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孟子“存心养性”的修养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任颖卮 《管子学刊》 CSSCI 2008年第3期34-37,共4页
孟子倡导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并从理论基础、理想人格、修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梳理与借鉴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对于建立和完善现代道德修养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和人格健全,无疑具... 孟子倡导促进社会和睦的道德观念,并从理论基础、理想人格、修养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道德修养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梳理与借鉴孟子的道德修养论,对于建立和完善现代道德修养理论,促进社会主义的道德进步和人格健全,无疑具有最直接的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说 存心养性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的逻辑展开及其思想意义
2
作者 孙敏博 《西部学刊》 2023年第21期95-98,共4页
孟子的性善论虽是接续孔子仁学而开出,然其展开却是以人禽之辨作为逻辑起点。在人禽之分的视域下,孟子肯定了人之“性善”。由此出发,孟子以“心”而显“性”,以“心善”作为“性善”的具体表现。以此至善之“心”作为内在价值根源,孟... 孟子的性善论虽是接续孔子仁学而开出,然其展开却是以人禽之辨作为逻辑起点。在人禽之分的视域下,孟子肯定了人之“性善”。由此出发,孟子以“心”而显“性”,以“心善”作为“性善”的具体表现。以此至善之“心”作为内在价值根源,孟子进而提出了他成德成治的设想。从辨分人禽之别到肯定“仁义内在,性由心显”,再到以“心”为本开出其成德论、仁政说,孟子性善论的逻辑展开大体如是。性善论的确立,高扬孔子的道德理想精神,强化了儒家的道德主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人禽之辨 以心显性 成德成治
下载PDF
传统人性理论再解读——戴震人性可善论摭谈 被引量:1
3
作者 陶武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96-205,312,共10页
先秦人性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韧期。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可否,为后世人性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孟荀二子所揭橥人性善恶之理论交锋,谱就中国人性论史最为璀璨的华章。戴震秉承"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学术路径,... 先秦人性论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性论的发韧期。孔子对人性善恶未置可否,为后世人性讨论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孟荀二子所揭橥人性善恶之理论交锋,谱就中国人性论史最为璀璨的华章。戴震秉承"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的学术路径,基于对中国传统尤其是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比较和考辨提出其人性可善理论。戴震既归宗孔子、沟通孔孟,又融汇孟荀、择善而从,体现人性理论中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有机融合,实现中国传统人性理论在更高层次上的深化与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孟子 荀子 戴震 性善论 性可善论
下载PDF
孟子“仁义”伦理思想略论
4
作者 王兆响 贺方刚 《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6-68,共3页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 从孟子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看,性善论、仁政思想、义利观和道德修养论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这几个方面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以"内圣外王"为主线,以道德修养论为实现"内圣"的基本路径,以仁政为实现"外王"的方略,突显"仁义"伦理的思想特质,构建了一个系统性很强的思想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仁政
下载PDF
理雅各对《论语》性善论与基督教人性论的互释互证 被引量:1
5
作者 邱业祥 《国际汉学》 CSSCI 2015年第2期25-33,204,共10页
有着基督新教信仰背景的理雅各肯认了孔子的性善论,又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确认了现实之恶。而在理雅各的理解中,基督教则形成了从被造时的纯洁到犯罪直到终末救赎的直线发展的人性观。由此《论语》的人性论与基督教人性论同时呈现了"... 有着基督新教信仰背景的理雅各肯认了孔子的性善论,又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确认了现实之恶。而在理雅各的理解中,基督教则形成了从被造时的纯洁到犯罪直到终末救赎的直线发展的人性观。由此《论语》的人性论与基督教人性论同时呈现了"禀受——失去(或者污染)——恢复"的历时性结构,甚至两者并无实质性的差别。这种读解不但可能更为接近儒家人性论的本义,而且为"儒耶对话"开辟了崭新的路径和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历时性结构恰恰暗示了一点,即:正是由于那些易于将本善之性引入歧途的现实之恶寓居于每一个体身上,所以每一个体,在面对着赐予自我本善之性的"天"的责任和对于禀受天命之性的自我的责任时,便显得更为重大,也更为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雅各 性善论 原罪 责任
原文传递
从恶的角度来看孟子的性善说
6
作者 王美玲 《兰州学刊》 CSSCI 2012年第1期33-38,共6页
孟子的性善论举世闻名,然而要使性善论站稳脚跟,必须对恶的来源作一定的解释。通读孟子,我们发现孟子从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恶的来源进行了阐释。内在原因是人不能尽人之性所以才为恶,外在原因是人是否行善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有... 孟子的性善论举世闻名,然而要使性善论站稳脚跟,必须对恶的来源作一定的解释。通读孟子,我们发现孟子从恶产生的内在原因和外在原因对恶的来源进行了阐释。内在原因是人不能尽人之性所以才为恶,外在原因是人是否行善与外在环境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从道德的角度看,内外原因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质上并不矛盾。恶很大程度上与人的自然之性所带来的欲望有关,但是孟子并没有对人的自然之性予以充分的重视,因此孟子对恶的解释是单薄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自然之性
下载PDF
孟子性善论新解——“义”与“性”
7
作者 王海丽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07年第6期18-20,共3页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 通常人们认为孟子性善论的提出主要基于"心善是性善的根据",把"心"作为性善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实际上,我们也可从另一视角——"义"来探讨孟子的性善论。"义"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和修养,是对"仁"的精神价值的外在表达的规定性。"人之正路"就是要求人们要心存仁德,行由义路。"义"是开启孟子性善论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性善论
下载PDF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杨英法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0-102,共3页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表面上对立,其实可以兼容。二者对"人性"内涵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荀子将人性视为与生俱来的原始质朴的自然属性,即对物质生活的欲求,而孟子的人性则指人在亲人、他人遇到危难、横暴等事情时天生的心态,主要指精神心理的倾向性。二者都切实有据,言之成理,但都有不合逻辑之处。性善论与性恶论实际相互补充,可整合为统一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恶论” “性善论” 荀子 孟子
下载PDF
古今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回顾与总结 被引量:6
9
作者 方朝晖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1年第4期26-59,163,共35页
历史上对性善论的批评非常丰富,古往今来人们大约从如下七种立场出发,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批评: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齐说、性恶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不仅如此,人们还对孟子性善论的立论方法进行... 历史上对性善论的批评非常丰富,古往今来人们大约从如下七种立场出发,对孟子的性善论展开了批评:性无善恶说、性超善恶说、善恶并存说、善恶不齐说、性恶说、善恶不可知说、善恶后天决定说。不仅如此,人们还对孟子性善论的立论方法进行了批评,大体上涉及片面取证、循环论证、混淆可能与事实、混淆理想与现实、门户之见、不合圣人真意等六方面。今天,任何试图为性善论辩护、或倡导性善论的行为,都不能忽视这些学说。人性善恶的争论延续了几千年,至今未有定论,导致分歧无法化解的重要原因包括学者们对于人性的概念、内容、类型以及善恶的标准迄无共识,往往各说各话;另一方面,从历代大批学者对性善论的批评与回应,并形成那么多观点和流派,也可窥见孟子对东亚乃至今日世界人性论研究的推动作用之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孟子 性无善恶 性超善恶 人性恶
原文传递
东西方文化的人性观差异及其对道德认知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吴言动 王非 彭凯平 《心理学探新》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4-39,共6页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支持了这一结论,发现中国被试相对于美国被试,对于人性的主观评定更倾向于性善的一端(研究1)。这种人性观差异导致中国被试在道德方面,尤其是规范性道德(行善)方面,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1),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得到了启动实验的支持(研究2)。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人理论 人性观 性善论 性恶论 禁止性道德 规范性道德
下载PDF
孟子教育思想及其内在逻辑 被引量:6
11
作者 马跃如 王文胜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1-86,共6页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 孟子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代表,其教育思想日益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孟子的教育思想以性善论为基础,以求放心为儒家教育的基本原理,仁义是其教育的总目标,五伦关系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孝悌是教育的基础课目,教育的作用则是个人的幸福与社会的和谐。经孟子加以总结的这一儒家教育思想,成为秦汉以后我国教育思想的主流。当前,教育学者对孟子的研究归纳虽然是正确的,但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其内在逻辑关系还很少进行深入的探讨。而对儒家教育思想的深入理解,是儒家教育思想运用于现代教育的前提。因而,对孟子教育思想的内在逻辑进行深入分析与论证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求放心 五伦关系
下载PDF
孟子的道德理想人格之修养 被引量:3
12
作者 姜强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32-34,共3页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 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修养理论,其一是持之以恒的“存心养性”、“反求诸己”的内心修养方法,来成就自己的道德人格;其二是“明人伦”的教育原则,培养其道德人格。前者是自我教育的方法,后者则须借助于外部的作用,其理论的积极意义应受到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修养 性善论 存心养性
下载PDF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 被引量:1
13
作者 郑晓纯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9期51-53,共3页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 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人性。而两者的人性论思想都蕴含丰富的德育价值,两者蕴含的德育思想既有共同之处又存在差异。两者都肯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分别提出由内而外与由外而内的德育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性恶论 存心养性 化性起伪
下载PDF
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原点——对中国宪法人性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3
14
作者 陈驰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1,共7页
中国先贤关于人性假设的研究对于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探源是有借鉴意义的:性善论与宪法价值的逻辑基础是相互排斥的,性恶论与宪法价值基础的逻辑前提是不对称的,人性可塑论才是宪法价值哲学的逻辑基础。
关键词 宪法价值 性善论 性恶论 可塑论
下载PDF
泛组织传播:对“孔孟”为中心的儒家传播思想考察 被引量:3
15
作者 阳海洪 阳海燕 《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5期94-98,共5页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为在"礼崩乐坏"时代重建理想的"礼治"社会,儒家传播思想从"性善论"的逻辑前提出发,把传者和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效果等基本的传播命题都纳入到"家国"... 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为在"礼崩乐坏"时代重建理想的"礼治"社会,儒家传播思想从"性善论"的逻辑前提出发,把传者和受众、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技巧、传播效果等基本的传播命题都纳入到"家国"秩序中来思考,并对此做出了种种规定,呈现出"泛组织传播"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泛组织传播 儒家 性善论 礼治
下载PDF
为什么说“人性本善”——刘咸炘对传统性善论的现代总结 被引量:4
16
作者 于述胜 周卫勇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 中国传统学术以重人道而重人性,并以性善论为主流思想。晚清以降,西学东渐,性善之论日趋式微。近儒刘咸炘通古今、贯中西,对传统性善论进行了深刻的总结与发挥。他把"生"确立为绝对价值和评判善恶的根本尺度,并继承了《易传》"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的思想传统,认定大自然本善,故人与万物之性皆善;而人得天地理气之粹,故拥有天地间至贵至灵的至善之性。在方法论上,刘咸炘论性善还有一重大突破,就是提出了"自当一体"之论。此论有三个要点:其一,当然(善)本于自然,是对于自然的肯定与实现,不自然者必不当然;其二,不当然(恶)是对于自然的否定与背离,不当然者必非自然;其三,善(当然)与恶(不当然)并非并存之二物,而是一物之二态,即正常之态与负变之态。明乎此,乃能知恶是非自然的,因而也是反人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咸炘 性善论 自当一体 两端相对 正负相对
下载PDF
中西自由观比较 被引量:1
17
作者 罗晓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1期1-5,共5页
中国人的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 ,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即是说 ,当人达到了“至善”境界 ,他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 ,从而他也就获致了自由 ;西方人的自由观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 ,它与性恶论相联系。即是说 ,为了企达自由状态 ,人必须... 中国人的自由观注重内在的精神自由 ,它与性善论相联系。即是说 ,当人达到了“至善”境界 ,他就不再受外在功利的诱惑 ,从而他也就获致了自由 ;西方人的自由观注重外在的物质自由 ,它与性恶论相联系。即是说 ,为了企达自由状态 ,人必须防止被他人强制。中国人由于对人性作了过于乐观的的估计 ,因而忽略了制度性构建 ;西方人由于被功利主义所诱导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 性善论 性恶论 法制他律 道德自由
下载PDF
宋明理学的性说
18
作者 申绪璐(译)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4期1-13,共13页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 北宋王安石承继唐代韩愈彰显孟子、肯定孟子的性善说,与程颢、程颐开创的道学派学者具有共同的性论基础。与王安石、程颢强调伦理意义上的善恶只是已发阶段的概念不同,南宋朱熹依据张载的心统性情与程颐的性即理,建立性情二层构架。同时,《大学》“身有所忿懥”的身、心理解反映了道学家不同的思想特色。有关性本善与无善无恶、尊德性与道问学的争论,反映了理学家不同的思想重点。尤其是尊德性与道问学对立的思想史叙事不断地再生产,直至今天仍保持着生命力。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可为代表,这样的叙事非常稳妥,但也因此需要保持警惕。一方面这样的叙事容易忽略不同学者思想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即使强调“朱陆和会”的学者也不可避免地局限在朱陆对立的理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善论 无善无恶 朱熹 王阳明 陆九渊
下载PDF
论孟子言性之理路与性善论之证成及其内涵——“天下之言性也”章的两种立场及其对“自由”的归趋
19
作者 张晚林 杨云飞 Hou Jian(译) 《孔学堂》 CSSCI 2024年第2期29-38,130-140,共21页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先明了孟子言性之理路。孟子言性之理路与康德很相近。康德言人性,其要点有三:一、人性不是经验物;二、欲望不是人性。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康德言人性的关键点在于:人性必须切就自由而言。康德言性之三要点在孟子... 要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必须先明了孟子言性之理路。孟子言性之理路与康德很相近。康德言人性,其要点有三:一、人性不是经验物;二、欲望不是人性。在此两点的基础上,康德言人性的关键点在于:人性必须切就自由而言。康德言性之三要点在孟子那里都有所体现,且是我们理解孟子言性之理路的基本点。“天下之言性也”章,无论对“故”作“故实”“陈迹”解,还是对“故”作“所以然”解,都可以归趋切就于存心之自由而论人性上来。一旦切就自由而论人性,则人性必然是善的,且这种善不是伦理学的,而是宗教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自由 性善论 宗教性
下载PDF
老子人性问题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奕博 孙永为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2期187-192,共6页
认为正确认识"人性论"问题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对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解读。针对学界对老子"人性"思想的不同看法和研究,认为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都是对当时社... 认为正确认识"人性论"问题在老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关系对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解读。针对学界对老子"人性"思想的不同看法和研究,认为任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并受其所处时代的影响,都是对当时社会的批判,老子的思想自然也不例外。老子对他所处的社会的批判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老子向人们传达的"人性"是朴实无华、善良本真的人性,老子主张人应当诉诸内心,返璞归真,顺应自然。老子是"性善论"的首创者和践行者,"性善论"贯穿于老子思想体系的始终,是老子思想的精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人性 性善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