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书法的临古问题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中焰 《美育学刊》 2013年第6期72-76,共5页
临古指临写古代经典碑、帖、墨迹的方法和过程,是学习书法的必经门径,但人们对临古这一重要学书方式的认知,还存有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对书法临古相关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实践,对临古概念、临古的四大特性、临古的方法、临古的目的等... 临古指临写古代经典碑、帖、墨迹的方法和过程,是学习书法的必经门径,但人们对临古这一重要学书方式的认知,还存有认识上的误区。通过对书法临古相关理论的研究,并结合自身实践,对临古概念、临古的四大特性、临古的方法、临古的目的等问题予以系统阐述,可促进书法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临古 书法理论
下载PDF
关于书法之神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俊青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3期99-101,共3页
"神"是品评书法艺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在书法实践中,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和追求书法之神呢?经过对古代相关论述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这样几点:一形全,二质强,三舒泰,四润泽,五... "神"是品评书法艺术优劣的一个重要标准,也是书法艺术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然而,在书法实践中,如何更准确、更有效地把握和追求书法之神呢?经过对古代相关论述的归纳和总结,可以得出这样几点:一形全,二质强,三舒泰,四润泽,五变化。得其五者,神采自生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法 书法理论
下载PDF
魏晋艺术体势论——以《文心雕龙·定势》为例
3
作者 徐慧极 《民族艺术研究》 CSSCI 2019年第5期13-22,共10页
魏晋诸艺术门类理论中成熟的形态观念已然出现,门类间的艺术文献亦形成辉映、映照的呼应关系。书论、画论“势”之散论的内涵对《文心雕龙·定势》“体势”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书论中书体风貌之势美的论述。文论... 魏晋诸艺术门类理论中成熟的形态观念已然出现,门类间的艺术文献亦形成辉映、映照的呼应关系。书论、画论“势”之散论的内涵对《文心雕龙·定势》“体势”观念的形成起到了相当重要的影响,尤其是书论中书体风貌之势美的论述。文论中文体体制规约以及体制风貌规范观念的深化、普及对艺术门类“体”术语思维的形成和表达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书论、画论、乐论“势”之散论以“形势”“姿态”之意浸渗入文论。文论则以逻辑缜密的思辨认识将门类艺术形象之“势”加以体制、形制规约,形成“体势”说,“体”概念进而反射到诸艺术门类理论的写作表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 书画乐文论
下载PDF
考释古代书论中的“势” 被引量:5
4
作者 方建勋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104-108,共5页
古代书论中的“势”主要有三种含义:一为法度,如蔡邕《九势》里的九“势”;二为“势”的四要素, 即运动、力、速度、趋向;三为文体名,如《四体书势》的四篇文章题目里的“势”。三义之中,以第二种含义最为常见,以第三种含义出现最晚。
关键词 书法 书论 法度
下载PDF
论姜夔《续书谱》中的书法美学观 被引量:4
5
作者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25-130,138,共6页
姜夔《续书谱》是对孙过庭《书谱》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在书法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书法美学观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楷、行、草三种书体特征的评析,崇尚魏、晋楷书的"飘逸之气",强调草书灵活多变的特性,... 姜夔《续书谱》是对孙过庭《书谱》的继承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独创性,在书法理论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书法美学观点可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对楷、行、草三种书体特征的评析,崇尚魏、晋楷书的"飘逸之气",强调草书灵活多变的特性,最推崇王羲之的行书。二是对用笔、用墨等技法的见解,具体分析了执笔、运笔、笔画形态、笔势等,主张用墨要有变化,力避单调。三是阐述习字的途径,包括摹书、临书。四是推崇书法作品中的风神和书家的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续书谱》 书体 用笔 用墨 习字 风神 情性
下载PDF
论姜夔《续书谱》的书法美学批评思想 被引量:1
6
作者 赵晓岚 《唐都学刊》 2003年第3期46-50,共5页
姜夔的《续书谱》从道德批评转为美学批评,薄唐人法度而尚魏晋之风,并形成一系列与之相辅的切实简明、深契事理而又灵动辩证的理论,在宋代书论史上承上启下,真正树立起"宋人尚意"的里程碑。
关键词 续书谱 美学批评 魏晋之风 自然个性 书体技法
下载PDF
论黄庭坚的书法美学观和书法创作成就 被引量:7
7
作者 文师华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8-101,共4页
黄庭坚在书法理论上提倡“自成一家”,重视“学养韵味”,开创了以禅喻书的品评方式;其书法创作成就主要在行书和草书两个方面,行书中内收外放的结构,狂草中动静相间的章法,体现了作者旷达而深沉的文人性格。
关键词 黄庭坚 书法理论 行书 草书
下载PDF
意象审美在古典文论与书论边缘中的契合 被引量:2
8
作者 王晓斌 《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106-110,共5页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美学命题,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古典文论及书论中涉及大量意象、意境的论述,使之形成了文论与书论在意象审美观中的契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将意象置于传统文...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美学命题,同样也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审美标准之一。古典文论及书论中涉及大量意象、意境的论述,使之形成了文论与书论在意象审美观中的契合,这在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是极为特殊的现象。将意象置于传统文论与书论的边缘语境中,融汇文论与书论的共通之处,能够理清意象审美在传统文论与书论中的契合点及其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缘 传统文论 书论 意象审美观 契合
下载PDF
米芾《书评》考辨 被引量:1
9
作者 王宏生 《襄樊学院学报》 2007年第7期86-88,共3页
米芾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也是重要的书法理论家。《书评》评论隋唐至北宋书家,是了解米芾书学思想的重要文献。文章对《书评》的名称,条目的真伪及诸书记载进行考辨。
关键词 米芾 《书评》 书法理论
下载PDF
对师范院校书法公共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志攀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2年第4期93-95,共3页
师范院校书法公共课教学注重实践性 ,以训练学生的书法技能为主。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书法水平 ,有必要在书法公共课教学中融入书法理论知识、书法美学知识 ,使学生的书法学习能融会贯通 ,以期在书法实践和书法理论上均有收获。
关键词 书法公共课 技法教学 书法理论知识 美学主张
下载PDF
唐太宗对初唐书法的介入与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谢光辉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年第3期76-79,共4页
唐太宗喜欢具有雄强骨力的书风。他以王羲之书法为载体 ,通过书法理论的建构 ,介入初唐书坛 ,促进了书法的繁荣 ,提携了初唐一百余年的书风 ,还促使楷书进一步法度化。
关键词 唐太宗 书法 书风 笔画技巧
下载PDF
朱熹对书法与诗文贯通一气的审美追求——以劲健雄浑之笔力为中心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万里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66-76,162,共11页
朱熹提出"字随年长"的书论观念,以为随着功力的加深与真气的充盈,文艺笔力亦逐渐走向老健。他在诗文、书法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极力推崇雄健笔力,认为文艺作品劲健雄浑的笔力是对主体君子人格与高逸胸次的彰显,如此也便可以借推... 朱熹提出"字随年长"的书论观念,以为随着功力的加深与真气的充盈,文艺笔力亦逐渐走向老健。他在诗文、书法创作与批评实践中极力推崇雄健笔力,认为文艺作品劲健雄浑的笔力是对主体君子人格与高逸胸次的彰显,如此也便可以借推崇雄健笔力之机振起当时萎靡世风,此正是其功利文艺观的体现。从根源上说,朱熹对雄健美学的推崇亦有其扶阳抑阴的哲学思想与追摹君子人格的道德理想为支撑。最后,除雄健笔力外,他对书法与诗文贯通一气的审美追求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如萧散风神,中正体势和古雅气韵等,这些共同诠释了他意在"中和"的文艺美学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书论 文论 笔力 劲健雄浑
下载PDF
唐代书家兰陵萧氏家族碑志集证——以萧诚昆仲为中心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楠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29-144,162,163,共18页
兰陵萧氏家族齐梁房传至盛唐萧诚、萧谅、萧、萧让一代较为显达,且以书法闻名于世。萧氏兄弟在世时就得到"诚真谅草"的赞誉,萧诚又被窦蒙誉为开元时代薛褚书体之最,宋代米芾、清代叶昌炽也是极口赞誉。萧氏昆仲虽有工书之名,... 兰陵萧氏家族齐梁房传至盛唐萧诚、萧谅、萧、萧让一代较为显达,且以书法闻名于世。萧氏兄弟在世时就得到"诚真谅草"的赞誉,萧诚又被窦蒙誉为开元时代薛褚书体之最,宋代米芾、清代叶昌炽也是极口赞誉。萧氏昆仲虽有工书之名,而萧氏家族却不以"文章末艺,翰墨小能"为重,志在立功立言,故能正色立朝,不惧奸佞,武能绥边,文可著述。他们因应时代变化,改门荫出身为科举及第,交结盛唐时代重臣,成为张说文学团体的成员,充分利用法书艺能,上达天听,以求取进身之阶。萧诚、萧谅昆仲的书迹传世不多,而新出土的墓志则为我们重新认识萧氏的书法成就提供了崭新资料。作者结合萧氏家族的经历,并将传世碑刻和新出墓志的书迹互相关联,重新描绘盛唐书法历史的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陵萧氏 萧诚 萧谅 书论 书风 碑志
原文传递
古代书论审美语词“气”之语义分析与溯源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敏惠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89,共5页
为了避免历来在"气"的语义阐释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本文把"气"的语义分析建立在功能描写基础上,证明"气"在南北朝与唐代书论中共有三项功能意义,其中"内在审美特性"这一项语义在南朝出现说明... 为了避免历来在"气"的语义阐释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本文把"气"的语义分析建立在功能描写基础上,证明"气"在南北朝与唐代书论中共有三项功能意义,其中"内在审美特性"这一项语义在南朝出现说明在书法理论的起始阶段就重视对书法艺术精神内涵的追求,而"力度之内在审美特性"这一项语义在唐朝出现是唐朝追求阳刚之美的时代风尚在词语上的反映。比照"气"在普通文献与书论中的功能及意义,可以推测出南北朝与唐朝书论审美语词"气"的语义来源于普通文献中指称人物的"气",说明古人是把书法作品当作"人"来认识与欣赏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书论 功能 语义 溯源
下载PDF
王澍书论中的书体论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明荣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99-102,共4页
王澍(1668—1743)是清代有名的篆书家及金石学家,其理论著述颇丰,于书家评述、碑帖考辨及技法研究多有贡献王澍在其书论中的书体论里强调“瘦劲”、“自然”,堪称杜甫“书贵瘦硬方通神”观念在清代的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
关键词 王澍 书论 书体 瘦劲
下载PDF
龙开胜书艺的精神体认
16
作者 张朵聪 《南阳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2期59-61,共3页
龙开胜书法创作诸体皆有,其着意于立意、形态、笔墨、布局以致诗情画意。中国儒释道等传统的精神内核和古典书论的见解,在其书法创作中皆有所体现。龙开胜承贤者遗风,以胸中才气陶其学养,兼采众长而付诸实践,最后在书法创作中找到自己... 龙开胜书法创作诸体皆有,其着意于立意、形态、笔墨、布局以致诗情画意。中国儒释道等传统的精神内核和古典书论的见解,在其书法创作中皆有所体现。龙开胜承贤者遗风,以胸中才气陶其学养,兼采众长而付诸实践,最后在书法创作中找到自己的精神绿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开胜 龙开胜书法 书法创作 书论
下载PDF
“心”“理”之间——试析朱九江《答求书者书》
17
作者 李辰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第5期63-69,共7页
《答求书者书》是朱九江书学思想的侧面写照,一个看似“孤掌难鸣”的拒书行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纯真本质,践行了“孔子的学说,是以知为手段,以行为目的的学说,亦即是以成就道德为目的的学说。”朱九江与谢兰生、康有为之间的书学... 《答求书者书》是朱九江书学思想的侧面写照,一个看似“孤掌难鸣”的拒书行为,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纯真本质,践行了“孔子的学说,是以知为手段,以行为目的的学说,亦即是以成就道德为目的的学说。”朱九江与谢兰生、康有为之间的书学承续以及白沙心学对朱九江理学思想品格的影响,表明朱九江的书学思想不仅源于儒家哲学及其伦理传统,紧扣中国文化精神,也回应了时代学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九江 书学 心学 谢兰生 康有为 陈白沙
下载PDF
理学视域下姜夔的诗论与书论
18
作者 杨万里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3期64-68,80,共6页
对于诗书理论上均有建树的姜夔,学界却绝少注意到其书论与诗论的相通性。他认为诗、书之意格须高,而主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诗书之格,故需提高主体"涵养"。他主张诗须含美刺之义理,书须依点画施设之情理,形式变化多端而尚"... 对于诗书理论上均有建树的姜夔,学界却绝少注意到其书论与诗论的相通性。他认为诗、书之意格须高,而主体的人格精神决定了诗书之格,故需提高主体"涵养"。他主张诗须含美刺之义理,书须依点画施设之情理,形式变化多端而尚"义理"之古法不可乱。对重形式之今法,他主张在诗、书创作中应不被其所缚,"精思"、"自得"而成一家风味。他还提出"自然高妙"说,追求诗、书中和平淡的美学风格。而他的诗书相通的文艺思想明显受到当时理学文化思潮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夔 理学 诗论 书论 朱熹
下载PDF
浅谈许慎的书法思想
19
作者 唐穆君 方原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9-80,84,共3页
许慎所著《说文解字》一书是东汉时期著作,其中有许多重要的书法思想.《说文解字》从文字起源、构成论述了文字的象形意义,提出“书者,如也”等书法思想观点.
关键词 许慎 《说文解字》 书法理论
下载PDF
释“勢”——一个经典范畴的形成 被引量:4
20
作者 孙立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8-35,共8页
本文以两晋以前的文献为依据,梳理了"勢"的字源、"勢"在先秦以至汉晋时期广泛使用的例证、"勢"的各种语义。在此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书画领域内"勢"的施用对象、内涵及所包含的艺术特... 本文以两晋以前的文献为依据,梳理了"勢"的字源、"勢"在先秦以至汉晋时期广泛使用的例证、"勢"的各种语义。在此基础上,从发生学的角度,研究书画领域内"勢"的施用对象、内涵及所包含的艺术特性。本文认为:"勢"进入书画等艺术领域,起初是取"勢"之"样式"、"格式"之义作为书论著作的书名,而"勢"所包含的"力"及后起的"变动"、"趋势"等语义,因为适合表现书画之笔触、笔势变化及形态布局等,而被书画理论家逐步采用,成为一个使用广泛且特别契合中国艺术传统的理论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范畴 书画理论 形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