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国初期社会救助体系的构建与评析——以1949-1953年的广州市为个案 被引量:13
1
作者 谢涛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8-34,共7页
建国初期,中共在广州构建了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在短短的4年内,广州市通过它救助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城市贫民,基本上遏制了由于新旧转轨带来的社会危机,为新政权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救助理念和救助过程上,它... 建国初期,中共在广州构建了一个过渡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在短短的4年内,广州市通过它救助了大量的失业者和城市贫民,基本上遏制了由于新旧转轨带来的社会危机,为新政权即将展开的社会主义各项建设奠定了基础。在救助理念和救助过程上,它体现了以往社会救助的一些特点,同时也反映了我党的诸多特色,诸如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广泛的群众参与性和严格的组织纪律性,隐隐约约闪烁着以统一调配为主要特征的计划时代社会政策的影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社会救助体系 广州市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区婚姻制度的改革 被引量:10
2
作者 李洪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49,共8页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南区由于长期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各种陋俗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后,中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一场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南区由于长期受封建婚姻制度的束缚,各种陋俗在许多地方普遍存在,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施行后,中南区在全区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一场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群众运动,经过调查试验、宣传发动和总结表彰,彻底地摧毁了封建婚姻制度,建立起了新民主主义的新型婚姻制度,形成了男女平等、民主和睦的社会新风尚,从而促进了中南区整体性的社会文明与进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南区 婚姻法 婚姻制度改革 社会新风尚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以1949年察北专区鼠疫防控为例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洪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5-41,共7页
1949年10月,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鼠疫的流行和蔓延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我国政府沉着冷静,从容应对,首先摸清情况、认清形势,其次正确评估、科学论证,最后采取果断措施,建立了政治动员机制、组织决策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 1949年10月,察哈尔省察北专区鼠疫的流行和蔓延是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一次重大的突发事件,我国政府沉着冷静,从容应对,首先摸清情况、认清形势,其次正确评估、科学论证,最后采取果断措施,建立了政治动员机制、组织决策机制和信息沟通机制,为后来新中国成功处理类似事件提供了借鉴,也为后来新中国的卫生防疫事业和社会进步事业打下了牢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察北专区 鼠疫 突发事件 应对机制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医科学化”的历史考察 被引量:9
4
作者 李洪河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0-77,126-127,共8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医疗卫生状况使"团结中西医"等卫生工作方针的落实显得非常重要。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为此大力倡导了"中医科学化"的方针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医进修工作,切实提高了新中国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严峻的医疗卫生状况使"团结中西医"等卫生工作方针的落实显得非常重要。中央人民政府卫生部为此大力倡导了"中医科学化"的方针政策,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中医进修工作,切实提高了新中国中医队伍的整体思想认识和业务水平,促进了广大中西医之间的团结,同时也为新中国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现代医学知识的中医。但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医科学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有违中医政策、歧视和排斥中医的倾向,致使"中医科学化"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后来由于党和政府大力的介入和政策支持,"中医科学化"过程中的缺点和错误得到了及时纠正,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医工作乃至其后的卫生防疫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医科学化” 中医进修 中医政策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党的“劳资两利”政策评析 被引量:6
5
作者 王强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9-45,共7页
基于对新中国建国方针的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利用私营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考虑,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把“劳资两利”确定为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政策。它包括保障私营企业工人的权益、保障资本家的正当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 基于对新中国建国方针的认识、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利用私营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考虑,建国初期党和政府把“劳资两利”确定为处理私营企业劳资关系的基本政策。它包括保障私营企业工人的权益、保障资本家的正当权益、努力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三方面内容。这一政策体现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的伟大精神,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资关系理论,为构建当代中国非公有制企业和谐的劳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 劳资两利 劳资和谐
原文传递
土地改革政策与“和平土改”问题评析——兼与何之光《<土地改革法>的夭折》一文商榷 被引量:7
6
作者 叶明勇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3-60,共8页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拥有2.6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进行了规模宏大、内容深刻的土改运动,涉及的农业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在土改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汲取了老区土改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了周密的部署,坚持了审慎的步骤,注...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拥有2.6亿多农民的新解放区进行了规模宏大、内容深刻的土改运动,涉及的农业人口和土地面积都占全国总数的2/3以上。在土改实施过程中,党和政府汲取了老区土改的经验和教训,经过了周密的部署,坚持了审慎的步骤,注意调整政策和法规,对部分地区土改初期一度出现的"和平土改"及中期出现的过急过激的现象予以了及时纠正,推动新区土改取得了巨大胜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土地改革 “和平土改”
原文传递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与思考 被引量:7
7
作者 朱薇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6-43,125,共8页
1949~195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最初是包括中共党员在内的全体人民都要进行思想改造,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共才逐渐把思想改造的重点放在了知识分子身上。改造最直接的原因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1949~1952年,中国共产党开展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最初是包括中共党员在内的全体人民都要进行思想改造,而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共才逐渐把思想改造的重点放在了知识分子身上。改造最直接的原因是推动高等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深层次原因是希望通过和平改造的方式使知识分子迅速转变立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初步的理论学习;与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大运动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专门的思想改造学习运动;与"三反"相结合的思想改造;高校改革初见成效,思想改造基本结束。新中国成立初期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为各项社会事业的顺利发展统一了思想、整合了队伍、集中了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知识分子 历史文献 中国共产党 思想改造
原文传递
上海私营金融业与“三反”“五反”运动 被引量:7
8
作者 张徐乐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39-48,共10页
“三反”“五反”运动从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对上海私营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三反”“五反”中,私营金融业业务情况急转直下,传统市场迅速萎缩;资方受到极大的震慑,从业人士思想动摇;同业组织边缘化,无法正常运... “三反”“五反”运动从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对上海私营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三反”“五反”中,私营金融业业务情况急转直下,传统市场迅速萎缩;资方受到极大的震慑,从业人士思想动摇;同业组织边缘化,无法正常运作.“三反”“五反”运动客观上加速了上海金融业由私营向公私合营转化的进程.上海私营金融业,作为一种行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私营金融业 上海 “三反”“五反”运动
原文传递
20世纪50年代农民业余文化教育述论 被引量:5
9
作者 李飞龙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9,共8页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扫除文盲。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经历了"速成识字法"的推广和"扫盲协会"的成立两个高潮,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冬学和民校。业余文化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 农民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扫除文盲。20世纪50年代的扫盲运动经历了"速成识字法"的推广和"扫盲协会"的成立两个高潮,采取的主要形式是冬学和民校。业余文化教育提高了农民的文化知识水平,是农村社会变迁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扫盲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扫盲工作认识观念存在偏差,文化学习很难与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师资素质较低,办学经费匮乏,人口流动频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业余文化教育 扫盲 农民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国家农贷的历史考察——以中南区为中心 被引量:6
10
作者 常明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77-86,共10页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贫困农民,在贷款利率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贷款用途上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总体上看,国家农贷作为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农贷 绩效 偏向
原文传递
雷霆扫毒:新中国成立初期华北烟毒治理问题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肖红松 郭晓辉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0-87,共8页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北烟毒形势严峻,绥、察、晋为传统植烟省份,京、津及冀、晋、绥、察、平原等省城市则深藏跨区越境的毒品贩售网,广大城乡还存留数量庞大的瘾民群体。烟毒问题是扰乱社会治安、侵蚀国家机关、危及新生人民政权稳固的源... 新中国成立之初,华北烟毒形势严峻,绥、察、晋为传统植烟省份,京、津及冀、晋、绥、察、平原等省城市则深藏跨区越境的毒品贩售网,广大城乡还存留数量庞大的瘾民群体。烟毒问题是扰乱社会治安、侵蚀国家机关、危及新生人民政权稳固的源头之一,在此背景下中共华北局及所属各省、市政府遵行中央部署,发起运动式宣教、综合性治理、联动式缉毒等为主要内容的治理工作,雷霆扫毒,于1952年底在重点城市地区基本禁绝烟毒。1953年,以农村为中心的戒烟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华北地区前期治理成果,改造烟民以塑造社会“新人”,实现了新生人民政权与民众的有效良性互动。华北烟毒治理工作推进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改造与建设进程,由此可探析党和政府巩固新生人民政权、重塑社会调控系统的轨迹与内在逻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毒治理 联动 综合 华北 新中国成立初期
下载PDF
建国初期河北省的灾荒及其应对 被引量:5
12
作者 张富文 陈红宇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14-117,共4页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灾情十分严重,广大灾区群众面临灾荒的威胁。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开展了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国家救济、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生产救灾工作,使几百万灾区群众顺利渡过灾荒,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建国初期,河北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灾情十分严重,广大灾区群众面临灾荒的威胁。河北省委、省政府积极应对,开展了生产自救、社会互济、国家救济、移民安置等方面的生产救灾工作,使几百万灾区群众顺利渡过灾荒,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对于今天的防灾救灾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河北省 生产救灾 灾区群众
下载PDF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调整的得与失 被引量:2
13
作者 焦金波 李宝玉 《南都学坛(南阳师专学报)》 2000年第2期99-101,共3页
建国初期我国高校院系调整基本上适应了当时计划经济体制的要求 ,满足了经济建设对人才的需求 ,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取得了巨大成绩 ,但也存在着贪多求快 。
关键词 建国初期 院系调整 高校 教育资源 专业设置 经济建设 人才需求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城乡手工业发展 被引量:5
14
作者 常明明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3-39,共7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现代工业不发达,手工业在中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就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具有生产分散、资金短绌、生产经营的季节性明显、依附性强等特点。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一部分手工行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现代工业不发达,手工业在中国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就当时手工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它具有生产分散、资金短绌、生产经营的季节性明显、依附性强等特点。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一部分手工行业趋于发展,一部分手工行业趋于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城乡手工业 发展特点
原文传递
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汛动员工作的困境与应对——以黄河下游地区为例 被引量:5
15
作者 郭赛飞 《当代中国史研究》 CSSCI 2018年第5期80-88,127,共10页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汛动员工作中存在的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生产和防汛工作矛盾突出、麻痹思想和经验主义思想蔓延等困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应对,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构建了自上而下的防汛指挥体系,开展防汛宣传、时事教育... 面对新中国成立初期防汛动员工作中存在的干部群众积极性不高、生产和防汛工作矛盾突出、麻痹思想和经验主义思想蔓延等困境,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积极应对,成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构建了自上而下的防汛指挥体系,开展防汛宣传、时事教育与爱国主义劳动竞赛,提高工资标准与实施物质奖励。这些措施增强了群众的防汛意识,有效缓解了防汛与生产工作的矛盾,提高了防汛工程的质量和工作效率,促进了工程技术的革新与推广,丰富了防汛工地的文娱生活,稳定了农民的生产情绪,安定了社会秩序,树立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良好形象。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防汛动员工作是成功且高效的,其重要原因在于将防汛定位为一项经常性的重点工作,反映了这一时期水利工作由暂时性、应急性向经常性、建设性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下游地区 防汛动员
原文传递
建国初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析(1949-1952) 被引量:5
16
作者 姚春林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98-1102,共5页
建国初期,中国高校由于刚刚被接管,基础薄弱,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缺乏,学生人数不足等原因,使得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稳定局势及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急需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逐... 建国初期,中国高校由于刚刚被接管,基础薄弱,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缺乏,学生人数不足等原因,使得当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严峻挑战。为了稳定局势及迅速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中国急需积极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新中国发展需要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奠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框架,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提供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中国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下载PDF
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法下乡”及社会影响——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范连生 黄兴文 《凯里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51-56,共6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将婚姻制度作为打破传统的突破口,“婚姻法下乡”使西南地区农村在法律上和形式上建立起了新婚姻制度,唤醒了民众的婚姻自主意识,遏制了妇女因婚姻问题被杀和自杀的现象,形成了新的、平等的男女婚姻关系。“婚...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将婚姻制度作为打破传统的突破口,“婚姻法下乡”使西南地区农村在法律上和形式上建立起了新婚姻制度,唤醒了民众的婚姻自主意识,遏制了妇女因婚姻问题被杀和自杀的现象,形成了新的、平等的男女婚姻关系。“婚姻法下乡”促进了妇女从旧式家庭中的解放,提高了妇女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重构了农村的婚姻家庭、社会关系,建构起民众的国家观念和政治认同,社会风气也随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成立初期 西南地区 婚姻法
下载PDF
建国初期中共建立宣传网初探——以南京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4
18
作者 刘少华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8期79-83,共5页
南京市的建网工作始于抗美援朝,以南京机械厂为代表。在经历1951年的扩张和1952年的整理巩固后,宣传网初具成效。宣传网制度是建国初中共群众宣传工作社会化、制度化的一次尝试,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配合了历次政治运动。宣传网的建立为... 南京市的建网工作始于抗美援朝,以南京机械厂为代表。在经历1951年的扩张和1952年的整理巩固后,宣传网初具成效。宣传网制度是建国初中共群众宣传工作社会化、制度化的一次尝试,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配合了历次政治运动。宣传网的建立为确保党的中心工作的完成和巩固新政权,发挥了有效的政治动员和组织保障作用,但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国初期 南京 宣传网 过程 历史作用
下载PDF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民间药方的收集与影响
19
作者 李洪河 葛素华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2-138,共7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民间药方收集是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凭借强大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动员能力使药方收集工作得以在全国迅速展开,并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民间药方收集是各级卫生部门贯彻落实党的中医政策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凭借强大的组织体系和社会动员能力使药方收集工作得以在全国迅速展开,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药方收集的普遍开展,在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遗产、推动我国医学科学事业的发展以及提升民众的爱国热情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民间药方 中医药
下载PDF
小人书与新社会——新中国初期中共对旧连环画的改造 被引量:4
20
作者 林全民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79-84,共6页
小人书是连环画的俗称,是大众文艺"最有力的作品",也是民众教育"最厉害"的工具。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和发行等进行了改造。就改造的措施来看,既有"国有化"的经济手段,也... 小人书是连环画的俗称,是大众文艺"最有力的作品",也是民众教育"最厉害"的工具。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和发行等进行了改造。就改造的措施来看,既有"国有化"的经济手段,也有审读、查禁等行政手段;从改造的过程来看,经过了前后两大阶段。新中国初期的连环画改造,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政治号召力和组织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中国初期 中国共产党 小人书 改造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