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 被引量:52
1
作者 王雅 蒙吉军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0-207,共8页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基于黑河中游2000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黑河中游2000年和2014年生境质量、土壤保持量、水源涵养... 土地利用变化直接改变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和过程,是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基于黑河中游2000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和相关地理信息数据,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黑河中游2000年和2014年生境质量、土壤保持量、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4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及空间分布特征,并通过划分5 km×5 km的格网计算其与土地利用强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定量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12014年,黑河中游生境质量一般,土壤保持总量6.92×10~8t,产水量3.93×10~8m^3,固碳4.55×10~7t;2从2000—2014年,生境质量、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能力大幅下降,东南部表现最为显著,土壤保持功能基本稳定;3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壤保持不存在显著相关性,与生境质量、水源涵养和气体调节服务均呈正相关关系,表明土地利用强度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黑河中游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 InVEST模型 生境质量 土壤保持量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 被引量:43
2
作者 蒙吉军 江颂 +1 位作者 拉巴卓玛 张维佳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553-1562,共10页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表征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模型,分析了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但冲突强...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表征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模型,分析了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但冲突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甘州、临泽2个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县,且指数最高的区域呈围绕城市四周分布的特点;②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1995—2005年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段,中部的甘州区、南部的山丹县两地增加最为明显;2005—2015年虽然冲突强度增大区域的面积少于上一时段,但冲突增加幅度高于上一时段,尤其民乐县和高台县增加较为明显;③土地利用冲突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极弱,与道路和河流等用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强,而与人口密度和GDP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最强;④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一致,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时期,而1995—2005年也是土地利用冲突面积增加最多的时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为活跃,对生态用地产生侵占,反映了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矛盾是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景观格局 土地利用冲突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熵权物元可拓模型的黑河中游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 被引量:33
3
作者 潘竟虎 冯兆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4,9,共5页
针对黑河中游生态环境特点,基于PSR模型,选取9项能反映其生态环境脆弱性而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权法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综合评判模型,对黑河中游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民乐县和... 针对黑河中游生态环境特点,基于PSR模型,选取9项能反映其生态环境脆弱性而彼此之间相互独立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物元可拓理论和熵权法构建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综合评判模型,对黑河中游各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民乐县和甘州区整体生态环境脆弱性相对较轻,嘉峪关市中等,肃州区、高台县和临泽县较重,山丹县最严重;各地区对不同评价指标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评价结果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物元模型 可拓工程 信息熵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生态用地景观连接性动态变化及距离阈值 被引量:38
4
作者 蒙吉军 王晓东 +1 位作者 尤南山 朱利凯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715-1726,共12页
景观连接度描述了景观组分在景观格局、过程和功能上的有机联系.本文利用1986、2000和2011年土地覆被数据,基于图论方法,研究了黑河中游生态用地(林地、草地、湿地)景观连接性动态变化,并通过分析不同阈值下景观连接度值的变化揭示了... 景观连接度描述了景观组分在景观格局、过程和功能上的有机联系.本文利用1986、2000和2011年土地覆被数据,基于图论方法,研究了黑河中游生态用地(林地、草地、湿地)景观连接性动态变化,并通过分析不同阈值下景观连接度值的变化揭示了研究区景观的适宜阈值.结果表明:黑河中游1986—2011年对景观连接度产生重要作用的生态斑块面积呈减少趋势.湿地斑块面积2000—2011年减少幅度较大;草地斑块数量先减少后增加,面积变化不大,但是有斑块破碎化的趋势.不同阈值下景观连接度值的变化验证了距离阈值的正向作用.400-800 m是研究黑河中游物种扩散和生态流运行的适宜距离阈值.选择600 m作为距离阈值时,大型斑块对区域总体景观连接水平影响最为显著,是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和健康的关键组成;小型生态斑块虽然占生态斑块总面积的比例不大,但对区域的生态安全格局的维持和改善有较大影响,亦需加强保护与管理.研究结果对干旱区生态系统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用地 景观连接度 距离阈值 生态安全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及社会经济驱动力分析 被引量:33
5
作者 赵锐锋 王福红 +1 位作者 张丽华 李鸿伟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20-928,共9页
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 选取1987~201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变化轨迹分析方法以及景观指数表征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的演变过程,采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分析耕地景观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从耕地的变化轨迹来看,研究期间耕地的扩张是黑河中游地区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趋势;从空间上来看,扩张型耕地和缩减型耕地分布趋向集中,主要集中在稳定型耕地边缘,同时耕地扩张的方向趋向河流;从驱动因素分析来看,总人口、城市化、产业发展、机电井数等是促使耕地景观演变的主要社会经济驱动因素,但是各个驱动因素的驱动作用均有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景观 变化轨迹分析 偏最小二乘回归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盐分梯度的黑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31
6
作者 赵敏 赵锐锋 +2 位作者 张丽华 赵海莉 周远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4116-4126,共11页
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数据和不同盐分梯度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重点分析不同盐分梯度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湿地... 湿地植物多样性的研究对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有着重要意义。以黑河中游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采样数据和不同盐分梯度植物群落多样性指数,重点分析不同盐分梯度植物多样性变化及其与土壤因子关系。结果表明:黑河中游湿地植物组成比较丰富,共出现植物30科71属102种;随土壤盐分梯度增加,植物群落组成发生显著变化,Margalef丰富度指数(R)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H)均减小,说明研究区植物多样性随盐分增加而减少;不同盐分梯度影响植物多样性的土壤因子存在差异,低盐梯度是pH、速效钾和全氮,中盐梯度是pH、速效磷和速效钾,高盐梯度是有机质、全磷、速效钾和速效氮。该研究结果对于认识不同盐分梯度下影响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土壤因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黑河中游湿地植物多样性的有效管理和维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盐分梯度 植物多样性 土壤因子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非均匀地表能量通量的卫星遥感参数化 被引量:20
7
作者 马耀明 马伟强 +2 位作者 李茂善 孙方林 王介民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2-399,i001,i002,共10页
对黑河中游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或蒸散)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是一个难点问题。文中提出了2个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参数化方案,并把其用于黑河中游地区。同时利用2个景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TM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 对黑河中游非均匀地表区域地表能量通量和蒸发(或蒸散)的研究是一个十分重要但又是一个难点问题。文中提出了2个基于卫星遥感和地面观测的参数化方案,并把其用于黑河中游地区。同时利用2个景的陆地资源卫星LandsatTM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了一些有关非均匀地表的沙漠化地区的区域地表特征参数、植被参数和地表能量通量的新概念。文章最后还讨论了所提出的参数化方案的适用范围和所需的改进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匀地表 地表能量通量 地面观测 黑河中游地区 LANDSAT TM:
下载PDF
干旱区天然低湿牧草地参考作物蒸散量研究——以黑河中游为例 被引量:21
8
作者 吴锦奎 丁永建 +1 位作者 魏智 王根绪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14-519,共6页
以高精度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用FAO推荐的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了黑河中游天然低湿牧草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ET0为1 194.3 mm,日均3.26 mm.d-1。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0变化剧烈,非生长... 以高精度的气象观测资料为基础,用FAO推荐的FAO Penman-Monteith公式估算了黑河中游天然低湿牧草地的参考作物蒸散量(ET0)。结果表明:在一个完整年度内,试验地ET0为1 194.3 mm,日均3.26 mm.d-1。在牧草不同生长季节,ET0变化剧烈,非生长期、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ET0分别为0.92,2.13,5.33 mm.d-1和2.52 mm.d-1,其蒸散量分别占全年蒸散总量的7.85%,5.02%,70.90%和16.23%。ET0在2月中下旬迅速增大,4月增大幅度最大,此后ET0进一步增大直到7月达到最大,随后ET0逐步减小,在11月中旬随着牧草生长期的结束降至年最低值。ET0在8:00时左右(生长中期在7:00左右)开始增大,13:00达到最大,18:00停止(生长中期在19:00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考作物 蒸散量 FAO PENMAN-MONTEITH公式 牧草地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23
9
作者 米丽娜 肖洪浪 +3 位作者 朱文婧 李计生 肖生春 李丽莉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61-469,共9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水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非常关键.基于甘肃河西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和灌溉统计数据,研究了198...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黑河流域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生了很大变化.研究水系统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对流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非常关键.基于甘肃河西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动态、水文气象、土地利用和灌溉统计数据,研究了1985-2013年黑河中游流域地下水位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地表水的不合理分配和耕地的扩展导致了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地下水位的剧烈变化.1985-2004年区域地下水位以下降为主;2005-2013年呈现下降和回升两极发展趋势,冲洪积扇群带地下水最大下降达17.41 m,而黑河干流沿岸地下水位最大回升了3.3 m,地下水埋深普遍增加了1.0-3.0 m.尽管地下水位在2005-2013年表现出回升趋势,但干流中游盆地地下水系统处于严重负均衡状态,制定合理的"生态分水"方案和水资源综合管理规划非常紧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地下水位 分水 地下水系统
下载PDF
基于生境质量的绿洲城镇空间扩展模拟研究——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骞国 王录仓 +1 位作者 严翠霞 刘海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2920-2931,共12页
绿洲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实现绿洲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双赢,是干旱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传统城镇空间扩展模拟研究,只是单向考虑了城镇发展趋势,而较少兼顾区域生境质量的约束。利用1992、2000、2008、2015年四期Landsat TM、ETM+、... 绿洲是生态环境极为脆弱的区域。实现绿洲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双赢,是干旱区面临的重大问题。传统城镇空间扩展模拟研究,只是单向考虑了城镇发展趋势,而较少兼顾区域生境质量的约束。利用1992、2000、2008、2015年四期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以黑河中游地区为例。从城镇空间扩展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通过InVEST模型与SLEUTH模型的结合,将生境质量的评估结果融入到城镇扩展模型中,对研究区2015—2030年城镇扩展的土地利用变化格局进行模拟。研究表明:①生境质量整体较低,质量阶序和退化程度分异明显。高、中等级生境质量区域主要分布在黑河干流沿线和绿洲核心区,分别占5.69%、32.77%,生境退化程度高;低等级生境质量区域主要分布在戈壁荒漠区和城镇建设区,占61.54%,生境退化程度低。②生境质量对城镇空间扩展的约束作用显著。相比较无生境质量约束,2030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和占用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了27.08%、63.61%,并且,城镇斑块间连接性较好、集聚程度高,以“填充式”扩展为主。③城镇空间扩展总体体现了生境质量的要求。2030年新增城镇建设用地主要占用中、低等级生境质量区域,分别为34.88%、63.36%。绿洲平原区和山前洪积扇区生境质量约束较强,较2015年仅增长了51.53%、48.31%;绿洲边缘区生境质量约束性低,较2015年增长了110.18%,是未来城镇发展的潜力区。研究结果为绿洲城镇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空间扩展模拟 绿洲城镇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SLEUTH模型 黑河中游地区
下载PDF
基于涡动相关仪验证的SEBS模型对黑河中游地表蒸散发的估算研究 被引量:17
11
作者 吴雪娇 周剑 +2 位作者 李妍 潘晓多 周彦召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38-1547,共10页
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收获主要依靠灌溉保证,灌溉绿洲的蒸散发(ET)是当地水资源的主要消耗.通过遥感估算区域灌溉绿洲的ET对于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极其重要,利用M ODIS/Terra影像,基于物理过程的地表能量平衡模型(SEBS),结合... 在我国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农业收获主要依靠灌溉保证,灌溉绿洲的蒸散发(ET)是当地水资源的主要消耗.通过遥感估算区域灌溉绿洲的ET对于地区合理利用水资源极其重要,利用M ODIS/Terra影像,基于物理过程的地表能量平衡模型(SEBS),结合WRF模式输出的气候驱动数据和地面观测数据来估算黑河中游地区的地表通量和日蒸散发(ETdaily).估算的ET用不同下垫面的涡动相关仪观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显示:SEBS模型估算的不同下垫面的ETdaily具有很好的拟合效果(R2=0.96,P<0.001),在灌溉绿洲估算的ETdaily比实测值偏高,说明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绿洲土壤水分胁迫是影响ET的主要因素.模型估算绿洲作物生长期间的ETdaily和实测的ETdaily平均相对误差为12.5%,精度在观测的能量不闭合误差以内且精度比戈壁和沙漠地区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IS 蒸散发 地表通量 空间异质性 黑河中游
下载PDF
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黑河中游张掖市生态安全评价 被引量:17
12
作者 赵敏敏 何志斌 +2 位作者 蔺鹏飞 韩双宝 王思源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2期9039-9049,共11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与生态是否安全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前提。近年来,中国西北荒漠-绿洲扩张速度加快,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传输,进而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以典型荒漠-绿洲区域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为例... 生态系统服务的状态与生态是否安全密切相关,生态系统服务的正常发挥是实现生态安全的前提。近年来,中国西北荒漠-绿洲扩张速度加快,改变了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传输,进而影响了区域生态安全。以典型荒漠-绿洲区域黑河中游的张掖市为例,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了黑河中游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了2001-2015年黑河中游生态安全演变趋势。研究结果表明黑河中游生态系统面临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压力越来越大,压力指数有所降低;部分地区出现植被退化、破碎化增加等现象,状态指数略有降低;在实施节水灌溉、产业转移、湿地保护等举措后,响应指数显著增加。总体来看,2001-2015年黑河中游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波动增长趋势,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0.3748增至0.5888,生态安全等级由"较不安全"达到"临界安全"状态,其中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生态用水量、地下水开采率等水资源相关要素是影响绿洲生态安全水平的主要因子。基于以上研究,提出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调整种植和产业结构、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公众生态保护意识等提高生态安全水平的相关对策与建议,以期为促进区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 生态安全 生态系统服务
下载PDF
黑河中游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强度定量评价——以明、清及民国时期为例 被引量:16
13
作者 汪桂生 颉耀文 王学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25-1234,共10页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活动强度 黑河中游 历史时期 定量评价 客观权重法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湿地不同恢复方式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4
14
作者 周远刚 赵锐锋 +3 位作者 赵海莉 张丽华 赵敏 邹建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3333-3343,共11页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对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为阐明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黑河中游地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自然恢复方... 湿地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之一,对维护生态系统功能和区域生态安全有着重要意义。为阐明不同湿地恢复方式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以黑河中游地区张掖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对象,比较了自然恢复方式、恢复利用方式和恢复保护方式下植物多样性、植物生长状态、土壤pH、盐分、容重、水分含量、有机碳、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恢复方式下,湿地各层土壤全磷、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氮、物种多样性值最高,反映出自然恢复方式可能成为干旱区土壤磷固存的有效手段,适当干扰可能成为干旱区提高物种多样性的有效方法;恢复保护方式下,湿地植物多度最高165.67±25,表明恢复保护方式有助于植被的生长繁殖;恢复利用方式下,湿地各层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植被盖度值最高,土壤盐分含量、土壤pH值最低,湿地物种多样性较高。表明恢复利用方式可以有效降低湿地土壤盐分,提高土壤碳、氮含量的潜力,适当人为管理可能成为干旱区湿地恢复过程中提高湿地物种多样性的有效管理方法。该研究结果对于干旱区湿地恢复、保护与重建的效应评估和恢复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 恢复方式 土壤 植被 黑河中游
下载PDF
黑河中游绿洲化荒漠化的时空变化遥感分析 被引量:14
15
作者 田静 苏红波 +1 位作者 陈少辉 于静洁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47-355,共9页
本文从地表植被时空变化和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分析了黑河中游8个完整区县2000年-2009年的绿洲化和荒漠化过程。研究表明,2000年-2009年间,山丹、民乐、酒泉肃州区中部、肃南的东部及甘州-临泽绿洲区一直是黑河中游植... 本文从地表植被时空变化和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分析了黑河中游8个完整区县2000年-2009年的绿洲化和荒漠化过程。研究表明,2000年-2009年间,山丹、民乐、酒泉肃州区中部、肃南的东部及甘州-临泽绿洲区一直是黑河中游植被分布的重点区域;从植被角度分析,虽然黑河中游各区县均有零散分布的植被退化区,但总体而言植被状况在逐渐变好,其中民乐县和山丹县的植被状况最好,变化最明显;从土壤水分状况分析,肃南、山丹和民乐3个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要好于其它地区,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状况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绿洲化 荒漠化 时空特征 遥感
原文传递
黑河中游金塔地区生态环境变化遥感监测 被引量:11
16
作者 鲁安新 陈贤章 +2 位作者 王建 王丽红 吴立宗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8,共6页
利用 1990年和 2 0 0 0年的TM遥感资料 ,在经过定标、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等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土地覆盖类型进行解译 ,从而实现黑河中游金塔地区的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从监测结果计算出黑河中游金塔地区 2 0 0 0年的生态环境相对于 1... 利用 1990年和 2 0 0 0年的TM遥感资料 ,在经过定标、几何校正和图像增强等图像处理的基础上对土地覆盖类型进行解译 ,从而实现黑河中游金塔地区的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从监测结果计算出黑河中游金塔地区 2 0 0 0年的生态环境相对于 1990年的生态环境变化如下 :人工用地增加34 17% ,农业用地增加 19 47% ,水体增加 8% ,湿地增加 6 3% ,未利用土地增加了 1 73% ,自然 /半自然植被减少 42 78%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黑河中游 生态环境 动态监测 金塔地区 农业用地 水体
下载PDF
基于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的黑河干流中游耗水分析 被引量:13
17
作者 田伟 李新 +2 位作者 程国栋 王旭升 胡晓农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668-679,共12页
耗水分析能够直接揭示水资源利用的本质,蒸散发是流域尺度耗水的主体.将一个典型的陆面过程模型和一个地下水模型紧密耦合,从而在地下水模型中增加具有物理机理的蒸散发描述,同时改进陆面过程模型中地下水的动力过程,由此在发挥这两类... 耗水分析能够直接揭示水资源利用的本质,蒸散发是流域尺度耗水的主体.将一个典型的陆面过程模型和一个地下水模型紧密耦合,从而在地下水模型中增加具有物理机理的蒸散发描述,同时改进陆面过程模型中地下水的动力过程,由此在发挥这两类模型各自优势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利用该模型模拟了黑河干流中游2008年逐小时的蒸散发过程.结果表明:黑河干流中游2008年总耗水量约为35.7×108 m3,耗水最大的地表类型是农作物为19.3×108 m3、裸地和戈壁为7.2×108 m3、草地为6.0×108 m3、稀疏植被为3.1×108 m3,其中,不同地表类型的年蒸腾量分别为8.8×108 m3、0.02×108 m3、2.2×108 m3以及0.4×108 m3,对应它们的年蒸散发强度分别为:580mm、117mm、331mm以及202mm.通过耗水平衡分析也得到2008年黑河干流中游地下水呈负平衡状态,全年地下水超采约0.9×108 m3,其中区内地下水储量在7—11月间呈增加趋势,其他各月呈减少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陆面过程耦合模型 耗水分析 蒸散发量 黑河干流中游
下载PDF
基于多源地理数据融合的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性时空格局与权衡研究 被引量:13
18
作者 程浩然 蒙吉军 朱利凯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08-220,共13页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 km×3 km格网,融合了遥感、统计、POI等多源地理数据,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黑... 土地多功能利用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矛盾、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研究构建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土地多功能性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 km×3 km格网,融合了遥感、统计、POI等多源地理数据,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黑河中游土地多功能性进行评价,通过变量相关分析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了土地多功能权衡与协同关系,并采用RGB三通道合成与二阶聚类分析相结合进行土地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黑河中游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呈现不同功能,在走廊平原区土地功能以生产功能为主导,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为辅。生产功能在走廊绿洲农业区优势明显,生活功能高值区集中于城镇等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地区,祁连山、龙首山发挥着生态屏障作用。(2)研究时段内,土地多功能性稳中增强。土地多功能性与一级功能的空间格局保持稳定,土地功能间协调性普遍增强,不同功能在空间上日益重叠。(3)按照主导利用方向,土地可划分为以农业生产与城镇空间为主体的重点开发区、优化开发区和适度开发区,以及以生态空间为主的生态屏障区、生态缓冲区和生态修复区。(4)土地多功能利用仍有提升空间,尤其要加强对非主导功能的关注,协调功能间的固有矛盾;统筹推进生态修复,关注自然资本增值,从构建区域绿水青山的格局挖掘土地价值新的增长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多功能性 多源地理数据 时空格局 权衡与协同 功能分区 黑河中游
下载PDF
SWAT模型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地区的改进与应用 被引量:11
19
作者 金鑫 金彦香 杨登兴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064-1073,共10页
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制度变迁、城市化等均会导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进而引起流域水文过程(截留、入渗、蒸散发和地下水补给等)和水循环过程的改变。当前,由于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获取困难、水文模型本身计算缺陷等问题,所有在流... 人口增长、气候变化、制度变迁、城市化等均会导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进而引起流域水文过程(截留、入渗、蒸散发和地下水补给等)和水循环过程的改变。当前,由于逐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获取困难、水文模型本身计算缺陷等问题,所有在流域尺度上开展的借助水文模型进行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影响下的水文模拟研究都存在一个共同缺点,就是采用的水文模型并不能逐年调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即水文模型无法真实体现或模拟土地利用/覆被的时空变化。SWAT作为一个广泛应用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在其模拟期内,不能逐年调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即在进行水文模拟时忽略了土地利用/覆被时间上的变化,这可能会影响其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地区(如黑河中游)的应用。黑河流域是典型的内陆河流域,也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二大内陆河流域。黑河中游是黑河流域的径流耗散区。本文针对SWAT模型在考虑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时的缺点对其进行了改进并开发出能够逐年调用土地利用/覆被数据的LU-SWAT模型。在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的黑河中游对SWAT和LU-SWAT模型的径流模拟效果进行比较,发现LU-SWAT模型更适用于黑河中游水循环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AT 土地利用/覆被 模型改进 径流模拟 黑河中游
原文传递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地下水水位多年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20
作者 王贞岩 高宗军 +3 位作者 王姝 安永会 王文祥 刘久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40-143,共4页
为了解黑河中游地区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情况,依据收集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以均值的方法计算了1986~2011年地下水位年均变幅值K,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多年动态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稳定、缓慢... 为了解黑河中游地区多年地下水位动态变化情况,依据收集的地下水水位观测资料,以均值的方法计算了1986~2011年地下水位年均变幅值K,并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位多年动态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快速下降、缓慢下降、基本稳定、缓慢上升和快速上升5种类型,得出了研究期地下水位变化特征。整体上看,研究区地下水水位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第一阶段为1986~2001年,地下水水位呈普遍下降趋势;第二阶段为2001~2011年,地下水水位下降速度减缓,部分地区呈逐渐抬升的趋势。地下水位变化由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共同控制,其中人为因素尤其是工农业生产和国家政策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河中游 地下水位 动态类型 影响因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