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6年陕甘宁三省5—9月短时强降水统计特征 被引量:71
1
作者 韩宁 苗春生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91-701,共11页
利用2005 2010年5 9月加密自动气象站1 h降水资料对陕甘宁三省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学概念模型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在陕什宁三省存在4个活跃区和3个不活跃区;7-8月是短时强降水的多发期,两大峰... 利用2005 2010年5 9月加密自动气象站1 h降水资料对陕甘宁三省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天气学概念模型以及物理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在陕什宁三省存在4个活跃区和3个不活跃区;7-8月是短时强降水的多发期,两大峰值出现在7月下旬和8月中旬,日变化呈双峰分布,1 h降水量≥30 mm的短时强降水具有夜间多发性;通过典型个例的综合分析,建立了低槽-副高型、低涡-远距离台风型、两高切变型3类短时强降水慨念模型;从物理量场来看,3类短时强降水均具有丰富的水汽和不稳定层结(能量)、高于发生冰雹的0℃层高度、较厚的暖云厚度,且均发生在弱风切变环境中;低槽-副高型最为典型,其抬升凝结高度最高,500 hPa与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θ_(sc)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量值最低,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高,1 h降水量大多在25 mm以内。低涡-远距离台风型水汽条件最好,深厚湿区、次天气尺度Ω系统和较低的抬升凝结高度使短时强降水发生范围最广,强度更强。两高切变型降水强度最大、持续时间最短并具有突发性,其△θ_(sc)、抬升指数、K指数、对流有效位能最高,0~3 km垂直风切变最强,对流性特征明显,特别是强天气威胁指数接近300,强降水发生的同时往往伴有雷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概念模型 物理量
下载PDF
2008—2012年南京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被引量:52
2
作者 沈澄 颜廷柏 +1 位作者 刘冬晴 李菁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1期28-33,共6页
利用2008—2012年南京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南京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南京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次数... 利用2008—2012年南京自动气象站逐时降水量的观测资料,分析南京短时强降水的发生规律,包括短时强降水的年变化、月变化、日变化和空间分布等特征。结果表明:2008—2012年南京雨强大于50 mm·h-1的致灾性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发生次数呈显著增长的趋势;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出现在6—9月,其中7—8月出现日数最多,雨强最大。春雨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凌晨,梅雨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上午和傍晚,台汛期短时强降水最易发生在上午;下半夜—凌晨短时强降水出现次数较少,傍晚前后是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城郊差异,城市化效应不能引起城区的局地降雨,但在大尺度天气系统过境时,会使城区的对流活动较郊区更活跃,且城市下风向地区的降水也因此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城市化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辽宁省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分析 被引量:44
3
作者 陈传雷 吴晓峰 +3 位作者 孙晓巍 王颖 王太微 魏晓琳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0年第3期27-33,共7页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 利用1962—2008年辽宁强对流性天气观测资料,对冰雹、龙卷、雷雨大风和短时强降雨4种强对流性天气的气候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辽宁冰雹沿海少、内陆多,内陆又以东、西部山区为最多;6月和9月为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83.9%的冰雹持续时间为0—10 min。龙卷沿海多、内陆少;7月和9月为多发期;13—14时和17—18时发生最多;75.0%的龙卷持续时间为5—20 min。雷雨大风沿海和内陆均存在多发区域;5—6月为雷雨大风多发期;15—16时出现最多。短时强降雨自西向东逐渐增加,主要出现在6—8月,21—22时出现次数最多;短时降水极值为26—105 mm/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对流性天气 冰雹 龙卷 雷雨大风 短时强降雨 气候特征
下载PDF
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 被引量:35
4
作者 张一平 乔春贵 梁俊平 《暴雨灾害》 2014年第2期129-138,共10页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 利用常规高空、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01—2010年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中尺度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然后,根据该区域短时强降水的环流形势和主要影响系统,将短时强降水过程分为副高边缘型、低槽型和台风倒槽型,其中副高边缘型又分为副高和低槽共同影响型、副高控制型和下滑槽副高型,归纳各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配置模型,并提炼出表征短时强降水天气的物理量阈值。结果表明,淮河上游77.8%的短时强降水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有关,中低层多有急流、切变线和低涡,地面影响系统多为倒槽、辐合线和弱冷锋。短时强降水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正涡度以及中层上升运动的动力条件下;中低层有较强暖湿空气输送,湿区深厚,强降水发生在假相当位温(θse)大值区顶部;0℃层高度较高,中层风切变小,低层风切变较大,有利于短时强降水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淮河上游 短时强降水 天气模型 诊断量阈值
下载PDF
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特征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谷秀杰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3年第1期15-20,共6页
根据河南省119个气象站1991-2010年5-9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短时强降水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0.0~49.9 mm/h级别的降水在驻马店地区东部... 根据河南省119个气象站1991-2010年5-9月逐时降水量资料,利用线性趋势和克里金插值等方法,分析了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的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省短时强降水自西向东、自北向南呈递增趋势,20.0~49.9 mm/h级别的降水在驻马店地区东部和信阳地区西部有明显增多趋势;≥50.0 mm/h级别的降水在周口地区北部有一高值中心。年际变化表明,20.0~49.9 mm/h级别的降水呈显著增加趋势,而≥50.0 mm/h级别的降水呈略增加趋势,但是不显著。月份间的差异非常明显,7月份出现的频次最多,其次是8月份,再次是6月份,5月份和9月份最少。日变化统计表明,上午最少,午后逐渐增加,傍晚和凌晨最多。历年极值雨量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并集中分布在河南省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极值雨量不超过50.0 mm/h,明显低于中东部地区。影响河南省短时强降水的对流云团大致有3个源地6条路径,云团特征可分三种类型,分别为不规则对流云团、圆形或椭圆形云团、带状云系。当有强降水发生时,Tbb值一般很低,但是Tbb值的大小与小时雨量没有很好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特征 云团 TBB
下载PDF
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22
6
作者 徐慧燕 邓霞君 周国华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16年第3期44-49,共6页
利用丽水地区2004—2014年的加密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对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存在两个活跃区,分... 利用丽水地区2004—2014年的加密气象观测站的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同时结合当地地理环境特征,对时空分布特征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空间上,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存在两个活跃区,分别位于东南部地区与西南部高山地区,地形陡峭区、喇叭口等特殊地形有助于短时强降水的发生;小时雨量最大的站点紧邻水库。时间上,从月分布特征来看,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发生在5—9月,受汛期降水与热带天气系统影响,峰值分别出现在6月与8月;从日变化特征来看,丽水地区短时强降水主要呈现三峰分布特征,包括一个显著峰值与另外两个不显著峰值,其中主峰发生在午后14:00—22:00,次峰分别在03:00和08:00,不同季节日变化峰值略有不同。此外,小时雨量最大值出现在日落前后,地形导致的局地热力环流对短时强降水有增幅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下载PDF
甘肃短时强降水天气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 被引量:21
7
作者 付双喜 何金梅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9-477,共9页
利用甘肃省2005-2013年81个气象站逐时降水量、2012-2013年全省区域站雨量及部分探空资料,分析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天气地域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天气全省均有出现,但主要出现在河东地区,以庆阳北部和陇南居多... 利用甘肃省2005-2013年81个气象站逐时降水量、2012-2013年全省区域站雨量及部分探空资料,分析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天气地域分布及环境参数特征,结果表明∶(1)甘肃省短时强降水天气全省均有出现,但主要出现在河东地区,以庆阳北部和陇南居多。(2)合成T-Log P图上各站低层有暖平流、高层有冷平流;平凉(20∶00)、武都(08∶00、20∶00)温湿曲线呈明显"漏斗"状。(3)短时强降水出现时,K指数、SI指数、CAPE、CIN、各特殊层的高度、静力稳定度及各层的温度露点差在不同区域均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上述结果为短时强降水的短时或短期潜势预报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T-LogP图 环境参数
下载PDF
2006—2015年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8
作者 王芬 严小冬 +2 位作者 谷晓平 李腹广 周仕鹏 《暴雨灾害》 2017年第5期460-466,共7页
利用黔西南2006—2015年8县站5、6月逐小时降水量,对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呈现"东多北多西南少"的空间分布,发生频次最多的是望谟。20—30 mm·h^(-1)、40—50 m... 利用黔西南2006—2015年8县站5、6月逐小时降水量,对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呈现"东多北多西南少"的空间分布,发生频次最多的是望谟。20—30 mm·h^(-1)、40—50 mm·h^(-1)及大于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空间特征均表现为"东多西少",发生频次最多的都是望谟,30—40 mm·h^(-1)的短时强降水空间特征表现为"东北多西南少",发生频次最多的是晴隆;(2)近10年初夏短时强降水呈现波动,在2007年达到峰值,随后迅速下降,2009—2015年维持较为平稳的态势,在2011年达到最低值;(3)黔西南初夏短时强降水出现的主要时段在夜间,占所有短时强降水的79.1%,主要集中时段为夜间的20:00—04:00,在夜间的23:00—01:00达到峰值,白天为短时强降水的低发时段;(4)EOF第一特征向量场呈现出明显的全州一致同位相分布特征,第二特征向量场表现为南—北反向变化特征,第三特征向量场表现为东北—西南反向变化特征;(5)6月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占所有初夏短时强降水累计频次的69.5%,5月占30.5%,且无论任何级别的短时强降水6月发生的比例均明显高于5月;(6)短时强降水与暴雨关系密切,空间相似系数为0.9;近10年初夏169站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有125次伴有短时强降水,近10年发生的239次短时强降水中,有229次造成了暴雨天气;暴雨日数与短时强降水频次相关系数为0.64,暴雨量与当日最大小时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也达到0.53,均通过了0.05的显著性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初夏 暴雨 黔西南
下载PDF
贵阳市汛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2
9
作者 王君军 周林 王彪 《中低纬山地气象》 2022年第2期39-45,共7页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贵阳市2014—2019年汛期(4—9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汛期短时降水呈现中部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清镇市中南部—观山湖区—白云区一... 利用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站和国家气象观测站逐小时观测资料,分析了贵阳市2014—2019年汛期(4—9月)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贵阳市汛期短时降水呈现中部多、南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大值中心位于清镇市中南部—观山湖区—白云区一带,该区域也是降水量最多、短时强降水贡献最大的区域。贵阳市汛期短时强降水集中在5—8月,其中6月最多,7月次之;一天中相对高值时段为23—03时、07—08时和20—21时,不同月份短时强降水频次日变化存在差异;持续时间≥3 h的短时强降水过程集中在清镇市中南部—观山湖区—白云区—乌当区西部一带,次高频区域集中在花溪区中南部及修文县南部。根据影响系统不同,将区域≥20%的短时强降水分为4类,其中低涡切变型最多占50.9%,冷锋低槽型占35.9%,梅雨锋型占9.4%,两高切变型占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下载PDF
豫东地区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物理量指标分析 被引量:13
10
作者 朱蒙 康暑雨 张艳玲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0年第3期116-123,共8页
利用1985-2018年汛期(5-9月)豫东地区2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资料和2011-2018年同期豫东地区区域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1°×1°)再分析资料、高空地面观测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该区域小时雨强分别≥20 mm/h、≥30 mm/h和≥50 mm/... 利用1985-2018年汛期(5-9月)豫东地区20个国家站小时降水资料和2011-2018年同期豫东地区区域自动站观测数据、NCEP(1°×1°)再分析资料、高空地面观测资料等,统计分析了该区域小时雨强分别≥20 mm/h、≥30 mm/h和≥50 mm/h的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发现:豫东地区近34年汛期平均年降水量为458.9~577.5 mm/a,短时强降水次数为72.8次/a;2000年是短时强降水多发年份,≥20 mm/h的雨强出现158次,是常年平均次数的1.17倍;主汛期的7-8月是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期,34年来共计发生≥20 mm/h的短时强降水1821次,占同强度短时强降水总次数(2476次)的近74.0%;在短时强降水的日变化中,05时是不同强度短时强降水多发时段,20时为次多发时段。对不同环流背景影响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水汽、动力、热力及能量等物理量作统计分析,低槽型短时强降水过程的动力条件优于其他两个类型的,850 hPa涡度平均值达3.8×10-5s^-1,700 hPa垂直速度平均值达-0.36 Pa·s^-1;副高边缘型短时强降水过程不稳定能量条件优势显著,850 hPa假相当位温平均值达354.1 K,500-850 hPa假相当位温差的平均值达-17.80℃,K指数平均值为38.1℃、CAPE值平均值为2075.0 J·kg^-1;而台风倒槽型短时强降水过程则在水汽输送方面更具优势,850 hPa比湿平均值为15.5 g·kg^-1,整层可降水量达70.0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天气分型 物理量场
下载PDF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系统环流配置及雷达回波特征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涛 杨莲梅 +2 位作者 张云惠 庄晓翠 黄艳 《干旱气象》 2021年第4期631-640,共10页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 利用2010—2018年新疆105个国家站、1240个区域自动站逐时降水资料及8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从预报业务应用角度提出新疆短时强降水过程定义并遴选468次短时强降水过程,分析短时强降水影响系统环流配置和雷达回波特征。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影响系统主要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低空急流。造成新疆短时强降水的对流风暴主要有合并加强型、列车效应型和孤立对流单体型,其中合并加强型最多,占45.1%,孤立对流单体型占34.8%,列车效应型最少,占20.2%,且各区域对流风暴的影响比例也有一定差异。南疆短时强降水过程中多普勒雷达最大反射率因子强度(Z max)、强回波中心顶高(D max)、回波顶高(ET)、最大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IL)预警阈值小于北疆,且伊犁州最大,阿克苏最小,伊犁州短时强降水以低质心回波为主,其他区域则为低质心和高质心回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短时强降水 环流配置 雷达回波特征 对流风暴
下载PDF
两类短时强降水天气边界层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吴进 李琛 +2 位作者 于波 卢冰 王庆元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902-910,共9页
本文基于2013—2015年北京铁塔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VDRAS、地面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将短时强降水个例分为地面辐合线型和无地面辐合线型两类,并着重对两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寻找短时强降水发生的... 本文基于2013—2015年北京铁塔的气象观测数据,结合VDRAS、地面自动站、NCEP再分析资料等,将短时强降水个例分为地面辐合线型和无地面辐合线型两类,并着重对两类短时强降水天气的边界层气象要素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寻找短时强降水发生的预报信号。结果表明:根据铁塔气象要素变化基本无法预判无地面辐合线型强降水的发生;而铁塔气象要素变化对地面辐合线型短时强降水发生具有一定预报指示意义,地面辐合线型在强降水发生前1h,温度和位温减小,温度变率显著增大,最大达每分钟下降0.35℃;在强降水开始前3h,地面至325 m比湿增大,降水开始前20 min,比湿减小3.5g·kg^(-1);低空风切变在强降水开始前20min增大到"强烈"到"严重"程度,比湿跟低空风切变的提前量约为10~20min。因此,预报业务中关注铁塔气象要素及衍生物理量演变,对地面辐合线型短时强降水预报预警有一定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 短时强降水 地面辐合线 气象铁塔 VDRAS
下载PDF
望谟近5a短时强降水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被引量:12
13
作者 王芬 徐啟元 李腹广 《贵州气象》 2016年第3期31-36,共6页
该文利用望谟县站逐小时降水量、MICAPS资料,对近5 a(2010—2014年)望谟短时强降水特征及暴雨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 a望谟16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春季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强明显小于夏季;短时强降水逐月变化呈现明显的单... 该文利用望谟县站逐小时降水量、MICAPS资料,对近5 a(2010—2014年)望谟短时强降水特征及暴雨主要影响系统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 a望谟16次暴雨天气过程中,春季暴雨及秋季暴雨的平均雨强明显小于夏季;短时强降水逐月变化呈现明显的单峰型结构,6月是短时强降水最频繁发生的月份;短时强降水日变化呈三峰型结构,夜间是强降水集中发生时间,09—20时是强降水不发生时段。2高空槽和切变线是影响望谟暴雨的主要系统;地面上的系统多为辐合线、冷锋或静止锋;冷空气的入侵一般发生在春末夏初及秋季;低空急流的建立多出现在盛夏;南支槽影响望谟暴雨的时间主要为5月。3夏季暴雨的比湿条件及水汽通量好于春末,但是水汽辐合的强度没有春末强,秋季暴雨的比湿条件及水汽通量条件更差,但是850 h Pa的水汽通量散度较好;秋季及春末暴雨发生时上升运动更为剧烈;春末和夏季大气层结最为不稳定。4对流云系主要源地位于贵州西部—云南东部富源、罗平一线,有7次对流云系的源地为六盘水,3次为毕节,3次为黔西南州内;云系的移动路径基本为东南路径或偏南路径;有6次为典型MCS,4次为分散对流云系;16次过程中有10次有其它对流云系的合并加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暴雨 望谟
下载PDF
新疆短时强降水天气主要流型及环境参量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14
作者 黄艳 俞小鼎 张云惠 《气象科技》 2022年第1期85-93,共9页
利用近10年新疆暖季(5—9月)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对468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流型、关键环境参数特征及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流型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气流等3种,中亚低槽(... 利用近10年新疆暖季(5—9月)常规观测、区域自动站小时降水资料,对468个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主要流型、关键环境参数特征及预报阈值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新疆短时强降水的流型有中亚低槽(涡)、西西伯利亚低槽(涡)、西北气流等3种,中亚低槽(涡)是影响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流型;探空温湿廓线可分为Ⅰ型(整层干)、Ⅱ型(上干下湿)、Ⅲ型(上湿下干)和Ⅳ型(整层湿),Ⅰ型和Ⅲ型是新疆短时强降水的主要类型;中亚低槽(涡)主要是探空温湿廓线Ⅲ、Ⅳ型,西伯利亚低槽(涡)多为Ⅰ、Ⅱ型,西北气流Ⅰ、Ⅲ型居多。3种流型对应的主要环境参量最低阈值:850 hPa与500 hPa温差分别为24.0℃、25.0℃和27.0℃、地面至700 hPa露点温度均值分别为3.0℃、2.0℃和2.9℃;CAPE分别为117 J·kg^(-1)、146 J·kg^(-1)和103 J·kg^(-1)、0~6 km垂直风切变分别为0.8×10^(-3)s^(-1)、1.0×10^(-3)s^(-1)和0.5×10^(-3)s^(-1)。本文对新疆短时强降水主要流型配置、短临预报潜势及阈值进行初探,为新疆短时强降水短临预报预警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主要流型 环境参数特征 预报阈值
下载PDF
VIL产品在高山雷达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张崇莉 钱宝敏 +2 位作者 和卫东 杨有仁 赖云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62-567,共6页
利用2006—2009年丽江市气象台的冰雹观测记录、短时强降水、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情资料和丽江CINRAD/CC雷达观测资料,对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VIL)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VIL值>5k... 利用2006—2009年丽江市气象台的冰雹观测记录、短时强降水、民政部门提供的冰雹灾情资料和丽江CINRAD/CC雷达观测资料,对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Vertically Integrated Liquid Water Con-tent,VIL)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当VIL值>5kg·m-2时将会出现强对流天气,当VIL≥21kg·m-2时预示着发生冰雹的可能性极大,是人工防雹作业启动的关键值,冰雹云中的VIL值远远大于带来短时强降水的普通对流云;在降雹前VIL值都有明显的跃增;距离雷达站较近或较远区域的VIL值会被低估,在37kg·m-2以下也会降雹,通常降雹的VIL值大都在37kg·m-2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累积液态水含量 VIL值跃增 冰雹 短时强降水
下载PDF
2015年湖北省梅雨期一次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分析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端禹 崔春光 +2 位作者 徐明 王婧羽 胡昌琼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7年第2期8-17,共10页
利用常规与加密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格点资料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14—15日湖北省梅雨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的环境条件和导致短时强降雨的对流云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 利用常规与加密气象观测资料、FNL再分析格点资料及FY-2G卫星云顶亮温(Temperature of Black Body,TBB)观测资料,对2015年7月14—15日湖北省梅雨期一次连续暴雨过程对流云活动的环境条件和导致短时强降雨的对流云影响方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500 hPa位于西风槽前、850 hPa风场辐合、温度露点差较小及850—500 hPa暖平流为有利于湖北省对流云活动的环境条件。当天气尺度暖输送带云系在江南西部至长江中游地区建立,且低层暖切变线同时出现在湖北地区上空时,降雨明显增幅;当暖输送带云系明显东移后,湖北地区暴雨过程结束。当暖输送带位于湖北地区上空时,850 hPa相当位温平流项和对流项均为较大正值,且对流项大值区出现在平流项大值区的南侧。短时强降雨主要发生在降雨盛期,是构成湖北地区暴雨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北省短时强降雨的4种对流云影响方式分别为对流云团西边界、深对流云团中心区、对流云串"列车效应"及对流云合并加强;其中,受对流云西边界、深对流云中心区或云团串影响的短时强降雨发生次数较多,受深对流云中心区和对流云合并加强影响的短时强降雨平均降雨量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流云 暖输送带 短时强降雨 亮温梯度 西边界 列车效应
下载PDF
新疆西部“6.16”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曾勇 杨莲梅 《暴雨灾害》 2020年第1期41-51,共11页
利用常规观测、风云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CMORPH卫星降水量融合资料和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6—17日新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该暴雨过程具有累计雨量大、暴雨... 利用常规观测、风云卫星、多普勒天气雷达、CMORPH卫星降水量融合资料和NCEP/NCAR(0.25°×0.25°)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6月16—17日新疆西部一次罕见暴雨过程进行中尺度分析。结果表明:(1)该暴雨过程具有累计雨量大、暴雨强度强、局地日雨量破极值、短时强降水范围广等特点。暴雨区位于200 hPa高空西南急流出口区左侧、500 hPa偏南气流及700 hPa切变线附近。较强的CAPE和K指数对该暴雨有很好的指示意义。(2)该暴雨过程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低层较湿的有利背景下。强正涡度、强辐合和强上升运动不断将水汽和能量向上输送,为暴雨的产生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3)中亚地区中尺度雨团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形成西南-东北向带状多中心雨带,中心依次到达伊犁北部沿山地区,和原有的中尺度雨团共同作用,造成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对流云团不断产生于中亚地区,在东移过程中不断发展加强依次到达暴雨区,致使暴雨区不断产生短时强降水。(4)暴雨过程两个时段的中尺度对流系统存在明显差异,第一时段主要为孤立中尺度对流系统,造成伊宁博尔博松站成为暴雨中心并出现最强短时强降水的直接系统是风场特征明显的中γ尺度对流单体并在暴雨区维持少动。第二时段为CR达50 dBz、DVIL达4 g·m^-3,长度达70 km、宽度达10 km且呈准南北态的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其在向东移动过程中造成多站依次出现短时强降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中尺度雨团 中尺度对流云团 线状中尺度对流系统
下载PDF
甘肃陇南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及中尺度分析 被引量:8
18
作者 苏军锋 张锋 +4 位作者 黄玉霞 刘丽 张秋瑜 魏清霞 张燕 《干旱气象》 2021年第6期966-973,共8页
利用1960—2019年陇南市9个国家气象站和2008—2019年逐年建成的400个区域气象站4—9月逐时降水资料,同期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资料,对陇南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陇南市... 利用1960—2019年陇南市9个国家气象站和2008—2019年逐年建成的400个区域气象站4—9月逐时降水资料,同期NCEP FNL 1°×1°再分析资料和MICAPS资料,对陇南市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及中尺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从西北向东南明显增加,雨强大于50 mm·h^(-1)的短时强降水出现在陇南市东部的成县、徽县和康县。短时强降水与暴雨发生频次东南部偏多,另外陇南市西北山地局部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较多。(2)1960年以来,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发生站次呈缓慢增加趋势,月际变化呈单峰型,8月最多,占短时强降水总站次的37.5%;旬变化呈双峰型,分别出现在7月上旬和8月上旬,且7月下旬至8月中旬最多,占47.2%;日变化具有夜间明显多于白天的特征,存在多个峰值,从15:00开始短时强降水明显增加,集中出现在19:00—23:00,23:00为日峰值,占9.4%。(3)陇南市短时强降水和暴雨有密切联系,对暴雨的贡献率达53.4%。陇南市短时强降水中尺度概念模型主要有低涡切变型、西北气流低槽东移型、副高外围西南气流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时空分布 中尺度 甘肃陇南
下载PDF
京津冀及周边一般性降水与短时强降水特征对比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菲凡 郑永光 +2 位作者 罗琪 张恒进 公衍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19-629,共11页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北方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基于1966—2021年87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暖季5—9月一般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并基于1980—2021年298个气象站分析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及...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我国北方强降水的多发区域。基于1966—2021年87个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对比分析暖季5—9月一般性降水和短时强降水的空间分布及年际变化,并基于1980—2021年298个气象站分析日变化等特征。结果表明: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存在短时强降水强度极端性显著区域。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两类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强度和降水时次百分比均呈增长趋势,但短时强降水的增幅更高,而渤海西侧平原区域趋势则均不明显。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的一般性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日变化幅度显著弱于短时强降水;7—9月渤海西侧平原区域降水夜发性更明显,且相比另一区域半峰持续时间多出约2 h。2005年后渤海西侧平原区域和渤海西侧平原以外区域短时强降水平均小时降水量和降水时次百分比下午时段均明显减弱,但午夜后至清晨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性降水 短时强降水 年际变化 日变化
下载PDF
2010—2021年黔南州汛期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20
作者 邓继海 唐红忠 +3 位作者 姜军志 陈梅 熊晋 黄皓宇 《山地气象学报》 2024年第3期64-68,共5页
【目的】利用黔南州2010—2021年46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研究黔南降水强度(小时雨强)、降水量和降水频次3个指标时空变化特征。【方法】运用天气学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黔南汛期降水主要有4个大值中心,位于荔波、都匀、... 【目的】利用黔南州2010—2021年46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研究黔南降水强度(小时雨强)、降水量和降水频次3个指标时空变化特征。【方法】运用天气学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黔南汛期降水主要有4个大值中心,位于荔波、都匀、长顺和贵定4个地区,降水量均超过1 100 mm,除荔波外,其余3个地区降水量均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罗甸以东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为全州较大区域;相比降水时长,汛期降水受降水强度的影响更强,但局地特征明显。将黔南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4个区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下午和上半夜时段,日变化特征仅降水强度呈多峰型,其余2个指标基本表现为单峰型;区域2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最早,区域3降水强度最强;区域4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结论】黔南汛期降水大值中心分散,局地特征明显,且大部分地区受降水强度的影响更强;4个区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下午和上半夜时段,频次和降水峰值自西向东随时间达到最大,降水强度东部最强,持续时间短,西部与东部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强度 降水频次 短时强降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