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质料先天与人格养成:郭象成圣观对孟、荀的吸纳与转化
1
作者 罗彩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5-83,共9页
中国文化自古就形成了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追求的传统。孟、荀以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同质性强调人人皆可通过后天“克己复礼”修养功夫来实现“成仁成圣”,即“圣人可学可至”。郭象吸纳了孟、荀“天生人成”的观点,但他强调圣凡在先天人性... 中国文化自古就形成了以圣人为理想人格追求的传统。孟、荀以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同质性强调人人皆可通过后天“克己复礼”修养功夫来实现“成仁成圣”,即“圣人可学可至”。郭象吸纳了孟、荀“天生人成”的观点,但他强调圣凡在先天人性上的异质性,并将孟、荀人性论上的“圣凡一涂”转化为境界论上的“圣凡足性”,即“圣人不可学不可至”。郭象的成圣观一方面为维护当时的社会等级秩序突出“圣凡异质”下的“圣凡之分”,另一方面又强调圣凡皆可通过后天“习”之过程开显“性分”以实现各自“足性”逍遥来弱化等级之间的对立,这为当时社会秩序的重建及个人身心的安顿提供了一套理论方案。郭象的成圣观在重视后天人格养成上继承了先秦儒家重教的“内圣学”之道德理想,他与孟、荀在对主体性的认同、欲望的淡薄态度及注重内在精神的体悟等方面有契合之处,只是其在具体路径上借鉴了道家“无心”的功夫论与“齐物”以“逍遥”的境界论。整体看,郭象借鉴并发展了孟、荀的成圣观,二者之异在于“圣凡异质”与“圣凡同质”以及“凡不可成圣”与“凡可成圣”;二者之同在于都强调后天道德教化或“习”在个体追求道德生活境界及社会达至和谐稳定秩序上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象 孟子 荀子 成圣观 天生人成
原文传递
论王阳明的圣人观 被引量:3
2
作者 欧阳辉纯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3-39,共7页
佛、道和儒家思想对形成王阳明以"良知"为基础的"吾性自足"的圣人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圣人观的主要内容是:在道德认识论上,圣人是道德主体和道德客体、知与行的统一;在道德行为上,圣人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价... 佛、道和儒家思想对形成王阳明以"良知"为基础的"吾性自足"的圣人观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圣人观的主要内容是:在道德认识论上,圣人是道德主体和道德客体、知与行的统一;在道德行为上,圣人是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价值载体;在道德修养上,圣人吾性自足,具备最本质的人性。王阳明的圣人观是对先儒圣人观的"自我超越",完成了儒家圣人观从"庙堂"到"人间"、从"书斋"到"民间"的伟大转变,实现了儒家圣人观的世俗化、大众化和民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阳明 吾性自足 圣人观
下载PDF
中国传统文化的圣人观 被引量:2
3
作者 常大群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7-40,共4页
圣人是中国文化追求的作为人的最高目标,做人做到圣人,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极致。各家各派都对圣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智慧的人。另一方面,在圣人具备哪些素质、圣人概念的具体内涵等方面又有不同的理解... 圣人是中国文化追求的作为人的最高目标,做人做到圣人,也就达到了人生的极致。各家各派都对圣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那就是圣人是具有最高道德水平和最高智慧的人。另一方面,在圣人具备哪些素质、圣人概念的具体内涵等方面又有不同的理解。儒学在人伦日用上为圣人命名,认为圣人具有最高的道德,可以向天学习,制定人间的礼乐制度,得天理,行教化。先秦道家的圣人观与汉代以后的道教成仙的目标相结合,演化为唐以后内丹而仙、救世救民的圣人观。中国医学则认为圣人和于阴阳,淳德全道,恬愉虚无,治病救人,仁心仁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圣人观 儒家 道家 中医
下载PDF
论李贽的圣人之学
4
作者 王晓乐 《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5-70,共6页
李贽的思想学说属心学范围,是探讨如何做圣人的圣人之学。他的圣人之学包括圣人观和成圣之道两个部分。其中圣人观部分包括绝假纯真的童心说、英雄豪杰的经世学和自由开放的多元论,成圣之道部分包括性命之题、狂狷之志和为己之学。李贽... 李贽的思想学说属心学范围,是探讨如何做圣人的圣人之学。他的圣人之学包括圣人观和成圣之道两个部分。其中圣人观部分包括绝假纯真的童心说、英雄豪杰的经世学和自由开放的多元论,成圣之道部分包括性命之题、狂狷之志和为己之学。李贽的圣人之学在文艺、社会政治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贽 心学 圣人之学 圣人观 成圣之道
下载PDF
王弼儒道会通思想探析 被引量:1
5
作者 吕玉霞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20,共3页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超越与现实的双向诠释,王弼巧妙地解决了儒家与道家内在的紧张,...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超越与现实的双向诠释,王弼巧妙地解决了儒家与道家内在的紧张,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定下了理论基调。王弼发掘儒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本身存在着误解甚至曲解先秦儒学本义的问题,故其会通儒道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尽管因此而饱受诟病,王弼仍不失为魏晋时期创造性融合儒道思想的开拓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弼 儒道会通 以无为本 圣人观
下载PDF
儒家“道统说”的演变及其二重性
6
作者 李振纲 刘刚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3-28,共6页
儒家道统说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圣人史观。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道统意识凝结着古代儒家知识分子以"道"引领历史的文化使命感,有助于维系华夏文明的精神传承,凝结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强化社会历史的道德基础;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其弊... 儒家道统说的思想文化基础是圣人史观。从积极的方面来看,道统意识凝结着古代儒家知识分子以"道"引领历史的文化使命感,有助于维系华夏文明的精神传承,凝结民族精神的核心价值,强化社会历史的道德基础;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其弊端是自我标榜、封闭排他的价值独断论,长期以来"道统"与"政统"相结合,"士精神"与"官文化"相表里,禁锢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发展。今天的民族文化复兴应是以开放的实践主体性为基础的多元文化的对话、互补、并育与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儒家 道统说 圣人史观 思想二重性
下载PDF
《封神演义》儒家革命思想新探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建武 尹桂香 《涪陵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1期104-108,共5页
一些学者认为《封神演义》宣传了儒家政治思想,典型说法是“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而此论说得尚不到位。从《列国志传》中有几处“革命”的词眼和文本中大量引用孟子“革命”话语的内证入手,结合“革命”的概念考辨,既不脱离作者所... 一些学者认为《封神演义》宣传了儒家政治思想,典型说法是“以仁易暴,以有道伐无道”,而此论说得尚不到位。从《列国志传》中有几处“革命”的词眼和文本中大量引用孟子“革命”话语的内证入手,结合“革命”的概念考辨,既不脱离作者所处时代的思想背景,也不与现代语境中的“革命”涵义相冲突,论证作品蕴含和宣扬了儒家革命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小说 封神演义 儒家革命思想 圣王正义论
下载PDF
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探析
8
作者 刘萌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46-51,共6页
圣王观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孟子更是将其奉为治道之方。圣王观主要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主张君主首先要具备崇高的德行,成为圣人,其次要拥有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即“内圣外王”之意涵。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即是对“内圣外王”的... 圣王观是儒家一以贯之的政治主张,孟子更是将其奉为治道之方。圣王观主要是从君主的角度出发,主张君主首先要具备崇高的德行,成为圣人,其次要拥有卓越的治国理政能力,即“内圣外王”之意涵。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即是对“内圣外王”的具体阐释。孟子圣王观治道思想的基础是君主持仁心行仁政,以民为本;治道思想的方法是君主尊贤使能,以平等之心对待群臣;治道思想的最终归宿是君主要做到安民、养民、教民。孟子圣王观的治道思想对当今治国理政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圣王观 治道思想 仁政 民本
下载PDF
玄学经学圣人观及其玄、佛《春秋》学的理性诠释
9
作者 闫春新 《汉籍与汉学》 2021年第1期102-112,共11页
作为魏晋玄学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道经传理性诠释重要理论的玄学经学体"道"则"天"的圣人观,何晏、王弼等在建构时,其首先是注重对"道"的体认——将先秦融通儒道经典的《易》之形上之"道",... 作为魏晋玄学世界观、人生观及汉唐儒道经传理性诠释重要理论的玄学经学体"道"则"天"的圣人观,何晏、王弼等在建构时,其首先是注重对"道"的体认——将先秦融通儒道经典的《易》之形上之"道",经秦汉尤其是汉儒至上"天"论之后,又重新提升到"天"这一孔子儒家最高经学观念之上;更弱化甚或剔除了孔子儒家之"道"的人伦义及汉儒"天"观念的神秘性及其神学义,使其更具理性和哲理性意蕴。进而可被称为"新道家"的魏晋玄学家的"道"论;然后是魏晋玄学家又大都继承先秦儒家与道家的天、道、德两两合言或对言、甚至是以"天道"言"道"的"道"论思路,而进一步推演、深化之。特别是魏晋玄学家,因其以《易传》形上之"道"或曰其所提升的本原之"道"总控、融通儒、道两家之"道",并把道家老庄之体"道"与儒家之因敬天而法"天"这两大一而二而又二而一的层面(儒、道两家的各自侧重与特色),改造、整合为体"道"前提上的则"天"。汉唐尤其是这一时期的玄、佛《春秋》学学者,某种角度上说,以此为经学理性诠释的理论指导,来注解与阐发原有的《春秋》经传文本,这显明地体现在这些汉唐《春秋》学学者的对其中"道"与"天"的相应注疏及著述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唐玄、佛《春秋》学 玄学经学的圣人观 体“道”则“天” 理性诠释
原文传递
老子圣人观
10
作者 刘健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02-106,共5页
“圣人”一词在王弼本《老子》中出现了31次,散见于26章,就词频而言,仅次于“道”“德”二词。《老子》中的圣人作为体道有德之人,其身份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辅佐人主者,还可以是大丈夫一类的地位低一点的人物。圣人作为老子心目中的理... “圣人”一词在王弼本《老子》中出现了31次,散见于26章,就词频而言,仅次于“道”“德”二词。《老子》中的圣人作为体道有德之人,其身份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是辅佐人主者,还可以是大丈夫一类的地位低一点的人物。圣人作为老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是实现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政治的关键人物。因此,老子的圣人观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老子的政治观,是老子对于理想政治的一种认识,及对现实统治阶层的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子 圣人观 政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