
指出在全面分析被研究对象所受的力时,必须同时分析参照物所受的力,否则便漏掉了惯性力;地心参考系可以充当惯性系的空间范围是有限的.
关键词 万有引力 惯性力 引潮力
下载PDF
华北地区强震活动与月相的关系及其机制 被引量:9
15
作者 杜品仁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123-130,共8页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 华北地区及其地震带的强震活动与月相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和河北平原、河淮及南海地震带强震大都发生在朔前后。郯庐和汾渭地震带强震多发生在上弦前后,依据华北地区强震孕育的地壳上地幔构造,探讨了引潮力触发地震的可能机制——潮致流体上涌触发模式,该模式的要点是:①上地幔和地壳内存在流体是孕育强震的必要条件;②深部流体可能快速上涌;③引潮力可能是触发流体快速上涌的主要作用力;④深部流体通过如应力腐蚀或雷宾德尔效应之类的非线性机制激发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震 月相 引潮力 流体 低速-高导体
下载PDF
长周期潮汐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 被引量:8
16
作者 解朝娣 吴小平 +2 位作者 雷兴林 冒蔚 孙楠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425-3433,共9页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 采用1850—2012年期间USGS全球M≥5.0地震目录资料,构成全球地震能量-时间序列,进行小波变换和准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全球地震能量释放的时间序列存在9年、19年和45年的3个准周期,其中,45年准周期最为突出.结合起潮力周期的物理背景,对长周期潮汐起潮力与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没有发现全球地震活动的能量释放与潮汐短周期相关的准周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潮力 潮汐周期 地震能量释放准周期 小波变换
下载PDF
用引潮力计算岁差 被引量:8
17
作者 于凤军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6-8,共3页
采用一简化模型计算岁差,结果与观测值的相对误差为3%.提供一种测量地球转动惯量比(I3-I1)/I3的方法.
关键词 岁差 引潮力 地球进动 转动惯量
下载PDF
无法避免的惯性力 被引量:7
18
作者 高炳坤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4,共4页
论述了在牛顿力学中,惯性力无法避免,也不可忽视.
关键词 万有引力 惯性力 引潮力
下载PDF
探索惯性系 被引量:7
19
作者 高炳坤 《大学物理》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1-15,共5页
针对牛顿力学框架的两大疑难,结合朗格惯性系的定义,从理论上分析了星球参考系与质心参考系,并指出了在什么条件下它们可以充当惯性系.
关键词 惯性系 局域惯性系 星球参考系 质心参考系 引力 惯性力 引潮力
下载PDF
地电短临前兆产生机理及一种新的短临预报方法(谐振预报法) 被引量:7
20
作者 钱复业 赵玉林 +2 位作者 赵跃臣 沈启兴 徐忠信 《华北地震科学》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1-9,共9页
研究了地电短临震兆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引潮力触发地电短临前兆模式。据此从理论上分析了地电临震震兆特征,并以唐山7.8级大震为例,从实际观测中检出具有此模式特征的震兆(具有起潮力特征),从而验证了所提模式理论的客观存... 研究了地电短临震兆机理,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引潮力触发地电短临前兆模式。据此从理论上分析了地电临震震兆特征,并以唐山7.8级大震为例,从实际观测中检出具有此模式特征的震兆(具有起潮力特征),从而验证了所提模式理论的客观存在的可能性。最后给出与此有关的地电短临预报方法。即,根据脆性岩石失稳的相对刚度比较准则,定义部分岩体刚度λ=0的状态为临震阶段,分析λ=0时起潮力引起位移的特征和规律,得出原地监测岩体刚度是否为零(进入临震阶段)的方法。因为在弹性阶段,λ为较大正值,微小的起潮力只引起微小的位移,此时的电响应甚小,通常检测不到;但随着构造力的积累,介质进入临震阶段,此时同样微小的起潮力却可引起甚大的位移(λ=0时,位移为无穷大),从而产生可检测的电响应。由于这种电响应具有与起潮力相同的周期,故可把临震电响应同各种干扰区分开,判定为临震前兆,从而建立了地电临震前兆起潮力触发模式,并可给出相应的短临预报方法。对1976年唐山7.8级强震前后震中周围地电阻率及大地电场实测资料进行谱分析,发现仅在主震前二个月至半月内,两种不同物理本质的电响应分别出现与起潮力MS波与MSf波周期相同的异常变化。这是对所提临震前兆模式和预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电阻率 地电场 唐山地震 临震预报 地震预报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