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5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物种分布的区域分异 被引量:16
1
作者 周立志 马勇 叶晓堤 《动物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3-194,共12页
搜集整理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地理分布数据 ,通过生境分析 ,确定啮齿动物分布区。基于GIS技术 ,以面积约为 6 470km2 的 76 6个栅格收集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的二元分布数据 ,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 ,依据欧氏距离平方值 ,将地理... 搜集整理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地理分布数据 ,通过生境分析 ,确定啮齿动物分布区。基于GIS技术 ,以面积约为 6 470km2 的 76 6个栅格收集我国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的二元分布数据 ,采用多元分析的分层聚类方法 ,依据欧氏距离平方值 ,将地理分布单元划分为若干个组。结果表明 ,当欧氏距离平方值分别为 11 379、17 0 6 8、 2 2 75 8和 2 8 44 7时 ,76 6个地理分布单元依次可分为 30、 9、 5和 3个组。分布单元组的物种组成比较和生态型分析表明 :①在我国干旱地区的海拔较低地带 ,景观自东向西由草原、荒漠草原过渡到荒漠 ,地理分布单元组亦呈现相应的分布格局 ,喜湿的物种逐渐减少 ,耐旱的种类增加 ;②青藏高原、帕米尔高原寒漠与蒙新温性和暖温性荒漠啮齿动物物种数和组成相近 ,物种多样性低 ;③阿尔泰山地及南麓平原啮齿动物组成较为特殊 ,寒湿啮齿动物成份最高 ;④东祁连山地及其北麓以及伊犁谷地、额敏谷地、伊犁天山、准噶尔界山及东麓山前平原的啮齿动物成份较为复杂 ,物种多样性较高。我国干旱地区东部啮齿动物的物种密度和多样性高于西部 ,但在东部草原和西部荒漠之间的过渡区物种密度较高 ,表现出物种生态地理分布的边缘效应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中国 干旱地区 GIS 物种分布 区域分异 栅格单元
下载PDF
全球变化中的中国干旱区——响应与趋势 被引量:14
2
作者 杨维西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24-130,共7页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干旱区气候出现明显转折:伴随升温趋势明显,降水较大幅度增加,风力和蒸发力持续减弱,干燥指数有所减低;受其影响,许多河流流量增加、湖泊水位升高,植被逐渐恢复,荒漠化持续扩展趋势初步遏制。20世纪中后期,干...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干旱区气候出现明显转折:伴随升温趋势明显,降水较大幅度增加,风力和蒸发力持续减弱,干燥指数有所减低;受其影响,许多河流流量增加、湖泊水位升高,植被逐渐恢复,荒漠化持续扩展趋势初步遏制。20世纪中后期,干旱区的许多内陆河流流量不断减少甚至断流、下游绿洲衰退,其主要原因并非气候变化,而是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尽管干旱区降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但降水的基数原本很小,增加后的降水绝对数量仍然很低,因此,干旱区缺水少雨的基本状况没有改变,干旱-荒漠的景观格局没有改变,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也没有根本性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区 全球变化 响应
下载PDF
中国干旱地区内陆河流域水资源利用与保护 被引量:5
3
作者 曲玮 牛叔文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5-602,共8页
水是干旱地区最为宝贵、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是绿洲生命、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为了维护绿洲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严格保护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 水是干旱地区最为宝贵、无法替代和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是绿洲生命、生存和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为了维护绿洲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现有水资源的质和量进行严格保护及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干旱区内陆河流域自然地理条件和水资源形成、分布、转化的特点,可以把其分为径流形成区和径流散失区两大部分:前者分布在山区,其中高山冰雪和中山森林带对水源稳定和调节具有重要意义,应重点保护;后者分布在山前平原地区,是水资源强烈开发利用区和人类活动区,极易造成水资源污染和地下水资源的破坏,因而控制水量消耗、防止水体污染及合理开发地下水应是本区的重点.国家、地方相关部门和研究单位尽快研究、制定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明确"水权"、"生存权"和"发展权"之间利益关系,给予生态脆弱地区更多的生存、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制定严格的区域水资源保护法律法规,以利各项保护措施有法可依,从根本上避免生态脆弱区为发展经济而破坏生态环境的悲剧反复上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干旱地区 内陆河流域 水资源 利用与保护
下载PDF
西北旱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洪资源量分析 被引量:11
4
作者 赵逸超 王正中 +1 位作者 刘铨鸿 王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2,共5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关城市水文学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西北旱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雨洪资源计算问题,通过Google Earth提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五省主要城市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利用S...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关城市水文学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西北旱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雨洪资源计算问题,通过Google Earth提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五省主要城市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利用SWMM建立模型,最终通过模拟得到各地市汛期雨洪资源量,从宏观上探讨西北旱区主要城市雨洪资源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西北旱区主要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西北旱区 雨洪资源 SWMM 汛期雨洪资源量
下载PDF
敦煌月牙泉地区人工回灌下的地下水动态模拟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畅 成建梅 +1 位作者 苏春利 杨俊仓 《水资源保护》 CAS 2013年第2期22-27,75,共7页
在研究敦煌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FEFLOW软件建立月牙泉地区浅层地下水三维不稳定流数值模型,重点分析人工回灌场(A场、C场)对月牙泉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探讨影响月牙泉湖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预测最佳人工回灌方式。结果表明... 在研究敦煌盆地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应用FEFLOW软件建立月牙泉地区浅层地下水三维不稳定流数值模型,重点分析人工回灌场(A场、C场)对月牙泉地区地下水系统的影响,探讨影响月牙泉湖水位动态的主要因素,预测最佳人工回灌方式。结果表明:区内水位的抬升和波动主要由渠系渗漏和C场注水引起;人工回灌并未宏观改变模拟区原有地下水渗流场补径排条件,只是局部促进或阻碍地下水径流;A场以回灌量2500 m3/d为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 数值模拟 人工回灌 月牙泉 敦煌市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土壤湿度农业干旱指数的改进及其适用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吕天 刘珺 +1 位作者 李子璇 王曼琦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116-123,共8页
准确监测农业干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针对土壤湿度农业干旱指数(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drought index,SMADI)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情监测不准确的问题,对SMADI进行了改进,同时修正了改进后的土壤湿度农业干旱指数(modified soil... 准确监测农业干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针对土壤湿度农业干旱指数(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drought index,SMADI)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旱情监测不准确的问题,对SMADI进行了改进,同时修正了改进后的土壤湿度农业干旱指数(modified soil moisture agricultural drought index,SMADI_(M))的干旱等级划分标准,并从全区与局部尺度、时间和空间尺度、以及对干旱响应的时效性三方面对SMADI_(M)的可靠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SMADI_(M)改进了SMADI在低植被覆盖区存在的旱情高估的问题,弥补了SMADI的不足,可用于任意植被覆盖区的旱情监测;SMADI_(M)能够准确捕捉不同时间尺度(年、季、月)和空间尺度(全局、局部)的旱情信息,有效提高了农业干旱监测精度;与植被条件指数(vegetation condition index,VCI)和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SPEI)相比,SMADI_(M)对农业干旱的捕捉更加敏感,对干旱的响应度比VCI和SPEI提前了30~60 d。研究成果为准确监测全域农业干旱提供了一种可靠的方法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湿度 干旱 SMADIM 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 敏感性 准确度 适用性
下载PDF
西部干旱区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发展现状 被引量:3
7
作者 高峰 孟宪学 +3 位作者 张雨 李宁 王艳娜 王琛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032-1037,共6页
阐述了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的功能,界定了西部干旱区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的内涵,通过对西部干旱区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的学科领域分布、野外监(观)测和基础数据积累情况、观测人员结构、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科研立项、研究... 阐述了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的功能,界定了西部干旱区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的内涵,通过对西部干旱区农业野外科学观测试验台站的学科领域分布、野外监(观)测和基础数据积累情况、观测人员结构、基础设施与条件平台、科研立项、研究成果以及人才培养等5方面的调查分析,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干旱区 农业野外台站 现状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土遗址的主要病害及成因 被引量:111
8
作者 赵海英 李最雄 +2 位作者 韩文峰 王旭东 谌文武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z2期2875-2880,共6页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发现,遗存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古代土遗址存在的主要病害形式是墙基凹进、墙面呈蜂窝状或片状剥离、墙体开裂坍塌等。这些病害的形成是风蚀、雨蚀和易溶盐反复的溶解结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 通过大量的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测试研究发现,遗存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古代土遗址存在的主要病害形式是墙基凹进、墙面呈蜂窝状或片状剥离、墙体开裂坍塌等。这些病害的形成是风蚀、雨蚀和易溶盐反复的溶解结晶等综合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这一地区的土遗址保护提供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科 西北干旱区 土遗址 病害 成因
下载PDF
近50a西北干旱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54
9
作者 任朝霞 杨达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48-53,共6页
本文选取了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1951-2000年逐日气温和逐日降水量资料。用趋势法和百分位阈值法分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年最低温度、年最高温度和极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各分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 本文选取了西北干旱区21个代表站点1951-2000年逐日气温和逐日降水量资料。用趋势法和百分位阈值法分析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极端年最低温度、年最高温度和极端降水量变化特征及其各分区极端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近50a西北干旱区气温呈上升趋势(0.22℃/10a),1986年后气温明显升高,柴达木盆地和北疆升温较大。近50a西北干旱区年降水量变化和趋势分布,降水变化有增加的趋势(3.2mm/10a),其中北疆降水增加最多。(2)西北干旱区近40a年极端最低温度的天数有减少趋势,平均最低温度天数的减少率为7-8天/40a。而极端年最高温度的天数略有增加趋势,平均增加率为0.5天/40a左右。年最高温度略有减少趋势,平均变率为-0.5℃/40a,年最低温度也有增加趋势,平均变率为1.0℃/40a。西北干旱区近40a极端降水的天数增加了2天/40a。(3)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农业既有有利影响,又有不利影响,降水量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减少对农业有有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趋势 西北干旱区 农业影响
下载PDF
1961-2010年西北干旱区极端降水指数的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42
10
作者 王少平 姜逢清 +1 位作者 吴小波 胡汝骥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18-326,共9页
结合绝对阈值和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极端降水事件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检测出常用降水指数无法检测到的降水量稀少地区尤其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同时也能过滤掉其检测到的降水量丰富地区的虚假极端... 结合绝对阈值和百分位法定义极端降水事件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更灵敏的检测极端降水事件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检测出常用降水指数无法检测到的降水量稀少地区尤其干旱区的极端降水事件,同时也能过滤掉其检测到的降水量丰富地区的虚假极端降水事件.此方法首次被应用于统计1961年1月至2010年2月西北干旱区72个气象站点的年和季节的极端降水指数(大降水和强降水指数),并分析了极端降水指数的时间变化趋势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西北干旱区春(3-5月)、秋(9-11月)、冬(12月至次年2月)三季极端降水指数无显著(P>0.05)变化趋势,夏季(6-8月)大降水的频率和降水量以及大降水降水量占总降水量的比重都显著增加;新疆地区极端降水指数为增加趋势的区域基本都分布在海拔较高(约海拔1 000 m以上)的地区;西北干旱区东部极端降水指数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有明显的季节差异,表现为夏、秋季大部分地区为增加趋势,冬、春季大部分地区为减小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极端降水指数 时空分析
下载PDF
敦煌夏末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 被引量:33
11
作者 韦志刚 陈文 黄荣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905-913,共9页
本文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NWC-ALIEX)2008年8月11~18日的探空试验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敦煌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大约在距地15000m高度左右,为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水汽... 本文利用西北干旱区陆-气相互作用野外观测试验(NWC-ALIEX)2008年8月11~18日的探空试验资料,分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敦煌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和边界层高度特征。结果表明,对流层顶大约在距地15000m高度左右,为第二(副热带)对流层顶;水汽主要集中在距地6500m以下对流层,0℃层在距地3000~4000m高度波动,逆湿层高度在0℃层左右摆动;在距地5000m以上的对流层基本被西北风或偏西风统治,在距地9000~13000m左右的对流层高层,存在一个风速为25~50m/s的西北风或偏西风极大值;敦煌夏末存在特厚边界层,对流边界层高度可达4200m,稳定边界层高度可达13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垂直结构 边界层高度 敦煌 中国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被引量:24
12
作者 周立志 马勇 《生物多样性》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4-48,T001-T003,共8页
在系统整理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的分布资料 ,获得物种分布范围的基础上 ,应用GIS软件 ,基于等面积栅格系统 ,研究啮齿动物的等级多样性 ,探讨啮齿动物物种的区域分化特征。结果表明 ,祁连山地和北塔山、伊犁天山、阿拉套山和阿尔... 在系统整理我国西部干旱地区啮齿动物的分布资料 ,获得物种分布范围的基础上 ,应用GIS软件 ,基于等面积栅格系统 ,研究啮齿动物的等级多样性 ,探讨啮齿动物物种的区域分化特征。结果表明 ,祁连山地和北塔山、伊犁天山、阿拉套山和阿尔泰山地 ,以及贺兰山地等处的啮齿动物的属数最高 ;塔里木盆地中心和藏北高原的属数最低。阿尔泰山南麓、伊犁天山和东祁连山地的啮齿动物科数最多 ;塔里木盆地中心和藏北高原的科数较少。在青藏高原的周边 ,寒漠与温性荒漠、荒漠与山地、高原与盆地、荒漠与草原、山地与草原等景观的交界处 ,多样性指数较高。蒙新荒漠区的啮齿动物的属科数比相对较高 ,青藏高原的属科数比值较低 ,但青藏高原的种属数比值相对较高 ,而且G F指数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啮齿动物 生物多样性 分布格局 GIS 中国西部 干旱地区
下载PDF
我国西北干旱区区域性沙尘暴特征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17
13
作者 冯建英 陈旭辉 +2 位作者 陆登荣 郭慧 徐建芬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82-587,共6页
利用1954—2001年131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54—2001年,中国西北地区共出现了1974次区域沙尘暴天... 利用1954—2001年131个国家基本基准气象站的逐日观测资料,运用小波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中国西北地区区域性沙尘暴天气过程特征及变化趋势,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954—2001年,中国西北地区共出现了1974次区域沙尘暴天气过程,平均每年42次,共出现了247次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平均每年5次。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地理分布比较一致,有两个高发区:一个位于南疆盆地;另一个位于西北地区东部。沙尘暴天气过程主要发生在3~7月,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集中发生在3~5月。近48a来区域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都呈波动下降趋势,且强沙尘暴天气过程比沙尘暴天气过程下降趋势更为剧烈。1956—1987年是沙尘暴和强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多发时期,1988年后无论沙尘暴或强沙尘暴天气过程均大幅减少。2月的北极涛动指数对当年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发生多少具有预报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尘暴 大风 卫星 地形 西北地区
下载PDF
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比较研究 被引量:14
14
作者 徐厚琴 方一平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426-430,共5页
从生态经济位理论出发,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位概念及度量方法,并根据生态经济位计算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子三个层面归结了30个指标,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测算了2002年、2003年西部干旱区6个省会城市的生态经济位,得出2002年... 从生态经济位理论出发,提出了城市生态经济位概念及度量方法,并根据生态经济位计算模型,从社会、经济和环境因子三个层面归结了30个指标,建立了定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此测算了2002年、2003年西部干旱区6个省会城市的生态经济位,得出2002年和2003年在西部干旱区省会城市中,乌鲁木齐的生态经济位最大,西宁的生态经济位最小的结论。文章最后分析、解释了西部干旱区6省会城市生态经济位动态变化及其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干旱区 生态位 城市生态经济位
下载PDF
定量评估我国西北干旱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植被指数的影响 被引量:11
15
作者 姜雨青 李宝富 +2 位作者 宋美帅 焦建飞 刘纹青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6-624,共9页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波动对干旱区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1982-201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LUCC对N... 在全球变化的背景下,定量区分人类活动和气候波动对干旱区植被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多种统计学方法,分析了我国西北干旱区1990-2010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和1982-201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定量评估了LUCC对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2010年,西北干旱区耕地增加量最多,高达13 476 km2,其次是林地和水域,各地类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草地(12 590 km2)和未利用地(6 025 km2)。各土地类型变化速度快慢依次为:耕地>建设用地>水域>林地>草地>未利用地。2000-201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0.79)明显高于1990-2000年(0.23),表明近年来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显著增强。1982-2010年,西北干旱区NDVI呈增加态势,但近年来(2002-2010年)NDVI略有下降。其中,1990-2000年,LUCC对西北干旱区NDVI总变化的贡献率较低,仅为2.9%;而1990-2010,LUCC的贡献率为26.7%,表明气候变化对植被指数变化的贡献率高达7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变化 植被指数 生态效应 西北干旱区
下载PDF
塔里木河流域产水量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6
作者 孙琪 徐长春 +1 位作者 任正良 楚智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14-122,共9页
【目的】研究区域产水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的调配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2000―2015年和田河流域、开都-孔雀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分布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空间上... 【目的】研究区域产水量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为区域水资源的调配与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利用InVEST模型模拟了2000―2015年和田河流域、开都-孔雀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分布并对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空间上,各流域多年平均产水量均集中分布在流域上游地区,平均产水量多在30 mm以上。2000―2015年和田河流域和开都-孔雀河流域产水量以下降趋势为主,而叶尔羌河流域则相反。降水对流域产水功能起着关键作用,和田河流域、开都-孔雀河流域和叶尔羌河流域产水量与降水呈显著相关性的面积占比较大,分别为73.99%、88.49%和71.11%。气温和降水是影响各流域产水量空间分布的主导因素,其q值都在0.4380以上;各流域两两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都存在着非线性增强;和田河流域人口密度与GDP、开都-孔雀河流域相对湿度与太阳辐射和风速、叶尔羌河流域GDP、人口密度与相对湿度之间差异显著。【结论】西北干旱区内陆河典型流域产水量主要受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产水量 时空分布 气候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下载PDF
砂土混合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特性及其因子分析 被引量:9
17
作者 贾振江 刘学智 +4 位作者 徐天渊 李王成 刘巧玲 陈继虹 马波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27-236,共10页
为明确不同砂土混合物覆盖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基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及微型蒸渗仪田间试验,深入探析了6种砂土混合覆盖模式(1.0,0.8,0.6,0.4,0.2,0,分别为M1~M6)下的土壤蒸发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能... 为明确不同砂土混合物覆盖对土壤蒸发过程的影响,基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及微型蒸渗仪田间试验,深入探析了6种砂土混合覆盖模式(1.0,0.8,0.6,0.4,0.2,0,分别为M1~M6)下的土壤蒸发动态变化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蒸发分阶段理论能够真实刻画砂土混合覆盖下的土壤水分蒸发状况,其累计蒸发量可用砂土混合比与蒸发时间进行定量表征。当砂土混合比≥0.8时,土壤蒸发过程仅存在2个明显阶段,抑蒸效果显著;当砂土混合比<0.5时,M3~M6处理的土壤蒸发稳定高峰期明显,且集中于前2.53~2.66天,水分主要散失历时则分别较M1增加6.49,6.49,6.49,7.09天;而当砂土混合比介于0.5~0.8时,覆盖层易诱发且能够更早地形成结构致密的覆盖干层,整体保墒效果反而凸显。受土壤蒸发阶段特性及覆盖模式的影响,蒸发第1阶段主要受下垫面净辐射通量供应的限制;而在蒸发第2,3阶段,砂层结构的作用凸显,土壤水力特性调控效应逐渐占优。总之,砂层结构恶化将加快土壤失水过程,增加农田水分的无效损失,当砂土混合比<0.5时,其抑蒸保墒功效将逐渐丧失,这对西北旱区砂田退化机理的揭示及压砂地可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土混合覆盖 微型蒸渗仪 蒸发模拟 影响因子 西北旱区
下载PDF
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协调发展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凯 余国新 齐子漫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8-115,共8页
为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西北干旱区所辖省份2004—2018年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系统(EES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 为探讨我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协调发展关系,基于西北干旱区所辖省份2004—2018年数据构建农业"生态—经济—服务"系统(EES系统)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对EES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西北干旱区15年间EES系统整体水平不断上升,农业经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水平显著上升,农业生态环境水平上升幅度较小,波动大;系统耦合度水平较高,协调程度由过渡发展跨入协调发展;系统协调发展类型由生态优先型转变为生态滞后型。针对以上结论,提出通过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补齐生态短板,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措施等相关建议来保障三者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干旱区 农业生态环境 农业经济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 协调发展
下载PDF
关于中国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与调控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2
19
作者 潘晓玲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CSCD 2000年第3期57-60,共4页
研究和改善西部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对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绿洲生态安全机制、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及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等重大科学问题 ... 研究和改善西部干旱区的生态环境 ,对国家加快开发西部地区重大战略决策的实施、维护社会稳定和领土完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围绕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绿洲生态安全机制、生态环境退化机理及生态系统调控与管理等重大科学问题 ,在时间序列上 :探讨万年尺度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 ,定量研究自然作用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在空间结构上 :从生态系统、景观、区域尺度上分别探讨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山地、绿洲、荒漠生态系统间的耦合机理、生态系统区域分异规律 ;在时空耦合界面上 :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质量 ,分析生态环境演变趋势 ,研究西部开发面临的若干重大生态环境问题。通过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 ,确定西部干旱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容量和安全阈值、生态需水量 ,提出西部干旱区开发的适宜规模、生态恢复与重建的技术途径、主要生态环境灾害的防治对策 ,编绘西部干旱区生态区划图 ,建立生态环境演变预测模型、生态环境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最终创建干旱区生态环境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 ,发展和完善干旱生态学、绿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演变 调控 中国西部 干旱区
下载PDF
中国西北旱区砂田表层土壤养分效应对连作响应的整合分析
20
作者 贾振江 吴洋洋 +3 位作者 李王成 姚晓翠 马东祥 陈继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6597-6608,共12页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 为明确砂田表层土壤养分对连作的响应规律,深入揭示砂田性能逐年退化机理,文章基于国内外已发表的16篇相关文献的586组有效数据,借助Meta-analysis方法进行整合定量研究,定量分析覆砂1—3年农田与其他连作年限砂田(4—6年、7—9年、10—12年、13—15年、16—20年)在表层土壤水分状况(SWC)、养分特性(有机质SOM、全氮TN、全磷TP、全钾TK、碱解氮AN、速效磷AP、速效钾AK、全盐TSS)和酸碱环境(pH)方面的差异效应,系统阐释砂田表层土壤养分特性逐年变异的发生路径及驱动因素,进而综合评估其肥力水平。结果表明:伴随种植年限的增加,砂田表层土壤水分储量和养分强度整体呈现下降态势(P<0.05),4—20年的土壤SWC、SOM、TN、TP、TK、AN、AP、AK含量分别较1—3年减少39.06%、14.21%、14.96%、10.06%、8.20%、15.87%、37.01%、18.60%(P<0.05)。表层土壤SOM、TN、TP、TK、AN、AP、AK主要于10—12年开始大幅流失(P<0.05),而4—6年土壤SOM、TP、TK、AK含量的相对变化则不显著(P>0.05)。砂田在耕作12年内具有显著压盐效果,12年以后的表层土壤TSS含量则开始呈现逐年增加的发展趋向(P<0.05),其土壤pH整体增加1.29%(P<0.05)。连作年限是砂田表层土壤TN、TP和AK变异的关键因子;SWC则为土壤SOM、AP和TSS演化的主导要素。总体而言,砂田在连作10年左右即可出现明显的养分亏缺状态。因此,亟需提出科学合理的农田管理措施,以有效提升退化砂田的土壤肥力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田 连作 表层土壤 养分退化 中国西北旱区 整合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