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0篇文章
< 1 2 4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变化定量研究 被引量:236
1
作者 江忠善 王志强 刘志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9,共9页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内的两个小流域为研究实例,在分析野外小区观测资料建立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由ARC/INFO地理信息软件系统支持建立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和土壤侵蚀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流域次降... 以陕北黄土丘陵区安塞县纸坊沟流域内的两个小流域为研究实例,在分析野外小区观测资料建立土壤侵蚀模型的基础上,应用由ARC/INFO地理信息软件系统支持建立的空间信息数据库系统和土壤侵蚀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小流域次降雨土壤侵蚀空间变化的定量计算。进而研究了流域内侵蚀强度的空间变化规律及其与地貌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经实测资料的检验表明,建立的预报方法,具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地理信息系统 土壤侵蚀模型 土壤侵蚀定量评价 GIS 土地利用
下载PDF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4
2
作者 王国梁 刘国彬 侯喜禄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2期182-187,共6页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 6个物种多样性指...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 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 :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 ,均匀度最大 ,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 ,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 (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 )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 ,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 ,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 ,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恢复重建 物种多样性 黄土高原丘 天然群落 人工灌木林 人工群落
下载PDF
陕北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群落生物量及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被引量:85
3
作者 杜峰 梁宗锁 +2 位作者 徐学选 山仑 张兴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673-1683,共11页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 为了明确植被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的互动效应,为植被恢复提供依据。根据陕北黄土丘陵区36块不同年限(时间尺度为2~45a)的撂荒样地地上生物量、土壤养分和水分的测定结果,及4块典型撂荒群落样地地上/地下生物量,7种撂荒群落主要植物生长特性的测定,分析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变化过程、趋势及其相互关系,进而探讨了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生物量对土壤养分的作用效应,并利用多元回归和通径分析法分析了土壤养分对群落生物量的作用。结果表明:(1)除速效磷外,撂荒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和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NO3-N、NH4-N和速效钾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步调基本一致。(2)从撂荒年限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速效磷含量和0~20、20~40cm土壤层NO3-N含量与撂荒年限相关显著,说明演替过程中有机质、速效磷和NO3-N有较为明显的植被土壤效应,而其它土壤养分与撂荒年限相关不显著,不能排除演替初始条件和植物暂时固定的影响;从群落生物量与土壤养分的相关性来看,群落生物量对土壤有机质、全氮、磷、钾、NO3-N、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具有正效应,而对NH4-N具有负效应,但都不显著。(3)通径分析说明撂荒年限、土壤全氮、全钾、速效钾和土壤水分变异量对生物量表现为正的直接作用,其中以撂荒年限和土壤水分波动量作用较大,土壤养分对群落地上生物量的作用以土壤全氮最大,全钾和速效钾影响较小;演替过程中群落地上生物量的变化主要是由于植被盖度和群落组成种的生态学特性造成的(撂荒年限较大的直接作用),其次是由于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水分的波动造成的(撂荒年限通过土壤水分的间接负作用)。(4)随着土层深度的加深植物根系生物量呈幂函数递减过程,演替后期群落根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撂荒演替 群落生物量 植被土壤养分效应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小流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研究 被引量:76
4
作者 吴钦孝 韩冰 李秧秧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4年第2期1-5,共5页
为给森林对流域减流减沙效益的预测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环刀法” ,在流域的横断面上设点 ,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小流域和荒坡草灌小流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小流域林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草灌小流域。... 为给森林对流域减流减沙效益的预测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采用“环刀法” ,在流域的横断面上设点 ,对黄土丘陵区森林小流域和荒坡草灌小流域土壤水分入渗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森林小流域林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高于荒坡草灌小流域。在 2种小流域类型中 ,阴坡的土壤入渗速率一般高于阳坡 ,其中森林小流域阴、阳坡的差异较小 ,仅在坡上部表现明显 ,稳定入渗速率分别为 7 8mm/min和 7 0mm/min ;荒坡草灌小流域阴坡的土壤入渗速率高于阳坡 ,这与阴坡植被发育较好有关。在坡位上 ,表现出从坡上部到坡下部 ,土壤入渗速率随坡位下移呈逐渐降低的趋势 ,即其空间特征为坡上部 >坡中部 >坡下部。据分析 ,这是上部产生的径流挟沙而下 ,在下部沉积 ,堵塞土壤孔隙 ,并在表层形成一个致密层的结果。根据黄土丘陵区的土壤特性 ,其土壤入渗过程以方正三方程拟合精度最高 ,如将其与A .Kostiakov方程结合使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小流域 土壤水分 入渗特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研究——以兰州市为例 被引量:86
5
作者 刘立程 刘春芳 +1 位作者 王川 李鹏杰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921-1937,共17页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满足需求和提高自身福祉。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消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特征与空间权衡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服务的持续供给是社会和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人类通过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费来满足需求和提高自身福祉。研究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和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与消费,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特征与空间权衡关系,对区域生态系统的管理和资源的有效配置具有重要意义。以兰州市为例,利用全市2017年土地覆被、气象观测和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应用InVEST模型、ArcGIS和GeoDA等空间分析工具,计算了研究区产水、食物供给、碳固持和土壤保持等4项服务的供给量及需求量,并对区域内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兰州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与需求空间异质性显著,各项服务总供给量均大于总需求量,且在不同区域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明显差异;②兰州市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为0.039,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存在差异,产水服务(0.098)>碳固持服务(0.066)>食物供给服务(0.030)>土壤保持服务(0.001),且城乡供需匹配差异显著;③兰州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空间匹配有'高高型空间匹配'、'低低型空间匹配'、'高低型空间错位'和'低高型空间错位'4种类型,且各项服务的主导空间匹配类型有所不同;④兰州市各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平衡状况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分别是'高高协同'与'低低协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生态系统服务 供需匹配 空间差异
原文传递
黄土丘陵区草地土壤脲酶活性特征及其与土壤性质的关系 被引量:68
6
作者 安韶山 黄懿梅 郑粉莉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5年第3期233-237,共5页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剖面中脲酶的变化趋势是上层明显高于下层,土壤脲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均匀,层次之间差别明显。表层脲酶含量最高的186.4 m g.kg-1h-1,最低的72.1 m g.k-g 1-h 1。随着植被的演替发展,酶活性逐步提高,表层所占比... 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土壤剖面中脲酶的变化趋势是上层明显高于下层,土壤脲酶活性下降较为缓慢均匀,层次之间差别明显。表层脲酶含量最高的186.4 m g.kg-1h-1,最低的72.1 m g.k-g 1-h 1。随着植被的演替发展,酶活性逐步提高,表层所占比例逐步降低。土壤脲酶活性与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速效钾呈显著正相关,与碳酸钙呈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因子对脲酶活性直接作用系数的序次为全氮>碳酸钙>有机质>土壤pH>全磷;土壤全氮对脲酶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而且它通过有机质和全磷对脲酶的间接效应也很明显,说明它对脲酶活性具有强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有机质对脲酶活性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但有机质通过全氮、全磷对脲酶活性的间接系数却很大,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主要是间接作用;全磷、速效氮和CEC等对脲酶活性直接通径系数都较小,而且通过其它因素对脲酶活性的间接通径系数之和也较小,不是影响土壤脲酶活性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脲酶活性 土壤性质 通径分析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不同类型植被水保生态效益研究 被引量:60
7
作者 陈云明 侯喜禄 刘文兆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57-61,共5页
通过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 ,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荒坡 >沙棘 (平茬 ) >沙棘 +小叶杨 >农地 ,北坡为油松 >油松 +沙棘 >沙棘林 ;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 >... 通过研究表明 ,不同类型植被减少径流和泥沙的功效不同 ,东坡不同类型植被小区径流深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荒坡 >沙棘 (平茬 ) >沙棘 +小叶杨 >农地 ,北坡为油松 >油松 +沙棘 >沙棘林 ;东坡产沙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农地 >荒坡 >沙棘 (平茬 ) >沙棘 +小叶杨 ,北坡为油松 >油松 +沙棘 >沙棘。不同类型植被在生长季的土壤水分平均值均很低 ,其变化范围在6 .33%~ 9.6 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植被类型 水土保持 生态效益
下载PDF
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71
8
作者 李广 黄高宝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85-90,共6页
为了更好掌握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了5种雨强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试验,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雨强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都呈极显著的正效应,4种... 为了更好掌握黄土丘陵区雨强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水土流失的影响规律和机理,利用人工降雨模拟器,设计了5种雨强和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区组试验,对水土流失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雨强对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都呈极显著的正效应,4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地表平均产流产沙与雨强均呈幂函数显著增长趋势;5种雨强的平均地表产流量为林地>休闲耕地>栽培草地>草地,平均产沙量分别为休闲耕地>栽培草地>草地>林地,产流与产沙没有呈现完全的对应关系。如果没有林冠层、灌木层和枯枝落叶层对降雨的截留、阻滞和消弱,林地产流量高于其他土地利用方式,但具有良好的保土效果,而草地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保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侵蚀 降雨 黄土丘陵 雨强 水土流失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径流起始时间研究 被引量:54
9
作者 张光辉 梁一民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78-83,共6页
运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径流起始时间(tp)与降雨强度(I)、草地盖度(C)以及土壤前期含水量(w)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有草体覆盖时,tp主要与I和C有关;(2)当无草体覆盖时,tp... 运用野外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人工草地径流起始时间(tp)与降雨强度(I)、草地盖度(C)以及土壤前期含水量(w)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当有草体覆盖时,tp主要与I和C有关;(2)当无草体覆盖时,tp与I和W有关;(3)tp与I以及与C、W间分别存在幂函数和线性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草地 径流起始时间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天然群落的植物组成、植物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65
10
作者 郝文芳 杜峰 +1 位作者 陈小燕 梁宗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09-615,共7页
选择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4个典型群落,进行群落调查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探索天然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结构组成、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集中在菊科、... 选择陕北黄土丘陵区不同立地条件下的4个典型群落,进行群落调查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测定,探索天然群落自然恢复过程中群落的结构组成、植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为该地区的植被恢复提供指导。结果表明:植物群落组成主要集中在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蔷薇科,这4大科植物在该区具有较强的生态适应性;研究区天然群落组成较为简单;铁杆蒿(Artemisia sacrorum)在各立地均有分布,且重要值相对较大,为各个群落的优势种或者亚优势种;植物的生活型中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其次是半灌木,再其次是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灌木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少;相同坡向不同坡位的群落较为相似;不同立地条件下群落多样性指数的大小与各立地的水分条件关系密切。植被盖度、坡度、海拔高度和坡向对多样性产生影响,主要是通过直接影响土壤含水量实现的。土壤含水量是影响植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最为关键的生态因子,是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重建的关键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丘陵区 天然群落 植物组成 植物多样性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人工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结构特征 被引量:58
11
作者 胡相明 程积民 万惠娥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45,共5页
调查分析了黄土丘陵区5种人工乔灌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林,山杏(Prunus armeniaca)林,山桃(Prunus davidiana)林,沙棘(Hippophae reamnoides)林,柠条(Caratana korshinskii)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 调查分析了黄土丘陵区5种人工乔灌林小叶杨(Populus simonii)林,山杏(Prunus armeniaca)林,山桃(Prunus davidiana)林,沙棘(Hippophae reamnoides)林,柠条(Caratana korshinskii)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差异。结果表明:5种人工乔灌林下共有37种草本植物,各人工林林下物种组成数量在17~25之间变化,其中以杏树林最多;5种人工林下草本层平均盖度、平均高度、平均生物量存在较大差异,但多样性指数相差不显著。总体来说,黄土丘陵区人工乔灌林下草本植物物种组成较少,物种多样性指数较低,结构参数较小,说明该地区人工林林下环境条件较差,严重影响草本植物个体的生长发育和群落结构。综合分析表明,具有较低林分密度和林冠郁闭度的山杏林是恢复状况相对最好的人工林,揭示了保持合理的林分密度,同时采取疏伐、修枝等管理措施是促进人工林生长发育以及林下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和片层结构改善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人工林 草本植物 生物多样性
下载PDF
基于CA-Markov模型的黄土丘陵区土地利用变化 被引量:63
12
作者 刘淑燕 余新晓 +2 位作者 李庆云 李洪禹 雷凤燕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297-303,共7页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以罗玉沟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基于1986、200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土地利用格局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CA-Markov模型,以200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预测了2016年流域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 为探讨黄土丘陵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以及驱动机制,以罗玉沟流域作为典型流域,基于1986、2001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对土地利用格局分布进行分析,并运用CA-Markov模型,以2001年的土地利用格局为基础,预测了2016年流域的土地利用的空间格局分布。结果表明,罗玉沟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在1986年以前,以坡耕地为主,面积占59.67%,其次为梯田、草地和林地。从1986年到2001年林地和梯田的面积均有显著增加,坡耕地面积则显著减少,其余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不大。从单一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来看,面积增加大的土地类型同时具有较高的动态度,梯田的动态度最大达到了15.09,林地的动态度次之。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2001-2016年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继续保持1986-2001年间的变化趋势,总体上表现为坡耕地减少,林地和梯田增加,但坡耕地的减少速率却明显小于1986-2001年,这主要是由于剩余的坡耕地受立地条件、政策措施等一系列的因素的影响。其他土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面积较小,基本处于比较稳定的动态变化之中。根据模拟结果可调整各类土地利用/覆被格局,为该区土地利用规划、管理和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胞自动机 马尔柯夫过程 土地变化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APSIM模型在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耕作措施中的适用性 被引量:63
13
作者 李广 黄高宝 +1 位作者 William Bellotti 陈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655-2663,共9页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根据2002~2005年两个轮作序列(小麦→豌豆(W→P)和豌豆→小麦(P→W))的3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的适... 为了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耕作措施对作物生长发育和土壤水分的影响及相互作用规律,根据2002~2005年两个轮作序列(小麦→豌豆(W→P)和豌豆→小麦(P→W))的3种耕作措施(传统耕作(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S))的定位试验,对APSIM模型的适用性进行了研究。通过定位试验得到了一套APSIM模型的参数值,并对其进行了率定。运用均方根误差法对APSIM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小麦和豌豆产量与生物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9),误差范围在±15%之内;土壤贮水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也具有显著的正相关(R>0.7),误差范围在±20%以内。表明APSIM模型可以用来模拟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轮作序列的小麦和豌豆产量、生物量及土壤水分的动态变化,模型可以用于指导作物生产及耕作措施的优化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SIM 黄土丘陵区 耕作措施 适用性
下载PDF
黄丘区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养分的互动效应 被引量:51
14
作者 焦峰 温仲明 +1 位作者 焦菊英 赫晓慧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2期79-84,共6页
对典型黄土丘陵区的延安、安塞和吴旗不同退耕年份植被特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调查和测定,研究了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和养分随时间变异及其互动效应规律。结果表明,退耕初期土壤有较高的水分和养分,在较高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支持下,植被... 对典型黄土丘陵区的延安、安塞和吴旗不同退耕年份植被特征、土壤水分和养分的调查和测定,研究了退耕地植被与土壤水分和养分随时间变异及其互动效应规律。结果表明,退耕初期土壤有较高的水分和养分,在较高的土壤水分和养分支持下,植被指数呈增长趋势,随着耕作施肥活动的停止和植被恢复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消耗,使土壤水分和养分含量降低,土壤水分和养分的变异幅度也较大;从变化趋势看,植被指数和土壤贮水量变化呈相反趋势,植被指数与土壤水分之间的关系比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表明土壤水分对植被恢复和植被群落演替的作用更加显著;在退耕初期,土壤水分和养分对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的作用要大于植被恢复和群落演替对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作用,随着植被群落演替的进行,植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它们之间的作用关系不断改变,这种相互作用使植被群落以自己的方式改变着土壤水分和养分,并使自己逐步达到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退耕地 土壤水分 土壤养分 互动效应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侵蚀环境不同坡面及坡位土壤理化特征研究 被引量:53
15
作者 周萍 刘国彬 侯喜禄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12,共6页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阴阳坡面及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物理和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与坡顶距离越远,表层土壤含水量由小变大。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较大。容重阴坡<阳坡,距坡顶越远,土壤容重、非活性孔度越小,孔隙比、活性孔度越...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纸坊沟流域阴阳坡面及不同坡位土壤水分、物理和养分特征,结果表明,与坡顶距离越远,表层土壤含水量由小变大。阴坡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较大。容重阴坡<阳坡,距坡顶越远,土壤容重、非活性孔度越小,孔隙比、活性孔度越大,同一坡向阳坡随土层加深土壤容重增大,阴坡表层土壤容重增加幅度较下层小,容重在剖面趋于均化。阴坡对土壤的改善优于阳坡,有利于植被生长。表层土壤全氮含量阴坡>阳坡,且随土层加深而减少。全氮和有机质在坡中下部累积。全磷在不同坡向和坡位变化不明显。速效钾在各坡位变化幅度较小且阴坡>阳坡。阴阳坡土壤各养分有向表层富集的趋势。坡面土壤容重与土壤孔隙比、活性孔度、毛管含水量和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非活性孔度和表层土壤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全氮、速效钾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对坡面进行植被恢复时,需结合坡面土壤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和开发土地资源,促进植被恢复演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侵蚀环境 阴阳坡面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实验研究 被引量:59
16
作者 徐学选 张北赢 田均良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6-22,共7页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 通过对黄土丘陵区燕沟流域2005~2007年雨季的多次降水、0~400cm土层土壤水、沟道地表水、地下水(泉水、井水)水样中D和^18O采样分析,研究了该区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的转化关系。结果认为:燕沟流域的降水线与中国、世界的降水线有明显区别,斜率和截距偏小;降水、地表水、土壤水、地下水逐渐富集δD和δ^18O,且δ^18O富集速度高于δD,由D和^18O的蒸发分馏差异所致,可利用各类水体的δD和δ^18O变化情况甄别水体之间的水量转化;土壤水δD和δ^18O剖面在200cm深度处出现低值区,应是降水补给到达该深度且土壤蒸发影响逐渐衰减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在200cm以下逐渐升高则因为降水补给影响逐渐降低、土壤水本底同位素影响增强所致。由于380~400cm深层土壤水的δD和δ^18O对降水事件的响应存在,因此认为降水-地下水的转化存在,降水补给泉水的滞后期小于35d。而对井水的补给滞后时间以及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还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氧同位素 降水线 降水-土壤水-地下水转化 实验研究 黄土丘陵区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降雨条件下水平梯田的减水减沙效益分析 被引量:47
17
作者 焦菊英 王万中 李靖 《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9-63,共5页
根据 黄土丘 陵区延安 、绥德和 离石等地 水平梯 田与坡耕 地径流小 区的降 雨侵蚀资 料,对在 不同降雨 条件下 水平梯田 的减水减 沙效益 进行了分 析,结果 为:当降 雨指标小 于坡耕地 侵蚀性 降雨标 准,即当 Pi30 < 4 .... 根据 黄土丘 陵区延安 、绥德和 离石等地 水平梯 田与坡耕 地径流小 区的降 雨侵蚀资 料,对在 不同降雨 条件下 水平梯田 的减水减 沙效益 进行了分 析,结果 为:当降 雨指标小 于坡耕地 侵蚀性 降雨标 准,即当 Pi30 < 4 .4 m m 2/ min , i30 < 0 .28 m m / min 时,水 平梯田发 挥不 出其 保持 水土作 用,水平 梯田的减 水减沙效 益为零 ;当 Pi30 在4 .4 ~50 m m 2/ min 之间 ,i30 > 0 .28 m m / min时,水 平梯田 的减水减 沙效益为 100 % ;当 Pi30 > 50 m m 2/ min , i30 > 0 .28 m m / min 时, 水平 梯田的 减水减 沙效益随 着 Pi30 的增大 而减小。 同时,水 平梯 田的 质量 对其 减 水减 沙 效益 影响 很大。 因此,水 平梯田发 挥其水土 保持效 益的前提 条件是 降雨量及 其强度, 质量则是 其充分发 挥水土 保持作 用的保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降雨 水平梯田 减沙效益 减水效益 径流 水土保持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与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 被引量:43
18
作者 黄志霖 傅伯杰 陈利顶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11-18,26,共9页
为了确定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及降水参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草地的3个坡度 (10°,15°和20°)小区连续14年的径流、侵蚀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模式和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试验结果表... 为了确定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及降水参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通过黄土丘陵区坡耕地、草地的3个坡度 (10°,15°和20°)小区连续14年的径流、侵蚀观测数据,分析不同坡度、土地利用模式和降水变化的水土流失分异。试验结果表明:1)坡耕地水土流失量随坡度的升高而增加,20°小区显著大于10°和15°小区;草坡地小区的年水土流失量也随坡度变化,不同坡度小区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坡耕地与草地的水土流失量具有显著性差异,坡耕地年均径流量和侵蚀量分别为草地的1.8倍和13.9倍,与草地比较,坡耕地明显地增加水土流失风险。3)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模数受年降水变化的影响效应不同。坡耕地水土流失量受少数强降水控制,年径流量、侵蚀量与年降水量、产流降水量之间无显著性相关;草地的年径流量、侵蚀量分别与年产流降水量、年降水量显著相关。4)坡耕地的水土流失受降水量(P)、最大30min降水强度(I30)和综合降水指数(PI30)的显著影响,但各因素的决定系数不同,影响系数次序为PI30>I30>P。草地的径流与降水变量关系与坡耕地一致,但次侵蚀量仅与I30变化的显著性影响,而与P、PI30无显著性相关。草地的水土流失量受坡度差异以及降水变化的影响较弱,表明草地能够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对荒坡草地采取保护措施以促进植被、土壤的进展恢复。坡耕地水土流失变化与坡度、降水变量的关系更为直接,通过降低坡度、休耕和免耕等耕作模式,减少土壤扰动和增加地面植被盖度,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地表径流 土壤侵蚀 降水量 坡度 土地利用
下载PDF
模拟径流条件下工程堆积体陡坡土壤侵蚀过程 被引量:55
19
作者 张乐涛 高照良 +1 位作者 李永红 田红卫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45-153,共9页
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堆积体具有独特的土壤组成及复杂的下垫面条件,堆积体表面土壤结构体缺失、土质松散、植物根系及有机质缺乏等,导致其土壤抗冲性极差,径流条件下堆积体陡坡坡面的土壤侵蚀过程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该文通过野外放水... 工程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堆积体具有独特的土壤组成及复杂的下垫面条件,堆积体表面土壤结构体缺失、土质松散、植物根系及有机质缺乏等,导致其土壤抗冲性极差,径流条件下堆积体陡坡坡面的土壤侵蚀过程亦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该文通过野外放水试验,对高速公路沿线典型堆积体陡坡(36°)在模拟径流冲刷条件下的土壤侵蚀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次径流过程中径流强度变化与放水强度及径流含沙量密切相关,三者之间呈多元线性相关;重力侵蚀对径流含沙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试验条件下重力作用的临界放水条件在20~25L/min之间;坡面产沙过程存在产沙量的突变、波动变化和稳定发展3个阶段;不同坡段产沙量的空间分布存在持续稳定减小和震荡式波动衰减2种变化形式;土壤剥蚀率与单宽流量呈线性关系,与时段产沙量及流宽呈幂函数关系;最后,时段产沙量与时段径流量呈幂函数关系,累积产沙量与累积径流量呈线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侵蚀 径流 工程堆积体 黄土丘陵区 陡坡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55
20
作者 吕金林 闫美杰 +3 位作者 宋变兰 关晋宏 时伟宇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85-3393,共9页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通过采集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计量关系及垂直分布特征,旨在探明该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种林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林地可用同一曲线进行拟合,说明特定土壤类型在同一区域其有机碳和无机碳相对含量基本稳定。(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在10左右,在不同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而土壤全碳与全氮比值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m以后呈现饱和曲线的变化趋势。(3)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次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碳氮磷 碳氮比 氮磷比 化学计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