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模糊行政:国家级新区管理体制的一种解释 被引量:46
1
作者 吴晓林 《公共管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26,63,共12页
国家级新区往往采取精简行政的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模糊行政体制。模糊行政特指新区行政组织在执行权力的过程中,行政权限不明、行政职能界限不清的现象。本文立足公共行政组织理论,对标公共行政学中"价值"与"效率... 国家级新区往往采取精简行政的组织形式,事实上形成了一种模糊行政体制。模糊行政特指新区行政组织在执行权力的过程中,行政权限不明、行政职能界限不清的现象。本文立足公共行政组织理论,对标公共行政学中"价值"与"效率"的经典论争,以贵安新区为例,刻画出模糊行政的坐标,剖析其形成的结构条件。研究发现,模糊行政的形成是"国家实验下的任务性组织"、"法律地位模糊的非正式组织"、"快速发展的绩效型目标"、单兵突进的"错位改革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验体制,降低交易费用是其取胜的法宝,效率本身压倒"合体制性"成为政府的价值选择,同时也为国家实验保留了"试错回旋"的余地。但是,模糊行政的"精简"追求忽略了环境的复杂性,不得不接受既有体制的重重约束。模糊行政的提出有助于理解各类新区行政组织的运行、发掘"效率"与"合体制性"之间的张力与趋向,对于降低新区发展阻力、推动新区行政改革具有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模糊行政 理性选择 职责同构
原文传递
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与治理尺度建构 被引量:45
2
作者 殷洁 罗小龙 肖菲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9-96,共8页
国家级新区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国家空间类型。首先,论文从新国家空间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新时期国家空间选择偏好从城市内部空间转变为城市群体空间的产物,是国家为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和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而在城市—区... 国家级新区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新国家空间类型。首先,论文从新国家空间的理论视角出发,认为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新时期国家空间选择偏好从城市内部空间转变为城市群体空间的产物,是国家为参与全球城市竞争和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而在城市—区域尺度上构建的新地域组织。其次,论文研究了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发现其在微观尺度上具有多尺度行政区跨界联合的特征,并且表现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机制。然后,基于空间生产与尺度重组的密切联系,论文同时研究了国家级新区治理建构的情况。通过分析不同类型的国家级新区空间治理结构,发现影响国家级新区尺度重组进程的关键因素,是新尺度与原有行政区划的耦合程度。最后,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论文对国家级新区未来治理改革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国家空间选择 空间的生产 尺度 治理
原文传递
国家级新区发展异质性及驱动机制研究——以上海浦东新区和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被引量:21
3
作者 荆锐 陈江龙 田柳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59-867,共9页
国家级新区建设是转型期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重组,从而成为城市研究热点。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规模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三个维度刻画对比了上海浦东新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的异质性,并... 国家级新区建设是转型期国家推动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战略的重要手段,推动了城市空间重构和功能重组,从而成为城市研究热点。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规模以及建设用地扩张三个维度刻画对比了上海浦东新区和南京江北新区的发展的异质性,并进一步剖析发展的驱动机制,发现两地发展异质性的表象原因是发展阶段的差异,更深层的是区域发展驱动机制的差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能强化新区与母城的联系,是实现新区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浦东新区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对所在区域及全市的经济快速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全球资本汇聚、产城融合、城市大事件营销是新区快速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发展型政府的作用及政治精英的影响力对国家级新区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基于上述研究,对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背景下新区的健康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异质性 驱动机制 上海浦东新区 南京江北新区
原文传递
新地域空间——国家级新区的特征解析与发展对策 被引量:20
4
作者 陈东 孔维锋 《中国科学院院刊》 CSCD 2016年第1期118-125,共8页
国家级新区是影响国家和区域发展但不为公众所熟知的重要地域空间。文章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5)》研究工作基础上,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空间、功能、模式3个方面的一般特性和专属特性;实证解析了国... 国家级新区是影响国家和区域发展但不为公众所熟知的重要地域空间。文章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的《国家级新区发展报告(2015)》研究工作基础上,首先在理论上分析了国家级新区空间、功能、模式3个方面的一般特性和专属特性;实证解析了国家级新区发展的3个阶段以及战略功能重要、区域范围广阔、发展条件优越、区域分异明显等现状特征。进而,探讨了功能认识不够清晰、空间布局不够合理、发展模式不够新颖等国家级新区发展中值得关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功能定位、优化空间布局和促进更好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阶段 特征 问题
原文传递
国家级新区尺度政治建构的内在逻辑解析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璇 郐艳丽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2-39,共8页
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战略性区域类型,并非嵌套在空间生产实践中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其自身包含了动态变化的多重尺度内涵。本文从尺度多重维度的内涵出发,基于新区治理中尺度政治建构的内在逻辑和制度型塑视角,剖析国家级新区具有的面积... 国家级新区作为我国战略性区域类型,并非嵌套在空间生产实践中固定不变的物质实体,其自身包含了动态变化的多重尺度内涵。本文从尺度多重维度的内涵出发,基于新区治理中尺度政治建构的内在逻辑和制度型塑视角,剖析国家级新区具有的面积广、跨区域、协调布局的地理尺度特征,高配置、试验性、回归常态的行政尺度特征以及易调适、扁平化、动态交叠的权力尺度特征。笔者认为,以国家级新区为代表的"刚性"尺度政治手段可以直接推动城市—区域的崛起,促使新型"央—地"治理关系的建立。因此,善用国家级新区这一"刚性"尺度工具,对于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与区域治理创新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空间生产 尺度内涵 政治建构 治理逻辑
原文传递
权力重塑与政策叠加:中国国家级新区发展机制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赵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32-141,共10页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任务的综合功能区,需要深入研究其快速发展的驱动机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权力和政策两方面对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国家级新区一方面通过权限扩张、层级上移、制度与机制... 国家级新区是承担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改革开放任务的综合功能区,需要深入研究其快速发展的驱动机制。基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权力和政策两方面对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经验进行了研究。国家级新区一方面通过权限扩张、层级上移、制度与机制创新,以及增强体制的调适空间,实现权力重塑;另一方面通过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改革空间布局、承载多种类型功能区等方式实现政策叠加。权力重塑与政策叠加的双重驱动机制,使得国家级新区成为典型的权力驱动发展的区域空间。面向可持续和高质量的发展目标,需要进一步调适国家级新区的发展策略:由权力开放市场转向权力服务市场;由政策叠加转向政策协调;由经济增长转向城市全方位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央地关系 治理体系 政策叠加 城市发展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权及其法治化改进 被引量:11
7
作者 倪斐 奚庆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共6页
中国出于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策法律文件赋予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权。先行先试权在内涵上包括先行立法权、变通规定权和试错免责权三个方面,在实践中采取"具体授权+暂停法规+复制推广"的一般运行模式... 中国出于深化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中央和地方政策法律文件赋予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权。先行先试权在内涵上包括先行立法权、变通规定权和试错免责权三个方面,在实践中采取"具体授权+暂停法规+复制推广"的一般运行模式。在目前运行模式下,国家级新区仍存在法治化改进空间,需提升具体授权依据的立法层级,在立法法中完善有关法规暂停实施的规定,以地方立法形式重塑先行先试经验的复制推广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先行先试权 区域法治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提升路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赵东方 武春友 商华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2017年第12期16-20,共5页
随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绿色增长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基地,其绿色增长能力的培育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绿色增长相关文献的分析,在对绿... 随着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的日趋严重,绿色增长已成为了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国家级新区是我国战略的重要保障基地,其绿色增长能力的培育是实现国家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文章通过对绿色增长相关文献的分析,在对绿色增长能力内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级新区的典型特征,从政府、市场与企业三个层面识别了影响绿色增长能力的重要要素,并基于此提出了国家级新区绿色增长能力提升路径,即以政府与市场为双重驱动,以企业为核心,通过激活企业的绿色转型意识,推动企业绿色增长的培育行为,进而促进国家级新区整体绿色增长水平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增长能力 国家级新区 影响因素 提升路径
下载PDF
基于移动窗口法的绿色基础设施时空分异研究——以四川天府新区及协调管控区为例 被引量:8
9
作者 王诗源 魏琪力 +1 位作者 王倩娜 罗言云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46-253,共8页
绿色基础设施(GI)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确定关键点,减小行政边界给生态网络完整性带来的影响,为区域景观生态保护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利用2010、2014、2019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以ENVI5.3、ArcGIS10.6、Frastats4.2为数据处理平台,... 绿色基础设施(GI)可以为区域生态保护和恢复确定关键点,减小行政边界给生态网络完整性带来的影响,为区域景观生态保护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利用2010、2014、2019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以ENVI5.3、ArcGIS10.6、Frastats4.2为数据处理平台,运用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法、转移矩阵模型和基于标准法与移动窗口法的景观格局指数,对四川天府新区及协调管控区的GI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9年研究区GI网络结构要素中近1/2的核心消失,多转换为结构连通性高的要素类型和非GI,连接桥呈现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其中北部和西部的片区非GI增长更显著,而南部和东部的片区GI生态网络得到更有效保护。2010-2019年研究区GI斑块密度、面积加权平均形状指数、香农多样性指数呈上升趋势,最大斑块面积指数、蔓延度指数呈下降趋势,2014年后变化加剧;北部和西部的片区GI景观破碎化和多样性高于南部和东部的片区。以GI时空分异影响机理为切入点,提出各片区GI生态网络保护建议和协同合作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基础设施 国家级新区 移动窗口法 景观格局 时空分异
下载PDF
支点型战略功能区:政策链视角下的国家级新区功能定位 被引量:7
10
作者 赵吉 《地方治理研究》 2019年第3期40-54,M0003-M0004,共17页
随着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家级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以谋划新阶段国家级新区的规划与发展。国家级新区的设立紧密围绕"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 随着国家级新区建设与发展的不断完善,需要进一步厘清国家级新区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功能定位,以谋划新阶段国家级新区的规划与发展。国家级新区的设立紧密围绕"四大板块"协同发展,成为"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点。从政策链的视角来看,国家级新区不仅是支撑中心城市、城市群、区域发展战略的机制性载体,它还通过积聚其所复合的众多功能区的政策优势与发展动能,成为支撑发展的功能性载体。现阶段必须以建设支点型战略功能区为契机,重新调适和优化国家级新区的建设目标和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功能区 区域发展 政策链 支点型战略功能区
下载PDF
风险社会视角下国家级新区治理格局检视——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子航 张京祥 杨洁莹 《国际城市规划》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91-99,共9页
本文从国家级新区治理的背景特征出发,讨论其治理科层结构和事权分配模式,并引入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事权—资本—风险”三者的匹配关系,旨在考察国家级新区潜在的治理失灵风险。通过聚焦风险分配与事权供给、事权作用与资本... 本文从国家级新区治理的背景特征出发,讨论其治理科层结构和事权分配模式,并引入风险社会理论的分析范式建立“事权—资本—风险”三者的匹配关系,旨在考察国家级新区潜在的治理失灵风险。通过聚焦风险分配与事权供给、事权作用与资本响应之间的联系,本文对南京江北新区治理格局进行实证研究,分析其治理体系和府际事权分配模式,并结合江北新区咖啡店选址、国际健康城项目、变电站用地混合开发等三个实例,分析以提升治理收益、消解开发风险为目标的地方政府行动逻辑,进而论述风险社会时代的事权困局。基于此,本文提出平衡风险与效益的三条措施,包括:(1)利用市场工具实现治理风险的去政治化;(2)治理事权与风险的正向分配;(3)构建治理事权的熔断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风险社会 治理 城市企业主义 江北新区
原文传递
国家级新区的理论、实践及其未来研究方向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涛 《城市观察》 2015年第4期67-73,共7页
国家级新区是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区域战略平台的新体现。本文根据国家级新区的已有研究成果,对国家级新区的概念、特征、功能等做了详细的理论综述,并尝试提出了未来我国国家级新区的几个研究方向。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理论综述 规划实践研究
下载PDF
功能提升与模式探索双重任务的国家级新区规划探索——以重庆两江新区总体规划为例 被引量:3
13
作者 郑越 陈怡星 《城乡规划》 2017年第5期105-111,共7页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级新区是城镇发展转型、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示范基地。国家级新区的规划除了解决传统增量规划的布局问题,更应该着眼于功能提升、模式探索、空间管控。功能提升要注重区域引领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产...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国家级新区是城镇发展转型、探索城市建设新模式的示范基地。国家级新区的规划除了解决传统增量规划的布局问题,更应该着眼于功能提升、模式探索、空间管控。功能提升要注重区域引领和城市转型,发展创新产业;模式探索要注重生态环境与宜居城市建设,践行城市建设新理念;空间落实要结合长远目标与近期实施,努力提高城市建设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两江新区 功能提升 模式探索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促进了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吗?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贵 赵勇冠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53-170,共18页
国家级新区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利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条件下稳健的双重差分模型,基于我国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动态特征。结果显示... 国家级新区是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平台,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独特作用。本文利用在异质性处理效应条件下稳健的双重差分模型,基于我国2003—2019年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国家级新区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及其动态特征。结果显示,与未设立国家级新区时的情形相比,国家级新区提升了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累计增幅,并且提升力度随时间的推移呈现增强趋势,表明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持续的正向影响。国家级新区在设立初期对周边城市的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正向影响,但在长期尚未产生稳定、持续的溢出效应。机制分析表明,国家级新区对所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主要来自“吸引外商投资”机制和“培育市场主体”机制,而“发展科技服务业”机制的效果尚不显著。建议国家级新区重点推进制度创新和“先行先试”改革,多措并举支持科技服务业发展,增强辐射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全要素生产率 双重差分 区位导向性政策
下载PDF
治理空间的尺度调整和城市空间的地域重构——以湖南湘江(国家级)新区的空间生产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胡亮 王雪娇 《城乡规划》 2020年第1期29-37,共9页
基于尺度调整和地域重构的理论视角,对国家级湘江新区的空间生产进行实证研究。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治理空间的尺度调整过程、特点及其导致的问题;二是治理体系调整中的权力博弈及其引发的城市空间扩张。研究发现,国家级新区的尺度建立... 基于尺度调整和地域重构的理论视角,对国家级湘江新区的空间生产进行实证研究。从两个方面分析:一是治理空间的尺度调整过程、特点及其导致的问题;二是治理体系调整中的权力博弈及其引发的城市空间扩张。研究发现,国家级新区的尺度建立是“中央—省—市”政府多次互动的结果。在国家级新区内部,治理空间的尺度调整经历了区界调整和不完整的行政赋权、撤县设区和滞后的权力转移、街镇拆分和发展权力的让渡三个过程。这些过程使新区的尺度重组得以顺利开展,但也导致治理空间碎片化的新问题。伴随治理空间的尺度调整,强势主体(新区管委会和长沙市政府)与弱势主体(各区县政府和各开发区管委会)的权力博弈也随之展开。围绕城市规划建设,强、弱主体最初在各自事权范围内进行开发竞速。随着可开发用地的减少,各主体开始在各自权力的边界区域进行开发合作。相应地,新区的城市空间增长也从最初的全面铺开转向集中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尺度调整 地域重构 治理 空间生产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法治化的制度成本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维超 殷书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0-35,共6页
地方先行先试是中国改革进程中重要的制度供给路径。当前改革实践中强调改革举措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先行先试法治化成为发展趋向。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改革中的“良性违法”在降低制度成本的同时削弱了改革的正当性;新区先行先试的法治化... 地方先行先试是中国改革进程中重要的制度供给路径。当前改革实践中强调改革举措的正当性与合法性,先行先试法治化成为发展趋向。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改革中的“良性违法”在降低制度成本的同时削弱了改革的正当性;新区先行先试的法治化推进则在重建正当性的同时抬升了改革的制度成本。应当在国家级新区先行先试的法治化推进中引入制度成本观念,平衡效率与正当。具体路径包括:法理观照现实,平衡统一性与多样性;扩大地方立法权限,鼓励差异化制度竞争;简化法律调整程序,提高制度供给效率;积极运用授权机制,合理配置立法资源;强化容错免责机制,降低制度试错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先行先试法治化 制度成本 区域法治发展
下载PDF
论雄安新区的法律定位 被引量:2
17
作者 柯阳友 张佳薇 《保定学院学报》 2017年第4期1-6,共6页
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在法治的框架下建设雄安新区,做到定位明确、有法可依。雄安新区法律法规建设应遵循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国性与地方性相结合、体现新区... 为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和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雄安新区。在法治的框架下建设雄安新区,做到定位明确、有法可依。雄安新区法律法规建设应遵循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全国性与地方性相结合、体现新区性质和特色的原则;应赋予雄安新区地方立法权,制定明确雄安新区的法律定位、建设目标和任务等法律法规,制定《雄安新区管理条例》《白洋淀湿地保护条例》和其他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反映雄安新区特色的法律法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安新区 法律定位 法治 国家级新区 非首都功能
下载PDF
献礼改革开放40周年——四川天府新区规划之回顾 被引量:2
18
作者 邱建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8年第6期12-18,共7页
深圳特区与浦东、滨海、两江等国家级新区肩负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先行先试的职责,对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回顾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设立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良田沃土避让决定选址、承载能力短板控制规模、生态优先决定城市形态、... 深圳特区与浦东、滨海、两江等国家级新区肩负了改革开放40年来先行先试的职责,对跨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引领作用。在回顾国家级新区天府新区设立背景的基础上,总结出良田沃土避让决定选址、承载能力短板控制规模、生态优先决定城市形态、职住平衡构建产城单元、传承文化营造人居环境等核心规划理念,其实质在于切实践行生态文明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 国家级新区 天府新区 生态文明 规划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创新:空间与路径——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马海韵 尤永盛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3-29,共7页
社会治理创新是从政策制度层面化解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的必然要求,国家级新区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场域。国家级新区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引擎作用,还应当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区域法治发展,促进社会... 社会治理创新是从政策制度层面化解新时代社会发展不充分、不均衡问题的必然要求,国家级新区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新场域。国家级新区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区域经济增长引擎作用,还应当有效提高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益,引领区域法治发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南京江北新区因其特殊的管理体制、优越的资源禀赋和健全的法治保障,具有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有利条件和良好基础。在新时代推进国家级新区社会治理创新,需要从理念、工具、格局、形态等层面整体发力,具体路径包括确立元治理的治理理念、运用网格化的治理手段、形成兼容式的治理格局和打造可视化的治理形态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南京江北新区 社会治理创新
下载PDF
国家级新区法治实践中的纵向博弈与横向制衡 被引量:2
20
作者 韩玉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5-30,共6页
国家级新区作为中央与地方法律关系纵向博弈以及区域法治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横向制衡的交汇点,其改革实践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必定是立体化的。就纵向博弈而言,法治中国蓝图需要国家级新区法治实践的价值整合及制度创新,国家级新区法治实... 国家级新区作为中央与地方法律关系纵向博弈以及区域法治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横向制衡的交汇点,其改革实践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必定是立体化的。就纵向博弈而言,法治中国蓝图需要国家级新区法治实践的价值整合及制度创新,国家级新区法治实践也需要法治中国蓝图的宏观指导及必要规范。就横向制衡而言,既要处理好国家级新区法治实践中内部生态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也要处理好国家级新区法治实践中内部生态与外部生态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基于此种认识,预先授权与备案审查相结合的渐进反馈调整模式以及内部共生与内外联动相结合的多位一体推进模式,可能是实现国家级新区多元法律关系动态衡平的相对较优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级新区 法治实践 央地关系 区域法治 法治生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