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清代国家祭祀礼仪的象征体系与政治文化内涵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秀玲 万强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2-160,共9页
祭祀礼仪作为"五礼"之首,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价值。祭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表达祭祀者的诉求。清代国家祭祀在保持本民族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中原礼仪制度,形成了完善的... 祭祀礼仪作为"五礼"之首,是古代国家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政治功能和文化价值。祭祀活动就是通过具体的礼仪形式来表达祭祀者的诉求。清代国家祭祀在保持本民族习惯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中原礼仪制度,形成了完善的祭祀体系。清代国家祭祀礼仪是建立在其思想文化意识上的一种象征体系:实物象征通过祭祀所用祭器、祭品、祭服等来表达;语言象征通过祭祀乐章等来表达;行为象征以皇帝亲祭和虔诚斋戒等来表达。清代国家祭祀礼仪的具体仪式程序都有严格规定,表达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内涵。祭祀礼仪制度的传承演变也为政治生活所左右。从礼仪制度这样的文化层面切入政治史研究,是政治史研究的一个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 国家祭祀 礼仪制度 象征体系 政治文化内涵
原文传递
儒家德治思想及其价值的现代阐释 被引量:6
2
作者 董平 《孔子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16-26,126-127,共11页
德治理念确立于西周时期 ,在《尚书》中已有明确表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化。“德治”的观念依据是天命君权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其现实基础则是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宗法社会 ,而其贯彻的制... 德治理念确立于西周时期 ,在《尚书》中已有明确表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则在某种程度上对其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化。“德治”的观念依据是天命君权的神圣性与绝对性 ,其现实基础则是以血缘家族为基本结构的宗法社会 ,而其贯彻的制度保证则是“礼乐刑政”相互辅成的互动机制。在“德治”理念的背后隐藏着王权的绝对性以及“治者”与“被治者”之间在政治地位以及价值理念上的根本不平等。但作为一种政治模式 ,“德治”充分强调了对于统治者本身之道德素质的本质要求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治 君权天授 礼乐之制
原文传递
“礼坏乐崩”考论 被引量:4
3
作者 陈戍国 陈雄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55-161,共7页
"礼坏乐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东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指的是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的崩坏。春秋早中期,由于礼乐行之日久,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大国称霸表现出浓厚的"尊尊"色彩,五礼... "礼坏乐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的集合体,是东周社会转型时期的一种特殊存在状态,指的是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的崩坏。春秋早中期,由于礼乐行之日久,宗法观念深入人心,大国称霸表现出浓厚的"尊尊"色彩,五礼制度的施行在损益中例行不辍,人们论礼非常频繁且多有精言。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礼乐制度逐渐面目全非,表现为"礼""义"的分离、五礼制度的崩溃以及乐制的坏乱。之所以会"崩坏",首先是因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瓦解,其次是土地制度的变革,还有周王室本身军事实力的衰减,再加上贵族内部矛盾冲突的加剧以及礼制本身的形式化与繁琐化,这些因素的层叠造成了东周的"礼坏乐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坏乐崩 礼乐制度 宗法 东周
下载PDF
明代礼乐制度与乐章体词曲 被引量:4
4
作者 叶晔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4-171,共8页
明初朱元璋的乐制改革以重定乐章为重点,在强调乐章文辞政教功用的同时,忽视了乐律的重要性,无意雅俗之辨,此趋势在永乐、嘉靖两个时期有进一步发展。这一倾向使得词曲类俗文学文体登堂入室,与宴乐制度结合,逐步渗入朝廷的乐章创作之中... 明初朱元璋的乐制改革以重定乐章为重点,在强调乐章文辞政教功用的同时,忽视了乐律的重要性,无意雅俗之辨,此趋势在永乐、嘉靖两个时期有进一步发展。这一倾向使得词曲类俗文学文体登堂入室,与宴乐制度结合,逐步渗入朝廷的乐章创作之中,严重影响了礼乐的严肃性。但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一文学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明前期散曲地位的尊化与格调的雅化,并对明代的演剧风尚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馆阁背景下的功能化文学模式的推广也成为明词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礼乐制度 乐章 散曲
下载PDF
礼乐制度与《周南·桃夭》篇的文化意蕴
5
作者 徐群 姚小鸥 《汉江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30-34,共5页
《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对先秦时代的审美标准、道德观念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理解《诗经》的诗教价值和礼教意义。《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美善并臻的审美观、... 《周南·桃夭》是《诗经》中的著名篇章,从礼乐制度的角度解读该诗,可以对先秦时代的审美标准、道德观念及人们的行为规范有进一步的认识,真正理解《诗经》的诗教价值和礼教意义。《周南·桃夭》反映了周人美善并臻的审美观、希冀家庭幸福美满的婚姻观以及期盼家族子孙蕃盛的子嗣观。这些观念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的礼乐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值得认真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桃夭 礼乐制度 审美观 婚姻观 子嗣观
下载PDF
叔孙通“起朝仪”的礼乐之制与皇帝制度的重塑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力 李烁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第6期25-32,共8页
布衣将相的汉初帝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这一乱象令高帝“患之”。探究高帝之“患”,一方面在于其时君臣尊卑的无序,另一方面则是由布衣集团逐鹿而来的西汉政权传统合法性的缺失。叔孙通以“起朝仪”为核心的礼乐之制,不... 布衣将相的汉初帝国,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这一乱象令高帝“患之”。探究高帝之“患”,一方面在于其时君臣尊卑的无序,另一方面则是由布衣集团逐鹿而来的西汉政权传统合法性的缺失。叔孙通以“起朝仪”为核心的礼乐之制,不仅重正皇帝名号与君尊臣卑的政治统治秩序,且让凭“力”而胜的西汉政权在“礼乐”这一神圣传统中获得合法性论证,并由此建立起与暴秦相区隔的统治传统,这对于汉初社会的整合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叔孙通 起朝仪 礼乐之制 皇帝之贵
下载PDF
明堂创制的构想与唐高宗的政治心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文才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4-63,共10页
唐高宗在礼仪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成功举行封禅典礼之后,又开始积极推动明堂创制及其礼仪的讨论,并先后提出明堂"九室"内样和明堂建筑形制的定本。明堂创制并非单纯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而是包含有复杂的现实政治内涵... 唐高宗在礼仪制度建设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成功举行封禅典礼之后,又开始积极推动明堂创制及其礼仪的讨论,并先后提出明堂"九室"内样和明堂建筑形制的定本。明堂创制并非单纯的制度文化建设问题,而是包含有复杂的现实政治内涵,推动明堂创制乃是唐高宗实现政治上去贞观化、树立个人政治形象的一项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他试图实现超越唐太宗功业的政治心态。唐高宗在其统治后期与武则天之间的权力之争愈趋激烈,令他无暇亦无力于制度文化建设,是明堂在其统治时期最终未能创建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礼制 唐高宗 武则天 明堂 政治心态
下载PDF
论中国“乐教”的发生 被引量:3
8
作者 王齐洲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3-81,共19页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 近人刘师培据传世文献认定虞舜时代即有“乐教”,且将其基本内涵理解为音乐(含歌舞)教育。考古学已经证明,新石器时代即有乐器与歌舞的遗存。不过,殷商甲骨文和金文虽有“乐”字,却均为地名而不指音乐,周公时代才以“乐”指称人内心的愉悦,这种愉悦虽包含音乐却不特指音乐。明晰的“乐教”思想、完备的“乐教”体系及有效的“乐教”管理是从周公“制礼作乐”开始的。虽不能说原始音乐歌舞对周代“乐教”没有影响,但二者却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文化:前者是服务于“通天”的巫觋文化,后者是落脚于“治民”的世俗文化。前者所具有的文化精神在任何一个史前民族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后者的文化精神却只有在华夏民族的历史中才绽放异彩。如果说“制礼”乃“皆周之所以纲纪天下,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那么,“作乐”则是用以协和万邦、融洽上下、调节情感的文化创制,其旨则在让周人这一“道德之团体”在宗法封建的制度环境下享有和谐生活与艺术感受,培育出快乐精神,以保周天下的长治久安。因此,“乐教”是礼乐文化的重要内涵和制度保障,培养了华夏民族的精神向度和民族性格,故值得特别珍视和努力弘扬,以促进中华文明的伟大复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教 愉悦 音乐 周公 制礼作乐 快乐精神
下载PDF
从两周诸侯国墓地发掘看周代的礼乐制度 被引量:3
9
作者 岳连建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47,共6页
虢、应、晋、芮等两周时期诸侯国墓地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周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借助文献资料并通过对以上诸侯国墓地发掘资料的梳理,从墓葬出土青铜礼器、乐器、玉器以及舆服、棺椁、墓葬形制等方面,对墓葬所反映出的周... 虢、应、晋、芮等两周时期诸侯国墓地的发掘,为进一步研究周代的礼乐制度提供了宝贵资料。本文借助文献资料并通过对以上诸侯国墓地发掘资料的梳理,从墓葬出土青铜礼器、乐器、玉器以及舆服、棺椁、墓葬形制等方面,对墓葬所反映出的周代礼乐制度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阐述了周代礼乐制度对后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周 诸侯国墓地 礼乐制度
原文传递
冰嬉国俗与乾隆朝的礼制改革 被引量:2
10
作者 任昳霏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105,共11页
冰嬉盛典的形成是清王朝对社会危机初显局面的应对,冰嬉作为国家复振的"国俗"文化,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乾隆年间,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传统王朝国家有意识地改造原有礼乐制度,使之适应新的时代变革。清王朝选择... 冰嬉盛典的形成是清王朝对社会危机初显局面的应对,冰嬉作为国家复振的"国俗"文化,成为强化文化认同的国家庆典。乾隆年间,在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时,传统王朝国家有意识地改造原有礼乐制度,使之适应新的时代变革。清王朝选择了在自身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的振兴国家文化之路。乾隆十年(1745)冰嬉被乾隆皇帝钦定为"国俗",成为清代官方认定的国家庆典,同时,冰嬉被写入典志体史书之中,成为乾隆皇帝改造礼乐制度的重要成果。这一改造遵循着王朝内在的制度演进规律,而非简单的对西方文化冲击的一种回应。冰嬉盛典在乾隆朝的形成,承载了"天下生民"对王朝"文化认同"意识的构建,是清王朝提振文化自信的重要改革内容,反映了中国王朝国家社会内部的一种自我改革和调整的内在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嬉盛典 乾隆皇帝 礼乐制度 文化认同
原文传递
关于德州鼓乐班器乐曲目的分析与思考 被引量:2
11
作者 段文 《德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4期63-68,共6页
德州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德州鼓吹乐的恢复和发展,使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目前德州鼓乐班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曲目,还可以表演流行的现代曲目,它不仅继承了中... 德州鼓吹乐是山东鼓吹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德州鼓吹乐的恢复和发展,使优秀的民间吹打乐曲以自己特有的方式顽强的传承下去。目前德州鼓乐班不仅可以演奏传统曲目,还可以表演流行的现代曲目,它不仅继承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礼乐制度,而且正在重构新时期的“礼”与“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州鼓乐班 吹打曲目 传承与变迁 礼乐重构 信仰危机
下载PDF
《保训》篇“中”思想观念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闫现霞 钟云瑞 《皖西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35-138,共4页
《保训》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一篇,内容是周文王50年对太子发的遗训,讲了关于舜与上甲微的两件上古史事,其中4次出现"中"字。儒家典籍《论语》《中庸》之中有"中"的记载,"中"与礼乐制度有关... 《保训》是《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中的一篇,内容是周文王50年对太子发的遗训,讲了关于舜与上甲微的两件上古史事,其中4次出现"中"字。儒家典籍《论语》《中庸》之中有"中"的记载,"中"与礼乐制度有关,具有刑罚律例制度上的公平、中正含义,其蕴含的中道思想成为社会伦理道德准则,在具体施政治国方面体现为"执中"问题。上博简"中"字的发现同样佐证了儒家"和谐"价值观念的渊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训》 “中” 礼乐制度 刑罚制度 政治伦理属性 “执中”原则
下载PDF
美感—财富分配与礼乐制度阶级分析的可能性及限度
13
作者 刘彦顺 《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 2019年第2期395-412,632-633,共20页
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思想来看,在礼乐制度的"天下""国""社会""家""个人"的五大体系中,"国"由于其维护美感—财富分配等级化的强力功能,阶级性最强,也最为集中。"天... 从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思想来看,在礼乐制度的"天下""国""社会""家""个人"的五大体系中,"国"由于其维护美感—财富分配等级化的强力功能,阶级性最强,也最为集中。"天下"的阶级性次之,"社会""家庭""个人"的阶级性不仅急剧降低,且独立性极强。同时,"国"作为礼制又是通过一家一姓的血缘—宗法式皇权进行阶级的统治、剥削与融合的,其亲子之爱即"慈孝"作为美感的程度也随着阶级内部对美感—财富的争夺而剧烈变动。"国"用来维护阶级秩序最为可靠的途径之一是通过个体之"家"的教化获得的,尤其是通过"孝"与"忠"之间的转换来进行。礼乐制度中的"乐"在"国"的层面既是美感—财富分配极端不公的直接体现,同时也作为精神与行为控制的利器与鸦片强化了阶级剥削与压迫的天秩性。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在"国"的皇权专制系统瓦解之后,礼乐制度、礼乐美学在"天下""社会""家""个人"这四大体系仍在一定程度上保持着积极的、普遍的、持久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乐制度 礼乐美学 马克思主义 阶级分析 美感—财富分配
原文传递
民间礼俗用乐文化内涵探析——以高碑店吵子会为例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月 《音乐探索》 2016年第4期67-71,共5页
在高碑店民俗文化体系中,吵子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和实用功能。以高碑店撞河村吵子会为例做引入性探析,继而进一步探索吵子会一类传统音乐会社与民间礼俗之间的文化渊源,结合地方志书、学界文著的记载论述可见,吵子会与民俗因"... 在高碑店民俗文化体系中,吵子会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和实用功能。以高碑店撞河村吵子会为例做引入性探析,继而进一步探索吵子会一类传统音乐会社与民间礼俗之间的文化渊源,结合地方志书、学界文著的记载论述可见,吵子会与民俗因"礼制"而结缘,文化认同与仪式需求使其在乡村社会中地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碑店 吵子会 礼俗 礼乐制度
下载PDF
武宗南巡与明代正嘉之际南曲戏文的兴起 被引量:1
15
作者 陈志勇 王良慧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4-89,共16页
明正德末、嘉靖初的十几年时间内,在环太湖流域涌现一拨老生员创作南曲戏文的潮流,它是晚明文人传奇高潮的序曲。这波南曲戏文编创的浪潮,与武宗朱厚照密切相关。武宗对俗乐的追求在佞臣内宦的助推下不断扩张,打破了明初以来"崇雅... 明正德末、嘉靖初的十几年时间内,在环太湖流域涌现一拨老生员创作南曲戏文的潮流,它是晚明文人传奇高潮的序曲。这波南曲戏文编创的浪潮,与武宗朱厚照密切相关。武宗对俗乐的追求在佞臣内宦的助推下不断扩张,打破了明初以来"崇雅黜俗""尊北鄙南"的礼乐规制,客观上为南曲戏文的上升打开了通道;而南巡期间对江南伶人和曲家表现出亲近和恩赏的姿态,则刺激更多文人加入南曲戏文的编创队伍,改变了南方的戏曲生态。武宗南巡刺激戏文兴起一案,启示我们应重视偶发性重大事件对戏曲生态产生的深刻影响,关注戏曲与政治、内廷演剧与民间戏曲的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宗南巡 礼乐制度 南曲戏文 明传奇
原文传递
周公对周文化的贡献
16
作者 黄开国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8-69,共12页
董仲舒以尚文来概括周的礼文化,这一尚文的礼文化通过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来,并借由周公制作五经而得以保存。尽管周公制礼作乐与初创五经的历史记载并不可全信,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还是初创五经,都体现了周文... 董仲舒以尚文来概括周的礼文化,这一尚文的礼文化通过周公制礼作乐构建起来,并借由周公制作五经而得以保存。尽管周公制礼作乐与初创五经的历史记载并不可全信,但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无论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还是初创五经,都体现了周文化的尚文精神,这一文化精神是通过周公以“德”为核心观念,由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两大内容所构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公 礼乐 五经
下载PDF
从“则以观德”看西周道德文明的历史生成
17
作者 王振红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5-110,共6页
《左传》载周公制《周礼》曰:"则以现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历代学者训释"则以观德"皆聚焦于"则"字,且以后世的道德观念训释前人,不甚恰当。西周初年"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q... 《左传》载周公制《周礼》曰:"则以现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历代学者训释"则以观德"皆聚焦于"则"字,且以后世的道德观念训释前人,不甚恰当。西周初年"德"的观念更为重要,"德"既源自上帝、祖先神又开始与积极主动之"敬"的观念相融合。周公"则以观德"是"仪式刑文王之德"的产物,周公所制礼乐(礼则)源自文王虔敬上天、恭敬人事而形成的"德型"。"德"为"则"之根源,"则"为"德"之具体落实。周公制礼作乐的主要目的就在于以制度典礼(礼则)落实文王之"德型",由此永葆天命。从文王树立"德型"到周公"则以观德",世俗化、人文化的礼乐制度逐渐成为维系当时社会秩序的主要力量与手段,政治秩序、社会准则与思想文化的道德化发展路向亦由是得以奠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则以观德 德型 制礼作乐 世俗化 人文化
下载PDF
节用与非乐:《墨子》平均主义思想研究
18
作者 马越 《职大学报》 2019年第6期19-26,共8页
《墨子》中很多篇章介绍了其学派所倡导的节约、节俭思想,在《节用》《节葬》和《非乐》篇里具体指出了节俭的多种方式。墨家的节俭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节礼非乐”的平均主义思想,体现了墨家所代表的平民阶层对社会上层贵族的生活方式以... 《墨子》中很多篇章介绍了其学派所倡导的节约、节俭思想,在《节用》《节葬》和《非乐》篇里具体指出了节俭的多种方式。墨家的节俭思想实质上是一种“节礼非乐”的平均主义思想,体现了墨家所代表的平民阶层对社会上层贵族的生活方式以及礼乐等级制度的不满,也反映了墨家学派对于儒家思想的批判。墨家希望建立不同于儒家的新的社会秩序,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均、平等。墨家节俭思想是在兼爱、贵义等中心思想的基础之上形成的平均主义思想,既是对统治者的鞭策,又是对百姓心声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墨家 节用非乐 平均主义 礼乐制度
下载PDF
试论孔子的洛邑之行
19
作者 何婷立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36-39,共4页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曾于公元前518年来到东周王城洛邑(今洛阳),在这里他遍览三代以来遗存的图书典籍,参观了周王城的建筑,感受了东周礼乐文明的震撼;他拜会了...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他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孔子曾于公元前518年来到东周王城洛邑(今洛阳),在这里他遍览三代以来遗存的图书典籍,参观了周王城的建筑,感受了东周礼乐文明的震撼;他拜会了老子,不但学习了东周的礼乐制度,而且还对个人品德和处世哲学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他向苌弘求教乐的知识,对乐的教化作用理解更为深刻。孔子洛邑之行一方面使其知识精进,另一方面还让孔子的声望大大提高,弟子数量增多。洛邑之行在孔子的人生中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老子 洛阳 礼乐制度
下载PDF
《诗经·秦风》与秦的礼乐制度
20
作者 田延峰 《甘肃高师学报》 2011年第4期12-14,共3页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 从文献记载和现在的考古发现来看,秦在西周到春秋早期,建构了完备的礼乐制度,《诗经·秦风》作为秦礼乐制度的组成部分得到传播。《诗经·秦风》反映了秦礼中的飨礼、田狩、车舆制度、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具体内容。《诗经·秦风》表现了秦地风俗,具有"教训正俗"的意义,反映秦国臣下对君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得到加强。从《诗经·秦风》来看,秦所建构的礼乐制度具有自身特点,是在新的形势下对礼乐制度发展的代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秦风》 礼乐制度 风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