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莫非王臣”与“能夏则大”——家国、天下的政治与文化内核
1
作者
张宏斌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13-22,共10页
早期中国的真实形貌,从考古新材料和经典文本中可以得到有效验证。大量不同时段的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华夏逐渐趋于一体的社会进程,而典籍文本的雅驯之言所表明的则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现实。从家国到天下一以贯之的逻辑...
早期中国的真实形貌,从考古新材料和经典文本中可以得到有效验证。大量不同时段的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华夏逐渐趋于一体的社会进程,而典籍文本的雅驯之言所表明的则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现实。从家国到天下一以贯之的逻辑,即是文化与政治的并重。"莫非王臣"划定了华夏的政治疆域,是家国的实践内容和实际体验;"能夏则大"则赋予了中国的文化属性,即三代因革损益所确立的政治与文化的文明体系是华夏族群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偏废其一,则中国不足以成为中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国
天下
夷夏之辨
尊王攘夷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苗疆再造”与铸牢国家意识的历史经验
2
作者
张中奎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9,140,共8页
对于铸牢国家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
对于铸牢国家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待苗民的态度采用“帝王赤子”(“君主”与“臣民”)来消解“华夏蛮夷”(“文明”与“野蛮”)的叙事。雍正、乾隆打破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把南方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的偏见,认为“苗、瑶、倮、僮”等皆属“赤子”,都可以通过教化“共敦善俗,永息刁风”。雍正、乾隆把清王朝境内的诸多族群都一视同仁地当作“赤子”,把自身建构为“天下共主”,这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强化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与国家认同。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末,乾隆在面对英国要求扩大通商事宜上却继续套用“夷夏之辨”的理论武器,来对抗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疆再造
夷夏之辨
“天下共主”
“帝王赤子”
国家意识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儒道佛文化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本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先秦夷夏之辨的展开奠定了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传统,这塑造了中华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时强调礼乐人文而非民族主义的主流传统。这种人文精神在孔孟荀中继承下来,并在汉代公羊学对夷夏之辨的补充中发展,再次强调了夷夏分别在人文而非民族,并...
先秦夷夏之辨的展开奠定了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传统,这塑造了中华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时强调礼乐人文而非民族主义的主流传统。这种人文精神在孔孟荀中继承下来,并在汉代公羊学对夷夏之辨的补充中发展,再次强调了夷夏分别在人文而非民族,并提出了完全破除夷夏之别的理想社会愿景。到南北朝面对外来佛教文化传入的夷夏之辨的再次展开,则以外来佛教文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夷夏之辨人文精神,中土儒道文化互相吸收并与外来佛教文化互相借鉴,这奠定了中国儒道佛文化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中国历史这种以人文关怀分辨夷夏的民族文化观对现代全球化下的民族文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历史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人文精神
儒道佛
文化格局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从战场到边疆:西周中期战争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
1
4
作者
赵丛苍
梁硕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70,94,共6页
先秦时期传统礼制文化广泛存在于中原王畿之地,从未随政治更迭而中断,且持续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西周以来,这种文化交流和冲突碰撞仍未停歇。其中战争作为冲突碰撞的主要形式,显著地反映了中原礼制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之间的...
先秦时期传统礼制文化广泛存在于中原王畿之地,从未随政治更迭而中断,且持续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西周以来,这种文化交流和冲突碰撞仍未停歇。其中战争作为冲突碰撞的主要形式,显著地反映了中原礼制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战场是战争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西周中期战场遗存的历时性变化则清晰地反映出周王朝外部边疆地带的动态变化,同时边疆地带的变迁又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中期
战场遗存
边疆地带
军事考古学
夷夏之辨
原文传递
题名
“莫非王臣”与“能夏则大”——家国、天下的政治与文化内核
1
作者
张宏斌
机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出处
《中原文化研究》
2022年第2期13-22,共10页
文摘
早期中国的真实形貌,从考古新材料和经典文本中可以得到有效验证。大量不同时段的文化遗址所展示的是华夏逐渐趋于一体的社会进程,而典籍文本的雅驯之言所表明的则是"中华民族是一个"的历史现实。从家国到天下一以贯之的逻辑,即是文化与政治的并重。"莫非王臣"划定了华夏的政治疆域,是家国的实践内容和实际体验;"能夏则大"则赋予了中国的文化属性,即三代因革损益所确立的政治与文化的文明体系是华夏族群长盛不衰的核心要素。偏废其一,则中国不足以成为中国。
关键词
家国
天下
夷夏之辨
尊王攘夷
Keywords
Family-country
all
under
heave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yi
and
xia
honour
the
son
of
heaven
and
drive
off
the
barbarians
分类号
B221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苗疆再造”与铸牢国家意识的历史经验
2
作者
张中奎
机构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出处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53-59,140,共8页
基金
西南民族大学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资助项目“清代清水江流域乡村社会治理研究”(RQD2021095)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社发攻关项目“贵州省‘苗疆古驿道’文化线路遗产申遗理论及科技支撑技术研究”(黔科合支撑[2019]2850号)阶段性成果
文摘
对于铸牢国家意识来说,中国历代中央王朝持续不断地建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认同有历史经验可循。尤其是清朝,前期的帝王对内自行建构起一套自身为“天下共主”的民族观。在这一新民族观的主导下,康熙、雍正、乾隆在“苗疆再造”过程中,对待苗民的态度采用“帝王赤子”(“君主”与“臣民”)来消解“华夏蛮夷”(“文明”与“野蛮”)的叙事。雍正、乾隆打破传统中国“夷夏之辨”把南方各少数民族视为“蛮夷”的偏见,认为“苗、瑶、倮、僮”等皆属“赤子”,都可以通过教化“共敦善俗,永息刁风”。雍正、乾隆把清王朝境内的诸多族群都一视同仁地当作“赤子”,把自身建构为“天下共主”,这具有积极的文化意义,强化了各族人民的向心力与国家认同。值得注意的是,18世纪末,乾隆在面对英国要求扩大通商事宜上却继续套用“夷夏之辨”的理论武器,来对抗工业革命后迅速崛起的西方资本主义文明。
关键词
苗疆再造
夷夏之辨
“天下共主”
“帝王赤子”
国家意识
Keywords
rebuilding
the
Miao
frontiers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yi
and
xia
common
master
of
the
world
children
of
the
empire
identification
with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分类号
C952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儒道佛文化格局的形成
被引量:
2
3
作者
杨本华
机构
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处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02-111,共10页
文摘
先秦夷夏之辨的展开奠定了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传统,这塑造了中华文化面对外来文化时强调礼乐人文而非民族主义的主流传统。这种人文精神在孔孟荀中继承下来,并在汉代公羊学对夷夏之辨的补充中发展,再次强调了夷夏分别在人文而非民族,并提出了完全破除夷夏之别的理想社会愿景。到南北朝面对外来佛教文化传入的夷夏之辨的再次展开,则以外来佛教文化在中国化过程中体现夷夏之辨人文精神,中土儒道文化互相吸收并与外来佛教文化互相借鉴,这奠定了中国儒道佛文化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中国历史这种以人文关怀分辨夷夏的民族文化观对现代全球化下的民族文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历史借鉴。
关键词
夷夏之辨
人文精神
儒道佛
文化格局
Keywords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yi
and
xia
humanistic
spirit
Confucianism,Daoism
and
Buddhism
cultural
pattern
分类号
C951 [社会学—民族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战场到边疆:西周中期战争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被引量:
1
4
作者
赵丛苍
梁硕
机构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出处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6-70,94,共6页
文摘
先秦时期传统礼制文化广泛存在于中原王畿之地,从未随政治更迭而中断,且持续与周边民族文化发生交流、碰撞。西周以来,这种文化交流和冲突碰撞仍未停歇。其中战争作为冲突碰撞的主要形式,显著地反映了中原礼制文化与周边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战场是战争在地域上的具体表现,西周中期战场遗存的历时性变化则清晰地反映出周王朝外部边疆地带的动态变化,同时边疆地带的变迁又深刻地影响着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
关键词
西周中期
战场遗存
边疆地带
军事考古学
夷夏之辨
Keywords
Mid
Western
Zhou
Battlefield
Sites
Borderland
Military
Archaeology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yi
and
xia
分类号
K878 [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24 [历史地理—历史学]
E291 [军事—军事理论]
原文传递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莫非王臣”与“能夏则大”——家国、天下的政治与文化内核
张宏斌
《中原文化研究》
2022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苗疆再造”与铸牢国家意识的历史经验
张中奎
《民族学刊》
北大核心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夷夏之辨的人文精神与中国儒道佛文化格局的形成
杨本华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
2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从战场到边疆:西周中期战争的军事考古学观察
赵丛苍
梁硕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21
1
原文传递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