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民事诉权论纲 被引量:52
1
作者 李龙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84-91,共8页
诉权是当事人因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或者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从而请求法院予以裁判解决的权利。诉权与诉讼标的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一对概念 ,诉权学说与诉讼标的学说更是迈着同样的理论发展脚步 ;诉权学说经历了从私法诉权说到公... 诉权是当事人因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发生争议或者处于不正常的状态 ,从而请求法院予以裁判解决的权利。诉权与诉讼标的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一对概念 ,诉权学说与诉讼标的学说更是迈着同样的理论发展脚步 ;诉权学说经历了从私法诉权说到公法诉权说 ,再到诉权否认说的三个阶段 ,实际上每一种诉权学说都存在着明显的缺陷 ,一种完美的诉权学说至今仍然没有出现 ,但是公法诉权说的一些观点已经成为世界大陆法系主要国家的通说 ;诉权必须具备程序上和实体上的要件 ,否则诉权便不能正常行使和切实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诉权 当事人 诉讼标的
下载PDF
小额诉讼制度建构的理性思考 被引量:49
2
作者 肖建华 唐玉富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39-46,共8页
小额诉讼程序是以当事人视角为出发点,大量吸收和处理日常性小额纠纷的制度装置。小额诉讼是一种功能和实效有限的程序机制,但是在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其制度功能被过分夸大和扭曲,这种法院本位主义的问题解决路径应该得到矫正。调解... 小额诉讼程序是以当事人视角为出发点,大量吸收和处理日常性小额纠纷的制度装置。小额诉讼是一种功能和实效有限的程序机制,但是在民事诉讼法修改过程中,其制度功能被过分夸大和扭曲,这种法院本位主义的问题解决路径应该得到矫正。调解程序和速裁程序无法真正替代小额诉讼程序制度功能的发挥,独立的小额诉讼程序应该得到立法的确认,小额诉讼的适用范围和救济机制是两个最重要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额诉讼 调解程序 诉权 上诉程序 再审
原文传递
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的连接与统合--从民事诉讼法视角看民法典的编纂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卫平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2-36,共15页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民法典的编纂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实体法内容,也将涉及民事诉讼法的内容。民法典的编纂必须注意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完善过程,不能将陈旧的、即将过时的民事诉讼法规范纳入民法典... 民法与民事诉讼法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民法典的编纂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不仅涉及实体法内容,也将涉及民事诉讼法的内容。民法典的编纂必须注意民事诉讼法的发展、完善过程,不能将陈旧的、即将过时的民事诉讼法规范纳入民法典之中。民法典编纂过程中也需要关注与民事诉讼法的对接、协调与统合,并从民事诉讼法发展、完善的角度思考民法典的相应规制,以便引导和支持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完善。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应当统一全盘考虑民法与民事诉讼法的概念统一问题,避免二者在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出现彼此不予关照、不予统一的封闭现象。民法典与民事诉讼法在程序规范方面存在分工,原则上相对特殊的、具体的程序性规范应考虑规定在实体法中,而相对一般的、抽象的程序规范则规定在民事诉讼法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法典 民事诉讼法 请求权 诉权 诉讼时效 强制执行
原文传递
论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改革 被引量:24
4
作者 江伟 徐继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8-35,共8页
为了完善我国的民事审判监督制度 ,作者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两条主线 :一是既判力下的平衡 ;二是诉权与监督权的平衡。在两条主线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的两步走方针 :一是在现有民事诉讼法框架内... 为了完善我国的民事审判监督制度 ,作者提出了重构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的两条主线 :一是既判力下的平衡 ;二是诉权与监督权的平衡。在两条主线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了我国民事审判监督制度改革的两步走方针 :一是在现有民事诉讼法框架内对制度进行改良 ;二是在重新制定民事诉讼法的基础上建立以再审之诉为核心的三层次的再审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审判监督制度 改革 中国 民事诉讼法 再审制度 监督权 诉权 既判力
下载PDF
恶意诉讼问题探析 被引量:18
5
作者 张建权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2期55-59,共5页
随着公众越来越多地用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恶意诉讼也越来越困扰我国司法实践。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虚构法律关系或主要法律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给相对人造成财产及精神方面损害的诉讼。恶意诉... 随着公众越来越多地用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同时,恶意诉讼也越来越困扰我国司法实践。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虚构法律关系或主要法律事实向法院提起诉讼,侵犯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给相对人造成财产及精神方面损害的诉讼。恶意诉讼与滥用诉讼权利、诉讼欺诈都有区别,其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与一般侵权行为有所不同,遏制恶意诉讼必须处理好限制恶意诉讼与保护当事人诉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意诉讼 民事诉讼 诉讼欺诈 诉讼权利
下载PDF
论程序形成权——以民事诉讼权利的类型化为基点 被引量:18
6
作者 陈桂明 李仕春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27-136,共10页
以诉讼权利与审判权力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诉讼权利分为程序请求权和程序形成权两种类型。程序形成权是指依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共同的诉讼形为,无需经过法院审查,或者只需法院作形式审查,就能发生诉讼法律状态或诉讼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 以诉讼权利与审判权力的关系为标准,可以将诉讼权利分为程序请求权和程序形成权两种类型。程序形成权是指依当事人一方或双方共同的诉讼形为,无需经过法院审查,或者只需法院作形式审查,就能发生诉讼法律状态或诉讼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为诉讼权利。培植程序形成权的观念,注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性地位,对于我国当前的立法和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讼权利 程序形成权 程序请求权
下载PDF
保障与孵化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历程、逻辑与未来 被引量:22
7
作者 尚虎平 《政治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64-74,M0004,M0005,共13页
新中国一成立就将保障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工作纳入了政策保障范畴,开辟了基础教育、卫生、就业、残疾人保障等各类专门事业来分项保障公民权利,但分项模式造成了不同类事业之间的割裂性,降低了保障效率。2001年我国物质积累达到... 新中国一成立就将保障公民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工作纳入了政策保障范畴,开辟了基础教育、卫生、就业、残疾人保障等各类专门事业来分项保障公民权利,但分项模式造成了不同类事业之间的割裂性,降低了保障效率。2001年我国物质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后,国家开始将传统的保障政策向更为科学的长效机制转变,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推出了平台化、集约化、系统化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这项彰显中国“权利保障”特色的事业将社会主义本质落实到每一位公民身上,以“行动的权利”来实现并孵化社会主义公民多向度的基本权利。未来需要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事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本生存与发展权利 基本公共服务 社会主义本质 “行动性权利”
原文传递
民事诉权合同研究--兼论我国司法裁判经验对法学理论发展的影响 被引量:18
8
作者 巢志雄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47,共16页
诉权是程序法上的主观权。在不违反程序法的前提下,当事人有权依意思自治原则对诉权进行自由处分。诉权合同是当事人进行诉权处分的表现形式。我国民事司法实务对诉权合同的合法性予以认可,并且自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裁判经验。宪法诉权... 诉权是程序法上的主观权。在不违反程序法的前提下,当事人有权依意思自治原则对诉权进行自由处分。诉权合同是当事人进行诉权处分的表现形式。我国民事司法实务对诉权合同的合法性予以认可,并且自发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裁判经验。宪法诉权说和诉权人权论等观点不符合经验性常识,是一种误导。我国司法裁判经验与法国、德国、日本等传统大陆法系国家的诉权理论及其司法实践不谋而合,而我国民事诉权理论的研究却远未能满足司法实务要求。民事诉讼研究中的"理论脱离实践"问题亟需得到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 诉权 诉权合同
原文传递
不起诉契约不具有诉讼法上效力——诉权契约原理 被引量:19
9
作者 吴英姿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9-46,共8页
不起诉契约的核心问题是诉权是否可以放弃、什么情况下被消耗的问题,单从当事人合意行为是否属于诉讼行为进行分析不足以解决问题。诉权的属性是人权,因此具有绝对性,不可放弃。不起诉契约是私法上的民事契约,不具有诉讼法上的效力。诉... 不起诉契约的核心问题是诉权是否可以放弃、什么情况下被消耗的问题,单从当事人合意行为是否属于诉讼行为进行分析不足以解决问题。诉权的属性是人权,因此具有绝对性,不可放弃。不起诉契约是私法上的民事契约,不具有诉讼法上的效力。诉权只能经当事人依法定程序行使而消耗。调解协议的司法确认和公证程序均不导致诉权的消耗。任何人不得剥夺当事人的诉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权 诉讼契约 诉权契约 不起诉契约 调解协议 公证债权文书 司法确认
下载PDF
比较广告的有关法律问题探讨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瑞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1年第5期75-80,共6页
比较广告的发展和边沿性比较广告的出现,使我国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出现滞后的缺陷。区别比较广告和不正当竞争的关系。判断合法比较广告和不正当竞争行为需要遵循三项规则。我国立法应采用允许兼限制原则。
关键词 比较广告 反不正当竞争法 诉权 允许兼限制原则 不正当竞争行为 广告审查标准 法律完善
下载PDF
主观权与诉权 被引量:13
11
作者 亨利·莫图尔斯基 巢志雄(译) 《苏州大学学报(法学版)》 2019年第1期142-149,共8页
主观权和诉权是一对既重要又模糊的概念,两者存在与生俱来的关联性,而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诉权是"请求法官对诉请的法律基础作出判决的权利"。诉权要求有具体的法律机制,而不仅仅是司法的启动原理。诉权... 主观权和诉权是一对既重要又模糊的概念,两者存在与生俱来的关联性,而对于两者关系的研究一直以来都存在争议。诉权是"请求法官对诉请的法律基础作出判决的权利"。诉权要求有具体的法律机制,而不仅仅是司法的启动原理。诉权的行使依赖于区别于实体法律规范的"另一种法律规则","另一种法律规则"赋予了诉权主观权的性质。"诉权"是一种典型主观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观权 诉权 诉权理论
下载PDF
从职权启动到诉权驱动——论证人出庭模式之转变 被引量:14
12
作者 胡星昊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5-85,共11页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模式是一种职权启动的模式:裁判权决定证人出庭标准和范围,通知证人出庭主要由裁判权主导,裁判权在采信证言笔录上不受限制。西方主要国家确立的是诉权驱动的证人出庭模式:裁判权在证人出庭范围的确定上没有决定权,诉... 我国刑事证人出庭模式是一种职权启动的模式:裁判权决定证人出庭标准和范围,通知证人出庭主要由裁判权主导,裁判权在采信证言笔录上不受限制。西方主要国家确立的是诉权驱动的证人出庭模式:裁判权在证人出庭范围的确定上没有决定权,诉权可以选择自行通知或申请法院通知证人出庭,诉权合意可以赋予证言笔录以证据能力。职权启动模式以效益、结果为价值导向,诉权驱动模式以公正、过程为价值基础。职权启动模式中,诉权无法充分行使处分权,无法有效制约裁判权的行使,无法解决因法院审判惰性导致的证人不出庭问题。从长远来看,证人出庭模式应当从职权启动逐步走向诉权驱动。短期内,在我国职权启动模式难以立刻改变的情况下,应当构建最低限度的诉权行使和诉权表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证人出庭 诉权 裁判权
原文传递
功能、要素与内容:民事起诉状省思 被引量:12
13
作者 刘敏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60-166,共7页
民事起诉状的功能应当定位为起诉功能和准备功能,起诉功能是起诉状的本质功能。由此,起诉状要素应当分为必备记载事项和任意记载事项。起诉状对"当事人"的记载应当达到能够使得当事人特定的程度;对"诉讼请求"的记... 民事起诉状的功能应当定位为起诉功能和准备功能,起诉功能是起诉状的本质功能。由此,起诉状要素应当分为必备记载事项和任意记载事项。起诉状对"当事人"的记载应当达到能够使得当事人特定的程度;对"诉讼请求"的记载应当做到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起诉状对"事实与理由"的记载只要达到辨别本案的诉讼标的即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权 裁判请求权 起诉状
原文传递
刑事诉权理论视野下的刑事审判制度改革 被引量:6
14
作者 樊学勇 陶杨 《当代法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9-84,共6页
诉权理论产生于民事诉讼法学,但从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联来看,诉权理论也可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刑事诉权与刑事审判权仍是构成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上立法日程之际,运用刑事诉权理... 诉权理论产生于民事诉讼法学,但从刑事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内在关联来看,诉权理论也可成为刑事诉讼法学基础理论之一,刑事诉权与刑事审判权仍是构成刑事审判制度的两个基本要素。在刑事诉讼法的再修改提上立法日程之际,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来分析我国现行刑事审判制度中的一些制度,我们不难发现在现行审判制度下,诉权不能主导审判进程,诉权与审判权关系失衡。正视这些问题,运用刑事诉权理论指导刑事审判制度的改革,强调诉权保障理念,才能真正理顺诉权与审判权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权 刑事诉讼 刑事审判 改革 中国
原文传递
实际施工人对发包人诉权问题探讨——《司法解释》第26条第2款再思考 被引量:11
15
作者 张仁藏 王凤 《时代法学》 2017年第5期89-96,共8页
为了规范建设工程中发包承包活动,我国相关法律明令禁止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但由于利益驱使等原因,现实中普遍存在重重分包、转包的情形,导致对从事实际施工工作的主体的利益保护更为困难。基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确立... 为了规范建设工程中发包承包活动,我国相关法律明令禁止非法转包、违法分包等行为。但由于利益驱使等原因,现实中普遍存在重重分包、转包的情形,导致对从事实际施工工作的主体的利益保护更为困难。基于此,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司法解释确立了实际施工人概念,并对实际施工人诉权做了规定。该条规定由于突破合同相对性,在实践中面临着一些困境。因此有必要梳理实际施工人的概念和法律关系,论述实际施工人的请求权基础,明晰该制度的行使条件,思考其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完善实际施工人诉权制度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际施工人 代位权 权利范围 诉权
下载PDF
诉权入宪:构建和谐社会的宪政之道 被引量:10
16
作者 柯阳友 吴英旗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6年第1期17-23,共7页
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人权的重要内容,是公民获得司法救济、实现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诉权启动的司法审判程序是保障人权实现的最有效的机制。从宪政的角度把握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诉权入宪作为宪... 诉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公民人权的重要内容,是公民获得司法救济、实现权利的前提和基础。基于诉权启动的司法审判程序是保障人权实现的最有效的机制。从宪政的角度把握诉权的宪法权利属性,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认识诉权入宪作为宪政实现策略的实践意义,必须首先在宪法中明确规定诉权,提升诉权的保障水平,并通过诉讼法和实体法对诉权加以具体化和规范化,完善诉权的宪政保障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诉权 宪法 宪政 和谐社会
下载PDF
民事诉讼受案范围与基本人权保护——以诉权保障为中心 被引量:9
17
作者 沈亚萍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9-63,共5页
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界定,在法理本质上涉及公权力的划分,应属于宪法学的研究范畴。当代公认的宪政核心要素——人权保障,具体到民事诉讼领域中,主要体现为法院对当事人正当程序权利的保障:首先要保证当事人诉权的启动,在遇有纠纷的时候... 民事诉讼受案范围的界定,在法理本质上涉及公权力的划分,应属于宪法学的研究范畴。当代公认的宪政核心要素——人权保障,具体到民事诉讼领域中,主要体现为法院对当事人正当程序权利的保障:首先要保证当事人诉权的启动,在遇有纠纷的时候拥有诉诸法院的权利,而这种权利与民事诉讼受案范围密切相关。为最终实现民事诉讼中对基本人权的司法保护,必须厘清受案范围与诉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现行民事诉讼受案范围进行反思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受案范围 诉权 基本人权
下载PDF
《〈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评析——兼论我国《民事诉讼法》的修改 被引量:5
18
作者 廖永安 邓和军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50-160,共11页
《民事诉讼法》修改是众望所归的事,但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的形式通过却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有其创新之处,但其暴露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应当尽快启动对《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程序,将其打造... 《民事诉讼法》修改是众望所归的事,但以《〈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的形式通过却有点出乎大家的意料。《〈民事诉讼法〉修改决定》有其创新之处,但其暴露的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应当尽快启动对《民事诉讼法》的全面修改程序,将其打造成一部既有前瞻性又有特色的能很好服务于民事诉讼的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事诉讼法 以人为本 诉讼权利 正当程序
下载PDF
刑事申诉的重新定位及其诉讼化难题 被引量:9
19
作者 张建伟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27-39,235,共14页
由于生效裁判的申诉在刑事诉讼法上最初定位为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信息来源,因此对这一申诉没有次数和期限的限制,司法机关深感困扰并期望加以改造;另一方面,基于司法规范化的要求,也对申诉受理方式和程序的精致化提出要求,申诉之"... 由于生效裁判的申诉在刑事诉讼法上最初定位为提起审判监督程序的信息来源,因此对这一申诉没有次数和期限的限制,司法机关深感困扰并期望加以改造;另一方面,基于司法规范化的要求,也对申诉受理方式和程序的精致化提出要求,申诉之"诉讼化"改造成为申诉制度改革的一项内容。将申诉在刑事诉讼中的定位从"信息来源之一"提升到"再审请求权"的同时,申诉"诉讼化"改造亦存在若干不易解决的难题,试图限制申诉次数与期限的努力与纠正司法不公的实际需要存在矛盾,而且这种努力因申诉向涉讼信访的转化而难以达到"案结事了"的既定目标。申诉制度调整应包括实行三审制、禁止不利益变更原则扩大适用以及审判监督程序等多项内容,在限缩申诉权行使空间的同时,不能阻塞当事人及其近亲属平反冤错案件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刑事诉讼 刑事申诉 诉讼化改造 诉权 涉诉信访
原文传递
参赛报名表与运动员诉权保护 被引量:9
20
作者 熊瑛子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21,50,共9页
为了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参赛报名表中存在限制运动员实体性或程序性权利的条款,尤其是强制仲裁条款和放弃上诉协议是对运动员诉权一定程度的剥夺。从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撤销CAS裁决的案例中得出结论:强制仲裁条款必须满足必要性、不可取... 为了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参赛报名表中存在限制运动员实体性或程序性权利的条款,尤其是强制仲裁条款和放弃上诉协议是对运动员诉权一定程度的剥夺。从瑞士联邦最高法院撤销CAS裁决的案例中得出结论:强制仲裁条款必须满足必要性、不可取代性、目的性和格式条款的形式要件,否则将归于无效。放弃上诉协议除需满足基本的实质和形式条件,还需考虑体育组织的垄断地位和运动员的选择权,应受到比商事仲裁更严苛的审查。中国亟需建立独立体育仲裁制度,在参赛报名表中规定专属仲裁条款,有利于更好地解决比赛期间的体育争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赛报名表 诉权 强制管辖权 放弃上诉协议 体育仲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