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24篇文章
< 1 2 19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历史的扛鼎之作——论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 被引量:22
1
作者 郭英剑 郝素玲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4-63,共10页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忠实记录了日军在华的种种残暴行径,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期的心路历程,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壮举,同时,深刻反省了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可以说,《龙子》是一部真实... 赛珍珠的长篇小说《龙子》忠实记录了日军在华的种种残暴行径,真实再现了中国人在抗日战争初期、中期的心路历程,真切反映了中国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英雄壮举,同时,深刻反省了战争扭曲人性所带来的严重恶果。可以说,《龙子》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人民英勇抗战的史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赛珍珠 《龙子》 抗日战争 人性
下载PDF
薪火传承 文化中坚——西北联大的办学特色及其启示 被引量:20
2
作者 潘懋元 张亚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11,共7页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各校作为西部文化中坚,薪火传承。在学科建设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在育人特色上,砥砺品性,通专并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历史启示在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是西北联大取得...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及其分立各校作为西部文化中坚,薪火传承。在学科建设上,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形成了完整的高等教育办学体系。在育人特色上,砥砺品性,通专并重,培养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历史启示在于: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是西北联大取得丰硕办学成就的强大精神动力;依靠大师西部同样能办出一流水平的大学;学科积累和师资建设是大学成功的重要条件;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特色是衡量大学办学得失的重要标准。抗战时期大学教育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国立西北联合大学 办学特色 中国西部
下载PDF
抗日时期西北地区社会生活的变迁 被引量:10
3
作者 李云峰 刘俊凤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5期75-81,共7页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 近代以来,西北地区社会发展相对缓慢,社会生活的传统色彩仍十分浓厚,但是到了抗日时期(1931~1945),由于国民政府西北开发战略构想的实施,西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和社会状况得到改善,民众的社会生活如衣食住行、婚姻家庭、文化休闲等各方面都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种变迁既带有计划变迁、战时变迁等特点,也颇具近代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时代进步性和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时期 西北地区 社会生活 变迁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难民的迁徙与安置 被引量:9
4
作者 王同起 《历史教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2期5-11,共7页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徙.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野蛮的侵华战争,造成中国近代以来一次最大规模的难民迁徙.本文认真考察了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华中、华南等地难民潮的形成与迁徙过程,分别阐述了国民政府与陕甘宁边区的难民政策及其实施,展示出中华民族团结御侮的斗争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民 抗日战争期间 日本帝国主义 迁徒 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 侵华战争 发动 团结 中华民族
下载PDF
抗战时期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之构建及影响——以西南少数民族为例 被引量:14
5
作者 何一民 黄沛骊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4-22,共9页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 八年抗战,中国人民不仅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而且普遍增强了对国家和"中华民族"这个现代民族身份的认同,一种休戚与共的民族意识在中华民族危机最深重的时刻形成。西南少数民族在战前普遍缺乏国家与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来自国内、外的现实原因。抗战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和民族复兴基地,动员各民族共同参与抗日救亡运动,对于中国能否取得抗战的最后胜利至关重要。因此国民政府和知识界相继采取了若干措施来努力构建民族与国家认同,由此促进了西南少数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觉醒,其所表现出的强烈的中华民族意识,成为抗战救国的重要精神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中华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西南少数民族
下载PDF
民族救亡与体育转型:对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审视 被引量:14
6
作者 张爱红 《体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9-87,共9页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以整体历史观的视角,纵向从局部抗战时期和全面抗战时期两个阶段,横向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3个区域,全面地梳理出该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体育呈现出... 运用文献资料调研等方法,以整体历史观的视角,纵向从局部抗战时期和全面抗战时期两个阶段,横向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国民党统治区和沦陷区3个区域,全面地梳理出该时期我国体育发展的历史脉络,发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体育呈现出参与规模大、形式多样,军事色彩浓厚和注重体育发展的理论探索等特征。在研究分析我国抗日战争时期体育发展的基础上,厘清这一时期体育发展在我国体育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历史定位及其为新中国体育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制度基础和思想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史 抗日战争 民族救亡 体育转型
下载PDF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华南高校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被引量:14
7
作者 廖益 童顺平 张玉龙 《韶关学院学报》 2020年第8期2-8,共7页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其办学实践与办学精神,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华南抗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根据粤北华南高校保存和赓续高教文脉、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大学精神诸层面,可知悉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现... 抗战时期内迁粤北的华南高校,其办学实践与办学精神,在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史和华南抗战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根据粤北华南高校保存和赓续高教文脉、培养人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大学精神诸层面,可知悉其所具有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内迁华南高校 历史地位 现实意义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对乡村社会问题的治理 被引量:7
8
作者 黄正林 文月琴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0-55,共6页
土匪、种植鸦片和二流子是旧制度给陕甘宁边区乡村留下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对乡村社会进行治理和整顿,长期以来困扰边区乡村的土匪问题、鸦片问题、二流子问题都解决了,使边区乡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 土匪、种植鸦片和二流子是旧制度给陕甘宁边区乡村留下来的主要社会问题。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采取了各种措施,对乡村社会进行治理和整顿,长期以来困扰边区乡村的土匪问题、鸦片问题、二流子问题都解决了,使边区乡村社会面貌焕然一新。边区乡村社会问题治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乡村社会基层权力转换和重建的过程。这个过程顺利的完成,说明中共的政治权力沉降到乡村社会,实现了对乡村社会的调控,而且为新中国成立后迅速解决乡村社会问题和重建乡村政治权力积累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社会问题
下载PDF
西北军“破锋八刀”考 被引量:12
9
作者 陈宝强 郭乃辉 《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5-38,共4页
中国武术以其突出的格杀功能,在民族抗争史上发挥着抗暴御侮、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清末民初以来,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大多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大影响,唯独冯玉祥西北军的“大刀队”,不但在军阀战争中屡建奇功,更在抗日战争... 中国武术以其突出的格杀功能,在民族抗争史上发挥着抗暴御侮、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清末民初以来,将武术引入军旅的事例并不少见,但大多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太大影响,唯独冯玉祥西北军的“大刀队”,不但在军阀战争中屡建奇功,更在抗日战争中令日寇闻风丧胆。以流传至今的“破锋八刀”为线索,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以史实为根据,详细研究了西北军大刀术的形制、重量、训练等问题,基本廓清了西北军大刀术的来龙去脉,揭示了中国武术和武术家在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独特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北军 大刀 破锋八刀 抗日战争 马凤图
下载PDF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难民乡”问题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雅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4年第6期124-126,共3页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创造性地制定政策,安置国统区难民的做法,对于我党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能力,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陕甘宁边区 “难民乡”
下载PDF
论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根据地农民的政治参与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鸿石 《河北学刊》 2002年第2期141-145,共5页
抗日战争时期 ,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 抗日战争时期 ,华北根据地农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参与。根据地农村政权结构、社会组织及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为农民政治参与提供了有利的客观环境。农民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政治参与对农民自身和中共的革命目标而言 ,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华北根据地 政治参与 农民
下载PDF
以民为本:外国记者的革命叙事与中共形象 被引量:13
12
作者 李金铮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49,53,共7页
抗日战争把中国逼到了历史命运悖论的焦点上,有人持亡国论调,有人持速胜论调,中国共产党人则持持久战观点,并认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属于正义的中国人民。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不定因素之揣测。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卢沟桥战争... 抗日战争把中国逼到了历史命运悖论的焦点上,有人持亡国论调,有人持速胜论调,中国共产党人则持持久战观点,并认为战争的最终胜利属于正义的中国人民。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不定因素之揣测。在纷繁复杂的局面下,卢沟桥战争使中日两国命运发生了巨大错位,百年民族"救国强种"和"强国"梦又一次触到历史拐点上。本组文章即立足于国际视野,从不同视角对抗日战争与中国命运的历史走向展开探讨。魏宏运认为,战争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不断沉沦的走向,由受害者成为战胜国,洗刷了百年外敌入侵的耻辱;战争也改变了日本的命运,由不可一世的侵略者一变而为战败国——受到国际法庭的正义审判。荣维木认为,作为革命范式的重要补充,现代化范式是解读抗日战争的另一种重要视角,日本的侵华战争打断了中国原有的现代化进程,但抗日战争又为中国的现代化积累了新的因素,政治民主的提出、战时经济体制的建立、独立主权国家的赢取以及其他方面的一系列重大变化,共同汇集成开启中国新的现代化进程的伟大动力。李金铮认为,近代以来西方眼中的中国政权、官僚和社会的形象多是负面的,但外国记者对中共革命中以民为本的理念与实践则抱持相当的认同,这是西方中国形象史上的一个巨大变化。黄正林认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大后方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两大变化,即农业经济的自发性内生与内生中的"半工业化"转型,此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抗战时期是大后方社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视野 抗日战争 历史命运 卢沟桥战争 现代化历程 中共形象 大后方农村经济发展
下载PDF
“哀鸣四野痛灾黎”:1942-1943年河南旱灾述论 被引量:13
13
作者 江沛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4-55,共12页
发生在1942年夏秋至1943年春夏的河南大旱灾,涉及国统区河南省的60余县,受灾民众数以百万计。由于河南地处中日对峙的前线,交通断绝,中央获得灾情较晚,地方官员贪污腐化与救灾不力等诸多因素,国民政府虽然采取了紧急下拨救灾款、设置粥... 发生在1942年夏秋至1943年春夏的河南大旱灾,涉及国统区河南省的60余县,受灾民众数以百万计。由于河南地处中日对峙的前线,交通断绝,中央获得灾情较晚,地方官员贪污腐化与救灾不力等诸多因素,国民政府虽然采取了紧急下拨救灾款、设置粥厂、减免征实征粮等各项措施,但成效有限,河南旱灾持续扩大并形成灾荒,迫使大批灾民逃向陕西等地,灾民死亡约200余万人。既往对河南旱灾事件的研究因史料限制并不充分,关于灾荒真实状况、国民政府救灾行动、灾民死亡人数以及中外舆论界的灾情报道等,均有可以再探讨的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42—1943年河南旱灾 抗日战争 蒋介石 李培基 白修德
下载PDF
弹性的符号——抗战时期中共言说中的孙中山与三民主义 被引量:11
14
作者 蔡乐苏 曾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0-23,共14页
文章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言说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新的描述 ,通过时空定位 ,揭示言说与境况的互动 ,依据互动之内涵 ,划定了三个阶段。从三个阶段的递进中 ,不仅获得多方面的认知内容 ,而且可以看出 ,... 文章从思想文化史的角度 ,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言说孙中山与三民主义的历史轨迹进行了新的描述 ,通过时空定位 ,揭示言说与境况的互动 ,依据互动之内涵 ,划定了三个阶段。从三个阶段的递进中 ,不仅获得多方面的认知内容 ,而且可以看出 ,思想文化史是成团成簇的话域、活脱脱的一种争辩滚动局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共产党 孙中山 三民主义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张闻天 党史 毛泽东 思想文化史
原文传递
抗争中的嬗变:重庆大轰炸的国际影响 被引量:13
15
作者 潘洵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51-57,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遭受到日军残酷的无差别战略轰炸。由于中国的抗战及重庆战时首都的独特地位,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战略轰炸,不仅引起在华西方人士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远东各国,尤其是中、日、美... 抗日战争时期,作为中国战时首都的重庆,遭受到日军残酷的无差别战略轰炸。由于中国的抗战及重庆战时首都的独特地位,日军对重庆的无差别战略轰炸,不仅引起在华西方人士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而且还直接影响到远东各国,尤其是中、日、美三国军事战略的演变。同时,重庆在反轰炸斗争中的英勇行为,一方面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同情和支持,另一方面也制约了日本既定军事战略目标的实现,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英美远东战略的调整和远东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重庆大轰炸 国际影响
下载PDF
一位大学校长的理念与情操——《竺可桢日记》阅读札记 被引量:12
16
作者 田正平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05-112,共8页
阅读《竺可桢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 阅读《竺可桢日记》,我们可以看到,在竺可桢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一位大学校长的家国情怀,他的追求真理、培育英才、转移风气、报效国家的办学理念,他的克己奉公、清正廉洁、襟怀广阔、平易近人的道德情操,不仅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份弥足珍贵的遗产,更是21世纪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征途中,我们亟待认真发掘、充分利用的宝贵的本土资源。这些基于一所大学的发展所体现出来的理念和情操,折射的是现代大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成长、发展所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她的主持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于正在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中国高等教育而言,可以给我们提供诸多方面的启示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竺可桢日记》 抗日战争 浙江大学
原文传递
李汉魂与抗战时期广东救侨护侨述评 被引量:11
17
作者 郑泽隆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27-31,共5页
广州沦陷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华侨从居住国辗转返回侨乡广东后方。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不仅组设了广东省振济会、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等救济机构,还努力督率所属各机关救助受难侨胞、侨眷和侨生。李汉魂救护侨胞的... 广州沦陷后,特别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大批华侨从居住国辗转返回侨乡广东后方。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不仅组设了广东省振济会、广东省紧急救侨委员会等救济机构,还努力督率所属各机关救助受难侨胞、侨眷和侨生。李汉魂救护侨胞的工作是在抗日战争的历史背景下展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李汉魂及各有关机构为救护侨胞、侨眷和侨生所做的主要工作,既有重要意义,也有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广东省政府 李汉魂 救护侨胞
下载PDF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形象在大后方的塑造及国共博弈 被引量:12
18
作者 洪富忠 《历史教学(下半月)》 CSSCI 2014年第12期40-51,共12页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展示中共施政理念与实践的最佳样本,在建构中共政治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共力图通过报刊、图书介绍、赴边区考察等形式向大后方民众宣传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边区塑造为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地区,从而构... 陕甘宁边区是抗战时期展示中共施政理念与实践的最佳样本,在建构中共政治形象中具有典型意义。中共力图通过报刊、图书介绍、赴边区考察等形式向大后方民众宣传边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把边区塑造为中国政治上最民主最先进的地区,从而构建一个既有先进理论指导,又具备善治能力的先进政党形象。这些措施扩大了陕甘宁边区在国内外的影响,增进了大后方民众特别是部分知识分子对边区及中共的了解,有力地提升了中共的政治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陕甘宁边区 大后方 形象塑造
原文传递
浅议抗战时期民主进程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9
19
作者 王建朗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72-79,共8页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独特又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战争的硝烟中,互相对立的集权和民主趋势都各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国民党的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民主运动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最终,固守一党专政体制的... 抗日战争是中国民主发展史上一个极为独特又极为重要的时期。在战争的硝烟中,互相对立的集权和民主趋势都各自获得新的发展动力。国民党的集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而民主运动的发展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最终,固守一党专政体制的国民党逐渐失去了社会的支持。具有在野党与区域执政党双重身份的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了民主的旗帜,既竭力向国民党要求西式民主,又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探索试行新的民主制度,并发展出新的民主政治理论———新民主主义论。对战争后期的民主运动发生影响的国际因素也不可忽视,美国对国民政府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而中国人民对美国也同样经历了一个从期望到失望的过程。从长远来看,抗战时期国共双方在民主问题上的一失一得,已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中国的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集权 民主 中美关系
下载PDF
抗战时期中共民族政策对朝鲜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被引量:11
20
作者 赵刚 史诺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6-92,共7页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关键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内涵、独立、复兴的理论以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是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我党引导朝鲜族对中国共产党、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关键点。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内涵、独立、复兴的理论以及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政策是影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觉醒的重要因素。我党引导朝鲜族对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目标和中国各民族团结产生认同并主张对朝鲜族施以民族平等、民族自决和帮助朝鲜族"复国"朝鲜的民族政策,这些政策推动了中国朝鲜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 朝鲜族 抗日战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