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5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的协议破裂与程序反转研究 被引量:44
1
作者 马明亮 《法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8-132,194,195,共17页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一纸认罪认罚具结书。在法律属性上,该具结书不宜简单理解为保证书或者证明材料,应当视为一种刑事协议。它有破裂的多种可能性:被追诉人的反悔、检察官的变更起诉或者法官的不予采纳。协议破裂是...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存在一纸认罪认罚具结书。在法律属性上,该具结书不宜简单理解为保证书或者证明材料,应当视为一种刑事协议。它有破裂的多种可能性:被追诉人的反悔、检察官的变更起诉或者法官的不予采纳。协议破裂是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典型的"肥尾风险",发生概率很小但影响很大,处理不当将会引发难以估量的反噬风险。未来的制度完善,应以司法公正、司法公信力与正当预期利益的平衡为原则,构建协议破裂与程序反转的正当规则。被追诉人的反悔权应当有所限制,分为正当反悔与不正当反悔,并适用不同的反转程序;检察官应遵循禁止违反承诺原则;法官不采纳具结书应遵循"事先告知、听取意见与可撤回"的正当程序。唯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才不至于让被追诉人误读为获取有罪供述、打击犯罪的一种精巧安排,该制度才能走得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罪认罚 具结书 反悔 撤回 司法公信力 预期利益 程序反转
原文传递
司法公信力的意义阐释 被引量:29
2
作者 季金华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2-18,共7页
司法公信力源于司法的自治力、司法的说服力和司法的确定力。司法公信力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理性沟通的产物,是一种归属于社会资本的制度性资源,是司法在发挥纠纷解决功能、权利救济功能和法律发展功能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任用和信用关系... 司法公信力源于司法的自治力、司法的说服力和司法的确定力。司法公信力是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理性沟通的产物,是一种归属于社会资本的制度性资源,是司法在发挥纠纷解决功能、权利救济功能和法律发展功能过程中建构起来的任用和信用关系,是司法权威历史演化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 公信力 规定性
原文传递
支持理论下民事诉讼当事人法律意识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1
3
作者 冯晶 《法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7-51,共25页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 传统研究重视“法的供给”视角,致力于创设“良法良制”。通过转向“对法的需求”视角,本研究基于支持理论和法律意识理论,访谈了142名四类常见民事诉讼案件的当事人。本研究发现,当事人对司法的信赖分为“特定支持”和“普遍支持”两个维度。负面的诉讼经历仅会降低当事人对主审法官(法院)的评价(特定支持),尚未削弱他们对法院系统及司法制度的评价(普遍支持)。此外,当事人可以被进一步分为“门外汉”和“入门者”。前者不信赖法院的根本原因在于其法律意识与司法制度间存在巨大的冲突和矛盾;“入门者”的意识则限定于法律体系内,只在意法官的审判质量。随着司法系统的日渐完善,“入门者”对司法的信赖有望逐步提升。但“门外汉”则需要通过“知情(法)受益”这一过程先转化为“入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律意识 司法公信力 特定支持 普遍支持 司法改革
原文传递
论司法的人民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崔亚东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20,共17页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司法的人民性的重要遵循。该论断系统阐明了司法为了谁、服务谁和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司法必须贯彻党的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科学论断,是我们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特别是司法的人民性的重要遵循。该论断系统阐明了司法为了谁、服务谁和依靠谁的根本问题。司法必须贯彻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坚持司法为民、保障人民权益、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效率。司法应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基础上,持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建立人民参与机制,完善便民利民工作机制,推进司法公开透明,建设高素质的司法队伍,借力现代科技推进司法现代化,带动全民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司法工作人员应守好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做好社会公平正义的守护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法治思想 司法的人民性 公平正义 司法公信力 司法体制改 革智慧司法
下载PDF
公共舆论的“道德叙事”及其对司法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20
5
作者 马长山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8-47,156,共10页
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近年发生的药家鑫案、许霆案、邓玉娇案等"舆情公案"中,公共舆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身份识别"与"道德叙事"倾向,并对司法过程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立足"全... 由于多种复杂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近年发生的药家鑫案、许霆案、邓玉娇案等"舆情公案"中,公共舆论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身份识别"与"道德叙事"倾向,并对司法过程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需要立足"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深化司法改革的时代要求,推进良法善治、司法公正和公共舆论的理性回归,探索公共舆论与司法过程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重塑司法公信力和建立法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舆论 道德叙事 司法过程 司法公信
下载PDF
论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实现 被引量:20
6
作者 王学成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0-183,共4页
良好司法公信力具有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价值功能。从司法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言,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要以加强司法队... 良好司法公信力具有维护司法权威、培育法律信仰、促使公民守法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等价值功能。从司法自身的内在要求而言,良好司法公信力的形成有赖于司法主体、司法过程和司法结果等三个方面都具有很强的公信力。要以加强司法队伍建设、建立健全司法工作机制、提高司法的社会参与度等为突破口来推动良好司法公信力在我国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价值功能 形成要素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提升刑事司法公信力的路径思考——兼论人民陪审制向何处去 被引量:17
7
作者 齐文远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0-29,共10页
中央吹响了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号角,实现司法独立已箭在弦上。然而,刑事司法不同于民事和行政司法,实行司法独立亦不能消除导致司法腐败的根源,难以显著降低冤假错案的发生率,改变不了司法不透明的局面,很难拉近判决结论与民众正义观... 中央吹响了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的号角,实现司法独立已箭在弦上。然而,刑事司法不同于民事和行政司法,实行司法独立亦不能消除导致司法腐败的根源,难以显著降低冤假错案的发生率,改变不了司法不透明的局面,很难拉近判决结论与民众正义观的距离,因而无法显著提高刑事司法的公信力。提高刑事司法公信力有赖于实现司法民主,但现行人民陪审制重象征意义而轻实际效果,陪审员只"陪"不"审",没有发挥分权制衡的功能,因而必须改革。有关人民陪审制改革的三种方案中,陪审团制更有利于提高刑事司法公信力,应当成为人民陪审制的改革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司法独立 人民陪审制 陪审团
下载PDF
司法公信力的判例法立场 被引量:17
8
作者 武建敏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48,共7页
司法公信力的匮乏是当下中国不容忽略的事实,而建立和完善判例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判例制度通过满足人们的司法期待,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司法不公、裁判不一和司法无权威等问题,促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但是,在判例... 司法公信力的匮乏是当下中国不容忽略的事实,而建立和完善判例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司法公信力。判例制度通过满足人们的司法期待,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解决司法不公、裁判不一和司法无权威等问题,促进司法公信力的形成。但是,在判例制度与司法公信力的生成之间并没有一种逻辑的必然性,而只是人们在司法运行中所形成的一种习惯性认识。当下中国所倡导的案例指导制度有益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但它并不必然地促进司法公信力的改观。案例指导制度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弥漫性的判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判例法 经验主义
原文传递
司法公信力的本质属性及其对评估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4
9
作者 孟祥沛 《政治与法律》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82-91,共10页
学者们对于"司法公信力"的含义和本质属性的解读可以归纳为客观说、主观说和混合说三种类型。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我国国家性质的要求以及"司法公信力"一词的渊源等角度考虑,采用主观说较为妥当。司法公信力的... 学者们对于"司法公信力"的含义和本质属性的解读可以归纳为客观说、主观说和混合说三种类型。从文义解释、目的解释、我国国家性质的要求以及"司法公信力"一词的渊源等角度考虑,采用主观说较为妥当。司法公信力的主观属性决定了主观指标在司法公信力评估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司法公信力评估应当全部采用或者主要采用主观指标。司法公信力评估并不排斥客观指标的应用,但要把握好主次关系,防止客观指标的滥用和误用。基于司法公信力的主观属性,司法公信力评估的目的是了解"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不信",而不是"司法工作好不好",司法公信力的高低是多元因素叠加影响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主观属性 主观指标 客观指标 司法评估
下载PDF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理解与适用 被引量:11
10
作者 孙福辉 《中国应用法学》 CSSCI 2022年第4期31-42,共12页
2022年5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建设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该意见的起草背景和过程、对于司法应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区块链在司法领域应用的总体要求和人民法院区... 2022年5月23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意见》,明确了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建设的要求。本文介绍了该意见的起草背景和过程、对于司法应用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区块链在司法领域应用的总体要求和人民法院区块链平台建设要求,探讨了区块链在司法领域应用的典型场景,并对形成中国特色、世界领先的区块链司法领域应用模式做了未来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法院建设 区块链技术 司法区块链联盟 司法公信 社会治理
下载PDF
论司法裁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路径——以刑事司法裁判为例 被引量:11
11
作者 寿媛君 《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5-24,共10页
司法实践中,包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内的某些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存在着紧张关系,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学界化解这种紧张关系的讨论大多聚焦于通过案件审理、裁判文书说理等程序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以吸纳民意... 司法实践中,包括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内的某些司法裁判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存在着紧张关系,自媒体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学界化解这种紧张关系的讨论大多聚焦于通过案件审理、裁判文书说理等程序制度的完善与构建以吸纳民意。但在虚实交互的信息时代,既有的化解方案有明显不足:一是没有充分考虑大众传播的方法与规律,对民意可理性矫正的判断过于理想化;二是发生在诉讼程序接近完成之时,错失重要机会窗口,影响化解效果。司法机关需要增加"官员媒体",用论断、灌输的方法为自己赢得社会公众冷静听取说理的时间与话语权,引导社会公众走进理性思考,进而实现司法裁判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意 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司法公信力 自媒体
原文传递
立信持疑:法官视角下司法信任的生产逻辑 被引量:6
12
作者 黄瑞 《法学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4-88,193,共16页
司法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微观和具体化的过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信任累积的结果。对司法信任生产逻辑的研究,通过聚焦于主体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可以提供对司法公信力形成的过程性认知。基于以上逻辑预设,在对Y市基层人民法院的田野调... 司法信任是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微观和具体化的过程,司法公信力是司法信任累积的结果。对司法信任生产逻辑的研究,通过聚焦于主体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可以提供对司法公信力形成的过程性认知。基于以上逻辑预设,在对Y市基层人民法院的田野调查中发现,面对当事人,法官一方面需要努力建立当事人对自己的信任,另一方面则需要时刻保持对当事人的不信任,并充分利用这种不信任来开展工作。“立信持疑”是法官生产司法信任的独特逻辑。法院组织合法性的日常实践、法官对风险的把控、程序性权力的行使是这一逻辑形成的核心因素。上述结论进一步拓展了关于司法场域中信任问题的讨论,亦即研究法官等司法主体之信任行动的意义不容忽视,个体行动的“双面性”和“不信任”行动有着丰富的背景与意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信持疑 司法信任 司法公信力 法官视角 不信任
原文传递
司法公信力建设的多重维度 被引量:9
13
作者 崔永东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30-141,共12页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赢得社会认同、公众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方面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的根基,一个缺乏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的司法体系,是没有... 司法公信力是指司法赢得社会认同、公众信任的能力,这种能力取决于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方面是否能够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和信赖。司法公信力是司法权威的根基,一个缺乏社会认同和公众信任的司法体系,是没有任何权威性可言的。司法公信力是由司法强制力、司法判断力、司法自控力和司法拒斥力“整合”形成的一种国家公权力量,是上述四种力量的“合力”,并靠这种合力输出正义的产品,公平而有效地解决纠纷并得到社会的认同和大众的信赖。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战略意义在于,助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司法公信力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既是一个“国家工程”,也是一个“社会工程”,它是“信用中国”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公信力建设具有多重维度,缺一不可。任重道远,需要党政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和全体公民同心协力,精诚合作,久久为功,才会有全面实现之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司法公信力 战略意义 建设路径 核心概念
下载PDF
“案结事了”: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验算与实践 被引量:10
14
作者 宋豫 李健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4-190,共7页
"案结事了"与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关系紧密,互为因果。自从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把"案结事了"作为审判工作追求的目标以来,全国各级法院积极响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但是,人民法院在努力实现&qu... "案结事了"与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关系紧密,互为因果。自从最高人民法院提出把"案结事了"作为审判工作追求的目标以来,全国各级法院积极响应,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实现"案结事了"。但是,人民法院在努力实现"案结事了"过程中,无论是司法说服力的弱化、不信任司法的非理性泛化,还是司法路径的偏颇,均影响司法公信力的树立,从而阻碍了"案结事了"目标的实现。要努力实现"案结事了",惟有从提高司法公信力着手,同时走主动认同和强制认同两条道路。人民法院既要充分发挥调解柔性化解矛盾纠纷的作用,又要注重法的指引、评价、预测甚至教育等功能的发挥,在确保司法公开、公正之基础上建立司法权威,通过司法引导、确立社会规则之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案结事了" 调解优先 司法公信力 规则之治
原文传递
中国防卫权刑事审判共识度实证研究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芳 《政法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3-24,共12页
共识度主要描述诉、辩、审三方对司法判决认识的一致性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水平和法律职业群体的职业化水平,是分析正当防卫刑事审判中"司法异化现象"的规模、范围和成因及其对司法公信力影响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 共识度主要描述诉、辩、审三方对司法判决认识的一致性程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司法审判的公信力水平和法律职业群体的职业化水平,是分析正当防卫刑事审判中"司法异化现象"的规模、范围和成因及其对司法公信力影响的有效方法。研究发现,我国防卫权刑事审判中诉辩审三方均保持着高水平的内部共识,但群体间的外部共识水平显明显偏低。轻易认定互殴、互殴基本排除正当防卫、被害人过错成为僵尸情节等"司法异化"现象在司法职业群体中拥有高度共识,但为外部群体所高度异议,刑事司法公信力面临巨大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卫权 刑事审判 共识度 司法公信力
原文传递
同案同判下司法技术与情理的平衡 被引量:8
16
作者 王静 《法学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9-40,共12页
同案同判旨在通过指导案例和类案检索制度促进法律统一适用,从而树立司法公信力。同案同判表示着司法技术化趋势,而司法技术化是中国近代以来愈加推崇的形式理性及其所引领的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案同判一方面保证了法律的... 同案同判旨在通过指导案例和类案检索制度促进法律统一适用,从而树立司法公信力。同案同判表示着司法技术化趋势,而司法技术化是中国近代以来愈加推崇的形式理性及其所引领的市场经济、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案同判一方面保证了法律的确定性与司法的形式正义,另一方面却因法律适用过程中的技术化操作牺牲了部分个案的实质正义。既然同案同判的最终目的是向社会树立司法公正价值,那么就必须兼顾社会公正观。当代社会的主流公正观是在法治前提下追求情理法兼容。这是法律儒家化的结果,符合中华文明的和谐平衡观,是传统司法的首要原则。司法技术化与传统情理法的冲突,深层次是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近代以来,中国对技术过度迷信,导致司法公正与民众公正观的间隙扩大。这需以情理法兼容的传统予以调和,使司法不仅仅是科学的法律知识与程序之学,更是兼顾伦理观的司法技艺。司法技术只能作为解决当前司法适用不统一的过渡与辅助手段,长远来看,需通过拓展法官的综合知识与培育伦理素质以正确适用、阐释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案同判 情理法 司法公正 指导案例 类案检索 法律文化 司法公信力
原文传递
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理念创新与规则构建 被引量:1
17
作者 谢小剑 周元辰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社会、当事人、法院之间在审判公开上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其冲突有待解决。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认为审判公开也是媒体及公众的一项权利,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有助于满足知情权,实现言论自由权、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国应当有效平衡... 社会、当事人、法院之间在审判公开上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诉求,其冲突有待解决。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认为审判公开也是媒体及公众的一项权利,面向社会的审判公开有助于满足知情权,实现言论自由权、监督权,提高司法公信力。我国应当有效平衡各社会主体之间的听审权,优先保障媒体、当事各方亲属的听审权,主要采取随机的方式分配旁听证。此外,还应当赋予社会公众、媒体对法院不当限制、剥夺公开审判时的救济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判公开 司法公信力 司法公开 司法改革 司法审判
原文传递
法治中国时代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路径——以程序正义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8
18
作者 公丕潜 《学术交流》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87-92,共6页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法治中国开始驶入快车道。以当事人司法程序参与权缺失导致涉法涉诉信访泛滥、司法人员职业伦理沦落导致司法人员弊案频发和正当法律程序运作失灵导致冤假错案不时发生为表现形式... 随着法治中国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司法体制改革的全面铺开,法治中国开始驶入快车道。以当事人司法程序参与权缺失导致涉法涉诉信访泛滥、司法人员职业伦理沦落导致司法人员弊案频发和正当法律程序运作失灵导致冤假错案不时发生为表现形式的司法公信力现状已然严重影响到现代法治秩序的建构与稳定。以程序正义理论为导引,将程序正义理念注入司法体制,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彰显司法程序的中立性、平等性、公开性、自治性和效益性,重塑司法程序性权威,进而提振司法公信力成为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可行性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治中国 司法公正 程序正义 司法公信力
下载PDF
合作司法:司法公信力的社会治理谱系——基于福柯权力谱系学的展开 被引量:7
19
作者 严本道 张俊 《时代法学》 2014年第4期28-33,共6页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全面深化改革在司法领域中的着力点。构筑司法公信力需要从社会治理高度对司法运作机制以重新审视。合作司法是社会治理谱系下从管理向治理转变在司法中的体现。降低司法成本和实践司法公正是合作司法实践路径中的两个向度,统筹两者是合作司法之于司法公信力的意蕴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作司法 司法公信力 司法权威 社会治理
下载PDF
新时代我国司法公信力的重塑 被引量:8
20
作者 吕中行 谢俊英 《河北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39-150,共12页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生命力的保障,重塑司法公信力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具有法治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所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在剖析我国司法公信力欠缺的历史缘... 司法公信力是司法生命力的保障,重塑司法公信力是现代法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除了具有法治意义之外,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所以新时代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司法公信力的提高。在剖析我国司法公信力欠缺的历史缘由以及西方一些国家在重视司法权威的经验的基础上,全方位、多角度对影响我国司法公信力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由此提出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应该解决"严格司法"和"权利需有效得到救济"两方面的困境,并从四个方面为重塑新时代司法公信力提出了路径选择:司法程序的尊重、司法公正的目标,司法腐败的解决以及司法行为的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司法公信力 严格司法 重塑 路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