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构建并表征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用于评价化疗药物的瘤内穿透。方法将12000个小鼠胃癌MFC细胞系接种于96 U 3D细胞培养板,以构建MFC多细胞肿瘤球体(MFC MCTS);将8000个MFC细胞和4000个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系共同接种于96 U 3D...目的构建并表征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用于评价化疗药物的瘤内穿透。方法将12000个小鼠胃癌MFC细胞系接种于96 U 3D细胞培养板,以构建MFC多细胞肿瘤球体(MFC MCTS);将8000个MFC细胞和4000个小鼠成纤维NIH/3T3细胞系共同接种于96 U 3D细胞培养板,以构建MFC-NIH/3T3共培养多细胞肿瘤球体(CO MCTS);通过活细胞成像表征球体的直径、圆度、面积和透光率;通过激光共聚焦成像表征球体微环境和化疗药物(LipoDOX,5.0μg/ml)的瘤内穿透。结果培养5 d时,两种球体的透光率最低,圆度>0.90,直径约为530μm,面积约为0.23 mm^(2)。两种球体模型内均检测到3种微环境荧光探针分布。LipoDOX能相对均匀地穿透MFC MCTS,却在CO MCTS内表现出外多内少的不均匀穿透,药物荧光强度降低约58.3%(P<0.0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两种具有良好圆度、高紧实度、适中直径和面积的胃癌三维多细胞球体模型,两种胃癌球体模型均表现出酸性、缺氧和氧化还原微环境,可精准、高效地评价化疗药物的瘤内穿透。展开更多
目的比较三维立体培养(3D)的间充质干细胞与传统贴壁培养(2D)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探索前者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运用传统贴壁和改良的三维立体方法培养间充质细胞;在...目的比较三维立体培养(3D)的间充质干细胞与传统贴壁培养(2D)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探索前者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运用传统贴壁和改良的三维立体方法培养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细胞变化,同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凋亡情况以及细胞直径,应用RT-PCR和ELISA的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其分泌营养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能力。结果 3D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一,成球形聚集生长;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凋亡方面,两种培养方式无统计学差异(91.6%vs 96.0%,P=0.234);3D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明显小于2D间充质干细胞(10.15μm vs 16.31μm,P <0.001),降低了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结果示3D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营养因子(VEGF,NT-3)和抗炎因子(IL-4,IL-10,IL-11,IL-13)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ELISA结果示3D间充质干细胞在VEGF的表达上明显强于2D间充质干细胞(222.50±1.23 pg/ml vs 118.07±6.75 pg/ml;P=0.002)。结论相比于2D间充质干细胞,3D间充质干细胞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可作为将来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的种子细胞。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比较三维立体培养(3D)的间充质干细胞与传统贴壁培养(2D)的间充质干细胞在生物学特性上的差异,探索前者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应用的可能性。方法分离人胎盘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分别运用传统贴壁和改良的三维立体方法培养间充质细胞;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两种不同培养方式下的细胞变化,同时运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二者凋亡情况以及细胞直径,应用RT-PCR和ELISA的方法分别从mRNA和蛋白质水平检测其分泌营养因子和抗炎因子的能力。结果 3D间充质干细胞大小均一,成球形聚集生长;流式细胞术测定两组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显示在细胞凋亡方面,两种培养方式无统计学差异(91.6%vs 96.0%,P=0.234);3D间充质干细胞的直径明显小于2D间充质干细胞(10.15μm vs 16.31μm,P <0.001),降低了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T-PCR结果示3D间充质干细胞的分泌营养因子(VEGF,NT-3)和抗炎因子(IL-4,IL-10,IL-11,IL-13)能力明显增强(P均<0.05);ELISA结果示3D间充质干细胞在VEGF的表达上明显强于2D间充质干细胞(222.50±1.23 pg/ml vs 118.07±6.75 pg/ml;P=0.002)。结论相比于2D间充质干细胞,3D间充质干细胞在多个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可作为将来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的种子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