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垃圾焚烧炉渣的性质及其利用前景 被引量:61
1
作者 何品晶 宋立群 +2 位作者 章骅 石爱娟 张沛君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95-398,共4页
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的性质分析,研究了其物理组成和化学组成、浸出毒性、溶解盐含量及其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结果发现,炉渣由熔渣、陶瓷/砖块碎片、石头、玻璃、铁和有色金属及极少量可燃物组成;以砾状颗粒为主(>... 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垃圾焚烧发电厂炉渣的性质分析,研究了其物理组成和化学组成、浸出毒性、溶解盐含量及其形貌特征和矿物组成.结果发现,炉渣由熔渣、陶瓷/砖块碎片、石头、玻璃、铁和有色金属及极少量可燃物组成;以砾状颗粒为主(>2mm颗粒占60%以上);溶解盐含量≤1%;浸出毒性小;主晶相为SiO2、CaAl2Si2O8、Al2SiO5、CaCO3、CaO和ZnMn2O4.炉渣适合于资源化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焚烧 炉渣 物化性质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受污染疏浚底泥用作植物培植土的环境影响分析 被引量:12
2
作者 邵立明 何品晶 洪祖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1-54,74,共5页
资源化利用是疏浚底泥管理方案的基本选择之一。笔者使用上海市受污染河道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受污染疏浚底泥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培植土利用过程中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 资源化利用是疏浚底泥管理方案的基本选择之一。笔者使用上海市受污染河道疏浚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实验室模拟的方法,分析和评价了受污染疏浚底泥作为城市园林绿化培植土利用过程中对地下水、地表水和土壤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结果表明,中度受污染底泥具有作为绿化用土的基本理化性状,其不利的环境影响主要表现为硝酸盐对地下水的影响及重金属Cd,Hg对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影响。其中,硝酸盐的影响只在底泥应用后的第1个植物生长季中出现;重金属污染影响与底泥重金属总含量和可交换态比例有关。控制底泥单位面积的应用量,是控制其不利环境影响的可靠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底泥 植物培植土 资源化利用 环境影响
下载PDF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 被引量:6
3
作者 秦树林 斯乾佐 +1 位作者 申屠民良 程材 《能源环境保护》 2005年第6期59-60,64,共3页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循环理念组织生产,实现物质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矿井水虽是煤炭开采的副产物,但也是种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各种先进...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先进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求企业按照“资源一产品一废弃物一再生资源”循环理念组织生产,实现物质的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矿井水虽是煤炭开采的副产物,但也是种不可再生的宝贵的水资源,利用各种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使矿井水处理后回用于工业生产,将极大地推动矿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实践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具有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经济 矿井水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里弄街区文教建筑融合背景下的文物建筑修缮保护实践
4
作者 江旖旎 杜海玉 《建筑施工》 2024年第9期1489-1493,共5页
聚焦上海里弄街区文保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有效利用,针对从民居建筑到文教、展示类建筑的功能转变设计难度大,里弄街区类文保建筑的保护手段落后,对功能提升技术措施匮乏等问题,研究里弄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功能提升、结构改造等修缮保护方... 聚焦上海里弄街区文保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有效利用,针对从民居建筑到文教、展示类建筑的功能转变设计难度大,里弄街区类文保建筑的保护手段落后,对功能提升技术措施匮乏等问题,研究里弄街区历史风貌保护、功能提升、结构改造等修缮保护方面的关键技术,探索里弄街区保护更新新模式,以文物建筑的活化利用,助力人民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文物建筑保护与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物建筑保护 里弄街区 有效利用 数智化保护
下载PDF
上海市生活垃圾处置情况及管理对策探讨 被引量:3
5
作者 王震 张志强 《再生资源研究》 2006年第2期27-29,共3页
总结了2000-2004年上海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及管理等情况,分析了目前在上海生活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提高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水平提出了对策措施。
关键词 生活垃圾 资源化利用 减量化 无害化
下载PDF
Evaluating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Methods in the Njala University and Neighboring Mokonde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Sierra Leone 被引量:1
6
作者 Abdulai Barrie Abubakarr Swaray +1 位作者 Mariatu Barrie Joe Beah 《Natural Resources》 2021年第8期257-270,共14页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ural communities in sub</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 <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Rural communities in sub</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Saharan Africa (SSA) are always faced with the challenge of securing safe water for beneficial uses. Most communities lack a centralized water supply system and, thus, each residence utilizes the treatment method that they can afford. This study evaluated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for drinking water in the Njala University and Mokonde communities in southern Sierra Leone. In the perceived natural treatment, residents in the Mokonde community believe that groundwater has been purified by the soil media and, hence, does not require further treatment. In the conventional treatment, the Njala University Water Works use sand filtration and chlorine disinfection to treat water from the Taia River. The third treatment method, first flush diversion, was introduced by Njala University researchers in 2014. We studied the populations of coliform bacteria and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E. coli</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in untreated and treated water samples to determine if each of the treatment methods supported the beneficial use of drinking.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the natural filtration does not remove pathogens in the well water. Even though the first flush and conventional treatments were efficient in reducing microbial populations in the water,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s 100% removal guideline was not achieved most of the time. Therefore, all three treatment methods did not support the beneficial use of drinking. Further treatment was needed to render the water po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ceived Natural Treatment Conventional Treatment First Flush Diversion Total Coliform Fecal Coliform E. coli beneficial use
下载PDF
焦化废水中COD的沉淀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关攀博 蔡静菊 +2 位作者 赵泽达 郑玉馨 郭栋生 《山西科技》 2014年第1期42-44,共3页
高浓度焦化废水经生化处理后COD难以达标并浪费大量资源。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无机絮凝剂PAC和助凝剂PAM对焦化废水原水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PAC+PAM的投加量分别为2.5 g/L和0.025 g/L,搅拌时间8 min,温度25℃,pH值为6时可取得最佳的絮... 高浓度焦化废水经生化处理后COD难以达标并浪费大量资源。采用实验室自制的无机絮凝剂PAC和助凝剂PAM对焦化废水原水进行了预处理。结果表明,PAC+PAM的投加量分别为2.5 g/L和0.025 g/L,搅拌时间8 min,温度25℃,pH值为6时可取得最佳的絮凝效果;对COD的最佳去除率为37.5%。GC-MS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原水经PAC和PAM混凝预处理后主要去除物为苯酚类有机物,可采用碱沉淀法对其进行分离和资源化回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焦化废水 COD沉淀 预处理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美国疏浚物有益利用概述 被引量:2
8
作者 支远哲 赵红萍 +3 位作者 楼飞 季岚 朱治 顾勇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13-121,共9页
从研究与教育、用途与工艺、体制与环保和资金来源等角度,介绍了美国疏浚物有益利用及其管理现状。美国的疏浚和疏浚物管理,不仅在工程层面享有技术指导,还在体制层面遵循相应的规范和享受一定的便利,呈现全面、联系和综合的特色。在“... 从研究与教育、用途与工艺、体制与环保和资金来源等角度,介绍了美国疏浚物有益利用及其管理现状。美国的疏浚和疏浚物管理,不仅在工程层面享有技术指导,还在体制层面遵循相应的规范和享受一定的便利,呈现全面、联系和综合的特色。在“工程顺应自然”倡议指导下,美国的疏浚工程旨在保障和提升通航能力的同时,依托疏浚物有益利用进行生态保护、改善或修复,进而实现环境、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综合效益。可借鉴美国的相关技术、管理与指导理念,结合国内研究进展与相关经验,依托与水工程生态学等生态环保领域的积极合作,完善我国的疏浚与疏浚物管理体系与“工法自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 疏浚物 有益利用 工程顺应自然 美国 工法自然
下载PDF
美国水道港口疏浚物的处理管理与利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德招 吴华林 付桂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6,共6页
为维护发达的水运系统,美国每年从水道港口水域中疏浚2.0亿m3左右的沉积物,由此引发的巨量疏浚物处置问题并不亚于我国。从疏浚物的处理现状出发,总结美国在疏浚物管理机制和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分析疏浚物的有益利用及其工程案... 为维护发达的水运系统,美国每年从水道港口水域中疏浚2.0亿m3左右的沉积物,由此引发的巨量疏浚物处置问题并不亚于我国。从疏浚物的处理现状出发,总结美国在疏浚物管理机制和处理技术等方面的主要进展,分析疏浚物的有益利用及其工程案例。调查表明,美国疏浚物管理体系权责清晰,美国陆军工程兵团(USACE)和环境保护署(USEPA)在疏浚物处置管理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疏浚物多数以栖息地营造、湿地修复、海滩养护、农业和水产养殖等多种方式得到有益利用。我国目前正处在疏浚土有益利用的研究和探索阶段,美国疏浚物处置管理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 水道港口疏浚物 处理管理 有益利用
下载PDF
浅论用益物权形态的完备
10
作者 张峰 《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16-18,共3页
在物权法律制度中 ,用益物权制度居于重要地位。它作为调整人们在对物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有序利用。要重塑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 ,须完备用益物权的具体形态 ,宜将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纳入... 在物权法律制度中 ,用益物权制度居于重要地位。它作为调整人们在对物的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 ,促进了社会资源的有效、有序利用。要重塑我国用益物权的体系 ,须完备用益物权的具体形态 ,宜将使用权、地役权、典权纳入用益物权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益物权 形态 使用权 地役权 典权
下载PDF
Effect of a Newly Developed Pelleted Papermill Biosolids on Crop and Soil
11
作者 Morteza Mozaffari Hannah C. Hays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Chemistry and Environment》 2020年第1期1-12,共12页
The US is one of the leading global producers of paper industry with approximately 24 percent of the share of world paper supply. Despite diversity of the feedstock and production methods, C rich papermill biosolids (... The US is one of the leading global producers of paper industry with approximately 24 percent of the share of world paper supply. Despite diversity of the feedstock and production methods, C rich papermill biosolids (PB) is a major byproduct of paper production process. Landfilling is the predominant method of PB management. Increasing landfill cost and its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consequences have incentivized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fforts to find beneficial uses for PB. This sensible option reduces the overall paper production costs and increases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elletization of PB increases its marketability by reducing transportation costs. This greenhou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and effects of a recently developed pelletized papermill biosolids (PPB) on bell pepper (Capsicum annuum L.) and soil. Urea and PPB were each applied at four total N rates equivalent to 45, 90, 135, and 180 kg N ha﹣1 and an additional control treatments of 0 N was included. The total C and N concentration in this PPB were 379 and 14 g·kg﹣1 respectively and its C:N ratio was 27.2. Nitroge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P ≤ 0.0839) influenced pepper height, dry biomass, N concentration, and N uptake. Plant height ranged from 31.2 to 44.4 cm;135 kg·ha﹣1 urea-N and PPB-N produced the tallest and shortest plants respectively. Dry biomass of the pepper that did not receive any N, those treated with urea-N or PPB-N were 5.3, 5.7 - 7.5, and 5.9 - 6.5 g·plant﹣1 respectivel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control treatment (0 N) was 36.4 g·kg﹣1 and that of pepper treated with any N ranged from 32.0 - 40.7 g·kg﹣1. There was an inverse numerical, albeit not alway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PB rate and plant N concentration. Generally, pepper treated with urea removed significantly more N from soil than control or PPB treated pepper. Nitrogen uptake by plants that did not receive any N and those amended with urea or PPB were 194, 229 - 270, and 155 -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leted Papermill BIOSOLIDS PEPPER Nitrogen UREA beneficial use
下载PDF
Corn and Soil Response to a Recently Developed Pelletized Papermill Biosolids
12
作者 Morteza Mozaffari Hannah C. Hays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19年第12期1581-1591,共11页
Beneficial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byproducts such as papermill biosolids (PB)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reduce the overall production cost and increas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elletization of a byprod... Beneficial utilization of industrial byproducts such as papermill biosolids (PB)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reduce the overall production cost and increase environmental sustainability. Pelletization of a byproduct enhances its marketability by improving the transportation and application. This greenhouse study was conducted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perties and effects of, a recently developed pelletized papermill biosolids (PPB), on corn (Zea mays L.) and soil. Urea and PPB were each applied at four total N rates equivalent to 45, 90, 135, and 180 kg&#8901;ha&#8722;1 and an additional control treatments of 0 was also included. The PPB contained 379 and 14 g&#8901;kg&#8722;1 total N and C and its C:N ratio was 27. Nitroge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P &#8901;plant&#8722;1 where application of 180 kg&#8901;ha&#8722;1 of PPB-N produced the smallest plant biomass. Numerically the dry biomass of corn that did not receive any N, corn fertilized with any PPB, and corn fertilized with any urea was 38.3, 26.9 - 41.1 and 38.1 - 40.92 g&#8901;plant&#8722;1 respectively.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corn plants ranged 6.2 - 11.5 g&#8901;kg&#8722;1. Nitrogen concentration in corn that did not receive any urea or corn that received urea was 8.7 - 11.5 g&#8901;kg&#8722;1 and was significantly more than corn treated with any PPB. Total N uptake (removed from soil) by the corn plant was 166 - 455 mg&#8901;plant&#8722;1. Total N uptake by corn that did not receive any N, corn fertilized with any PPB, and corn fertilized with any urea were 327, 166 - 278, and 379 - 455 mg&#8901;plant&#8722;1 respectively. The data suggest that the high C/N ratio (27.2) of PPB resulted in immobilization of PPB-N. Thus the next step will be to research the optimal rates of inorganic N that should be incorporated into this PPB to reduce its C:N to make it an effective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N fertilizer. Nitrogen treatment significantly (P g&#8901;kg&#8722;1. The SOM of the treatments fertilized with 90 and 180 kg&#8901;ha&#87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lleted Papermill BIOSOLIDS CORN NITROGEN UREA beneficial use
下载PDF
废旧轮胎橡胶在膨胀土中的应用研究
13
作者 张峰 《中国轮胎资源综合利用》 2018年第2期42-48,共7页
目前,美国每年处理大约3.5亿条废轮胎。尽管约有80%的废轮胎能够被回收利用,但估计仍有约3700万条废轮胎需要在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废轮胎橡胶已被用于几种应用中:如高速公路回填、路基和堤防;作为排水、绿化和吸附材料;以及用于能源... 目前,美国每年处理大约3.5亿条废轮胎。尽管约有80%的废轮胎能够被回收利用,但估计仍有约3700万条废轮胎需要在垃圾填埋场进行处理。废轮胎橡胶已被用于几种应用中:如高速公路回填、路基和堤防;作为排水、绿化和吸附材料;以及用于能源生产的替代方法。虽然废轮胎橡胶已被用于改变粗粒土的机械性能,但只有有限数量的研究解决了细粒土的稳定问题用橡胶。这些研究都没有测试橡胶与高膨胀粘土的混合物,例如在科罗拉多州和美国其他西部各州广泛遇到的粘土。在这项研究中,评估了添加废轮胎橡胶的小颗粒对来自科罗拉多州的膨胀土壤的膨胀潜力的影响。测定了橡胶、膨胀土和膨胀土-橡胶(ESR)混合物的指标特性和压实参数。进行一维膨胀固结试验以评估使用废轮胎橡胶小颗粒作为机械添加剂来减轻膨胀土的膨胀潜力的可行性。虽然ESR混合物比未经处理的土壤更具可压缩性,但膨胀土中添加橡胶会显着降低溶胀百分比和溶胀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轮胎橡胶 膨胀土 膨胀潜力 膨胀压力 膨胀 膨胀固结试验 回收利用 有益使用 土壤稳定
原文传递
论排污权的法律属性 被引量:26
14
作者 何延军 李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3期77-80,共4页
 排污权是环境权这一"属权利"下的"种权利",环境权是一种丰富的人权,包括很多权利,排污权就是建立在环境权基础上的子权利或种权利;排污权具有产权性,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排污权具有法定性和权利义务统一性,各...  排污权是环境权这一"属权利"下的"种权利",环境权是一种丰富的人权,包括很多权利,排污权就是建立在环境权基础上的子权利或种权利;排污权具有产权性,属于物权中的用益物权;排污权具有法定性和权利义务统一性,各国法律都允许企业在法定限量内排放污染物,将排污权用许可证的方式确立下来,从而使其由"应有权利"转化为"实有权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污权 环境权 用益物权 实有权利
下载PDF
创新设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发展的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 被引量:11
15
作者 周海 季岚 应铭 《水运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46-53,共8页
介绍了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工程创新的治理理念、设计方案、施工技术和科学的动态管理方法,同时还介绍了该工程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及促进低碳发展方面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 长江口 航道治理 水工结构 施工技术 动态管理 疏浚土有益利用
下载PDF
综合利用水库兴利调度的二次优化法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双银 刘俊民 《水力发电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6,共6页
建立了综合利用水库调度期内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的一次优化模型,并将一次优化的水库放水过程作为来水过程,以总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水库二次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增量动态规划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在陕西省石头河水库中的应用,多种... 建立了综合利用水库调度期内总缺水量最小为目标的一次优化模型,并将一次优化的水库放水过程作为来水过程,以总发电量最大为目标建立了水库二次优化调度模型。采用增量动态规划法对模型进行求解。通过在陕西省石头河水库中的应用,多种方式和方案的兴利优化调度结果表明,二次优化结果比用传统的模拟调度更为合理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利调度 二次优化 综合利用水库 增量动态规划 石头河水库
下载PDF
长江上海段疏浚土有益利用的框架性建议 被引量:7
17
作者 赵德招 杨奕健 《水利水运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82-88,共7页
疏浚土是水利水运工程衍生的一种宝贵资源。在长江上海段,针对上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口砂土资源日趋紧缺、海洋倾倒区逐渐受控等新形势,开展港口航道疏浚土的有益利用是涉水部门的共同期望。依据工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海段疏... 疏浚土是水利水运工程衍生的一种宝贵资源。在长江上海段,针对上游来沙量持续减少、河口砂土资源日趋紧缺、海洋倾倒区逐渐受控等新形势,开展港口航道疏浚土的有益利用是涉水部门的共同期望。依据工程现场调查资料,分析了长江上海段疏浚土有益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疏浚土有益利用的框架性建议。研究分析表明,近10年来,长江上海段疏浚土有益利用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用于吹填造地的长江口深水航道疏浚土数量较为可观。但存在疏浚土利用方式单一、利用率总体偏低、相关体制机制尚未完善等诸多现实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长江上海段疏浚土的有益利用水平,提出框架性建议如下:加紧疏浚土有益利用关键技术研发,加快转变疏浚土资源化利用方式,以及加大疏浚土有益利用体制机制创新力度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疏浚土 有益利用 长江上海段 框架性建议
下载PDF
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兴利调度建模及求解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睿 张利升 +1 位作者 覃晖 周建中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39-42,共4页
鉴于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运行是一类多目标、高维数、多约束的复杂优化问题,以流域梯级总发电量最大和最小下泄流量最大为目标,建立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兴利调度模型。同时,结合Pareto优化理论的数学描述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求... 鉴于流域梯级水电站联合运行是一类多目标、高维数、多约束的复杂优化问题,以流域梯级总发电量最大和最小下泄流量最大为目标,建立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兴利调度模型。同时,结合Pareto优化理论的数学描述方法,提出了适用于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的双种群多目标粒子群算法(DPPSO),通过构建外部精英种群及其更新维护模式,为原始种群进化提供了精英向导。在金沙江下游梯级水电站多目标兴利调度中的应用表明,所提方法可均衡优化发电、通航两个目标,且求解精度高、非劣解集分布性好,为求解复杂梯级水电站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群 兴利调度 多目标进化算法 精英向导
下载PDF
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兴利调度分析 被引量:4
19
作者 乔秋文 蔡新玲 廖春梅 《中国防汛抗旱》 2019年第6期5-8,共4页
根据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特点和多年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工作实践,结合不同时期综合用水特点,从发电、防洪、防凌、灌溉期调度4个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成效,提出了提高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的建议,... 根据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特点和多年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水库调度工作实践,结合不同时期综合用水特点,从发电、防洪、防凌、灌溉期调度4个方面分析了黄河上游梯级水库联合调度成效,提出了提高黄河上游梯级水电站水库综合利用效益的建议,期望对各类梯级水电站运行具有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梯级水电站 兴利调度 联合调度 黄河上游
下载PDF
兴利调节计算的计算机自动化实现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淼 刘埔 +1 位作者 黄鑫磊 张凯 《水利信息化》 2010年第3期55-57,共3页
以XMicrosoft Visual Basic6.0为平台,结合Excel的强大报表功能,通过VB与Excel相互间数据的交互,将VB与Office结合,用户按照规定格式输入数据,利用开发的VB程序载入数据,计算得到待求参数,实现了兴利调节计算过程中的自动化。
关键词 径流计算 兴利调节 VISUAL BA sic 6.0 计算机自动化 Excel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