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 被引量:8
1
作者 龙永干 凌宇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9-93,106,共5页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 沈从文研究已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依然有着新的探究空间。《会通与融摄:论沈从文与佛家文化》从沈从文的人生境遇、创作思想和艺术表现上深入地探讨了其与佛家文化之间的因缘;《〈雪国〉与〈边城〉:东方情爱文学的双璧》则从比较文学的视阈出发,指出两者都有着共同的"东方情结",那就是对于美的执著追求;《"去乡"与"返乡":沈从文地域文化观的建构》发掘了沈从文不同时期地域文化的建构与具体构成;《论〈长河〉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叙事策略》则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的人事互动在文本构成上的价值与意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从文 佛家文化 东方情结 地域文化观 叙事策略
下载PDF
第三人称叙事视角下“来”“去”选择的约束条件 被引量:5
2
作者 张言军 《汉语学习》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9-56,共8页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qu... 从完整语篇的角度来看,位移动词"来""去"的选择并不是随机、任意的,说话人不同的叙事方式对"来""去"的选择有着极为重要的管控作用。采用第三人称叙事方式的语篇中,"来""去"的选择要受制于篇章话题、段落话题、空间处所以及共现词语等因素的约束,而且各约束条件彼此并不是孤立、毫不相干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人称叙事 约束条件
下载PDF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Narrative Person
3
作者 夏梅花 明珠 吴广平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S1期170-171,共2页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embodies his writing style typically.The paper focuses on elaborating it from narrative person so that we can grasp and master the theme—beginning is the end,the e... The Snows of Kilimanjaro,written by Ernest Hemingway,embodies his writing style typically.The paper focuses on elaborating it from narrative person so that we can grasp and master the theme—beginning is the end,the end is the beginn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third person narration the SECOND person narra
下载PDF
《名誉与恍惚》:松浦寿辉的反战叙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世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0-149,共10页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松浦寿辉擅长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灵活的时空建构呈现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他的获奖小说《名誉与恍惚》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上海为主舞台,在时间叙述上,将战前与战时上海与当代上海、战时日本与当下日本纳入时间建构,... 日本当代著名作家松浦寿辉擅长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灵活的时空建构呈现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他的获奖小说《名誉与恍惚》以日本侵华战争时期的上海为主舞台,在时间叙述上,将战前与战时上海与当代上海、战时日本与当下日本纳入时间建构,实现历史和当下右倾思想抬头这一现实的历时叙述;在空间叙述上,作品以上海租界内外、战时日本与中国的空间位移与转换,凸显日本侵略战争的残酷性和欺骗性;作品以"第三人称"方式叙事,以不断的时空转换,对日本侵华战争的非正当性进行冷眼凝视。作品表现出作者对日本侵华战争的思考、强烈的反战思想以及对当下日本右倾主义思想抬头的忧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浦寿辉 《名誉与恍惚》 时空建构 “第三人称” 反战思想
原文传递
幸福,亦或是不幸 被引量:1
5
作者 胡翠芬 《科技信息》 2007年第22期226-226,254,共2页
文章主要分析了凯瑟琳·曼斯菲尔德的小说《幸福》的叙述手法。作者把"不可靠"叙述者的内心活动,与第三人称叙述和对外部环境的描写进行对比,从而揭示小说的主题思想。
关键词 幸福“不可靠”叙述者 第三人称叙述 环境描写
下载PDF
论《老残游记》的小品风格 被引量:1
6
作者 刘轶男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73-75,共3页
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然在成书形式上留有晚清小说的片段性特征,在叙事模式上采用"新小说"家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但仍有着高于同时期其他晚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具有在晚明时期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小品散文... 作为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虽然在成书形式上留有晚清小说的片段性特征,在叙事模式上采用"新小说"家的第三人称限制叙事,但仍有着高于同时期其他晚清小说的艺术成就,表现为具有在晚明时期走向成熟与辉煌的小品散文的风格。本文将主要以晚明小品的艺术特点作为参照标准,分析这部著作随性适意、真趣自然、抒情感怀、韵高奏雅的审美风格。同时把该书放在晚清小说的环境之中,在对比中凸现其小品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残游记 小品风格 片段性 第三人称限制叙事
下载PDF
对叙述学中叙述者概念的再认识 被引量:1
7
作者 罗杰鹦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6期598-602,共5页
叙述学 (叙事学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代表着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叙述学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 ,属于有较强生命力的交叉或边缘学科。本文试从叙述学角度 ,阐述第一人称... 叙述学 (叙事学 )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在法国结构主义学说推动下形成的一种新兴理论。它代表着当代小说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叙述学采用语言学模式来研究文学作品 ,属于有较强生命力的交叉或边缘学科。本文试从叙述学角度 ,阐述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实质、叙述主体与客体、叙述者的主体真面目与特征与叙述者可靠性 ,提出笔者对这些概念的认识与理解 ;澄清一些迄今模糊不清的问题 ,以帮助读者正确解读小说文本 ,也有助于读者提高欣赏、评论或分析小说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述学 第一人称叙述者 第三人称叙述者 叙述者主体 叙述者客体 小说文体学 文学理论 叙事学
下载PDF
《蟑螂》第三人称叙事中的不可靠叙述
8
作者 隋莹莹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55-61,共7页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后继作家进行文学改写的重要源泉,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蟑螂》便是对《变形记》的仿拟。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不可靠叙述是呈现反讽意义的重要方式。《蟑螂》中的... 卡夫卡的《变形记》是世界文学经典,也是后继作家进行文学改写的重要源泉,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新作《蟑螂》便是对《变形记》的仿拟。作为“一个古老传统的政治反讽”,不可靠叙述是呈现反讽意义的重要方式。《蟑螂》中的第三人称叙事不可靠叙述,具体表现在人物视角和议事录文本的使用两个方面。本文利用叙事学中的不可靠叙述理论,详细分析文本中的第三人称不可靠叙述表征,理清不可靠叙述和反讽主题之间的关联,从而探究小说不可靠叙述背后隐含的深刻的主题意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克尤恩 《蟑螂》 第三人称叙事 不可靠叙述 反讽
下载PDF
试论新闻报道的叙事人称
9
作者 欧阳明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年第1期3-9,共7页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人称和记叙文、论说文的基本关系,探析因为二度封闭性而形成的新闻报道稳定和不稳定的基本格局,即新闻报道的第一叙事人称无变,第二叙事人称、第三叙事人称则随新闻报道话语交流场域的变化而有易位。本文... 本文运用叙事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人称和记叙文、论说文的基本关系,探析因为二度封闭性而形成的新闻报道稳定和不稳定的基本格局,即新闻报道的第一叙事人称无变,第二叙事人称、第三叙事人称则随新闻报道话语交流场域的变化而有易位。本文证实新闻报道不仅存在第一人称叙述、第三人称叙述,而且存在第二人称叙述;其判断的关键,第一人称叙述在同源叙事,第三人称叙述在异源叙事;第二人称叙述仅适合正面报道或中性报道,而不适用于负面新闻报道。新闻报道叙事人称的关键不在叙事主体,而在叙事客体,尤其是第一叙事客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闻报道 叙事人称 第一人称叙述 第二人称叙述 第三人称叙述
下载PDF
从“超然”到“介入”——论村上春树《神的孩子全跳舞》中的创作转型 被引量:2
10
作者 申莉莉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58-61,共4页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以日本"阪神大地震"为背景,展现了日本普通民众在地震之后心灵所受到的震动。这部小说集第一次全面采用第三人称的讲述方式,在村上春树的创作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与村上其他... 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集《神的孩子全跳舞》以日本"阪神大地震"为背景,展现了日本普通民众在地震之后心灵所受到的震动。这部小说集第一次全面采用第三人称的讲述方式,在村上春树的创作生涯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与村上其他两部纪实文学作品《地下》、《在约定的场所:地下2》一起被认为是村上春树创作的转折点,即从"超然"到"介入"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上春树 《神的孩子全跳舞》 第三人称叙事 “超然” “介入”
下载PDF
解读《暗夜行路》中的〈序词〉
11
作者 吴梦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70-71,共2页
《暗夜行路》中的〈序词〉的雏形是<谦作的追忆>。从<谦作的追忆>到〈序词〉,内容上的变动不大,但在形式上却有着相当大的改动。即第三人称全部变为第一人称。运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比阅读第三人称叙事的<谦作的追... 《暗夜行路》中的〈序词〉的雏形是<谦作的追忆>。从<谦作的追忆>到〈序词〉,内容上的变动不大,但在形式上却有着相当大的改动。即第三人称全部变为第一人称。运用叙述学的相关理论,通过对比阅读第三人称叙事的<谦作的追忆>与第一人称叙事的〈序词〉可知,第一人称叙事有着第三人称叙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更适合〈序词〉的创作。而这很有可能是志贺直哉作出形式上的改动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谦作的追忆> 〈序词〉 第三人称叙事 第一人称叙事 对比阅读
原文传递
汉、英语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的文本隔栅差异——以《红楼梦》中第三人称叙事角度及其翻译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紫渊 《甘肃高师学报》 2020年第4期15-19,共5页
文本隔栅是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理论假设,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一方面,该假设能很好地解释某些翻译现象;另一方面,该假设也可指导相关翻译实践。但目前国内从该理论假设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对... 文本隔栅是著名翻译研究学者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理论假设,具有较好的理论价值。一方面,该假设能很好地解释某些翻译现象;另一方面,该假设也可指导相关翻译实践。但目前国内从该理论假设角度来探讨翻译的研究并不多见。文章对《红楼梦》英译时第三人称叙事角度(指人)的处理进行统计分析,以揭示汉英语第三人称叙事角度的文本隔栅差异,从而进一步验证文本隔栅假设的现实性和实用性,也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本隔栅理论假设 第三人称叙事角度 《红楼梦》 文化翻译
下载PDF
乔治·爱略特长篇小说叙事伦理研究——以《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夏文静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25-131,148,共8页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公认的道德大师,乔治·爱略特注重通过对叙事技巧的选择,使其作品更好地实现警世喻人的伦理诉求。以爱略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为例,对其前后期创作中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变... 作为维多利亚时期公认的道德大师,乔治·爱略特注重通过对叙事技巧的选择,使其作品更好地实现警世喻人的伦理诉求。以爱略特创作于不同时期的代表作《亚当·贝德》和《米德尔马契》为例,对其前后期创作中第三人称全知叙述的变迁进行叙事伦理视域下的对比解读可知,在爱略特隐藏于男性笔名之后的真实女性身份被公开后,她从前期不加掩饰的作者介入转变为后期采用互文等更为隐蔽的方式干涉叙事。通过借用男性的叙事权威,爱略特使小说的伦理主题最大限度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接受,令其创作的叙事形式与意在表达的伦理诉求得到了完美的契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乔治·爱略特 第三人称全知叙述 叙事伦理
原文传递
当爱情遭遇婚姻——读汪云霞长篇小说《婚姻中途》
14
作者 邢建昌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6-7,共2页
长篇小说《婚姻中途》结构出一个充满了复杂纠结与伤痕累累的现代爱情故事,其冷静叙述显示了作者极强的控制能力。文字温婉细腻、纯净精致,笔触直接伸向被命运所压制的残酷现实。当婚姻走到中途,爱情离开或回归都已经不是生命的全部和... 长篇小说《婚姻中途》结构出一个充满了复杂纠结与伤痕累累的现代爱情故事,其冷静叙述显示了作者极强的控制能力。文字温婉细腻、纯净精致,笔触直接伸向被命运所压制的残酷现实。当婚姻走到中途,爱情离开或回归都已经不是生命的全部和支撑。盘旋在脆弱的生活中,作者依然想要努力守护爱情的纯洁与高尚,但鲜血淋漓的现实不给她这个机会,爱情终于在婚姻中溃不成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者叙述 接受心理 异己者
下载PDF
叙事视角转换与词的抒情主体之嬗变——以晚唐五代和北宋前中期词为中心
15
作者 蔡龙威 李静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2-77,99,共7页
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第三人称叙述效果客观冷峻,第一人称叙述效果逼真实际。以之观照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从晚唐五代始到北宋中前期,词体呈现出"男子作闺音"的第三人称视角词作数量由盛而衰,第一人称视角的词作... 西方经典叙事学理论认为,第三人称叙述效果客观冷峻,第一人称叙述效果逼真实际。以之观照中国古代词的发展历程会发现:从晚唐五代始到北宋中前期,词体呈现出"男子作闺音"的第三人称视角词作数量由盛而衰,第一人称视角的词作数量由少而多的演变规律。这种叙事视角转换的过程,伴随着抒情主体由缺省潜隐到凸显确立的转变。大致情况是:晚唐五代时期抒情主人公的类型化、模式化;北宋中前期抒情主人公的个性化、具体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五代词 北宋词 叙事视角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下载PDF
故事与话语的断裂——从第三人称叙述者看《达洛维夫人》的生命与死亡主题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荣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2年第10期62-70,共9页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实践了其"提炼本质"的美学。小说围绕生命与死亡的主题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世界。然而,在作品和谐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故事与话语的断裂。本文将对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的...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中实践了其"提炼本质"的美学。小说围绕生命与死亡的主题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统一的艺术世界。然而,在作品和谐的表面之下存在着故事与话语的断裂。本文将对小说第三人称叙述者的分析引入到对生命与死亡主题的考察中,通过分析叙述者的权威、人物眼光的应用及叙述者的评价与沉默,揭示出"提炼本质"的美学如何削弱了作者对社会制度的抨击,从而使得其追求的艺术完整统一成为对社会不公的掩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与死亡 第三人称叙述者 故事 话语 断裂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