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家汇观象台与近代中国气象学 被引量:10
1
作者 王皓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1-184,共14页
耶稣会通过创办徐家汇观象台将气象学引入中国。外人主导下的海关、电政和海舶等机构在制度上的配合保证了徐家汇观象台在观测和研究方面享有国际声望。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徐家汇观象台的示范长期未能引起中国社会的反应,它也未能改变人... 耶稣会通过创办徐家汇观象台将气象学引入中国。外人主导下的海关、电政和海舶等机构在制度上的配合保证了徐家汇观象台在观测和研究方面享有国际声望。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徐家汇观象台的示范长期未能引起中国社会的反应,它也未能改变人们对气象的传统观念。中国本土气象学的骨干是由海外留学生构成,他们与徐家汇观象台并无直接的渊源,但在学术和制度上对徐家汇观象台借鉴颇多。在行政力量的推动下,本土学术团体逐步收回了中国气象事业的主导权,而中外形势的变动则彻底结束了这一教会科学机构的命运。这一曲折的历程深刻地反映了思潮变动、学术转型、观念变迁、以及中外势力消长之间的微妙关系和复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家汇观象台 气象学 耶稣会 竺可桢
原文传递
康熙朝洋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兼论康熙对西洋绘画之态度 被引量:7
2
作者 刘辉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8-42,158,共15页
西方画家在清宫供职,始于康熙朝。意大利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Giovanni Gheradini),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供职于康熙宫廷的洋画家。他受法国耶稣会邀请来到中国,承担北京天主教北堂的装饰任务,同时为康熙皇帝及其家族绘制肖像,并在宫... 西方画家在清宫供职,始于康熙朝。意大利画家杰凡尼·热拉蒂尼(Giovanni Gheradini),是有据可考的最早供职于康熙宫廷的洋画家。他受法国耶稣会邀请来到中国,承担北京天主教北堂的装饰任务,同时为康熙皇帝及其家族绘制肖像,并在宫内教授油画技巧,后返回欧洲。当时清宫具有相对开放的文化环境,康熙皇帝对绘画实用性的需求并对西画的透视学感兴趣,这奠定了西洋绘画在清宫传播的基础。而西洋绘画一进入清宫,就开始了中国化改造,至雍正乾隆朝,清宫廷绘画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热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杰凡尼·热拉蒂尼 耶稣会天主教北堂康熙班达里沙焦秉贞 清宫早期油画
原文传递
明清间平民信奉天主教原因之探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周萍萍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04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明清之际 ,来华耶稣会传教士 ,基于中国当时社会宗教信仰的实际情况 ,其宣传众生、天堂地狱等等教义 ,以及其特定的一些教仪 ,对下层社会的平民产生了很大吸引力 ,天主教因此在平民阶层中得到一定范围的传播。
关键词 平民 天主教 耶稣会
下载PDF
明末耶稣会龙华民的福音保守主义之再发现——耶稣会内的译名、礼仪争论和本土化平民路线
4
作者 《基督宗教研究》 2024年第1期262-278,共17页
弄清明末耶稣会传教史上译名、礼仪争论发生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后代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现有的主要研究观点将利玛窦和龙华民之间的关系一分为二地对立了起来,把龙华民视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失败和阻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负面人物。如果置身... 弄清明末耶稣会传教史上译名、礼仪争论发生的主要原因,一直是后代学者们关注的重点。现有的主要研究观点将利玛窦和龙华民之间的关系一分为二地对立了起来,把龙华民视为耶稣会在中国传教失败和阻碍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负面人物。如果置身于耶稣会“传教神学—天学”的历史变迁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种认识忽视了平民路线出现的真实背景和过程。本文将重点放在龙华民对利玛窦的继承性上,力图通过对被忽视的龙华民平民灵性传教路线进行分析和考察,还原出其中隐藏的历史真相和意义。在耶稣会内,接受了利玛窦遗命的龙华民不仅继承了利玛窦的知识传教,同时还非常重视福音的纯洁性,将维持自己摸索出来的传教路线与利玛窦路线之间的均衡作为核心工作。纵观龙华民的一生,可以说他是耶稣会灵修本土化即福音的完美道德和博爱主义的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龙华民 礼仪之争 保守主义 平民路线 灵修本土化
原文传递
16—17世纪耶稣会在日本的贸易活动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小白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2-58,共7页
自1549年耶稣会在日本布教以后,日本耶稣会的教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原因是日本耶稣会在布教的同时热心地从事生丝贸易以及其他被视作违反教宪教规的隐匿贸易。信仰世界的争夺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是耶稣会布教活动始终追逐的目标。为此,布... 自1549年耶稣会在日本布教以后,日本耶稣会的教产规模不断扩大。其原因是日本耶稣会在布教的同时热心地从事生丝贸易以及其他被视作违反教宪教规的隐匿贸易。信仰世界的争夺和经济利益的争夺,是耶稣会布教活动始终追逐的目标。为此,布教与贸易互为表里,贸易支持布教,布教掩护贸易,耶稣会成为澳门(生丝)—长崎(白银)海上贸易的中介者及组织者。这种贸易使日本白银大量外流,是锁国政策形成的经济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生丝贸易 隐匿贸易 锁国
下载PDF
利玛窦与在华耶稣会汉外词典学传统 被引量:2
6
作者 杨慧玲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本文利用世界上第一部《葡汉辞典》及海内外藏佚名汉葡词典等珍贵手稿文献,探讨了利玛窦的另一部汉葡词典以及耶稣会汉外词典学传统。
关键词 利玛窦 耶稣会 汉外词典学传统
下载PDF
一篇文章与一个学院: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的建立 被引量:3
7
作者 王薇佳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63-67,共5页
本文通过分析收藏于巴黎耶稣会档案馆有关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的资料,阐述了震旦医学院成立的历史背景,论证了法国政府在一战后试图通过支持和扶植海外的耶稣会学校,以达到与德国的海外事业竞争,进而扩大法国在远东的文化和教育影响的目的。
关键词 上海震旦大学医学院 历史背景 天主教耶稣会学校 法国 学科建设 教学水平 学风
原文传递
17世纪法国和暹罗邦交过程中的巴黎外方传教会 被引量:2
8
作者 谢子卿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5年第1期90-98,共9页
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的势力在17世纪80年代曾扩展至阿瑜陀耶王朝统治下的暹罗,一个隶属于罗马教廷的法国天主教传教组织于17世纪中叶最早抵达暹罗,它的全名叫巴黎外方传教会,这个组织的传教士开拓并且引领两国邦交,不过由于暹罗纳莱王身... 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的势力在17世纪80年代曾扩展至阿瑜陀耶王朝统治下的暹罗,一个隶属于罗马教廷的法国天主教传教组织于17世纪中叶最早抵达暹罗,它的全名叫巴黎外方传教会,这个组织的传教士开拓并且引领两国邦交,不过由于暹罗纳莱王身边的宠臣华尔康以及耶稣会士塔查尔的介入使得巴黎外方传教会在两国结盟谈判中的地位一落千丈,致使法国当局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因而鲁莽出兵暹罗,最终导致1688年的暹罗政变使得除巴黎外方传教会以外所有法国人的政治经济军事势力都被驱逐出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外方传教会 耶稣会 暹罗 法国
下载PDF
“后利玛窦时代”江西地区天主教的传播、发展与衰亡(1610-1649) 被引量:2
9
作者 汤开建 周孝雷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12-128,共17页
江西是天主教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第二站,不仅传教历史悠久,而且也是早期天主教最为重要的传教区,然而学术界基本上没有专门论文研究江西天主教传教历史。以葡萄牙阿儒达档案馆所藏耶稣会年信、葡萄牙传教士何大化的《远方亚洲》以及《圣... 江西是天主教在明代传入中国的第二站,不仅传教历史悠久,而且也是早期天主教最为重要的传教区,然而学术界基本上没有专门论文研究江西天主教传教历史。以葡萄牙阿儒达档案馆所藏耶稣会年信、葡萄牙传教士何大化的《远方亚洲》以及《圣保禄学院年报》等西文资料为基础,结合明代中国文献,对自利玛窦去世直至明清鼎革这一段我们称之为"后利玛窦时代"的江西地区天主教快速发展、日渐式微直至衰亡的历程展开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与考证,以展现明代江西天主教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利玛窦时代 耶稣会 江西 天主教
下载PDF
耶稣会士卫方济对鬼神的理解 被引量:2
10
作者 梅谦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115,共6页
鬼神是儒家经典的重要概念。最初,利玛窦接受了这个概念,不过,他反对朱熹对鬼神的理解。利玛窦一百年之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卫方济更加系统地研究了宋明理学,发现宋明理学对鬼神的解释与天主教并不矛盾,展示了在天与万物之间鬼神所扮演的... 鬼神是儒家经典的重要概念。最初,利玛窦接受了这个概念,不过,他反对朱熹对鬼神的理解。利玛窦一百年之后,比利时耶稣会士卫方济更加系统地研究了宋明理学,发现宋明理学对鬼神的解释与天主教并不矛盾,展示了在天与万物之间鬼神所扮演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耶稣会 卫方济 鬼神 宋明理学
下载PDF
二〇一八年北京滕公栅栏墓地新整理文物考 被引量:1
11
作者 陈欣雨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6-128,共13页
2018年6月12日-27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园内陆续新整理出的一批天主教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天主教来华传教史的研究空白,其中新发现的如闵明我、杨秉义等十余人的墓碑,更是增添了栅栏墓地现存墓碑的... 2018年6月12日-27日中共北京市委党校校园内陆续新整理出的一批天主教文物,不仅具有重要的文物考古价值,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天主教来华传教史的研究空白,其中新发现的如闵明我、杨秉义等十余人的墓碑,更是增添了栅栏墓地现存墓碑的数量。从新整理文物的重要程度、传教士所属修会、百余年来墓碑呈现主要文字以及墓地附属物等方面进行说明,进一步发掘文物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滕公栅栏墓地 耶稣会 闵明我 圣母会
下载PDF
线法山:“诗丘”意象在西洋楼园林中的表达
12
作者 薛天 陈易 《建筑师》 CSSCI 2023年第2期30-39,共10页
清乾隆年间服务于清宫廷的耶稣会艺术家在圆明园长春园中设计建造的西洋楼园林汇集了多种典型的西方园林建筑类型,展现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内涵。园内的“线法山”是文艺复兴园林中的“诗丘”意象在中国的孤例,其反映了文艺复兴造园手法... 清乾隆年间服务于清宫廷的耶稣会艺术家在圆明园长春园中设计建造的西洋楼园林汇集了多种典型的西方园林建筑类型,展现了丰富的东西方文化内涵。园内的“线法山”是文艺复兴园林中的“诗丘”意象在中国的孤例,其反映了文艺复兴造园手法在中国园林实践中的尝试。本文从“形式—功能”及“符号—内涵”两个维度对这一典型意象进行解读,揭示其在塑造透视学景观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作为提取自古典文本中的寓言符号对乾隆皇帝这一艺术资助者的颂扬。通过对“线法山—诗丘”意象的讨论,使圆明园西洋楼园林中隐含的设计意图得以呈现,体现了“线法山”这一景观元素在18世纪东西方园林文化交流史上的独特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法山 诗丘 西洋楼 圆明园 园林 耶稣会
下载PDF
教育救国:科学与人文并重——马相伯大学办学理念与实践考察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正伟 薛玉琴 《高等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7-92,共6页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 马相伯是中国近代教育救国论先驱。他倡行的科学与人文并重的教育救国思想,既吸收了教会大学一些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又秉承了儒家人文教育精神,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在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中,马相伯的教育救国思想与实践不仅积极回应了启蒙与救亡的时代主题,而且为中国近代大学史提供了一个利用教会教育资源自主创办现代大学的成功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相伯 教育救国 耶稣会 科学教育 大学 办学理念 近代教育事业史 人文教育
原文传递
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和利玛窦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小明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03年第10期25-28,共4页
耶稣会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是神学和科学的结合 ,它使利玛窦成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传教士。利玛窦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异族文化的充分尊重和超越宗教神学领... 耶稣会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是神学和科学的结合 ,它使利玛窦成为具有人文主义思想和理性主义思想、具备了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养的传教士。利玛窦的基督教人文主义思想 ,集中地体现在他对异族文化的充分尊重和超越宗教神学领域的宽阔的文化视野———理解、尊重和赞美中华文明的“中国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窦 耶稣会 基督教人文主义教育 修炼 中华文明
下载PDF
《1621年耶稣会中国年信》译注并序刘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耿 董少新 《海洋史研究》 2020年第2期395-440,共46页
译序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关于耶稣会中国年信,请参考董少新《17世纪来华耶稣会中国年报评介》,《历史档案》2014年第4期,第128~132页;董少新、刘耿《〈1618年耶稣会中国年信〉译注并序(上)》,《国际汉学》2017年第4期,第167~183页;董... 译序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关于耶稣会中国年信,请参考董少新《17世纪来华耶稣会中国年报评介》,《历史档案》2014年第4期,第128~132页;董少新、刘耿《〈1618年耶稣会中国年信〉译注并序(上)》,《国际汉学》2017年第4期,第167~183页;董少新、刘耿《〈1618年耶稣会中国年信〉译注并序(下)》,《国际汉学》2018年第2期,第133~146页;刘耿《17世纪耶稣会中国年信研究》,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8。有一个相对固定的行文结构:每份年信从内容上可分为世俗、教会两大部分,世俗部分概述是年中国时局,教会部分是年信的主体,又分成传教士的传教和教务情况、教徒奉教情况两个方面。教徒奉教情况往往占一份年信的大部分篇幅,主要是选取典型的有教育意义的事例,按照各住院的院别分述。本序也将依从这个结构,来概述《1621年耶稣会中国年信》的背景和主要内容,并揭示其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传教士 历史档案 行文结构 博士学位论文 译注 史料价值 世俗
下载PDF
近代献县天主教传行考论(1856-1900年)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2期24-35,共12页
17世纪初,天主教由耶稣会传入献县。耶稣会于1773年被教皇解散后,遣使会取而代之,管理包括献县在内的北京教区。1814年,罗马教廷下令恢复耶稣会,并于1856年成立直隶东南代牧区,规定由耶稣会管辖,以献县张家庄为主教座堂所在地,下辖33个... 17世纪初,天主教由耶稣会传入献县。耶稣会于1773年被教皇解散后,遣使会取而代之,管理包括献县在内的北京教区。1814年,罗马教廷下令恢复耶稣会,并于1856年成立直隶东南代牧区,规定由耶稣会管辖,以献县张家庄为主教座堂所在地,下辖33个县的教务。天主教在献县通过广并土地获得传教经费,并采用包揽词讼、给予教民经济实惠、提供医疗和教育服务等方式吸引民众入教。无论是教徒人数还是外籍传教士人数,献县均居教区各县之首,从而有了"华北第一堂"的称号。然而,外来教会与本土文化及权力格局的冲突,使得民教之间屡生龃龉。随着国人对西方认识的深入,仇教意识渐消,民教矛盾亦渐冰释,天主教在献县的活动渐趋平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主教 华北 献县 耶稣会 遣使会
下载PDF
耶稣会驻澳门管区代表及其商业活动的相关问题 被引量:1
17
作者 戚印平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62,共9页
管区代表 (Procurador)是 1 6— 1 7世纪耶稣会进行商业活动的关键人物。这一制度的创立不会晚于 1 6世纪 60年代 ,并由于范礼安 (AlessandroValignano)作于 1 5 80年的《管区代表规则》而趋于制度化。根据这份不断修订的《规则》 ,驻... 管区代表 (Procurador)是 1 6— 1 7世纪耶稣会进行商业活动的关键人物。这一制度的创立不会晚于 1 6世纪 60年代 ,并由于范礼安 (AlessandroValignano)作于 1 5 80年的《管区代表规则》而趋于制度化。根据这份不断修订的《规则》 ,驻澳门管区代表的主要工作包括筹措资金、为教会购买并运送补给品、传递信件及输送人员等。因工作的特殊性 ,管区代表拥有自己的事务所和独断专行的种种特权。由于商业活动与传教士身份的出入以及各方面对于现实利益的追求 ,管区代表的行为在教会内外引发了激烈的争议。但是 ,迫于传教策略和生存需要的多重压力 ,管区代表制度一直延续了下来。很显然 ,探讨管区代表的工作内容及其相关问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区代表 耶稣会 商业活动
下载PDF
略论晚明时期耶稣会对华传教政策的变迁 被引量:1
18
作者 范亚东 《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23-28,共6页
耶稣会士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他们在沟通中西文化的对话和深层次的交流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耶稣会制订的“文化适应”政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晚明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充分证明了... 耶稣会士在晚明中西文化交流中扮演着“桥梁”和“媒介”的作用。他们在沟通中西文化的对话和深层次的交流中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一成就的取得与耶稣会制订的“文化适应”政策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晚明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实践充分证明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进行平等对话与交流是完全可能的,但同时也凸显出两种异质文化对抗的强度和完全融合的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耶稣会 桥梁 文化适应
下载PDF
17世纪法国入华传教士东西交通路线初探——早期法国远东扩张和天主教入华传教的相互关系
19
作者 谢子卿 《海交史研究》 2016年第1期105-121,共17页
首位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罗历山回国后寻觅到陆方济等人,他们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成立巴黎外方传教会,这个传教团体努力探索从中东到印度洋海陆结合的路线,同时帮助法国人的远东势力扩张至暹罗,为法国传教士建立起一条通向中国的全新路线... 首位入华的法国耶稣会士罗历山回国后寻觅到陆方济等人,他们在罗马教廷的支持下成立巴黎外方传教会,这个传教团体努力探索从中东到印度洋海陆结合的路线,同时帮助法国人的远东势力扩张至暹罗,为法国传教士建立起一条通向中国的全新路线。之后在法国耶稣会士的斡旋下法国商船在17世纪末抵达中国,终于打通了法国和中国之间的海路。法国传教士为此所作出的贡献有目共睹,这一方面是出于在17世纪已很明显的民族国家意识,另一方面是希望法国可以为传教士在远东的海外传教保驾护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黎外方传教会 耶稣会 法国 暹罗
下载PDF
明清之际基督教入华与耶儒之争
20
作者 高阳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87-89,共3页
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基督教的传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而基督教文化在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突出的事件。明清之际,基督教以耶稣会为媒介第三次传入中国,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先驱的利玛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作为西方文明的代表,基督教的传播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大事,而基督教文化在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的传播是中西文化交流中突出的事件。明清之际,基督教以耶稣会为媒介第三次传入中国,作为耶稣会在华传教先驱的利玛窦,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以融合基督教教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所谓"利玛窦规矩"[1]为传教策略,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而利玛窦去世之后,他的继任者龙华民坚持以基督教教义传教,忽略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基督教在明末"南京教案"后被禁。明清易代,由于汤若望等传教士继承了利玛窦的适应性策略,基督教的传播暂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礼仪之争"导致了基督教在清朝被禁长达百年。通过对明末清初耶稣会在中国传教过程中的典型事件分析,旨在说明文化传播过程中,适应性政策的重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之际 耶稣会 耶儒之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