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怀旧的审美蕴涵 被引量:12
1
作者 周强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3期110-112,共3页
怀旧是一种想象化的时光追忆,一种情感化的生命体验,一种诗意化的生存艺术。在回忆的审美心理基础之上,怀旧的审美本质表现为怀旧者对过去的生活事实和情感经历,在心灵当中的审美再造和艺术重构。怀旧的审美心理指向是感伤之美和彼岸之美。
关键词 怀旧 回忆 艺术重构 感伤之关 彼岸之关
下载PDF
悲剧在人性美中升华——论《手铐上的蓝花花》中的悲柔之美
2
作者 徐祖明 《肇庆学院学报》 2008年第4期6-11,共6页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展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 《手铐上的蓝花花》通过追叙和顺叙两条线索交互迭进的艺术形式,描写了女主人公阎小样被判为死缓罪犯的缘由和被押往西安省城监狱途中展现出的人性之大德大愿、大善大美;通过多层铺垫手法扩展了悲剧的题材范围和内含底蕴,凸现了人物性格的悲中之美和美中之悲,形成一种独特的悲柔之美的美学风格,丰富了悲剧美学的审美视域,使悲剧在人性美中得以深化与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追叙和顺叙 多层铺垫 人性美 大善大美 悲柔之美
下载PDF
论爱伦·坡创作中的死亡之美 被引量:1
3
作者 姜水娥 《怀化学院学报》 2008年第3期69-70,共2页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 美国19世纪作家爱伦.坡的作品常以死亡为主题。他笔下的死亡充满了悲伤之美、恐怖之美和浪漫之美,他认为死亡之美才是极致之美。他如此钟情于死亡之美,有这么深的死亡情结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对死亡的描写也体现了他在失意的人生中对美的渴望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死亡 悲伤之美 恐怖之美 浪漫之美 死亡情结
下载PDF
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 被引量:2
4
作者 辛子昱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第6期36-39,共4页
由于缺少跨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解析研究,因此,提出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首先,阐明了跨文化视角的语言艺术解析原则和意义,对日本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进行解析,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艺术特征;再对日语... 由于缺少跨文化视角下的日语语言文学的艺术解析研究,因此,提出跨文化视角下日语语言文学中的语言艺术解析。首先,阐明了跨文化视角的语言艺术解析原则和意义,对日本语言文学中的物哀之美进行解析,分析了其形成原因和艺术特征;再对日语语言文学中的幽玄艺术特征以及该特征对日语语言文学审美的影响进行研究,而后分析了形成物哀和幽玄艺术特征的自然之趣的艺术演化和呈现;最后,对近代日语语言文学里存在的家园特征进行分析,揭示其艺术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视角 语言艺术 日语文学 物哀之美 家园意识
下载PDF
“风骚精神”中“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探析
5
作者 邹陈舒怡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92-96,共5页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表现哀情,《离骚》继承了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倾向,并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中一种确定的思想主题,即士大夫思君忧时,虽百般罹怨,仍“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风骚精神”,其内涵包括怨刺传统以及生命自觉的忧... 《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多表现哀情,《离骚》继承了这种情感表达上的倾向,并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成为后世文学中一种确定的思想主题,即士大夫思君忧时,虽百般罹怨,仍“九死而不悔”,这就是“风骚精神”,其内涵包括怨刺传统以及生命自觉的忧患意识。这些精神内涵决定了“以悲为美”的美学特色,在艺术表达上回环起伏、绝无直露,起着消减哀感的作用。“风骚精神”与“以悲为美”的审美倾向,二者的关系是相互成就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离骚》 “以悲为美” 忧患意识
下载PDF
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看薛涛诗词英译本中哀愁美的传递
6
作者 于洪波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99-103,共5页
奈达提出的"读者反应论"以读者的心理反应为重点,认为一个译品不是以译者本人的主观愿望或主观意志为标准,而是必须以读者的客观反应来衡量。要达到让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反应基本对等,原作信息的完全传递是必要的。哀... 奈达提出的"读者反应论"以读者的心理反应为重点,认为一个译品不是以译者本人的主观愿望或主观意志为标准,而是必须以读者的客观反应来衡量。要达到让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反应基本对等,原作信息的完全传递是必要的。哀愁美作为中国唐代女诗人薛涛诗词中的美学信息是需要并且完全能够在译作中传递和再现的。不同的接受者在阅读过程中反应基本对等也是可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者反应论 薛涛诗词 哀愁美 传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