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回顾·总结·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历程 被引量:31
1
作者 崔峦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9-59,共11页
自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九套小学语文教材。即根据老解放区国语课本修订的全国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五年一贯制小学语文课本;根据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初小、高小语文课本;20世纪60年代初编写的全日制十年... 自新中国成立到200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了九套小学语文教材。即根据老解放区国语课本修订的全国通用小学语文课本;五年一贯制小学语文课本;根据1956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初小、高小语文课本;20世纪60年代初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小学语文课本;根据1963年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全日制十二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在1978年教学大纲精神指导下编写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课本;20世纪80年代初在上一套课本基础上编写的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1986年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根据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写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实验本、试用本;20世纪90年代末编写的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试用修订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材编写 新中国50年 教材史
下载PDF
创意写作在中国接受与传播的历史考析(1959—2009) 被引量:19
2
作者 宋时磊 《写作》 2018年第6期57-68,共12页
以学科史的研究视野,从概念的译介、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从195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对美国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的接受和传播情况。从1959年起,台湾的作家已经接受了美国Creati... 以学科史的研究视野,从概念的译介、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及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项目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从1950年代末到本世纪前十年我国对美国Creative Writing(创意写作)的接受和传播情况。从1959年起,台湾的作家已经接受了美国Creative Writing的学科训练;1970年代起,Creative Writing已经被翻译为"创造性写作",进入1990年代后翻译为"创意写作"的趋势逐渐增多;从1980年代中后期起,大陆学者受各种思想的启迪,开始研究本土化的创造写作学,而我国台湾、香港的基础和高等教育系统已经在开展创意写作的教学和研究。特别是,在安格尔和聂华苓的主持下,爱荷华大学的"作家工作坊""国际写作计划"深刻影响了两岸三地的作家,并给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陆创办作家班以灵感和启迪。对Creative Writing接受谱系和传播过程的历史分析,实际上修正了相关学者认为创意写作在中国的引介元年为2004年或2009年的说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概念史 写作学科 作家班 概念译介 国际写作计划
下载PDF
热概念的冷思考:创意写作中国本土化发展述评(2009—2019) 被引量:11
3
作者 宋时磊 《长江学术》 CSSCI 2019年第4期79-89,共11页
英语教育中的Creative Writing在2009年被系统引介到中国大陆,"创意写作"的译法广为接受,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始了相关教学和实践。创意写作研究者以革新者的姿态,对两个方面发起挑战:一是挑战中文学科... 英语教育中的Creative Writing在2009年被系统引介到中国大陆,"创意写作"的译法广为接受,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开始了相关教学和实践。创意写作研究者以革新者的姿态,对两个方面发起挑战:一是挑战中文学科不培养作家、作家无法培养的传统观念,二是高呼取代现代写作学,要形成文学、语言学和创意写作学三者并驾齐驱的学科格局。应该看到,过去十余年,创意写作相关著作无论是翻译自国外还是本土学者撰写,都有所增长,写作课类书籍成为图书市场上的亮点;少部分学者不断发表的论文,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中文学科的培养观念有所改变,驻校作家等项目不断实施。但创意写作论著涌现的同时不乏隐忧,其向上突破的瓶颈已经有所显现。因此,未来创意写作学的发展需要回归概念本身,夯实理论基础,厘清发展边界,在中文学科寻找合适位置,与写作学形成发展合力,方能解决生存发展的悖论和困境,在下一个十年实现本土化发展的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概念史 写作学 中文教育
下载PDF
穿过遗忘的迷雾——石黑一雄《被掩埋的巨人》中的记忆书写 被引量:10
4
作者 郑佰青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1-49,共9页
石黑一雄关注记忆,特别是创伤记忆运作的方式;他小说中的记忆书写都是通过个体回忆碎片化的过去,来再现个体和集体所经历的创伤,是创伤社会化的结果。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将个体的创伤经历置于历史事件大背景之下,从个人和... 石黑一雄关注记忆,特别是创伤记忆运作的方式;他小说中的记忆书写都是通过个体回忆碎片化的过去,来再现个体和集体所经历的创伤,是创伤社会化的结果。小说《被掩埋的巨人》中,石黑一雄将个体的创伤经历置于历史事件大背景之下,从个人和集体两方面呈现记忆的恢复、创伤的修复以及历史的重建过程。本文将该小说解读为一个隐喻性的文本,认为石黑一雄的真正"意图"在于以奇幻为掩护来探讨记忆、遗忘、创伤、历史等关乎人类命运的议题,体现出小说独特的记忆书写维度。小说以奇幻手法、寓言性的疏离为媒介,围绕创伤记忆与历史遗忘主题,提出了更为深刻的、困扰着当下文明社会的问题,体现出石黑一雄作品反思生命意义、深度观照历史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黑一雄 《被掩埋的巨人》记忆书写 创伤 历史 遗忘
原文传递
清朝“大一统”观的历史书写 被引量:2
5
作者 李金飞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3-59,共7页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 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所建,入关后尤为重视文治。在帝王的亲自干预和朝廷主导下,开设了大量史馆,形成了连续不间断的修史系统。史书文本的建构是“大一统”观指导下的文化实践活动,又从不同视角立体书写着清朝孜孜追求的“大一统”观。清朝通过“明清易代”的史学表达传递出对“正统”地位的追求;开创方略体记录王朝战争史昭示帝王“武功”,刻画了清帝天下共主的形象;以一统志为核心的系列志书编纂,则是为着重书写清朝远迈前代的“大一统”疆域规模。清朝如何利用史书文本来书写“大一统”观念,是一个应当给予认真思考和深入探索的重要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朝 “大一统” 历史书写 史馆 修史
下载PDF
索象于图,索理于书:写本时代图像与文本关系再思录 被引量:7
6
作者 余欣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68,共8页
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宗教学、物质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角度,来综合考察中国视觉文化与写本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史视野中的图像与文本,是极富前景的学术新疆域。本文提出"象数"是中国古代理解世界及其存在意义的基本... 从历史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宗教学、物质文化研究等多学科角度,来综合考察中国视觉文化与写本文化传统以及知识史视野中的图像与文本,是极富前景的学术新疆域。本文提出"象数"是中国古代理解世界及其存在意义的基本范式,并从这一理念出发,阐述了中古时代的"图书"观念、传统视觉表达系统中的图像分类、东亚古写本所见图像与文本的关系,以及史学研究中如何运用图像等问题,主张不仅应当在历史研究中把图像作为证据使用,还应该从人类思想的基本表达方式来理解图像在历史情境中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图像 文本 视觉文化 写本文化 知识史 中古中国
原文传递
感知过去,书写历史:斯蒂芬·巴恩与凯伦·朗的对话
7
作者 斯蒂芬·巴恩 凯伦·朗 陈书焕(译) 《文化艺术研究》 2024年第4期97-109,116,共14页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 艺术史的“历史感知”(sense of the past)如何形成和发展?“后退几步”何以作为审视20世纪艺术准则?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关系是“断裂”的吗?尼采曾经提出对历史的态度有怀古式的(antiquarian)、纪念式的(monumental)和批判式的(critical)。这三种都不完全正确,也不完全错误。维柯的螺旋式历史观曾经把反复回到原点的回环运动看作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要素之一。如果从空间角度考察螺旋运动,那么螺旋式的历史不仅涉及某个时间点、某个时候的地点,还涉及空间。空间可以有时间属性。由此需要思考“空间再现”“唤起过去”时的“牛耕式转行书写”;思考“器物”(apparatus)对人性造成怎样的影响;思考“奇珍”(curiosity)如何令物品“回望”人类,从而不仅成为一个历史概念,更成为一种推动性概念,一种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方式;思考“从事媒介批评的古物学家”意味什么;进而思考“历史写作”何以可以视为一种“历史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蒂芬·巴恩 历史感知 空间再现 奇珍 历史诗学 艺术史
下载PDF
历史书写中的“文成公主” 兼论“多民族中国”的民族史叙事困境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娟 旦正才旦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86-213,共28页
一个"多民族政治体"形成和存续的核心在于一套能够使具有不同政治与文化传统的诸民族"各安其位"的"秩序",而"民族史书写"正是这一"秩序"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梳理了历史文献中三种... 一个"多民族政治体"形成和存续的核心在于一套能够使具有不同政治与文化传统的诸民族"各安其位"的"秩序",而"民族史书写"正是这一"秩序"的一个重要维度。本文梳理了历史文献中三种不同的"文成公主"叙事:古代汉、藏文文献描述了两种迥然有异的"文成公主"形象,其差异反映了两种古代文明对"世界"及其理想秩序的不同想象;第三种叙事来自近代的"民族主义"史学,汉语知识精英利用古代文献中的素材,在"进步史观"的指导下,塑造了"文成公主"的新形象。本文对这一"民族史书写"的新范式进行了反思性讨论,并进一步对近代中国"民族议题"的核心线索及其所蕴含的结构性矛盾展开了理论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书写 民族史 进步史观 文成公主
下载PDF
历史与个人:论双雪涛小说创作中的超现实书写
9
作者 李远威 《西安航空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11-19,共9页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大体遵循写实原则,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对东北老工业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但他表述历史的方式不是在文本中简单地再现历史事件,而是将一条超现实书写的线索贯穿其中。超现实书写是双雪涛开辟的一... 双雪涛的小说创作大体遵循写实原则,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对东北老工业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变迁的忠实记录,但他表述历史的方式不是在文本中简单地再现历史事件,而是将一条超现实书写的线索贯穿其中。超现实书写是双雪涛开辟的一条将历史融入个体经验的独特创作路径,历史在个体经验中发生了变形,以近乎奇幻的面貌呈现。双雪涛沿着这条超现实书写的脉络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文本表现形式与呈现样态,但其超现实书写并非是与现实相去甚远的空中楼阁,其背后隐藏着的是不可言说的历史重负与现实艰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雪涛 现实 超现实书写 历史 个体
下载PDF
从书目出发的中国共产党“笔杆子”史 被引量:6
10
作者 吴永贵 李平莉 《出版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23-128,共6页
"枪杆子"与"笔杆子"并重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革命政权的两大制胜法宝。作为"笔杆子"的红色著述与出版成果,不仅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史研究者了解和认识党史的文献基础。红色图书专题书目的... "枪杆子"与"笔杆子"并重是中国共产党最终夺取革命政权的两大制胜法宝。作为"笔杆子"的红色著述与出版成果,不仅是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党史研究者了解和认识党史的文献基础。红色图书专题书目的长期阙如影响了党史的深入研究。本文重点考察抗日根据地和解放区这一特定时空范围下的红色著述与出版活动,主要进行如下三方面的阐述:红色图书专题书目因何有丰富的内容,这样的专题书目有怎样的党史研究价值,编制书目可以采取怎样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著述 出版 党史 专题书目
下载PDF
读物、诗态与诗艺:论杜甫的阅读经验及其诗歌书写
11
作者 周纳宇航 《杜甫研究学刊》 2024年第3期21-32,44,共13页
阅读经验是杜甫诗歌书写所开扩的一个重要题材。杜甫早年阅读依靠家族藏书,后来更多倾向于社交读物和公共见闻,显示出从积累型阅读到社交型阅读的个人阅读史转变。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自己阅读的具体方式和微观情境,并以写实、转接... 阅读经验是杜甫诗歌书写所开扩的一个重要题材。杜甫早年阅读依靠家族藏书,后来更多倾向于社交读物和公共见闻,显示出从积累型阅读到社交型阅读的个人阅读史转变。杜甫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自己阅读的具体方式和微观情境,并以写实、转接、寄托的艺术法门贯通于其阅读经验发生过程与书写表达之间,体现为一种诗学创格。通过追溯杜甫的读物、诗态和诗艺,回归杜甫作为读者的主体性和当代性,对杜诗作出情境化的解读,重新揭示以往容易忽视的物质现实、艺术法则和心灵图景,抉发杜甫的阅读经验及其诗歌书写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管窥唐代士人阅读文化的历史面相,从而推进阅读史与文学史的互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甫 阅读经验 诗歌书写 阅读史
下载PDF
古文字考释中使用通假方法的历史回顾——从晚清至二十世纪中叶以前起 被引量:3
12
作者 洪飏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4年第6期54-62,共9页
古文字考释中常常要遇到通假现象。本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出发,追溯古文字考释中使用的通 假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有其产生的相关学术背景,经历了从不自觉的实践到理论的提出,至反过来用 理论指导实践这一过程.
关键词 古文字 古文字考释 通假方法 历史回顾
下载PDF
试论“猺”、民、汉的演变——地方和家族历史中的族群标签 被引量:5
13
作者 唐晓涛 《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57-67,共11页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猺"、"獞"、"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是被认定为"汉族"的人群,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以大藤峡地区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猺”地方历史 族谱编撰 族群标签
原文传递
医疗风险的防范要由被动变主动 被引量:5
14
作者 刘振华 程虹 刘冰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08年第6期56-57,共2页
关键词 医疗风险 防范 病历书写
下载PDF
“消失”的美德——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的学术写作伦理问题
15
作者 史鸣威 《写作》 2023年第3期95-102,共8页
以学术史、伦理学的跨域视野观之,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成果有限,直接原因在于,论证双方的问题意识、理论前提各有不同,“幸福”和“使命”的交锋成为话语生产的中心。更深层原因在于,“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与“义务论”的道德思... 以学术史、伦理学的跨域视野观之,1990年代“人文精神讨论”成果有限,直接原因在于,论证双方的问题意识、理论前提各有不同,“幸福”和“使命”的交锋成为话语生产的中心。更深层原因在于,“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念与“义务论”的道德思想无法处理“自我-他人非对称性”的问题。正是在这一层面上,“人文精神讨论”反而提供了一个建构“学术共同体”、恢复“知识分子”群体影响力的契机,即寻回被遗忘的“美德伦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文学 人文精神讨论 学术写作 学术史 写作伦理
下载PDF
历史书写中的谎言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耕华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30-34,共5页
历史书写要求使用真实的材料,要求遵守历史学的基本规范,但这并不能保证历史叙事的真实性,有时却会带来谎言的结果,这就是需要我们深思研讨的历史书写中的谎言问题。
关键词 历史书写 历史谎言 产生原因
下载PDF
翻译批评断代史书写的四个面向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金树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12,190,共9页
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是翻译(史)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中国翻译批评活动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批评资源。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批评历史的系统研究或书写还缺乏关注。论文在总结翻译史和翻译批评研究的基础上,... 翻译批评史研究是对既往翻译批评活动的描写与阐释,是翻译(史)研究的有机构成部分。中国翻译批评活动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批评资源。目前,翻译界对翻译批评历史的系统研究或书写还缺乏关注。论文在总结翻译史和翻译批评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时代语境、批评主体、批评特征、批评效应”为核心议题的内容框架,初步勾勒了翻译批评断代史书写的路径方法。翻译批评断代史的书写,不仅有助于研究者回到历史现场,为翻译批评的生成寻觅历史的印迹,更有助于拓展翻译批评研究的视阈、丰富翻译批评研究的政治、文化语境,揭示翻译批评的历史本质和现实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批评 断代史书写 面向
原文传递
《被埋葬的巨人》中的历史书写与记忆重塑 被引量:4
18
作者 周博佳 杨金才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6-51,共6页
石黑一雄的作品《被埋葬的巨人》以英国中世纪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之间的冲突为背景,展现了英国民族塑形时期的一段晦暗的历史图景,背后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历史思维和文学想象方式。作品通过展现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 石黑一雄的作品《被埋葬的巨人》以英国中世纪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之间的冲突为背景,展现了英国民族塑形时期的一段晦暗的历史图景,背后蕴含着作者独特的历史思维和文学想象方式。作品通过展现记忆与真实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真实性的质疑;通过时空并置的记忆书写,挖掘了历史断裂处的沉默话语;通过书写不同个体的记忆,呈现了多重历史意识和声音。正是在这种书写方式中,石黑一雄达到了对话历史、反思历史的写作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埋葬的巨人》 历史书写 记忆重塑
原文传递
《美》中的海地画作与历史书写
19
作者 郑松筠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 2023年第5期117-127,共11页
扎迪·史密斯在《美》中对历史的思索由海地画作《情人爱尔斯利》开启。书中虽然画作众多,然而这幅来自加勒比岛国的艺术作品却代表着具有修正功能的“美”,与作者对公正的探寻紧密相关。作家让海地画作成为小说中众多人物关注的焦... 扎迪·史密斯在《美》中对历史的思索由海地画作《情人爱尔斯利》开启。书中虽然画作众多,然而这幅来自加勒比岛国的艺术作品却代表着具有修正功能的“美”,与作者对公正的探寻紧密相关。作家让海地画作成为小说中众多人物关注的焦点,通过赞誉画作之美、阐释画作中女神形象的文化寓意,映射出帝国话语中充斥臆想、占有和自我中心主义的歪曲史观,质疑其中对所谓不同文化之形象的刻意扭曲与抹除。在此基础上,史密斯更是通过塑造美的受益者,实践着对诞生发展于黑色大西洋中文化形象的公正呈现,进而推助全球非裔移民在身份构建过程中实现对自身多样性和复杂性在历史维度上的重新认知,也让这部看似与历史无关的小说成为史密斯在道德叩问中进行的历史书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 海地画作 历史书写 公正 扎迪·史密斯
下载PDF
从创作史看《自然辩证法》内容编排的文献依据 被引量:4
20
作者 张云飞 《自然辩证法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2-18,共7页
《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分为思想萌发、著作构思、首次正式写作、创作《反杜林论》、再次正式写作和手稿整理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致马克思(1858年7月14日)》、《毕希纳》、《恩格斯致马克思(1873年5月30日)》、《自然科学的辩... 《自然辩证法》的创作分为思想萌发、著作构思、首次正式写作、创作《反杜林论》、再次正式写作和手稿整理等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恩格斯致马克思(1858年7月14日)》、《毕希纳》、《恩格斯致马克思(1873年5月30日)》、《自然科学的辩证法》、《1878年的计划》、《1880年的计划》和《四束手稿目录》成为反映这一著作的创作意图和内容结构的主导性文献。因此,必须将这些文献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互文式研究,来客观地系统地编排《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 创作史 文献学 整体性 内容次序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