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论两汉太子师傅制度 被引量:6
1
作者 刘雅君 《北方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6-80,共5页
两汉是东宫官制奠基时期。太子师傅作为东宫的常设官,承担着教育、护佑太子的职责。相对先秦而言,两汉仅设置有二傅,而不设师、保。两汉太子二傅均为实职,东汉太子太傅率先从管辖官属的职责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新的制度。而这一制度以后... 两汉是东宫官制奠基时期。太子师傅作为东宫的常设官,承担着教育、护佑太子的职责。相对先秦而言,两汉仅设置有二傅,而不设师、保。两汉太子二傅均为实职,东汉太子太傅率先从管辖官属的职责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新的制度。而这一制度以后为三国所继承,并成为两晋东宫官制改革的起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 东宫 太子太傅 太子少傅
下载PDF
曹魏东宫官制研究——汉晋间东宫官制演进中的承前与启后 被引量:5
2
作者 刘雅君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3年第6期14-21,共8页
曹魏政权建立以后,其东宫官制因仍东汉又多有变化。具体而言,东宫官僚的最高领导机关处于变动中,太子二傅与太子詹事对于东宫职官的分辖、轮替,正表明曹魏东宫官制处于从汉制向晋制过渡阶段。太子率更令似乎开始失去对侍从职官的统属、... 曹魏政权建立以后,其东宫官制因仍东汉又多有变化。具体而言,东宫官僚的最高领导机关处于变动中,太子二傅与太子詹事对于东宫职官的分辖、轮替,正表明曹魏东宫官制处于从汉制向晋制过渡阶段。太子率更令似乎开始失去对侍从职官的统属、管理实权,专门侧重于宫门禁卫之事。侍从类职官地位上升,具有从旧统属关系中独立的倾向,几乎所有此类职官均由士族子弟出任,从而使东宫侍从官有清显化的倾向。这些改革成为晋制的先导。因而,曹魏东宫官制居于承前启后的关键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魏 汉晋 东宫 官制
下载PDF
宋代东宫虚化现象探究 被引量:2
3
作者 范帅 陈峰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42,共6页
宋代东宫的设置相对随意,其机构简略,官属多为虚设,运行方式虽沿袭唐代,但缺乏独立性,一般依附其他机构而发挥有限作用。而当太子监国时,东宫不再是权力中心,政治职能减弱,同时因皇太子不具有统兵权,东宫军事力量亦丧失。东宫制度发展... 宋代东宫的设置相对随意,其机构简略,官属多为虚设,运行方式虽沿袭唐代,但缺乏独立性,一般依附其他机构而发挥有限作用。而当太子监国时,东宫不再是权力中心,政治职能减弱,同时因皇太子不具有统兵权,东宫军事力量亦丧失。东宫制度发展至宋代呈现的全面虚化状态,是宋统治者吸取汉唐教训,实施"事为之防,曲为之制"政治原则的结果,通过制度设计将东宫虚化,在架空和虚化东宫之时,将其纳入到中央统一权力系统之中,从而缓和了皇权与储权之间的矛盾,稳定了统治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东宫 皇太子 东宫官
原文传递
汉晋南朝太子中庶子的演化与东宫门下机构的形成 被引量:3
4
作者 刘雅君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6-72,共7页
汉晋南朝东宫侍从官体系中,太子中庶子一直为最高官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未载中庶子为脱漏之故。西汉宣、元、成帝时代,中庶子由太子私属演变为职官,为“亲近之职”,“职如侍中”。晋太子中庶子“受命于天朝”的性质更加清晰... 汉晋南朝东宫侍从官体系中,太子中庶子一直为最高官阶。《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未载中庶子为脱漏之故。西汉宣、元、成帝时代,中庶子由太子私属演变为职官,为“亲近之职”,“职如侍中”。晋太子中庶子“受命于天朝”的性质更加清晰,其对太子的谏诤权力更被强化。中庶子“总管门下”,官署称“坊”,具备“侍从左右,傧相威仪”、“尽规献纳”、“奏事文书皆典综之”三种职权。尤其是围绕着典综奏事文书,一方面东宫门下出现机构分化,设置门下通事守舍人、通事舍人等职,另一方面中庶子职权延展出对东宫官僚的监察权。刘宋时太子中庶子由左、右卫将军兼任为常例。这反映了南朝皇权复兴之初对皇位继承的重视。萧梁中庶子的领、兼官没有规律可循,反映中庶子之官职的独立性又重新得到了确立。其原因在于梁武帝晚年皇太子长期监国,依靠东宫门下“文案簿领”的缘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太子中庶子 东宫 门下
下载PDF
沿袭与趋势:宋代东宫衰微之原因 被引量:1
5
作者 范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53-61,共9页
东宫制度自汉代建立之后,经过不断完善,至唐初已发展至顶峰。然而,宋代的东宫却沦为名存实废的闲散机构。实际上,宋代东宫衰微并非骤变,中唐五代时期已出现东宫凋敝的趋势。由于宋代主流意识对太子参政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沿袭中唐... 东宫制度自汉代建立之后,经过不断完善,至唐初已发展至顶峰。然而,宋代的东宫却沦为名存实废的闲散机构。实际上,宋代东宫衰微并非骤变,中唐五代时期已出现东宫凋敝的趋势。由于宋代主流意识对太子参政的弊端有着清醒的认识,在沿袭中唐五代立储制度的同时,宋代诸帝结合本朝情况,通过一系列制度设计限制东宫的发展。自宋太宗定下设置苟简的基调之后,宋真宗建立资善堂进一步架空东宫,晚立储甚至不立储惯例的形成又从时间上遏制了其发展。这一系列制度设计既巧妙地缓和了帝王与储君间的矛盾,又兼顾了对皇太子的培养与防范。专制社会不断加强的皇权不允许储君对其产生威胁,中唐以降储君权力的衰落已成趋势,宋代东宫衰微则是这一历史趋势下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东宫 皇太子 东宫官 衰微
原文传递
近侍政治与陈朝晚期政局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5-44,共10页
陈朝后主陈叔宝在居处东宫时期身边结成了由侨、吴士族组成的近侍群体。这是缘于陈宣帝得位不正,他有意让后主营建声名、培育势力以作为皇权的重要补充。太建十四年(582)后主即位前夕的陈叔陵之乱,深刻影响了后主一朝的政治走向,巩固皇... 陈朝后主陈叔宝在居处东宫时期身边结成了由侨、吴士族组成的近侍群体。这是缘于陈宣帝得位不正,他有意让后主营建声名、培育势力以作为皇权的重要补充。太建十四年(582)后主即位前夕的陈叔陵之乱,深刻影响了后主一朝的政治走向,巩固皇权成为后主主政的中心议题。为此,后主安排东宫旧臣留任以护佑太子;对威胁皇位的长沙王陈叔坚心生猜忌,并将不信任感扩大至宣帝旧臣毛喜、高门代表蔡凝等人身上。后主委任东宫旧臣掌管宿卫营兵、出任中书舍人,完成对“国之政事”的控制。至德二年(584)以后,后主的决策方式转为在后宫与张贵妃共同决策,频繁参加内宴的“狎客”及“便佞亲幸”由此获得参与决策的权力,而太建年间东宫近侍群体则退出权力中枢。至德、祯明之际陈朝政治由士大夫政治转向凸显皇权专制的佞幸政治,是其灭亡的重要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朝 后主 东宫 近侍 政治路线
下载PDF
刘宋东宫武官述论 被引量:1
7
作者 刘雅君 李磊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第1期95-99,共5页
刘宋东宫武装体系是对晋制的继承与改进。相比两晋,刘宋以台军为样本、架构东宫武官垂直型体系,新设了大量东宫武职。这些新职官设置于宋武帝时期,孝武帝曾大量裁撤,大概在刘宋后期得到恢复。宋明帝、孝武帝时期,太子卫率大致承续两晋&q... 刘宋东宫武装体系是对晋制的继承与改进。相比两晋,刘宋以台军为样本、架构东宫武官垂直型体系,新设了大量东宫武职。这些新职官设置于宋武帝时期,孝武帝曾大量裁撤,大概在刘宋后期得到恢复。宋明帝、孝武帝时期,太子卫率大致承续两晋"清重之士居之"的选任标准,宋武帝、宋明帝时期,太子卫率则多以社会地位不高、或立有战功、或为皇帝亲信者出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宋 东宫 武官
下载PDF
试论齐梁东宫武官体系及其变化
8
作者 刘雅君 《许昌学院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10-15,共6页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 齐梁是东宫武装体系的继承与变化期,南齐恢复宋初东宫武官体系,但员额发生削减,这一变化与太子侍从类职官员额的削减相对应。南齐沿袭两晋的武职文授的特征,并扩大到东宫次一级武官身上。萧梁继承了宋、齐的武官体系,在天监官制中,形成了更加严格的对应统属关系,东宫武装的整体地位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梁 东宫 武官体系
下载PDF
《左传》“东宫”补释
9
作者 李世佳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54-57,共4页
《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有"东宫"一词,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东宫"即"太子宫",进而代指属太子宫之宫甲。通过对两周时期诸侯宫城布局、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制度及城濮之战所见楚兵三个方面的解析,可知&qu... 《左传》鲁僖公二十八年(前632)有"东宫"一词,学界传统观点认为"东宫"即"太子宫",进而代指属太子宫之宫甲。通过对两周时期诸侯宫城布局、春秋时期楚国太子制度及城濮之战所见楚兵三个方面的解析,可知"东宫"所指应该并不是"太子宫",而宜为与"路寝"相对应的诸侯众多"小寝"之一。"东宫"有宫甲,君在国则守宫门,护君左右;出征则趋以卒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宫 太子宫 小寝
下载PDF
试论孙吴的太子师傅制度
10
作者 刘雅君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1年第7期18-23,共6页
孙吴太子师傅制度是汉、晋间太子师傅制度演进中的重要环节。黄武到赤乌四年间,是孙吴太子师傅制度的草创期,此时太子二傅设置不常,权责有违东汉旧制,以"将相名官"辅弼太子,但未加太子师傅之号。赤乌年间以后,太子二傅常设,... 孙吴太子师傅制度是汉、晋间太子师傅制度演进中的重要环节。黄武到赤乌四年间,是孙吴太子师傅制度的草创期,此时太子二傅设置不常,权责有违东汉旧制,以"将相名官"辅弼太子,但未加太子师傅之号。赤乌年间以后,太子二傅常设,并依东汉旧制权责分工,亦出现由"将相名臣"兼任的新制,说明太子二傅除教授学问、管理官属外,辅弼职能的增强,这一倾向与新制为两晋所继承。此外,从任职者的资质来看,二傅由名儒名士出任,且基本上常由流寓、江东两个士人群体同时并任。从结果上看,出任太子师傅的江东人士基本不得善终,这与孙吴信赖流寓之士,疑惧江东名族的政治路线是一致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东宫 太子师傅
原文传递
“谷、洛斗,将毁王宫”事件的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昭峰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2-65,共4页
本文从考古发掘材料入手,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对"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斗,将毁王宫"这一事件发生时王宫所在区域的河道、地形地貌等环境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从考古学上确认了这一事件的真实性。
关键词 东周王城 王宫 洪灾 研究
原文传递
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发掘简报 被引量:9
12
作者 汪盈 董新林 +14 位作者 陈永志 左利军 张敏 牛莉 韩利杰 肖淮雁 张林 王岩 于忠昌 张晓强 陈小云 汪盈 李淼 刘方 叶晓红 《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27,共25页
2015年7~10月,辽上京考古队发掘了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发现宫城墙、夯土台基、慢道等遗迹,出土了一批辽代及其以后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器。宫城东门是一座"分心槽"布局的殿堂式城门,与其他过洞式城门不同,是研究辽代建筑技术... 2015年7~10月,辽上京考古队发掘了辽上京宫城东门遗址,发现宫城墙、夯土台基、慢道等遗迹,出土了一批辽代及其以后的建筑构件和生活用器。宫城东门是一座"分心槽"布局的殿堂式城门,与其他过洞式城门不同,是研究辽代建筑技术、辽代都城城门制度、辽代都城的朝向布局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蒙古巴林左旗 辽上京 宫城东门遗址 分心槽布局 辽金时期
原文传递
“象天设都”与东汉洛阳城的空间布局 被引量:7
13
作者 梁轩 《自然科学史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52,共13页
东汉都城洛阳在周秦故城基础上营建而成,但汉明帝为了彰显东汉政权的正统性,有意在都城的营建过程中'象天设都'。东汉都城洛阳南北宫制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法象了'太一'紫宫与太微宫的布局;洛阳金市则因取法'天市'... 东汉都城洛阳在周秦故城基础上营建而成,但汉明帝为了彰显东汉政权的正统性,有意在都城的营建过程中'象天设都'。东汉都城洛阳南北宫制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法象了'太一'紫宫与太微宫的布局;洛阳金市则因取法'天市'的布局而改变了都城'面朝后市'的规制,使洛阳城内两宫、一市的格局与'三垣'形成对应。围绕洛阳南北宫而建造的三公府、离宫、别苑、太仓、武库、监狱等宫苑、机构,则与'三台'、'营室'、'咸池'、'天枪'、'天棓'、'贵人牢'、'贱人牢'等星宿相对应。通过'象天设都'观念在洛阳城营建过程中的实践,东汉统治者将'天命在汉'的观念贯彻到了都城的空间布局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 洛阳城 南北宫制 象天设都 汉明帝
下载PDF
汉晋南朝太子舍人的演变分化与东宫中书、门下机构的形成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雅君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2年第9期9-17,共9页
两汉间太子舍人由太子私属身份向朝廷职官的演变,并固定成为吏六百石(东汉二千石)任子除授、太学生课试擢选者的常任官。这一过程大致在西汉成帝时完成。此后太子舍人成为东宫侍从官中唯一的常设官。魏晋之际,太子舍人的文教素养进一步... 两汉间太子舍人由太子私属身份向朝廷职官的演变,并固定成为吏六百石(东汉二千石)任子除授、太学生课试擢选者的常任官。这一过程大致在西汉成帝时完成。此后太子舍人成为东宫侍从官中唯一的常设官。魏晋之际,太子舍人的文教素养进一步受到重视,其职责由两汉时的更直宿卫转向掌东宫表、启、、疏,并进而分化出"理文书"的中舍人。太子舍人的这一演变、分化,推动了晋代东宫中书、散骑、门下诸机构的形成。南齐时,作为舍人、中舍人清显并虚职化的结果,由寒人任职的内典书通事守舍人、门下通事守舍人被相应增设。萧梁顺应这一趋势,在东宫中书、散骑、门下、秘书诸机构中普遍增设了寒人出任的舍人职位。同时又设置由次门士族出任的东宫通事舍人以参决政事,这是梁武帝依靠次门士族、扩大门阀阶层改革在东宫官制上的反映。汉晋南朝间东宫太子舍人的演变分化,深刻地影响了东宫中枢决策机构的形成及其变化,也是朝廷官僚体系整体发展的局部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舍人 东宫 汉朝 魏晋 南朝
原文传递
东汉鎏金银璧形铜棺饰的图像与信仰 被引量:5
15
作者 苏奎 《四川文物》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8-71,共24页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主要流行于重庆巫山一带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当中,它们是在云阳一带流行的鎏金璧形铜棺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了鎏金、鎏银、錾刻或者热煅等工艺,制作出了题材丰富的图像和铭文。这种铜棺饰可分为两类,甲类B型铜棺饰象...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主要流行于重庆巫山一带东汉晚期的砖室墓当中,它们是在云阳一带流行的鎏金璧形铜棺饰基础上衍生而来的,采用了鎏金、鎏银、錾刻或者热煅等工艺,制作出了题材丰富的图像和铭文。这种铜棺饰可分为两类,甲类B型铜棺饰象征着月宫形象,它既可与象征着日宫形象的甲类A型铜棺饰组合,也可与象征着天阙形象的双阙形铜棺饰组合;乙类铜棺饰象征着日月合璧形象,通常是单独使用的。它们都是本地葬俗当中日月信仰和天宫观念的重要表现。这一特殊的地域性丧葬习俗在巫山地区的形成,既与本地浓厚的巫文化有关,又与来自长江上游地区移民带入的新技术和新观念有关。目前,甘肃和贵州地区发现的同类铜棺饰尚未见仿制的情形,它们应该都是由巫山地区传过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晚期 巫山 鎏金银璧形铜棺饰 日月形象 天宫观念
原文传递
汉濯龙园位置及其有关问题 被引量:3
16
作者 李伟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124-128,共5页
对汉濯龙园的位置、内容和景观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汉濯龙园不是像元《河南志》及有关学者根据司马彪记载绘制的地图那样位于夏门大街以西,也不是像冈大路等学者认为的位于洛阳城外,而是位于德阳殿以北,位于现在认为是北宫范... 对汉濯龙园的位置、内容和景观特点等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认为汉濯龙园不是像元《河南志》及有关学者根据司马彪记载绘制的地图那样位于夏门大街以西,也不是像冈大路等学者认为的位于洛阳城外,而是位于德阳殿以北,位于现在认为是北宫范围的大地块以内,属于北宫的一部分。由此得出3个推论:第一,汉濯龙园与魏晋北朝华林园在位置上有一定程度上的叠压,其部分自然景观基础骨架,如果林地、水池等也很可能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依托和继承关系;第二,汉明帝时期的洛阳北宫营建规划,即已出现后代魏晋时期的南宫北园布局,这一布局,是后代都城制度有关转变重要的转折点之一;第三,就早期皇家园林的一般性布局问题谈了一点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汉濯龙园 汉洛阳古城 魏晋北朝华林园(芳林园) 皇家园林
下载PDF
两晋南朝太子洗马之“清选”与东宫秘书机构之发育 被引量:3
17
作者 刘雅君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6-116,共11页
汉初,太子洗马始行任子制,其地位较庶子、舍人为高。三国两晋间,太子洗马新增"准秘书郎"之职责,成为东宫秘书机构发育的开端。因洗马"典文书",其选任以"文书才义"为标准。又因掌释奠之事,"才义"... 汉初,太子洗马始行任子制,其地位较庶子、舍人为高。三国两晋间,太子洗马新增"准秘书郎"之职责,成为东宫秘书机构发育的开端。因洗马"典文书",其选任以"文书才义"为标准。又因掌释奠之事,"才义"实包含"美谈论"的内容。"掌文翰"即为洗马之"清"的具体内涵。宋、齐洗马选任"皆取甲族有才望"者,洗马一职多为显贵子弟所挤占。梁武帝复以"文书才义"选任,并设立典经局,将东宫秘书机构建制化,并注重其"典文书"职能。源自两汉、发育于魏晋的东宫秘书机构,至萧梁时基本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南朝 太子洗马 清选 东宫秘书机构
下载PDF
东汉洛阳都城的空间格局复原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钱国祥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0-99,共10页
东汉洛阳城在东周、秦、西汉洛阳城基础上营建而成,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本文结合最新考古与研究资料,对东汉洛阳都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复原研究,并探讨了城门、城内外道路与门亭、南北两宫对峙的多宫形制以... 东汉洛阳城在东周、秦、西汉洛阳城基础上营建而成,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本文结合最新考古与研究资料,对东汉洛阳都城的空间格局进一步复原研究,并探讨了城门、城内外道路与门亭、南北两宫对峙的多宫形制以及东西宫与宫殿格局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魏洛阳城 东汉 都城 南北宫 形制布局
原文传递
关于《文选》编纂过程的一点意见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明峰 《阴山学刊》 2004年第5期71-74,共4页
《文选》的编纂过程以普通七年(526年)为界,划分为前后两期。在此不同时期内,萧统和刘孝绰、何思澄等东宫学士分别担当了不同的角色。由此,一些《文选》研究中有争议的问题得到了较为合理的解释。
关键词 《文选》 编纂 萧统 东宫学士
下载PDF
紫禁城东、西六宫脊部彩画调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振伟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80-87,144,145,共10页
紫禁城东、西六宫始建于明初,为后妃们居住的处所。清代初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建筑营造活动,涉及建筑的修理、拆除和复建等项内容。通过实地勘察,发现东、西六宫的脊部彩画呈现出六种做法。其中两种为明代做法,涉及钟粹宫、长春宫、储秀... 紫禁城东、西六宫始建于明初,为后妃们居住的处所。清代初期曾进行过大规模的建筑营造活动,涉及建筑的修理、拆除和复建等项内容。通过实地勘察,发现东、西六宫的脊部彩画呈现出六种做法。其中两种为明代做法,涉及钟粹宫、长春宫、储秀宫、翊坤宫及咸福宫五座建筑;四种为清代初期的做法,涉及景仁宫、启祥宫、景阳宫、永和宫、承乾宫和永寿宫六座建筑。清代脊部彩画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不仅印证了内务府档案文字记载的真实性,也反映出康熙及乾隆时期《清会典》夸大工程性质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禁城建筑 东西六宫 脊部彩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