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D成球培养MSCs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 被引量:5
1
作者 朱元正 易阳艳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97-503,共7页
目的总结近年来3-D成球培养MSCs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3-D成球培养MSCs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3-D培养模式下MSCs细胞球的形成机制,3-D培养的MSCs细胞球与传统贴壁培养的MSCs在生物功能上存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 目的总结近年来3-D成球培养MSCs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广泛查阅国内外3-D成球培养MSCs的相关研究,重点关注3-D培养模式下MSCs细胞球的形成机制,3-D培养的MSCs细胞球与传统贴壁培养的MSCs在生物功能上存在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生物学机制,探讨MSCs细胞球的临床应用前景。结果与传统贴壁培养的MSCs相比,3-D培养的MSCs细胞球在抗凋亡、多向分化、旁分泌、抗炎等多项生物功能上明显增强,其机制与细胞骨架的改变、细胞接触的增加和低氧微环境的刺激有关,在动物实验中对于难愈性创面的修复、缺血组织的修复、组织重塑具有显著治疗效果,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结论 3-D培养的MSCs细胞球较传统贴壁培养的MSCs具有更强的生物功能和治疗效果,可成为临床上优化干细胞疗法、提高其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培养 成球培养 MSCS 干细胞疗法 修复重建
原文传递
两种不同的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细胞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权 陈恋 +5 位作者 常铖 张亚奇 肖翠红 饶巍 韩兵 武栋成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967-1975,共9页
该课题探讨了3D悬滴培养与贴壁培养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在成软骨分化特性上的差异。采用机械匀浆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第5代h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 该课题探讨了3D悬滴培养与贴壁培养体外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s)在成软骨分化特性上的差异。采用机械匀浆法和组织块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培养获得第5代h UC-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干细胞表面免疫标记物,经3D悬滴培养与贴壁培养诱导应用番红O和阿利辛蓝染色及荧光定量检测富含透明质酸糖胺聚糖的细胞外基质形成情况以及不同时间点(3天、7天、14天)成软骨相关基因ACAN、MIA、COL1A2、COL2A1和COL10A1表达,并用免疫组化染色的方法检测II型胶原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流式细胞术检测的第5代h UC-MSCs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记物结果符合国际细胞疗法协会制定的鉴定标准;3D悬滴培养的h UC-MSCs可形成致密的细胞聚合物,贴壁培养的细胞形态成长梭形;番红O和阿利辛蓝染色结果显示,3D悬滴培养和贴壁培养的h UC-MSCs均能形成软骨细胞;但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3D悬滴培养的h UC-MSCs形成软骨细胞的成软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明显多于贴壁培养细胞形成软骨细胞的成软骨相关基因;I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的阳性细胞染色及统计结果显示,3D悬滴培养比贴壁培养的诱导的h UC-MSCs成软骨能力更强。3D悬滴培养法是一种理想的h UC-MSCs诱导成软骨培养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3D悬滴培养 贴壁培养 3D微球 成软骨细胞诱导
原文传递
三维空间中的颅像关系及重合检验的科学性问题
3
作者 赵公仪 《影像技术》 CAS 1999年第2期48-54,共7页
本文从三维空间成像原理出发.全面阐述人头及颜面各部位在成平面像过程中的变形和对检验所产生的影响。对重合检验中的点位深度差诸多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该项技术缺乏必要的科学依据,因而将其作为一种刑事检验手段是不相宜的。
关键词 复位摄颅 三维成像 球体成像 重合检验
下载PDF
构建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用于药物瘤内穿透的精准评价
4
作者 林子鸣 王义俊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32期1-4,共4页
目的构建并表征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用于评价化疗药物的瘤内穿透。方法将12000个小鼠胃癌MFC细胞系接种于96 U 3D细胞培养板,以构建MFC多细胞肿瘤球体(MFC MCTS);将8000个MFC细胞和4000个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系共同接种于96 U 3D... 目的构建并表征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用于评价化疗药物的瘤内穿透。方法将12000个小鼠胃癌MFC细胞系接种于96 U 3D细胞培养板,以构建MFC多细胞肿瘤球体(MFC MCTS);将8000个MFC细胞和4000个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系共同接种于96 U 3D细胞培养板,以构建MFC-NIH/3T3共培养多细胞肿瘤球体(CO MCTS);通过活细胞成像表征球体的直径、圆度、面积和透光率;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表征球体微环境和化疗药物(LipoDOX,5.0μg/ml)的瘤内穿透。结果培养5 d时,两种球体的透光率最低,圆度>0.90,直径约为530μm,面积约为0.23 mm^(2)。两种球体模型内均检测到3种微环境荧光探针分布。LipoDOX能相对均匀地穿透MFC MCTS,却在CO MCTS内表现出外多内少的不均匀穿透,药物荧光强度降低约58.3%(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两种具有良好圆度、高紧实度、适中直径和面积的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两种胃癌球体模型均表现出酸性、缺氧和氧化还原微环境,可精准、高效地评价化疗药物的瘤内穿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 瘤内穿透 化疗药物评价
下载PDF
三维成球培养优化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梁瑜 乔勇 +3 位作者 刘星志 徐中娟 朱小立 索广力 《中国材料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8-286,共9页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因其来源广泛、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也是当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一类干细胞。然而...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源于发育早期的中胚层,因其来源广泛、具有多向分化潜能、低免疫原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应用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也是当前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应用最多的一类干细胞。然而,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面临许多挑战,比如治疗所需细胞数量巨大,细胞质量存在异质性,细胞体内移植后存活率低,以及二维(two-dimensional,2D)贴壁培养导致间充质干细胞特征衰减等。三维(three-dimensional,3D)成球培养可以更好地模拟体内微环境,且大量的研究证明,3D成球培养增强了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存活和因子分泌能力,促进了干细胞特征维持、细胞迁移和血管生成,在临床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基于此,综述了体外3D成球培养的方法、3D成球培养优化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并对3D成球培养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干细胞优化 临床应用 细胞球
下载PDF
三维多细胞球体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雷笑霄 闫香珍 罗礼君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22年第6期855-860,共6页
牙周炎是成年人失牙的首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能有效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但牙周组织再生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与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技术相比,三维培养细胞的形态及分子调控与体内细胞... 牙周炎是成年人失牙的首要原因。目前的治疗方法能有效阻止炎症进一步发展,但牙周组织再生仍然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研究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牙周组织再生。与传统的二维细胞培养技术相比,三维培养细胞的形态及分子调控与体内细胞更接近。本文就牙周组织再生中细胞治疗策略的细胞应用种类、应用方式及其优缺点,以及三维多细胞球体培养技术在牙周组织再生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组织再生 干细胞 三维细胞培养 多细胞球体
下载PDF
三维肿瘤球聚体的构建及其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正钧 梁高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5年第9期147-149,共3页
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既能模拟体内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外基质间信号转导的微环境,又可再现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性。近年来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药物毒性、肿瘤多耐药性、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 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既能模拟体内细胞之间以及细胞外基质间信号转导的微环境,又可再现细胞培养的直观性及条件可控性。近年来三维体外细胞培养技术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药物毒性、肿瘤多耐药性、抗肿瘤药物高通量筛选及药物代谢等研究的有力工具。本文就三维肿瘤球聚体的构建及其最新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细胞培养 肿瘤球聚体 生物材料 药物筛选
下载PDF
三维超声重建法体积计算准确性的实验评价 被引量:2
8
作者 杨素国 章建全 杨钰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2年第11期1951-1955,共5页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重建法计算体积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制作A、B两组球囊模型,每组各19只球囊,球囊内分别两两对应地充填不同容量规格的生理盐水和SonoVue超声造影微泡剂溶液,封闭后包埋于超声耦合剂中。使用Voluson-E8RAB2-5-D腹部... 目的探讨三维超声重建法计算体积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方法制作A、B两组球囊模型,每组各19只球囊,球囊内分别两两对应地充填不同容量规格的生理盐水和SonoVue超声造影微泡剂溶液,封闭后包埋于超声耦合剂中。使用Voluson-E8RAB2-5-D腹部三维探头对各球囊进行三维扫查,获取初始三维数据。运用VOCAL方法计算各球囊体积;运用三维多平面成像技术获取各球囊三个相互垂直的最大二维切面,测量各切面的最大径线,引用椭球体体积公式计算各球囊的体积。结果各球囊均获得相应的三维法体积值和公式法体积值。三维法体积值与实际容量值高度接近,尤以A组贴合更佳;公式法体积值均明显大于实际容量值,尤以B组为甚。二维公式法体积的误差大于三维法体积(t=5.4913,P<0.001)。A、B两组球囊的三维法体积值平均相差(12.33±7.67)ml(t=7.008,P<0.001),B组体积值大于A组。结论三维重建VOCAL法计算体积时比二维径线公式法准确,贴近真实;采用三维法计算体积时强调要正确和准确地勾画拟测目标的边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 三维重建体积测定法 椭球体公式体积计算法 超声成像 实验研究
下载PDF
三维立体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9
作者 邓俊豪 李苗 +1 位作者 张里程 唐佩福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978-982,共5页
目的比较三维立体培养(3D)的间充质干细胞与传统贴壁培养(2D)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探索前者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运用传统贴壁和改良的三维立体方法培养间充质细胞;在... 目的比较三维立体培养(3D)的间充质干细胞与传统贴壁培养(2D)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探索前者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运用传统贴壁和改良的三维立体方法培养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细胞变化,同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凋亡情况以及细胞直径,应用RT-PCR和ELISA的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其分泌营养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能力。结果 3D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一,成球形聚集生长;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凋亡方面,两种培养方式无统计学差异(91.6%vs 96.0%,P=0.234);3D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明显小于2D间充质干细胞(10.15μm vs 16.31μm,P <0.001),降低了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结果示3D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营养因子(VEGF,NT-3)和抗炎因子(IL-4,IL-10,IL-11,IL-13)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ELISA结果示3D间充质干细胞在VEGF的表达上明显强于2D间充质干细胞(222.50±1.23 pg/ml vs 118.07±6.75 pg/ml;P=0.002)。结论相比于2D间充质干细胞,3D间充质干细胞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可作为将来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的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立体培养 间充质干细胞 抗炎特性 旁分泌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