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贡赋与市场:19世纪漕运之变革与重构 被引量:7
1
作者 周健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5-81,共17页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清代的漕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折征折解与采买海运逐渐取代本色河运之经制,成为晚清漕运的主流。这一变革,既有战争情势与运道梗阻背景下被动应变的一面,也有督抚等基于嘉道以来的漕务积弊与变革尝试,... 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战争前后,清代的漕运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折征折解与采买海运逐渐取代本色河运之经制,成为晚清漕运的主流。这一变革,既有战争情势与运道梗阻背景下被动应变的一面,也有督抚等基于嘉道以来的漕务积弊与变革尝试,主动求变、维持变局的一面。在漕粮折征逐渐制度化、海运统一于上海放洋的制度框架下,集中于米粮贸易中心采办漕粮成为可能。丰泰栈的故事,显示出江苏州县漕粮的运沪交兑,是借助此类商号的代购与包运完成的,此为当日漕粮市场化之一例。甲午、辛丑之间,南漕全行改折被视作财政困境下的筹款方策,成为重要的变法议题。但中枢仅允许折解部分漕粮,用以外债、赔款等急需,而始终坚持以每岁100万石的南漕起运为底线。他们认为,京师的粮食供应不能完全交由市场,而应有最低限度的贡赋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漕运 漕粮 海运 米粮贸易 丰泰栈
原文传递
丰泰栈的生意:同光之际盛宣怀家族的漕粮包办
2
作者 周健 《中国经济史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21,共17页
同光之交,盛康、盛宣怀家族通过丰泰栈等商号从事粮食贸易,以包办江苏州县漕粮为核心业务。丰泰栈从无锡、朱家角等米粮贸易中心采买米石,运沪交兑沙船、轮船招商局,以充代办州县漕粮。州县除开仓征收部分漕粮外,将漕务的关键环节交由... 同光之交,盛康、盛宣怀家族通过丰泰栈等商号从事粮食贸易,以包办江苏州县漕粮为核心业务。丰泰栈从无锡、朱家角等米粮贸易中心采买米石,运沪交兑沙船、轮船招商局,以充代办州县漕粮。州县除开仓征收部分漕粮外,将漕务的关键环节交由丰泰栈等包办。地方官与盛家大体按照商业与市场的逻辑订立并落实办米协议,但这并非漕务运作中官商之间的全部逻辑。由丰泰栈的例子可见,19世纪70年代以降,在江苏漕粮准许折征、统一由上海放洋的制度框架,以及江南发达的粮食市场与金融、通信网络下,漕运贡赋制度以不同于以往的方式嵌入市场,改变了自身的运行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宣怀 盛康 丰泰栈 漕运 漕粮 米粮贸易
原文传递
争折:明代湖广永折漕额的分派——以麻城为中心 被引量:3
3
作者 李成 《中国经济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6-75,共10页
明代漕粮改折有偶折与永折之分。湖广作为明代有永折漕额的省份之一,其永折漕额分派权由布政司掌握,这与其他省份永折漕额由朝廷派分有很大不同。自明嘉靖年间获得永折漕额起,湖广布政司始终以偶折形式派分永折漕额至相应州县,隆庆四年(... 明代漕粮改折有偶折与永折之分。湖广作为明代有永折漕额的省份之一,其永折漕额分派权由布政司掌握,这与其他省份永折漕额由朝廷派分有很大不同。自明嘉靖年间获得永折漕额起,湖广布政司始终以偶折形式派分永折漕额至相应州县,隆庆四年(1570)以后,才开始以永折形式派分至部分州县,永折漕额始名副其实。因漕粮永折能减轻有漕州县赋役负担等,对有漕州县有很大的吸引力。万历年间,以麻城、黄梅为代表的有漕州县对仍以偶折形式派分的剩余永折漕额展开争夺,力图实现其漕粮全部永折。在此过程中,布政司的永折漕额分派原则逐渐由视各县灾伤情况而定向视交通条件而定转变。而在相应的分派原则下,地方士绅对布政司的决策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这一历史事件的具体过程详载于族谱之中,从侧面体现出民间文献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漕粮 永折 麻城 民间文献
原文传递
漕运与荒政:略论北宋的漕粮赈济
4
作者 裴一璞 房智超 《农业考古》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9-138,共10页
北宋漕粮除了供奉中央外,在备荒和临灾救济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朝廷通过截留、调拨、宽减的方式,将准备起运或运输途中的漕粮投放至被灾地区,用作地方救灾。其受益地区之广泛、数额之巨大为前代所未有,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和流程... 北宋漕粮除了供奉中央外,在备荒和临灾救济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朝廷通过截留、调拨、宽减的方式,将准备起运或运输途中的漕粮投放至被灾地区,用作地方救灾。其受益地区之广泛、数额之巨大为前代所未有,并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程序和流程。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赈济漕粮的用途以赈给、赈粜为主,兼之借贷、工赈等措施。漕粮赈济有效解决了被灾地区的粮食供给问题,稳定了灾区的社会秩序,对灾后生产和经济恢复、发展起到一定积极作用,反映了宋代统治者“一本仁厚”的施政理念。然而在古代王朝的统治逻辑之下,朝廷的利益始终是摆在第一位的,漕粮赈济并未脱离漕运制度和中央财政的桎梏,只是停留在具体救荒措施层面,并未形成一种独立的社会救济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漕粮 漕运 灾荒救济
下载PDF
太平天国时期京米筹措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许存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7-58,共12页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在咸丰年间经历了三次漕运危机,分别是咸丰三年南方四省漕粮停运,咸丰六年江浙受灾、海运减少,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占江浙,海运停滞。为了应对粮食减少的情况,户部一面减成支放、折钱支放以减少支出;一面加紧筹...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清政府在咸丰年间经历了三次漕运危机,分别是咸丰三年南方四省漕粮停运,咸丰六年江浙受灾、海运减少,咸丰十年太平军进占江浙,海运停滞。为了应对粮食减少的情况,户部一面减成支放、折钱支放以减少支出;一面加紧筹措补充,通过沿海省份采买、西部省份粜变仓谷,以及收回南方各省漕折银等权宜之计,勉强维持了收放的平衡。从筹措京米的过程可以看出,外省面对朝廷的谕旨,不仅要考虑政令执行的难易程度,还需要结合本省的财政状况,以及考虑镇压“匪乱”军饷的急迫程度,在完成中央政令和镇压“匪乱”之间达到新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平天国 北京 粮食 漕运
下载PDF
江西谷酒的生产工艺 被引量:1
6
作者 夏云梯 朱克美 《南昌大学学报(工科版)》 CAS 1994年第2期53-55,共3页
以贡米谷酒为例,本文对江西另一种生产小曲白酒(谷酒)的传统工艺,首次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和总结,并对谷酒夏季不停产的原因从理论上作了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贡米 小曲白酒 生产工艺 江西 白酒
下载PDF
中原黄河漕路与秦汉隋唐帝国
7
作者 陈隆文 《黄河科技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6,共10页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 中原黄河漕路是以现在郑州桃花峪以西至三门峡灵宝段的黄河河道为主干的漕粮运输通道,由灵宝至三门峡段、三门峡至孟津段、孟津至郑州桃花峪段等数段构成,敖仓、荥阳故城等地是中原黄河漕路上的关键节点。作为关中与关东之间唯一有效的运输渠道,其畅通与否和秦汉隋唐帝国的国运兴衰息息相关。在秦、汉、隋大一统的过程中,中原黄河漕路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桃花峪以西的中原黄河漕路转输军粮物资之便,帮助秦人在兼并统一战争中占得先机;而关中以东中原黄河漕路的畅通及其对敖仓之粟的控制,几乎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汉代时,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转输的漕粮数额一直呈现攀升之势,最高在元封年间达六百万石,约为当今的18万吨。隋帝国借助中原黄河漕路控制了当时东亚大陆上最富庶的区域,更是以郑州桃花峪西至三门峡灵宝段黄河漕路为主轴,西引渭水,东连黄河下游与后来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永济两渠,构建了南至淮水、北达海河流域的水上交通运输系统。唐代关中长安对中原黄河漕路的依赖则超过了汉、隋,经由中原黄河漕路西输至关中长安的漕粮数量与规模随着唐帝国国运盛衰而不断起伏变化,可以说中原黄河漕路畅通、漕运制度不断完善,唐帝国蒸蒸日上;中原黄河漕路断绝,唐王朝政权亦随之衰亡。因此,中原黄河漕路足以称为秦汉隋唐帝国的生命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黄河漕路 秦汉隋唐帝国
下载PDF
从《运漕摘要》《运漕便览》看清代江西的漕运 被引量:1
8
作者 杨品优 《地方文化研究》 2021年第5期79-91,共13页
明清漕粮为“天庾正供”,由于需过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江西、湖广的漕运路程与江浙、河南、山东有所不同。《运漕摘要》和《运漕便览》为江西彭泽运丁张光华编纂,分别刻于嘉庆四年、嘉庆八年。两文献有大量清代江西漕船、漕粮、运道... 明清漕粮为“天庾正供”,由于需过鄱阳湖、洞庭湖和长江,江西、湖广的漕运路程与江浙、河南、山东有所不同。《运漕摘要》和《运漕便览》为江西彭泽运丁张光华编纂,分别刻于嘉庆四年、嘉庆八年。两文献有大量清代江西漕船、漕粮、运道等信息,记载了清代江西旗丁历时11个多月、往返8千余里漕粮运输的经过。基于两个文献,文章探讨了清代江西的漕船、省城水次兑仓和运丁行程等问题,揭示了清代漕运制度在江西有运卫所的运作,拓宽了我们对清代江西、湖广漕运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漕摘要》 《运漕便览》 张光华 江西漕运 清代
下载PDF
明中后期淮安海商的逆境寻机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日根 陶仁义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8-157,共10页
明代中期以来,漕运河道多遇不畅。漕粮缘河道北运遇阻,南来的漕粮汇聚到淮安后,不得不以山东登莱二州为中转,通过海路向京畿运送漕粮。隆庆以降,由淮安经登莱海运漕粮已具规模,但官方对海运漕粮总是多有顾忌,因而即使是紧急时期,最多只... 明代中期以来,漕运河道多遇不畅。漕粮缘河道北运遇阻,南来的漕粮汇聚到淮安后,不得不以山东登莱二州为中转,通过海路向京畿运送漕粮。隆庆以降,由淮安经登莱海运漕粮已具规模,但官方对海运漕粮总是多有顾忌,因而即使是紧急时期,最多只是默许而已。隆万之交旋开旋罢的官方海漕为万历辽东战争期间民间海上力量涉足海运从事粮食贸易奠定了基础,也使得崇祯末期海漕北运再次实现。这条长期以来形成的海运线路曾为镇守东江的毛文龙集团提供了若干便利,淮安民间私人海上团体则成为毛文龙遭钳制后为其输送粮饷的重要依恃力量。淮安海商在逆境中不断寻觅着海运的商机,断续推进着自淮安到辽东的海上商业活动,彰显了海上力量的不竭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中后期 淮安海商 海运粮食 毛文龙
下载PDF
清嘉道时期旗丁粮米运输中船帮之争与社会冲突 被引量:2
10
作者 沈胜群 《运河学研究》 2019年第1期45-60,共16页
作为清代漕运重要组成部分,旗丁群体不仅是应役出运者,还负责雇佣舵工、水手等任务。此过程中,由运漕形成的事务时刻考验旗丁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嘉道时期,因自身生计与维护本帮需要,旗丁或船帮间往往发生争执或械斗行为。另,漕船'官... 作为清代漕运重要组成部分,旗丁群体不仅是应役出运者,还负责雇佣舵工、水手等任务。此过程中,由运漕形成的事务时刻考验旗丁处理问题的能力,至嘉道时期,因自身生计与维护本帮需要,旗丁或船帮间往往发生争执或械斗行为。另,漕船'官差'标识也使丁舵等人在运河中嚣张跋扈,欺压民商船只,影响了运河内船只往来与商贸活动,由此产生社会冲突等问题亦不容小觑,一方面人为破坏了清廷厘定的漕运秩序,为宗教结社等活动提供可乘之机,另一方面频繁或大规模争斗行为,不利于地方社会稳定。无论何种影响,船帮间争斗与社会冲突都说明其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个政治问题,间接反映了漕运制度运作中的纰缪,也进一步要求清廷优化运漕结构,以维持固有的漕运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旗丁 船帮之争 社会冲突 漕政
原文传递
清代运河漕运剥船建置述论
11
作者 吴琦 徐宝成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5-55,共11页
运河漕运剥船是专门用于剥挽漕粮的船只。元末明初是漕运剥船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永乐朝以后北运河沿岸的剥船设置范围逐渐扩大。入清后,因运河水情、通航能力和航行方式不一,漕船每至河道淤浅之处受阻,清廷遂置体积较小、船底平... 运河漕运剥船是专门用于剥挽漕粮的船只。元末明初是漕运剥船制度确立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永乐朝以后北运河沿岸的剥船设置范围逐渐扩大。入清后,因运河水情、通航能力和航行方式不一,漕船每至河道淤浅之处受阻,清廷遂置体积较小、船底平缓、载重较轻的漕运剥船,分载越浅。相较于明代,清代漕运剥船设立的范围和规模更广,清廷在北运河段剥船的基础上,增设其他运河段剥船,以备遇浅起剥。晚清漕粮海运,沙船径直天津,然向来“沙船不入河,河船不放洋”,故北运河段的剥船设置依旧。清代漕运剥船的设立实现了漕粮运转的区域化和资源调配的细分化,体现了清代社会治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联系和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漕运剥船 北运河 剥运
下载PDF
漕粮赈济:考察清代社会治理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琦 《运河学研究》 2019年第1期26-44,共19页
清代漕运已不再局限于供食京师,朝廷通过截留拨运的形式,把即将起运或已经起运的漕粮,部分或全部留于本省或运赴他地,用于地方赈济。清代漕粮赈济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多途并用,赈粜为主;各朝施赈的力度呈马鞍形分布,乾隆朝最盛;有制度保... 清代漕运已不再局限于供食京师,朝廷通过截留拨运的形式,把即将起运或已经起运的漕粮,部分或全部留于本省或运赴他地,用于地方赈济。清代漕粮赈济表现出一系列特点:多途并用,赈粜为主;各朝施赈的力度呈马鞍形分布,乾隆朝最盛;有制度保障和程序可循;漕粮赈济的受益地区十分广泛,遍及包括中部以东的从北到南的所有地区。截漕赈济有效地解决了被灾地区的民食供给和社会秩序的稳定问题,从更深层面考察,这一举措反映了清代统治者社会治理的观念变化与手段成熟。然而清代漕粮赈济不能简单视为朝廷善政,作为一种物质资源,漕粮始终受制于集权的控制,取决于集权者的意志,因此漕粮赈济并未突破传统赈灾体系的窠臼,形成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漕粮赈济 社会治理
原文传递
清代漕河中的百万“衣食者”——兼论清代漕运对运河大众生计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吴琦 李想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7-145,共9页
清代漕运年复一年,带来了繁复的运粮事务和巨量的货物流转,由此各色人群汇聚运河沿线,从事体力、商业以及其他各种服务性的活动。运丁和水手是漕粮运输的主力,倚食漕粮运输以及附载的货物;纤夫和脚夫维持运河船只往来,以廉价劳动力获取... 清代漕运年复一年,带来了繁复的运粮事务和巨量的货物流转,由此各色人群汇聚运河沿线,从事体力、商业以及其他各种服务性的活动。运丁和水手是漕粮运输的主力,倚食漕粮运输以及附载的货物;纤夫和脚夫维持运河船只往来,以廉价劳动力获取生计;浅夫和泉夫等济运群体依赖漕事为生;商人与贩夫既包括各大商帮,也包括贩夫走卒,既包括坐贾行商,也包括各种服务性从业者。不少人群从传统生活秩序中“溢出”并结成新的生活共同体,倚食漕河,极大地推动了运河区域的消费市场和商业繁荣。清代漕运极大地影响了运河区域的大众生计和社会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漕河 漕运 大众生计
下载PDF
清代漕运旗丁挽运中社交网络与信息传递 被引量:3
14
作者 沈胜群 《新闻与传播评论》 CSSCI 2018年第4期31-40,共10页
清代京杭运河是南北水运交通要道,每年漕运之期,旗丁挽运粮米途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亦会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交网络,一方面建构旗丁群体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运河流经的区域社会,催生了旗丁多重的社会... 清代京杭运河是南北水运交通要道,每年漕运之期,旗丁挽运粮米途中会接触形形色色的人,亦会形成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网络。这些社交网络,一方面建构旗丁群体日常生活与社会活动,另一方面又影响了运河流经的区域社会,催生了旗丁多重的社会角色,不断重申承运者身份地位的同时彰显社会中"人"角色多变的特点。旗丁社交网络丰富了其运漕生活,也提供了信息传递的载体,其传播过程仍未脱离传统"人际"的传播模式,内容上既有诸如米价、土宜等民间信息,又有邸报上的官方新闻,间接上反映了旗丁群体的生活诉求。不可否认,信息传递会存在真与假、利与弊的双重性,真实信息利于百姓与旗丁生产生活;相反,虚假信息则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区域内民众恐慌,扰乱地方政府统治秩序。无论何种影响,旗丁作为常年行走于运河之上的群体,不仅传播了原有居住地的风俗习惯,又不断采撷着运河沿线的信息,在清代社会发展与信息流通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漕运 旗丁 社交网络 信息传递
下载PDF
清代京杭运河沿线民间信息传播与扩散——以漕运旗丁为载体的考察 被引量:2
15
作者 沈胜群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1期1-9,共9页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沟通南北的同时肩负漕粮运输的重任。由漕运形成的旗丁群体不仅常年活跃于运河之上,成为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沿途买卖货物,雇佣篙舵等行为也为信息"人际"传播提供了条件。信息传播中... 京杭运河是清代重要的水运渠道,沟通南北的同时肩负漕粮运输的重任。由漕运形成的旗丁群体不仅常年活跃于运河之上,成为民间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而且其沿途买卖货物,雇佣篙舵等行为也为信息"人际"传播提供了条件。信息传播中,有诸如米价等重要的商业情报,亦有人云亦云的谣传等,这些民间信息在扩散中往往存在真与假,利与弊的双重性,或促进某地的商贸活动,间接上强化了旗丁承运者的角色,或影响某地的社会秩序,成为政府控制与反控制的对象。无论何种形式,都反映了传播者的身份、地位,以及民间信息渗透力强,流传广的特点,愈发突出了旗丁群体承运者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河 旗丁 民间信息 传播
下载PDF
政治歧视与文化互动:元代漕粮海运体制中的族际关系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彩云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5-146,共12页
元初建立起中国史上"旷古未有"的漕粮海运体制,其中有着深刻的族群政治背景与内涵。海运体制中官员群体的族属构成特点为:达鲁花赤为蒙古、色目人所垄断,万户、副万户多为北人,千户及海运府的幕僚官多为南人。元廷重视海运官... 元初建立起中国史上"旷古未有"的漕粮海运体制,其中有着深刻的族群政治背景与内涵。海运体制中官员群体的族属构成特点为:达鲁花赤为蒙古、色目人所垄断,万户、副万户多为北人,千户及海运府的幕僚官多为南人。元廷重视海运官员的选任,待遇优厚,然北方官员与世袭职役的南人海运官员多有矛盾冲突,社会隔阂较深。就役海上的艰辛使得各族海运官员均重视天妃祭祀,祈求神灵护佑海上航行的平安,同时在语言、曲艺、文学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互动交流,展示出海运体制中交织着显性的政治歧视、隐形的社会隔阂、多元的文化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漕粮海运 族际关系 文化交流
下载PDF
元代漕粮海运与江南滨海地区的空间开发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彩云 郑凯伦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3期53-61,共9页
元代实施中国史上“旷古未有”的大规模漕粮海运,重塑了江南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了滨海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元代官方为开通漕粮海运,在滨海地区进行港口选址及港航设施的建设,同时,服务于漕粮海运的仓储设施、宗教庙宇、军事设施... 元代实施中国史上“旷古未有”的大规模漕粮海运,重塑了江南地区的空间发展格局,促进了滨海地区的社会经济转型。元代官方为开通漕粮海运,在滨海地区进行港口选址及港航设施的建设,同时,服务于漕粮海运的仓储设施、宗教庙宇、军事设施等布列其中,使得该地区的空间与市政功能朝着海运专业化的趋势发展。南人海运官员及数十万计的海运船户及其家属居住于滨海港口地区,带来了社会结构和经济类型的深刻变革。尽管在元末江南动乱中,江南滨海地区遭受了沉重打击,但是元代漕粮海运所留下的航海遗产仍对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代 滨海地区 漕粮海运 空间开发
下载PDF
秦汉时期漕仓的考古学观察
18
作者 官士刚 黄文 《运河学研究》 2021年第2期190-202,共13页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漕运正式出现的时期,由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而产生的大规模漕运,使得漕仓在秦汉时期产生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秦汉时期的史籍中虽然对于漕仓的名称、数量等情况有一定程度的记载,但却并不全面,亦无法揭示出秦汉时...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漕运正式出现的时期,由大一统国家建立和巩固而产生的大规模漕运,使得漕仓在秦汉时期产生并获得了迅速的发展。在秦汉时期的史籍中虽然对于漕仓的名称、数量等情况有一定程度的记载,但却并不全面,亦无法揭示出秦汉时期漕仓的特征。近年来进行的相关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为全面揭示秦汉漕仓的情况尤其是选址的特点提供了至关重要的资料。秦汉漕仓选址的特点,充分显示了秦汉时期由黄河漕运和渭河漕运构成的、以分段接续转运为特征的漕运路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漕仓 考古学观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