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被引量:1
1
作者 李建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12,共6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形成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身的特点使其能够很好地传承和广泛地传播,从而在历时性的延续性和共时性的受众面两个维度具有绝对的优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形塑着中华文化认同。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需要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甄别标准,以及如何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中华文化认同 中华民族精神
下载PDF
论唐末五代少数民族政权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2
作者 侯琳琳 和谈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4-29,共6页
唐末五代易代之际,沙陀与契丹均建立了封建政权,他们在政治上承袭唐代典章制度,沿用中华礼乐文化,接续儒家正统观念;在教育方面,大兴文教,举办学宫或府、州、县学,普及儒家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语言文字方面,他们用汉语作为通用语,使... 唐末五代易代之际,沙陀与契丹均建立了封建政权,他们在政治上承袭唐代典章制度,沿用中华礼乐文化,接续儒家正统观念;在教育方面,大兴文教,举办学宫或府、州、县学,普及儒家教育,培养了大量人才;在语言文字方面,他们用汉语作为通用语,使用汉语书写官方文书和日常文书,创作诗文,传承并丰富了中华文化,建立了认同中华文化的思想基础。历史事实证明,中华文化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陀 契丹 中华文化认同
下载PDF
来华高校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探析 被引量:5
3
作者 纪超凡 《教育文化论坛》 2020年第4期81-85,共5页
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针对当下来华留学生接触中华文化出现的文化休克、文化冷漠等问题,本文认为: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要强调中华文化内容的共性与特色,通过校园、城市、国家的... 来华留学生认同中华文化,有助于“一带一路”的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针对当下来华留学生接触中华文化出现的文化休克、文化冷漠等问题,本文认为: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需要强调中华文化内容的共性与特色,通过校园、城市、国家的叠加教育场域,运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方法,有效提升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知华、友华和爱华人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来华留学生 中华文化认同 现状分析 教育路径
下载PDF
“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中国文化身份重构--以“后殖民”理论为视角 被引量:4
4
作者 于文思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2期96-101,共6页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 全球化所导致的边缘化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人面临的问题,这种边缘化既是政治、经济层面上的,也是社会与文化层面上的。这是后现代主义入侵文化领域的必然结果。当全球化遭遇本土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这种强势文化类型时,其后现代主义特性也会发生形变,形成"全球本土化"这一奇特景观。"全球本土化"的语境存在于后现代,它从中国视角重构全球话语,选择"国学"复兴为方式,最终以新儒学建构的方式指向自身文化身份。虽然"国学热"以中国传统文化道德为出发点,应和转型时期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但其体系性不明显,同时迫切追求文化身份认同的状态。但"国学热"推动了新儒学的重建,作为"全球本土化"语境中的后殖民话语,新儒学正逐步成为中国文化身份中主导性的话语力量。在后殖民主义视野中,新儒学是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后现代理论进行平等对话的重要文化理论资源,也是重构中国文化身份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本土化” 中国文化身份 “后殖民” “国学热” 新儒学
下载PDF
关于赫连勃勃向慕汉文化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2
5
作者 范丽敏 《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71-74,共4页
公元5世纪初,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他不仅将自已的族源溯至先夏,而且在统治制度上采用了一整套汉化措施。以赫连勃勃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上层人物向慕汉文化之原因,应归为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则来源于民族融合... 公元5世纪初,赫连勃勃建立大夏国。他不仅将自已的族源溯至先夏,而且在统治制度上采用了一整套汉化措施。以赫连勃勃为代表的少数民族政权上层人物向慕汉文化之原因,应归为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则来源于民族融合导致的汉文化辐射以及因民族歧视而产生的民族自卑心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连勃勃 文化认同 文化辐射 民族歧视 自卑心理
下载PDF
论契丹文学的二元同构 被引量:1
6
作者 和谈 郭佳楠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57-163,共7页
契丹人建立辽朝之后,一方面接受和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制度,另一方面,在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驱动下,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契丹文化,从而使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诸多方面表现出二元状态。契丹文学受此影响,呈现出二... 契丹人建立辽朝之后,一方面接受和学习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法律、教育、文化等制度,另一方面,在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驱动下,创制契丹文字,发展契丹文化,从而使其社会生活和文化的诸多方面表现出二元状态。契丹文学受此影响,呈现出二元同构的特征,具体表现为双语创作与翻译的二元并行、双语合璧的二元共生、思想文化的二元混融三个阶段,反映了契丹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展现出契丹文化与汉文化、契丹文学与汉文学同构中华文化、中国文学的过程,充分证明了中华文化与中国文学的多元融合与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契丹文学 二元同构 民族自尊 双语合璧 中华文化认同
下载PDF
新时代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大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调查与思考 被引量:1
7
作者 姜德照 曲卫君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5期91-96,共6页
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新形势下两岸都在不断深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寻符合时代特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其中比较关键的就包括在中华文化认同领域上的合作交流,中华文化认同也逐渐演化为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提条... 台海问题是中国的历史遗留问题,新形势下两岸都在不断深化各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探寻符合时代特征、促进两岸融合发展的方式方法,其中比较关键的就包括在中华文化认同领域上的合作交流,中华文化认同也逐渐演化为实现两岸融合发展的前提条件。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湾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感方面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大陆高校 台湾大学生 中华文化认同感 调查 思考
下载PDF
中华精神文化外译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以“君子”何以须音译“Junzi”为例
8
作者 包通法 梅龙 《外国语文研究(辑刊)》 2021年第2期186-205,共20页
文化或学术流派的核心术语是其认识精神构式和样态的自我身份宣示,是先贤们在思考各自文化或学派与它者的关系与差异时提出的核心概念,而其精神构式和知性体系皆围绕这些核心术语演绎与阐释,以此明确自我学术体系身份归属。那么如何在... 文化或学术流派的核心术语是其认识精神构式和样态的自我身份宣示,是先贤们在思考各自文化或学派与它者的关系与差异时提出的核心概念,而其精神构式和知性体系皆围绕这些核心术语演绎与阐释,以此明确自我学术体系身份归属。那么如何在跨文化跨语际翻译中体现中华精神文化的核心术语的这种精神构式、样态和身份就成了翻译中绕不过去的坎。本文基于语言哲学有关主项词自身给不出自身概念意义的理论义理,以儒家思想体系核心术语“君子”作为案例研究,论证了“君子”何以可以音译,而且应该音译的认识论义理和意义。这不仅涉及中国特色话语外译中话语体系建构、规范中华文化思想经典核心术语外译的语言行为的关怀,而且对于建构中华文化术语体系和表征形态,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给出中国答案,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自我身份 核心术语外译 君子认识构式与知性体系 “马”语符与内涵
下载PDF
综合创新论视角下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
9
作者 覃世艳 董波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6-55,111-114,共14页
综合创新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哲学论战中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亮剑,在新时代又取得新的发展。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只能走“马魂中体西用”的融合创新之路,在学理上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殊途同归,与习近平新时代中... 综合创新论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化哲学论战中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再次亮剑,在新时代又取得新的发展。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只能走“马魂中体西用”的融合创新之路,在学理上与毛泽东文化建设思想殊途同归,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毫不违背,它从哲学的高度洞察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世界性兴盛是必然趋势,对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但一直以来都没有引起理论界的足够重视。综合创新论的发生学、过程论和方法论三重视角,从理论上指明了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方向和路径。在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之基,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动力之源,以“西方文化”为它山之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会中华民族共同理想,系统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综合创新论 “马魂中体西用” 唯物辩证法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