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学转向:清代词学过片之声律论与章法论 被引量:1
1
作者 肖菊香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年第1期348-363,共16页
清代词学过片论主要集中在声律论与章法论上。过片声律上主要着眼于美听,具体技法为合律、偷声与短韵,但思考角度上"声律"远重于"乐律",体现出诗学的影响痕迹。过片章法论多借用诗学术语,辞章结构上由重视承、启功... 清代词学过片论主要集中在声律论与章法论上。过片声律上主要着眼于美听,具体技法为合律、偷声与短韵,但思考角度上"声律"远重于"乐律",体现出诗学的影响痕迹。过片章法论多借用诗学术语,辞章结构上由重视承、启功能向注重转、合以及画龙点睛等作用转化,审美上则由"婉"到"健"转变,词意上要求由局部呼应到振起全篇,这些均体现出清代初期到中后期词坛的文本转向及诗化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词学 过片 声律论 章法论 诗化
原文传递
古代汉语诗歌节奏论及现代启示——兼论“平仄”律对于汉诗节奏的“依附”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中宇 胡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 《尚书》《乐记》等不少文献载有中国早期的“节奏”论,虽然其所指并不完全一致,但一般都认为节奏具有规范、整齐等作用。从诗、骚两大源头来看,中国古典诗歌对节奏具有高度自觉,其深层原因在于汉语的诗美特性和诗人的追求:有节奏的语言为“乐音”,对于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更为有利。“平仄”律是依据汉语诗歌节奏特性设计的,因而并非独立的审美元素,它的根本功能在于改进并提升汉语诗歌的节奏水平。汉语诗歌节奏经过平仄律的“升级”,变得更加柔和且富于起伏变化。“平仄”律推动唐宋诗词的节奏水平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也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鼎峰繁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诗歌 节奏论 乐音 “平仄”律
下载PDF
辞赋的音乐谱系:齐梁声律论与赋学关系探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祥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7-185,共9页
贵族清谈、佛教活动对语言音乐美的普遍讲求,构成齐梁声律论的外部背景。而就文学内部而言,辞赋因其在由言向文、由谋篇到练字、由散到骈等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有效地推动了声律论的发生发展。赋学因此成为声律论争的重要话语资源... 贵族清谈、佛教活动对语言音乐美的普遍讲求,构成齐梁声律论的外部背景。而就文学内部而言,辞赋因其在由言向文、由谋篇到练字、由散到骈等文学发展脉络中的独特地位,有效地推动了声律论的发生发展。赋学因此成为声律论争的重要话语资源:不仅涵盖自然与人为声律之争、赋史流变等时代语境,而且暗含后世辞赋古、律之争的端倪。同时,声律论反过来又深刻影响了沈约、庾信等齐梁赋家的创作,沈约、王筠《郊居赋》纪事便是梁初声律传承的重要佐证。齐梁声律论也因其在律赋书写规范确立中的作用,成为辞赋音乐谱系构建的关键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律论 赋学 沈约 《郊居赋》 庾信
下载PDF
智力发展节奏学说与大学英语应用型教学模式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晓梅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616-619,共4页
如果把学习视为一种步调一致、匀速前进而没有变化的过程,有可能导致未能正确、透彻而全面地认识学习者作为鲜活生命个体智力发展的实际心理过程,具有周期性与节奏性,由此影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从英国教育家Alfred No... 如果把学习视为一种步调一致、匀速前进而没有变化的过程,有可能导致未能正确、透彻而全面地认识学习者作为鲜活生命个体智力发展的实际心理过程,具有周期性与节奏性,由此影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进而影响教学效果。从英国教育家Alfred North Whitehead的“智力发展节奏”学说出发,创设真实的语言应用学习环境是符合大学生浪漫、精确和综合阶段的智力发展节奏心理特点,是建构有效的理解—应用—再理解—再应用的语言学习过程,是实现大学英语应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关键与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力发展节奏学说 大学英语 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 语言学习
下载PDF
诗歌史背景下的“八种韵”研究
5
作者 卢盛江 王颖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51-61,共11页
从诗歌史看"八种韵",其名分、来历不尽相同。同音韵,《八种韵》作者未视作押韵形式;叠韵之韵、叠连韵、重字韵和交锁韵,是《八种韵》作者在没有作品实例依傍的条件下,根据汉语声韵特点而创制的韵式;连韵、转韵和掷韵三种,才... 从诗歌史看"八种韵",其名分、来历不尽相同。同音韵,《八种韵》作者未视作押韵形式;叠韵之韵、叠连韵、重字韵和交锁韵,是《八种韵》作者在没有作品实例依傍的条件下,根据汉语声韵特点而创制的韵式;连韵、转韵和掷韵三种,才是诗史实例的归纳和总结。从"八种韵"可以看到,汉语诗歌韵式的发展一直持续到了中唐,而较之现有的认识,起于六朝的声律理论,以及盛唐以后的诗学,内容更为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八种韵” 《文镜秘府论》 声律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