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三大都市圈:辐射范围及差异 被引量:28
1
作者 孟可强 陆铭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15,共13页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圈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 本文从新经济地理学中的"中心-外围"理论出发,利用中国城市级面板数据,以港口城市上海、香港、天津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城市在都市圈内的地理区位与该城市人均GDP的关系。研究发现,珠三角与长三角都市圈内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到大港口距离间存在"∽型"的三次曲线关系。在到大港口的一定距离范围内,集聚力超过离散力,距离核心城市越远,人均GDP越低,但当距离远到一定程度时,离散力就越来越强,出现人均GDP的第二个局部高点。因此,"∽型"曲线的第一个谷底点以内的区域就可以作为都市圈的辐射范围,而曲线第一段地理与人均GDP的负相关系数则可以作为核心城市的相对集聚力的度量。本文的主要发现是,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辐射范围和集聚特性要稍强于珠三角都市圈,而环渤海湾都市圈暂时仍然是多个港口城市共同起到辐射作用的城市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核心城市 辐射范围 相对集聚力
下载PDF
利用城市流强度划分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以江西省为例 被引量:23
2
作者 雷菁 郑林 陈晨 《城市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1-15,共5页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四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对划分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等级
原文传递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与北京的功能定位 被引量:20
3
作者 孙久文 邓慧慧 叶振宇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9-24,共6页
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区域贸易都有新的进展。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北京应当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中发挥要素集散、发... 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合作已经进入高级阶段,产业合作、基础设施合作和区域贸易都有新的进展。但是京津冀都市圈内部的区域差异依然存在,而且还有扩大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认为北京应当在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合作中发挥要素集散、发展服务、辐射带动和区域创新等四项功能,并创建四大基地来巩固北京的核心城市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都市圈 区域合作 北京功能定位 核心城市
下载PDF
基于灰色聚类法的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被引量:20
4
作者 柯小玲 向梦 冯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734-1742,共9页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选取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武汉市、上海市、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SR模型构建具有长江经济带特色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共31个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权重求解... 以长江经济带为研究区域,选取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武汉市、上海市、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首先运用PSR模型构建具有长江经济带特色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共31个指标;然后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权重求解,消除了指标间的影响,使各指标权重更加客观;最后构建基于白化权函数的灰色聚类模型对3个城市2004~2015年的生态安全状态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3个城市2004~2015年间生态安全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生态安全状态不断好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中心城市 生态安全 主成分分析 灰色聚类
原文传递
中国欠发达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选择与区域带动效应——以豫皖省际边缘区为例 被引量:18
5
作者 韩玉刚 叶雷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27-1140,共14页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 中国省际边缘区由于边缘性区位条件、增长核心缺乏、发展政策缺位等因素综合影响,相对省域核心区而言一般较为落后。豫皖省际边缘区是中国较为典型的"弱弱型"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实力弱小、相互联系有限、空间经济结构松散,急需遴选核心城市,重构区域空间结构,以推进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快速发展。基于此种思考,从城市规模、商业服务、公共服务、交通通讯4个维度构建了城市中心性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法和熵值法测度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心性,利用场强模型和GIS技术划分城市腹地。结果表明:在豫皖省际边缘区城市中,阜阳市中心性得分总分最高,在城市规模和交通通讯方面得分领先于其他城市,具有建设成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内部基础;阜阳市的腹地面积最大,直接腹地跨越了阜阳市市域、豫皖省界的范围,触及豫皖省际边缘区的所有城市,具有建设成为豫皖省际边缘区核心城市的外部环境。最后结合阜阳市内外发展条件,从跨界空间整合、内外交通组织、产业联动协同、经济社会示范4个方面,分析了其对豫皖省际边缘区的区域带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城市 城市中心性 城市腹地 豫皖省际边缘区 阜阳市
原文传递
欠发达地区高铁可达性与经济社会的协调性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崔晶 李雪涛 初楠臣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3-51,共9页
选取哈大、郑西-西宝、兰新高铁为对象,研究沿线欠发达地区的高铁可达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格局。研究表明:①高铁开通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可达性获得提升,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 选取哈大、郑西-西宝、兰新高铁为对象,研究沿线欠发达地区的高铁可达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格局。研究表明:①高铁开通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可达性获得提升,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轴带内部存在显著的"断裂"区,加剧了中心城市高铁集散场的延拓、袭夺与耦合。②高铁的运营加剧了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获益分配的不均衡、加剧了沿线节点的两极分化,产生"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马太效应"。③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呈不均衡的分异态势,局部地域表现出单核心城市的极化型、双核心城市的串联型、双核心城市的错位型、低水平区域的均衡型等4种分异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达性 经济社会 耦合协调度 空间格局 哈大、郑西-西宝、兰新高铁 核心城市 核心-边缘
原文传递
构建都市圈时代“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发展新格局 被引量:16
7
作者 李国英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125,共9页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 “核心城市+特色小镇”的新型城乡融合发展框架将是未来区域发展的方向。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打破“城市—乡村”二元结构的界限,特色小镇正是结合城市功能与乡村功能的综合体。构建核心城市和特色小镇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要以产业为核心、以特色产业集聚为发展模式,依托都市圈的现有资源,结合自身产业特色,以其特有的属性,带动周边经济发展,特色小镇作为高端产业发展、高级人才聚集的重要空间载体,其所形成的产业链延伸将带动生产要素在区域间流动,并与核心城市形成协作互补的产业链,促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城市 城乡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 经济辐射效力 协同共生
下载PDF
城市群核心城市带动外围地区经济增长了吗?——以京津冀和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4
8
作者 安树伟 李瑞鹏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5-96,共12页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例,分析了城市群核心城市对于外围地区带动作用的差异和原因。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经济要素向外围地区溢出明显,而京津冀则相反;上海带动了外围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北京的带动作用有限。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核心城市自... 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例,分析了城市群核心城市对于外围地区带动作用的差异和原因。长三角核心城市上海经济要素向外围地区溢出明显,而京津冀则相反;上海带动了外围地区的经济增长,而北京的带动作用有限。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有核心城市自身辐射能力、外围地区承接能力,以及核心城市与外围地区之间要素流动通道3个要素。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城市 外围地区 带动作用 城市群
下载PDF
浙中城市群综合集聚度及核心城市 被引量:12
9
作者 陆立军 唐耀林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52-556,共5页
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在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各个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还相对较弱,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单独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通过对浙中城市群城镇综合集聚... 浙中城市群作为浙江省三大主体城市群之一,在浙江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在崛起中的浙中城市群,各个城市的规模和功能还相对较弱,任何一个城市都难以单独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核心城市。通过对浙中城市群城镇综合集聚指数的测算分析,结合各城市的发展态势和区位特点,将浙中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确定为金华市区—义乌联合中心,并分析该联合中心的可行性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中城市群 综合集聚指数 核心城市
原文传递
中国十大城市群核心城市影响力比较分析 被引量:10
10
作者 杨莎莎 邓闻静 纪明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3期123-128,共6页
文章通过测算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能级,确定其核心城市,通过断裂点、经济场强等模型来衡量各核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从测算结果得出:一是核心城市与普通城市间的集聚性不强;二是核心城市产生的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与其交通网络的紧密性... 文章通过测算中国十大城市群的城市能级,确定其核心城市,通过断裂点、经济场强等模型来衡量各核心城市的经济影响力。从测算结果得出:一是核心城市与普通城市间的集聚性不强;二是核心城市产生的辐射强度和辐射效果与其交通网络的紧密性有关;三是位于东部沿海城市群的发展方向比位于中部和西部城市群更加多元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十大城市群 核心城市 影响力
下载PDF
甬台温走廊城市布局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汪淳 李王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02-807,共6页
走廊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是城市走廊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发展。走廊城市不仅强调空间形态上的线状发展特征,而且更加强调城市群交流的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的整合。首先对走廊城市的概念和发展... 走廊城市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群空间发展策略,是城市走廊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下的新发展。走廊城市不仅强调空间形态上的线状发展特征,而且更加强调城市群交流的效率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和城市功能的整合。首先对走廊城市的概念和发展阶段进行了概述,并分析了建设甬台温走廊城市的区域背景和可能性;探讨了甬台温区域核心城市宁波、舟山、温州和台州的城市功能营造,提出建设以高速城际交通、沿海大通道以及港口集疏运系统为主体的甬台温交通走廊,寻求有效推动经济低谷地带迅速崛起的特色发展模式,从而构建甬台温走廊城市的布局;最后提出了甬台温走廊城市中心城市和都市区功能整合的相关对策和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廊城市 甬台温 核心城市 交通走廊
下载PDF
产业集聚方向能否带动边缘城市的崛起?——基于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宗斌 杨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0-84,共15页
从边缘城市产业的集聚方向切入,采用2003年至2015年179个边缘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对边缘城市崛起的影响作用。结论表明,边缘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度越高越容易崛起。采用边缘城市坡度与边缘城市新成立的公司数... 从边缘城市产业的集聚方向切入,采用2003年至2015年179个边缘城市的面板数据,检验产业专业化集聚和多元化集聚对边缘城市崛起的影响作用。结论表明,边缘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度越高越容易崛起。采用边缘城市坡度与边缘城市新成立的公司数交互项为产业专业化集聚的工具变量,有效解决了内生性问题。距离异质性检验发现距离核心城市超过200km后,边缘城市更应当选择“独善其身”的产业专业化集聚;城市规模异质性检验显示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城市规模在50万-100万人口之间的城市影响作用最大。从要素积累效应进行机制分析,产业专业化集聚主要发挥劳动力蓄水池和创新要素共享的作用。从产业集聚方向的外部性分析,边缘城市产业专业化集聚促进本地城市崛起,而两种产业集聚方向都对边缘城市的邻近城市带来负向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专业化集聚 产业多元化集聚 边缘城市 核心城市
下载PDF
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城市空间影响力研究 被引量:7
13
作者 曹薇 刘春虎 《科技进步与对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0期38-45,共8页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引入复杂网络确定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城市,并结合威尔逊模型和场强模型测度科技型人才聚集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呈多层级"核心—外围"... 以科技型人才聚集区域为研究对象,创新性地引入复杂网络确定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城市,并结合威尔逊模型和场强模型测度科技型人才聚集城市的辐射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具有较强的空间异质性,呈多层级"核心—外围"区域分布;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辐射范围、辐射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进一步地,给出我国科技型人才聚集核心区域分布情况及辐射效应强度,并据此对相关区域提出优化人才结构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型人才聚集 核心城市 复杂网络 威尔逊模型 场强模型
下载PDF
城市更新会改善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吗?
14
作者 汤新云 周明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52-65,共14页
面对城市可利用新增土地日益减少和城市群内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的双重困境,通过城市更新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失为一道良策。利用2006—2020年我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检验城市更新对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 面对城市可利用新增土地日益减少和城市群内部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的双重困境,通过城市更新改善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失为一道良策。利用2006—2020年我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检验城市更新对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更新显著缩小了核心-外围城市经济差距,尤其在沿海城市、人口规模较大城市和城市群边界地区取得明显成效。进一步发现,通过城市更新,外围城市强化了生产性制造功能、投资吸引能力和就业创造能力,进而缩小与核心城市的经济差距。但核心城市实施城市更新后,其生产性服务功能并未得到显著增强。研究结论为改善城市群内部发展不平衡、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制定以城市更新为导向的政策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更新 城市群 核心城市 外围城市 机制研究
下载PDF
都市圈规划建设的演化逻辑、面临挑战及推进方略
15
作者 张双悦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100,共5页
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和现实视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演化逻辑,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 都市圈建设对于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高质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历史和现实视角,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市圈规划的演化逻辑,并对当前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十四五”后期及未来,建议建立都市圈联盟,磋商解决一体化进程中的若干重大问题;依托于“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建设规划,加快都市圈建设;依托于省际交界区,夯实都市圈建设的基础;加快中部、西部及东北地区小微型都市圈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对外开放;依托于都市圈建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数字经济建设步伐,助力都市圈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都市圈 核心城市 历史逻辑 城乡融合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
下载PDF
江西省中心城市格局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雷菁 杨坤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6年第2期10-12,共3页
利用计算城市流强度的方法来划分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得出江西省中心城市规模等级体系中的4个层次的城市,通过计算过程中对于结果的分析,证实利用城市流强度来划分城市规模等级体系是一种切实有效的科学方法。
关键词 城市流强度 中心城市 城市规模等级
下载PDF
关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内城市群体系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陈宇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6-64,共9页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长远建设必须立足于以"福州-厦门","温州"和"汕头"为核心的海西城市群之协同发展,以加速完善基础建设,引入总部经济为主线,通过打造海洋经济,打破行政区域束缚,扩大经济腹地的辐射范围,... 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长远建设必须立足于以"福州-厦门","温州"和"汕头"为核心的海西城市群之协同发展,以加速完善基础建设,引入总部经济为主线,通过打造海洋经济,打破行政区域束缚,扩大经济腹地的辐射范围,进而消除地区差异,统筹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西城市群建设 中心城市 差异分析 经济测度
下载PDF
新一轮核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对体育产业的影响解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刘永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11-17,共7页
通过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以核心城市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的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政治经济学、城市空间经济学等理论研究范式,从区划调整的城市化内涵中"体育生活服务空间的拓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及配套... 通过文献资料、归纳分析等方法,以核心城市新一轮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的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综合政治经济学、城市空间经济学等理论研究范式,从区划调整的城市化内涵中"体育生活服务空间的拓展"、"体育用品制造业及配套的产业服务链空间拓展"两个方面,结合政策制度创新论述其对体育产业的影响。认为本轮核心城市行政区划调整立足于空间经济效应及政策效应,通过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和收入消费等外部变量的变化、高规格体育赛事的引进以及体育用品制造业的集聚整合等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以超越常规机制的强力行政手段通过政策制度的创新制度化地促进了体育产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产业 行政区划调整 核心城市 城市化 空间 政策制度
原文传递
中国城市体系格局与演变:航空流视角(英文)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娜 于涛方 郭怀成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72-984,共13页
运用1995年以来的中国航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和时间变迁。其主要方法包括数据描述及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等定量方法。得到如下结论:目前中国城市体系中,前两位的枢纽城市大多为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上海、北京两大全球城市强... 运用1995年以来的中国航空统计数据,分析了中国城市体系格局和时间变迁。其主要方法包括数据描述及重力模型和模糊参数等定量方法。得到如下结论:目前中国城市体系中,前两位的枢纽城市大多为中心城市或城市群;上海、北京两大全球城市强化了在全国的枢纽机场的地位;特大城市群间的航空流反映了长三角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强盛的区域带动势头;机场的复合流量枢纽度方面,北京的得分最高,其次是厦门、西安等;1995—2004年枢纽度变化情况也能够清晰反映出城市的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流 中国城市体系 中心城市 枢纽度
下载PDF
东北老工业基地核心城市物流体系规划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被引量:2
20
作者 朱庆伟 相伟 马双全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4-17,共4页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其关键环节在于促使核心城市快速发展,发挥其对区域的带动作用。文章以哈尔滨市为例,分析了核心城市物流发展对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作用。在运用城市物流规划理论与方法、借鉴...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其关键环节在于促使核心城市快速发展,发挥其对区域的带动作用。文章以哈尔滨市为例,分析了核心城市物流发展对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基础作用。在运用城市物流规划理论与方法、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城市发展需要和现存问题,对哈尔滨市城市物流体系规划进行了探讨,为其他城市的物流规划提供了一定的思路和模式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心城市 物流体系规划 东北老工业基地 哈尔滨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