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深部优质储层成因 被引量:67
1
作者 金振奎 苏奎 苏妮娜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5-31,共7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其岩石类型以成分成熟度低的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压实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成岩作用。通过铸体薄片和物性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在埋深3 ...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沉积相类型,其岩石类型以成分成熟度低的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为主,压实作用是控制储层质量的主要成岩作用。通过铸体薄片和物性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准噶尔盆地莫索湾地区在埋深3 500~4 500m发育孔隙度和渗透率较高的优质砂岩储层带,且此深部优质储层带是原生孔隙带,而非次生溶蚀孔隙带。结合测井资料分析,认为莫索湾地区存在欠压实带,该区莫13井、莫15井、盆5井等在欠压实带均表现出高声波时差、低视电阻率等异常。该区欠压实引起的异常高压大大削弱了正常压实作用对深部地层的影响,是造成该区深部优质储层发育的主要原因。研究区欠压实砂岩储层分布具有明显规律,即砂泥比越低,泥岩层厚度越大,越容易发育欠压实砂岩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生孔隙 欠压实 异常高压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7
2
作者 尹伟 郑和荣 +1 位作者 孟闲龙 由伟丰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61-466,472,共7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和3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弱姥鲛烷优势(Pr/Ph为1.33~1.75).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伽马蜡烷含量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上升型'分...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和3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7~C23,弱姥鲛烷优势(Pr/Ph为1.33~1.75).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丰富,伽马蜡烷含量高,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较高,规则甾烷呈'上升型'分布,ααα20RC27相对含量高,β - 胡萝卜烷和γ - 胡萝卜烷含量高.碳同位素值偏轻(一般小于 - 29‰),生源构成可能以低等水生生物和菌藻类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湖相还原环境.原油主要源自二叠系源岩.中部2区块和4区块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相近,正构烷烃分布完整,呈单峰型,主峰碳为C13和C19,明显姥鲛烷优势(Pr/Ph为5.62~7.24).生标特征:三环萜烷含量很低,伽马蜡烷含量较低或缺乏,孕甾烷、升孕甾烷含量低,C29甾烷含量很高,规则甾烷呈'反L型'分布,不含β - 胡萝卜烷和γ - 胡萝卜烷.碳同位素偏重(一般大于 - 27‰),生源构成可能以高等植物为主,母源形成环境为氧化环境.原油主要源自侏罗系煤系烃源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原油 准噶尔盆地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砂岩储层中碳酸盐胶结物特征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9
3
作者 王芙蓉 何生 +3 位作者 何治亮 杨智 武恒志 孟闲龙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69-178,共10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 准噶尔盆地腹部永进地区不整合面附近砂岩储层中次生孔隙和碳酸盐胶结物相对发育。通过薄片观察、阴极发光、扫描电镜/能谱分析,认为碳酸盐胶结物是研究区砂岩最主要的胶结物成分,其主要类型为(铁)方解石和铁白云石,垂向上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多集中分布在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之下约100m的范围之内。碳、氧同位素分析以及泥岩中各元素测试结果表明,大气淡水通过永进地区白垩系和侏罗系之间存在的角度不整合对其下伏地层物性作用不明显,晚期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和孔隙发育主要与有机酸关系密切。在有机酸作用下,早期发育的碳酸盐胶结物、长石碎屑颗粒以及粘土矿物为晚期碳酸盐胶结物的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且溶解的物质在酸性流体作用下运移至不整合面附近重新沉淀,造成高孔隙度和高含量碳酸盐胶结物在深度上具有重叠的特征。由于含铁碳酸盐胶结物形成时代晚而且储层未受到其他建设性成岩作用的明显改造,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含量和面孔率呈互相补偿的关系,表明了晚期碳酸盐胶结物对储层物性的破坏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坡缕石 碳酸盐胶结物 溶蚀作用 次生孔隙 有机酸 不整合面 永进地区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二叠系-石炭系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分析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顺存 石新璞 +4 位作者 孔玉华 史基安 雷天柱 方琳浩 孙国强 《矿物岩石》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1-75,共5页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基底二叠系佳木河组—石炭系107个火山岩样品的全岩元素分析表明,其中38.7%属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和强碱性系列占61.3%。该区火山岩不仅在纵向上分异、演化特征明显,在平面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区分带性。研究表... 通过对准噶尔盆地腹部陆西地区基底二叠系佳木河组—石炭系107个火山岩样品的全岩元素分析表明,其中38.7%属钙碱性系列,碱性系和强碱性系列占61.3%。该区火山岩不仅在纵向上分异、演化特征明显,在平面上也存在明显的分区分带性。研究表明,陆西地区火山岩喷发的构造环境具有岛弧体系特征,同时由于火山岩的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均具有明显的大陆稳定构造区派生的碱性火山岩特征,说明其岩浆源深度较大,可能为上地幔或洋壳物质在高等选择性熔融条件下形成。因此盆地腹部陆西地区火山岩的喷发环境应该是在岛弧发展后期,属于岛弧近大陆一侧、在地壳增厚的环境下喷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二叠系—石炭系 碱性火山岩 构造背蒂
下载PDF
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 被引量:17
5
作者 金之钧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61-169,共9页
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归纳为"一个中心,两条途径"。一个中心是指以油气藏为中心进行剖析研究,两条途径是指采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准噶尔盆... 以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油气藏为例,阐述了叠合盆地油气成藏体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归纳为"一个中心,两条途径"。一个中心是指以油气藏为中心进行剖析研究,两条途径是指采用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原油的有机(生物标志物)地球化学分析,研究区至少存在2大油气成藏体系,即盆1井西凹陷东环带地区二叠系成藏体系、莫索湾中东部地区二叠系和侏罗系成藏体系。再通过无机地球化学(储层成岩方解石)分析,发现研究区还存在另外2个成藏体系,即东道海子凹陷周边地区二叠系和侏罗系成藏体系、石东地区二叠系成藏体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价了各成藏体系中的油气潜力,以为区域油气勘探提供参考。因此,油气成藏体系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勘探的指导;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相互补充,是对过去通常主要根据有机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分析的拓展与补充完善,形成了新认识,值得在今后的油气成藏体系研究中加强深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成藏体系 叠合盆地 有机和无机地球化学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期次及勘探方向 被引量:16
6
作者 尹伟 郑和荣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16-220,226,共6页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 综合利用圈闭形成时间法、生排烃史分析法、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法、流体包裹体法和油藏地球化学法,分析准噶尔盆地中部已钻井揭示油藏的成藏期次与时间,认为中部1,3区块侏罗系油藏存在3期成藏: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白垩系油藏存在2期成藏:早白垩世末和古近纪—现今;中部2,4区块侏罗系、白垩系仅存在1期成藏:早白垩世末—现今。指出各期次油藏的勘探方向:中部3区块北部是寻找早白垩世末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1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次生油藏的重点地区;中部2,4区块是寻找古近纪—现今形成的原生油藏的重点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自生矿物同位素测年 成藏期次 勘探方向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石南21油藏、石南31油藏新认识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帆 侯连华 +3 位作者 卫延召 崔化娟 杨春 卢山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96-703,共8页
通过重矿物、黏土矿物分析、地震解释,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方法重新解剖石南21、石南31油藏给腹部中浅层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研究后认为石南油气田主体为地层油气藏,石南21为单斜削截型地层油气藏,石南31的两套油层分别为J/K不整合面上下... 通过重矿物、黏土矿物分析、地震解释,以及古地貌恢复等方法重新解剖石南21、石南31油藏给腹部中浅层油气勘探提供新思路.研究后认为石南油气田主体为地层油气藏,石南21为单斜削截型地层油气藏,石南31的两套油层分别为J/K不整合面上下的超覆型和侵蚀残丘型地层油气藏,它们均受前白垩系古地貌的控制.腹部前白垩系古地貌表现为"两凸一槽一坡折",其中盆1井西凹陷北环带的坡折带控制了超覆型地层油气藏发育,东侧的3个泉凸起和西侧的达巴松凸起上由于沟谷下切形成的众多残丘型地貌单元,是残丘型地层油气藏发育区.结果表明:按照残丘型地层油气藏新模式,在腹部地区莫索湾凸起北部部署前哨1风险井,钻井证实残丘型地层圈闭模式的存在,并且在侏罗系三工河组获得工业油气流,在白垩系清水河组、侏罗系头屯河组获得丰富的油气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石南油气田 古地貌 侵蚀残丘 地层油气藏
原文传递
Formation mechanism of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adjacent to the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in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 被引量:13
8
作者 YANG Zhi1,2,ZOU CaiNeng1,3,HE Sheng2,LI QiYan1,HE ZhiLiang3,WU HengZhi5,CAO Feng1,MENG XianLong4,WANG FuRong2 & XIAO Qilin21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OR,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Tectonics and Petroleum Resources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Wuhan 430074,China +2 位作者 3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OR,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 Development,Petrochina,Beijing 100083,China 4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Production,SINOPEC,Beijing 100083,China 5 Southwest Branch Company,SINOPEC,Chengdu 610051,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2010年第4期529-540,共12页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are normally adjacent to the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in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pet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carbonate cements...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are normally adjacent to the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in the central Junggar Basin,NW China.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and petrological investigations of carbonate cements in the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indicate that:(1) carbonate cements are composed dominantly of ferrocalcite,ferroan dolomite,and ankerite;(2) carbonate cements are formed under a high temperature circumstance in the subsurface,and organic fluid migration has an important effect on the formation of them;and(3) carbon and oxygen ions in the carbonate cements migrate from the underlying overpressured system.This suggests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in this region results from multiple phases of organic fluid expulsion out of the overpressure compartment through geological time.This study provides a plausible mechanism of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adjacent to the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in the clastic sedimentary basins,and has an important implication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n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adjacent to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and geofluids expulsion out of overpressured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bonate CEMENTED ZONES formation mechanism stabl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top overpressured SURFACE central junggar basin coal-bearing STRATA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原油勘探前景探讨 被引量:14
9
作者 陶国亮 胡文瑄 +5 位作者 曹剑 姚素平 王绪龙 张越迁 唐勇 石新璞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77-484,共8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长期以来以二叠系原油的勘探与研究为主。本文在总结本区现已发现侏罗系典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混源油人工配比模拟实验揭示了侏罗系与二叠系原油在混合过程中的典型生物标志物变化特点,提出判识混源油组...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长期以来以二叠系原油的勘探与研究为主。本文在总结本区现已发现侏罗系典型原油地球化学特征的基础上,通过混源油人工配比模拟实验揭示了侏罗系与二叠系原油在混合过程中的典型生物标志物变化特点,提出判识混源油组成的可能标志。据此标准,查清了研究区现有侏罗系原油和油砂的分布特点,再结合侏罗系烃源岩的分布情况,认为本区侏罗系原油可望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应重视对其勘探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 侏罗系原油 混源实验 生物标志物 勘探前景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与成藏主控因素 被引量:12
10
作者 牟琨 云金表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4-158,共5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现今处于前陆盆地坳陷中。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一方面为早期成藏提供了构造背景,另一方面古隆起控制了河流三角洲砂体发育,不整合、地层超覆的分布。故本区形成了地层、岩性、断层三者复合的隐蔽油气藏发育区。后期... 准噶尔盆地腹部现今处于前陆盆地坳陷中。侏罗纪车莫古隆起的发育,一方面为早期成藏提供了构造背景,另一方面古隆起控制了河流三角洲砂体发育,不整合、地层超覆的分布。故本区形成了地层、岩性、断层三者复合的隐蔽油气藏发育区。后期剧烈的掀斜,导致古隆起周围圈闭类型、圈闭有效性发生变化或减弱。油藏多经历了后期调整、晚期充注,且类型多样。腹部地质背景及其演化,决定了油气形成与分布主要与古隆起及演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导体系 油藏类型 成藏模式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演化及成因 被引量:12
11
作者 何惠生 叶加仁 陈景阳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87-91,共5页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分布广泛,演化历史长,形成机制复杂。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动态恢复了单井和二维剖面的超压演化历史,并基于不同机制对超压形成贡献量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超压主要成因。准噶尔盆地腹部单井超压演化可划分为2个增压阶段,历... 准噶尔盆地腹部超压分布广泛,演化历史长,形成机制复杂。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动态恢复了单井和二维剖面的超压演化历史,并基于不同机制对超压形成贡献量的定量分析,探讨了超压主要成因。准噶尔盆地腹部单井超压演化可划分为2个增压阶段,历经"一个半"压力旋回;剖面上发育深部和浅部2套分别以下二叠统和侏罗系为中心的相对独立的超压系统,其中深部超压系统发育时间早,在燕山运动期间曾经历明显的泄压过程,现今超压中心主要位于昌吉凹陷东部的深洼内;浅部超压系统形成时间相对较晚,其横向展布范围广,断层对超压分布具一定的分割作用;深部超压主要源于欠压实作用,浅部超压的形成主要与欠压实和石英胶结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压 演化历史 形成机制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1区块侏罗系三工河组毯砂成岩演化及其物性演化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林 许涛 +2 位作者 张立宽 刘传鹏 缪灏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6,48+127-128,共10页
通过储层镜下观察分析,研究准中1区块三工河组二段毯砂储层的微观特征;根据自生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及矿物的溶解—充填等现象,分析各成岩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结合油气充注史研究,建立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分析主成藏... 通过储层镜下观察分析,研究准中1区块三工河组二段毯砂储层的微观特征;根据自生矿物之间的交代关系及矿物的溶解—充填等现象,分析各成岩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结合油气充注史研究,建立储层成岩演化序列与油气充注的耦合关系,分析主成藏期毯砂的物性及其输导能力.结果表明:该毯砂受成岩作用改造强烈,现今储层物性整体以低孔低渗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次生溶蚀孔,储层经历多期溶解、多期胶结的过程,并伴随多期油气充注;在主成藏期,毯砂埋藏较浅,处于成岩早期,物性较好,可成为较好的横向输导层,在油源断层较少的情况下,与各级断层一起构成断—毯式输导体系,使油气得以大范围输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演化 物性演化 准噶尔盆地腹部 毯砂 三工河组 油气充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压扭断裂体系样式及其控藏作用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林会喜 王建伟 +1 位作者 曹建军 任新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3259-3268,共10页
中国西部盆地的腹部压扭断裂体系比较发育,但对其断裂组合样式及其成因机制认识程度较低,这已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由盆缘向盆内战略展开的瓶颈问题。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多个构造单元压扭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应力-应变状态分析,... 中国西部盆地的腹部压扭断裂体系比较发育,但对其断裂组合样式及其成因机制认识程度较低,这已成为重点勘探领域由盆缘向盆内战略展开的瓶颈问题。基于对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多个构造单元压扭断层几何学特征及其应力-应变状态分析,明确了燕山Ⅱ幕压扭断层是深部基底强烈压扭形变发育至中浅层的直接响应,具有以压为辅、以扭为主的成因机制。与准中地区"棋盘格"底形构造密切相关,侏罗系压扭断层具有"三带一区"四类典型组合样式和展布规律。两组不同走向断层大致呈共轭剪切关系,在平面上构成完整或不完整菱形几何学形态。据库伦破裂准则和地震剖面特征可判识出,锐角区具有明显挤压性质,而钝角区具有伸展性质。较高勘探程度区块钻探成果及试油效果证实,锐角挤压区断面封闭性较好,是油气主要富集单元;钝角伸展区断面普遍开启,是油气纵向输导区。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西部陆内坳陷区压扭断裂体系组合样式、成因机制及其控藏作用研究的新进展,对准中地区侏罗系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很大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压扭断裂 成因机制 控藏作用 侏罗系 准中地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隐蔽油气藏类型划分与形成机理 被引量:10
14
作者 秦都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56-361,共6页
应用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剖析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典型隐蔽油气藏实例,研究其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油气藏圈闭表现特征、分布、油气水关系以及形成机理的不同,将准噶尔盆地腹... 应用岩心、钻井和地震资料,通过剖析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典型隐蔽油气藏实例,研究其成藏机理与油气分布,建立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隐蔽油气藏的成藏模式。根据其油气藏圈闭表现特征、分布、油气水关系以及形成机理的不同,将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隐蔽油气藏进一步划分为泥岩隔挡型、低幅构造背景型、岩性尖灭型和地层岩性型等4类油气藏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蔽油气藏 类型划分 形成机理 准噶尔盆地腹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部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沥青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9
15
作者 张辉 陈勇 +3 位作者 王学军 林会喜 王淼 任新成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54-1063,共10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 准噶尔盆地中部地区侏罗系三工河组储层中广泛发育固体沥青,记录了重要的油气成藏信息。基于岩相学、反射率、激光拉曼光谱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结合构造和成藏演化史,探讨了沥青的成因、来源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指示意义。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沥青主要赋存在构造缝中,裂缝面存在弯曲变形,矿物显微构造变形明显,指示沥青形成与构造活动破坏古油藏有关。沥青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与油源对比结果指示沥青主要来源于二叠系风城组和下乌尔禾组的烃源岩,具有混源成藏特征。沥青成熟度较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为0.62%~0.79%),且具强烈生物降解特征,说明为生物降解成因沥青,同时生物标志物指示沥青受到晚期原油充注的影响。古油藏成藏时间在中侏罗世车—莫古隆起形成初期,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古隆起抬升遭受强烈剥蚀,古油藏遭受破坏进而引发轻烃组分散逸,并伴随生物降解作用演化形成沥青。早白垩世,下乌尔禾组烃源岩晚期油气开始充注后,三工河组储层没有再发生强烈构造活动,随储层再次埋深和油气充注,最终形成现今油气藏。虽然研究区三工河组储层曾经历构造活动调整,但油气的再次充注使其仍成为有利的勘探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拉曼光谱 生物标志化合物 储层沥青 三工河组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中部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中S区西山窑组沉积微相与油气勘探 被引量:8
16
作者 罗洋 李德敏 +2 位作者 蒋庆平 崔建伟 彭嘉 《新疆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4期409-412,共4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S区块是老油盆的新区块,其重点勘探层位西山窑组,已有工业性油气产出.综合分析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勘探的关系,采用"点-线-面"的立体空间研究思路,作出了三维的微相划分和相关的4种有利储层类型划分.中S区西山窑... 准噶尔盆地中部S区块是老油盆的新区块,其重点勘探层位西山窑组,已有工业性油气产出.综合分析了沉积微相与油气勘探的关系,采用"点-线-面"的立体空间研究思路,作出了三维的微相划分和相关的4种有利储层类型划分.中S区西山窑组沉积特征是,整体处于水退的环境中,兼有短期的水进,其中Y1井区主要经历了浅湖-湖沼-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滨湖相,最有利微相是2砂组的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中S区 沉积微相 西山窑组 Y1井区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腹部两类走滑断裂带及其构造变形样式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建伟 鲍军 +5 位作者 曹建军 赵乐强 曾治平 宫亚军 李守济 李松涛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389-3400,共12页
走滑断裂带对中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研究难点之一.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本文采用多种地震构造解析技术,瞄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开展了精细走滑断裂带解释和变形样式分析.在燕山Ⅱ幕... 走滑断裂带对中国西部压扭性叠合盆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与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也是研究难点之一.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本文采用多种地震构造解析技术,瞄准噶尔盆地腹部侏罗系开展了精细走滑断裂带解释和变形样式分析.在燕山Ⅱ幕构造活动期,侏罗系发育了NWW向左行压扭性和NE向左行张扭性两类走滑断裂带.它们都是由4组剪切断层复合而成,共同遵从左行简单剪切模式,但几何学特征和构造属性差异很大.NWW和NE向走滑断裂带不存在共轭剪切关系,而是在钝夹角区(135°左右)普遍具有弧形联合与归并趋势.在构造变形中,两类同期左行走滑断裂带弧形联合控制了变形区域旋扭形变和剪切破裂,构成了一个大尺度“面”状旋扭构造体系.旋扭构造变形样式对中亚陆内造山带研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也为压扭盆地的油气勘探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走滑断裂带 弧形联合 旋扭变形样式 燕山构造运动 侏罗系 准噶尔盆地腹部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沉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林 孙怡 +2 位作者 许涛 张新见 程长领 《石油天然气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2期50-55,6,共6页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为一套潜力层系,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根据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K1q)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相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K1q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进而... 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为一套潜力层系,但研究程度相对较低,制约了该区域的勘探进程。根据测、录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中部4区块白垩系清水河组(K1q)层序发育特征及沉积相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K1q可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进而将其分为清水河组一段(K1q1)、二段(K1q2),每个三级层序内又可进一步划分为水进体系域和水退体系域;其中K1q1主要发育辫状河沉积,砂体厚度大,横向分布广,以寻找低幅构造圈闭和岩性超覆体为主要勘探目标;K1q2则主要发育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沉积体系,储层整体不甚发育,主要以寻找三角洲和滩坝砂形成的岩性圈闭为主要勘探目标。在相序上,K1q2的三角洲-滨浅湖沉积体系直接覆盖于K1q1的辫状河沉积之上,这一垂向相序在研究区是合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白垩系 清水河组 层序划分 沉积相 沉积模式
下载PDF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n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Xinjiang, NW China 被引量:4
19
作者 HE Sheng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EI CAS 2009年第1期86-96,共11页
Fluid/rock interac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 Fluid/rock interaction occurs frequent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is related closely to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reservoir sandstones. From petrological, hydrochemical and fluid-inclusion studies of the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in central Junggar Basin and the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ic characteristics of carbonate cements in those sandstone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1) Carbonates are the major cements. Two-stage cementation was commonly developed, with late-stage ferroan carbonate cementation being dominant; several secondary porosity zones were developed vertically in the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and there is a mutually compensatory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bonate contents and the mean porosity; (2) the alkalescent formation-water chemical environments are in favor of carbonate precipitation; (3) there were two phases of thermal fluid activit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late-stage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4) with the overpressure top as the boundary, carbonate cements in the sandstones have slightly negative δ13C and δ18O values, showing such a variation trend that the δ13C and δ18O values near the coal-bearing Jurassic strata are lighter, those in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heavier, and those 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lighter, which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result of kinetic isotope fractionation driven by episodically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5) carbonate cement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decarboxylation of organic acids, and secondary porosity zones resultant from dissolution by organic acids and CO2 derived from Jurassic coal-bearing strata, are the most important reservoir space of hydrocarbon, Studies of the mechanisms of carbonate cementation-diss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res in the deep-seated sandstones near the overpressure top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 in further i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中部 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 生源构成
下载PDF
基于颗粒应力的深层超压预测方法研究: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地区为例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宏伟 刘震 +3 位作者 马昕箬 李红梅 贺洋洋 徐泽阳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4-1086,1130,共14页
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是油气勘探和钻井工程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勘探程度低、探井稀少的地区,压力分布特征的不明确制约油气勘探进展和钻井高效实施,因此,地层压力预测精度有待提高。在地层孔隙静力平衡原理的指导下,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实际... 异常地层压力预测是油气勘探和钻井工程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勘探程度低、探井稀少的地区,压力分布特征的不明确制约油气勘探进展和钻井高效实施,因此,地层压力预测精度有待提高。在地层孔隙静力平衡原理的指导下,以准噶尔盆地腹部实际地质资料和压力测试数据为基础,建立了基于颗粒应力的地层压力预测模型。研究表明,(1)经.典压力预测模型存在缺陷,特察模型并非静力平衡方程,有效应力不是骨架真正承担的力;(2)采用孔隙型介质颗粒应力参数建立了孔隙静力平衡方程,通过研究区深层侏罗系已钻井超压预测对比,发现基于颗粒应力的压力预测方法精度有所提高;(3)压力预测模型仅考虑了内动力因素即沉积增压,超压成因补偿不可忽视。研究区发现准南构造挤压应力向盆地内部传递,形成了规律性分布的超压分量,附加地应力的补偿是提高超压预测精度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腹部 超压预测 静力平衡 颗粒应力 超压成因补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