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桂西壮族染色植物民族植物学研究 被引量:19
1
作者 苏仕林 马博 +1 位作者 黄珂 许原彬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11期203-207,共5页
生物源染料具有来源广、高效、安全及廉价等优点,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植物源染料,保护染色植物资源,以桂西代表性壮族群众作为信息报告人,运用访谈和证据标本采集鉴定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桂西壮族地区壮族原住民传统染色植物进行了调... 生物源染料具有来源广、高效、安全及廉价等优点,为了更好地开发利用植物源染料,保护染色植物资源,以桂西代表性壮族群众作为信息报告人,运用访谈和证据标本采集鉴定等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对桂西壮族地区壮族原住民传统染色植物进行了调查,并用壮文和本地壮语对其进行了记录。结果表明,桂西壮族地区壮族原住民传统染色植物共有21种;民间利用方式可分为染食品、染衣物、染丝线、染家具工具、染工艺品等5种类型。其中,染食品的植物种类最多,其次为染衣物、染家具工具、染工艺品。在染食品的染色植物中有5种出现频率最高(相对重要),染色的颜色多种多样,主要为黑色、蓝色、红色、紫色、黄色,其中食用黄色染色植物最多。染色方法比较独特,特别是黑衣壮的衣物染色工艺和壮族五色糯米饭具有浓烈的地区和民族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西 壮族 染色植物 民族植物学
下载PDF
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战争战略研究 被引量:11
2
作者 朱绍侯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42,共38页
两汉与周边各族都进行过战争,但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最值得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当然是以匈奴为主,西域、西羌则为其"右臂",故两汉王朝对三族的战争既分步骤又综合考... 两汉与周边各族都进行过战争,但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战略问题最值得研究。这是因为,匈奴、西域、西羌在反汉问题上是三位一体的,其中当然是以匈奴为主,西域、西羌则为其"右臂",故两汉王朝对三族的战争既分步骤又综合考虑。在战争中所施行的战略措施,有屯田、扩大骑兵、选将练兵、对敌分化瓦解及招抚、残酷镇压等,其中大部分战略都是成功的,唯有斩尽杀绝的战略是失败的。两汉对匈奴、西域、西羌的战争结果,拓展了疆域,加速了民族融合,开辟了丝绸之路,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汉时期 民族战争 匈奴 西域 西羌
原文传递
丝绸之路与中原“音乐”的西传 被引量:5
3
作者 王子今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4-63,144,共11页
丝绸之路促成东西文化交流,包括史籍所见不同民族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学习。以往研究者对西域乐舞影响中原社会关注较多。其实,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史亦可见西域民族爱重喜好汉家"钟鼓""歌吹""音乐"的例... 丝绸之路促成东西文化交流,包括史籍所见不同民族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学习。以往研究者对西域乐舞影响中原社会关注较多。其实,汉代丝绸之路交通史亦可见西域民族爱重喜好汉家"钟鼓""歌吹""音乐"的例证。贾谊曾经提出以"音乐"等方式对草原民族实现文化影响的战略设想。后来历史演进的迹象告知我们,中原"音乐"通过丝绸之路通道向西传播,也是汉文化实现对外影响不宜忽视的重要方式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文化 西域 草原民族 钟鼓 歌吹 音乐 丝绸之路
原文传递
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的三重超越及世界意义
4
作者 关巍 李宜然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5-21,共7页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相较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以多元现代观为基本前提,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一元统治的格局;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将民生福祉置于资本增殖逻辑...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国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彰显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突出优势。相较于西方,中国式现代化以多元现代观为基本前提,超越了西方现代化一元统治的格局;以人民至上为根本遵循,将民生福祉置于资本增殖逻辑之上,超越了西方现代化资本至上的价值立场;以独特的政治优势、完善的制度架构和高效的运行模式展现实践伟力,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盲目追求资本扩张的实践困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开创,打破了后发国家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依赖,拓宽了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路径,具有广泛的世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现代化 人民至上 民生福祉 政治优势
下载PDF
池田大作对中华文明的现代性阐释及其当代价值
5
作者 纪亚光 孟芮竹 《日本问题研究》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考察中国,指出中国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他与世界知识分子进行对谈,剖析西方现代文明中的困境,从“以人为本”的维度考察中华文明中的文化底蕴。为破解西方现代文明中排他性与均质化的局限,...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基于历史传统文化考察中国,指出中国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关键。他与世界知识分子进行对谈,剖析西方现代文明中的困境,从“以人为本”的维度考察中华文明中的文化底蕴。为破解西方现代文明中排他性与均质化的局限,池田大作对中华文明进行现代性阐释,指出中华文明和平主义色彩的“普遍性”,以及价值论与存在论的统一,具有超越西方现代文明的可能。因此,池田大作对21世纪的中国充满期待,认为中华文明将在形成真正符合人类利益的世界文明新秩序中发挥重要价值。池田大作对中华文明的现代性阐释,为理解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大突出特性,提供了东西方文明比较的维度,予以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定的启迪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池田大作 中华文明 西方现代性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资本至上与人民至上: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
6
作者 王洁 谭天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18-28,共11页
西方式现代化荆棘丛生,在以巨大物质财富彰显人类理性力量的同时,也召唤出脱缰于人类控制的“魔鬼”,滋生出人性与物性互丧、财富与贫困共生、解放与奴役相伴的三重悖论。资本增殖本性的先天存在、资本剥削关系的长期存续和资本主义精... 西方式现代化荆棘丛生,在以巨大物质财富彰显人类理性力量的同时,也召唤出脱缰于人类控制的“魔鬼”,滋生出人性与物性互丧、财富与贫困共生、解放与奴役相伴的三重悖论。资本增殖本性的先天存在、资本剥削关系的长期存续和资本主义精神的普遍遮蔽是造成这些悖论的根本病因,它们构成了西方式现代化“资本至上”的逻辑,昭示出资产阶级国家“成也资本,败也资本”的难题。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体现在“人民至上”的内生优势上,它是以人民利益驾驭资本增殖、以共同富裕打破剥削关系、以人民幸福摒弃资本精神的现代化新路,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崭新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西方式现代化 资本至上 超越性 人民至上
下载PDF
霸伯治盐与西周井田 被引量:3
7
作者 冯时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63-70,共8页
西周霸伯铜器铭文显示,位于今山西翼城大河口的霸国伯主不仅有为西周王室治盐之责,而且兼有御戎守护盐池安全的使命。霸伯簋铭文记载了井叔专来霸国辨定盐卤的种类和等级,并命霸伯征伐,提供其美田一百井之井田中央百亩公田所产的两种谷... 西周霸伯铜器铭文显示,位于今山西翼城大河口的霸国伯主不仅有为西周王室治盐之责,而且兼有御戎守护盐池安全的使命。霸伯簋铭文记载了井叔专来霸国辨定盐卤的种类和等级,并命霸伯征伐,提供其美田一百井之井田中央百亩公田所产的两种谷物作为军粮,补其军资。文章结合相关铭文资料讨论了西周井田制和军賦,并就与井田相关的官制官氏等问题提出了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霸伯 盐政 井田 井人 佃人
原文传递
“人本主义”文化的由来及其现实意义 被引量:1
8
作者 熊晓华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69-71,80,共4页
本文对西方社会历史中人本主义的概念的由来与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分析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本主义的精华,从人本主义历史发展和中国现实的国情来认识当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 西方人本主义 中华文化 以人为本
下载PDF
论近代哲人对中西民族特性的比较 被引量:1
9
作者 俞祖华 《河北学刊》 CSSCI 2004年第1期193-197,共5页
近代哲人对中西国民性、对中西民族特性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中重要的深入的层面。甲午战争以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中西民族特性的差异;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严复等人对中西国民性的同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对比;这种比... 近代哲人对中西国民性、对中西民族特性的比较是中西文化比较中重要的深入的层面。甲午战争以前,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敏锐地感觉到中西民族特性的差异;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期间,严复等人对中西国民性的同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对比;这种比较在五四时期达到高潮,此后一直延续。近代各家对中西差异的认识颇为接近,但在最终结论上却有很大差别。启蒙思想家、自由主义者与激进主义者贬中扬西,而文化保守主义者则褒中贬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人 西方人 民族特性 中西比较
下载PDF
简论洛阳出土西周青铜大口尊 被引量:3
10
作者 高西省 《中原文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00-107,共8页
洛阳作为西周王朝的东都,出土大量西周青铜器,大口尊数量虽不足20件,但颇具成周特色。本文就洛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大口尊作较系统的梳理,认为该地区青铜大口尊是以商式无肩、无扉棱觚形大口尊为主体的。不仅如此,该地发现多件铅制仿商铜... 洛阳作为西周王朝的东都,出土大量西周青铜器,大口尊数量虽不足20件,但颇具成周特色。本文就洛阳出土的西周青铜大口尊作较系统的梳理,认为该地区青铜大口尊是以商式无肩、无扉棱觚形大口尊为主体的。不仅如此,该地发现多件铅制仿商铜觚形大口尊及仿商青瓷大口尊,反映的是洛阳作为关中地区和中原郑州、安阳地区的连接区域,虽为西周王朝的东都,但文化面貌明显更接近商文化。尤其是武王灭商后迁殷遗民于成周,更进一步形成在周人统治下的殷周文化特色,这是该地区西周时期文化面貌区别于其他地区所独有的文化特质。这些大口尊一些是殷遗民铸造的青铜器,一些可能来自其他方国,一些则是典型的周人青铜器,面貌异常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周 大口尊 区域特征 殷遗民 文化特质
原文传递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Medical System of Assimilating Advantages of Orient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A Speech by the Vice-Chairpers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President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竺 《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ive Medicine》 SCIE CAS 2014年第5期323-325,共3页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as the summary of Chinese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various kinds of diseas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 summate theoretical system possessing the ess...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pharmacy, as the summary of Chinese people fighting against various kinds of disease for thousands of years, has a summate theoretical system possessing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lassical philosophy, intensively reflects deep thinking and pondering of Chinese culture on the human being himself and dialectical relation between human and culture, making indelible contribution to the offspring reproduction and prosper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Medical System of Assimilating Advantages of Oriental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A Speech by the Vice-Chairperson of the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resident of Chinese Medical Associatio
原文传递
制度自信视阈下的中西民族团结制度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青觉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5,共11页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社会发展的基础,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可将民族团结机制化、结构化、规范化。世界各国为建立和保持民族团结与发展建立了人民民主、自由民主等不同的制度。从当前民族团结的实践结果来看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民族... 民族团结是多民族社会发展的基础,制度通过激励机制可将民族团结机制化、结构化、规范化。世界各国为建立和保持民族团结与发展建立了人民民主、自由民主等不同的制度。从当前民族团结的实践结果来看我国的民族工作做得是最成功的,民族团结已内化为我国各民族的行为规范,相反西方式自由民主治下的民族关系矛盾日益突显。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中西方民主制度的逻辑不同:民本社会主义与自有资本主义的不同,复合式民主与单一式民主的不同,国家中立与国家失中,和合文化与分离文化的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社会 民族团结 西方式民主 人民民主 制度自信
原文传递
西方人对鼻周穴位按摩的接受性及掌握度的调查 被引量:2
13
作者 汪玉娇 田楠 +3 位作者 乔锦 南继红 关玲 孙书臣 《世界中医药》 CAS 2013年第4期440-442,共3页
目的:通过教授《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调查西方人对中医鼻周穴位按摩的接受性及掌握度。方法:在30min内完成对24名瑞典人《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的教授,随后立即发放问卷就接受性、掌握度及做操前后鼻腔通气改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00... 目的:通过教授《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调查西方人对中医鼻周穴位按摩的接受性及掌握度。方法:在30min内完成对24名瑞典人《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的教授,随后立即发放问卷就接受性、掌握度及做操前后鼻腔通气改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00%的人认为本套保健操易于接受,在接受选项的文字补充中43.7%的人认为本套保健操很好而且对此很感兴趣。50%的人掌握《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33.3%的人基本掌握本套保健操。结论:具有文化差异且不具备穴位知识的西方人群可以接受中医鼻周穴位按摩,同时通过1次《鼻炎穴位按摩保健操》的学习可以基本掌握按摩要领并且68.7%的鼻腔堵塞者鼻腔通气情况得到了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人 按摩保健操 接受性 掌握度 问卷调查
下载PDF
西部民众对若干典型社会问题的推测状况调查 被引量:2
14
作者 张庆林 邱江 赵玉芳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43-49,共7页
根据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若干典型社会问题,通过自编的问卷,设计了9种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五择一的方式,在西部地区进行随机的调查,得到了人们对这些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的推测结果。对391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对腐败问题... 根据西部大开发中出现的若干典型社会问题,通过自编的问卷,设计了9种不同的问题情境,采用五择一的方式,在西部地区进行随机的调查,得到了人们对这些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的推测结果。对3910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人们对腐败问题、失业问题、农民问题和环境问题比较担忧,普遍认为这些问题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都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甚至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对于收入问题、民族冲突等的推测则比较乐观,认为老百姓的收入会不断得到提高、民族冲突也将趋于缓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部民众 社会推测 社会推理
下载PDF
加拿大石油出口市场和管线新动向 被引量:2
15
作者 何培 冯连勇 +1 位作者 李锐 William X. Wei 《中国能源》 2014年第6期13-18,共6页
加拿大油砂产量快速增长,而相应的管输能力没有成长起来,2011~2012年加拿大原油大幅折价,给政府和石油生产商带来严重损失。未来加拿大西部油砂产量要实现进一步增加,必须加快加拿大石油出口管线的建设,突破原有市场格局,利用扩/新建... 加拿大油砂产量快速增长,而相应的管输能力没有成长起来,2011~2012年加拿大原油大幅折价,给政府和石油生产商带来严重损失。未来加拿大西部油砂产量要实现进一步增加,必须加快加拿大石油出口管线的建设,突破原有市场格局,利用扩/新建的管线将其导向新市场,以便增加收益。文章分析了已公布的管道项目,认为加拿大国内自西向东的输油管线最有可能率先完工;通往西海岸的管线中,扩建的管线项目遇到的阻力小;南下至美国的管线前途未定。管线项目推进过程中,原住民问题、环境问题、省际协调问题是必须协调好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拿大西部 市场流向 扩/新建管线 原住民 环境保护
下载PDF
隋唐中原西域人的家承记忆与族属认同 被引量:2
16
作者 郭胜利 《贵州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74-177,共4页
隋唐进入中原地区的西域人,缘于外部环境变化,在墓志形式、家乘观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呈现出华夏心理认同与身份流动感。寄托他们情感这类文化形式,历经时人评判、世人选择、史人塑造,逐渐成为地方记忆的一部分,伴随着历... 隋唐进入中原地区的西域人,缘于外部环境变化,在墓志形式、家乘观念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中原文化特征,并呈现出华夏心理认同与身份流动感。寄托他们情感这类文化形式,历经时人评判、世人选择、史人塑造,逐渐成为地方记忆的一部分,伴随着历史距离的延伸,最终融入中原民族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 西域人 华夏认同
原文传递
Climate change impact in the Western Himalaya:people's perception and adaptive strategies 被引量:2
17
作者 Vikram S.Negi Rakesh K.Maikhuri +2 位作者 Dalbeer Pharswan Shinny Thakur Pitamber P.Dhyani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7年第2期403-416,共14页
The Himalaya represents a vast mountain system and globally valued for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on of global as well as regional climate that has direct impac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rucial for... The Himalaya represents a vast mountain system and globally valued for its significant role in regulation of global as well as regional climate that has direct impact on biodiversity and ecosystem services crucial for sustenance of millions of people in Himalaya and adjoining areas. However, mountain regions worldwide are impacted by climate change and at the same time represent distinctive area for the assessment of climate related impacts.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Himalayan region have its implications on food production, natural ecosystems,retreat of glacier, water supply, human and animal health and overall human well being. The livelihood and food security of the people inhabited in region largely depend on climate sensitive sectors i.e.agriculture, livestock, forestry and their interlinkages with each other, and has the potential to break down food and nutritional security as well as livelihood support systems. People's percep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climate can be an important asset when it comes to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mpact;however it is not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icy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mitigation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by governments and other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The knowledge of local people and farming communities for rural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use of bioresources is gaining credence as a key strategy to cope up with the climate change.Therefore, the present study analyzes the indigenous knowledge of local people and their perceptions on climate change, and also documented adaptation approaches at local level in mountain ecosystem of western Himalaya. The study could be useful to policy makers to design appropriate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cope up with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stern Himalaya Climate change people's perception Traditional knowledge ADAPTATION
下载PDF
湘江流域西周时期的铜器窖藏 被引量:1
18
作者 傅聚良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97-102,113,共7页
本文对湘江流域出土的西周时期的铜器窖藏做了介绍,讨论了窖藏的时代,对与铜器窖藏相关的学术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湘江流域 西周 铜器窖藏 荆楚 越族
原文传递
TOWARDS A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19
作者 Suzannah Linto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7年第2期217-277,共61页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 The prevailing narrative instructs us that human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is down to white knights from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European continent with their codes of chivalry, or alternatively, the Swiss businessman Henri Dunant. This contribution challenges that narrative for overlooking, or being ignorant of, the way that societies around the world have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the captured enemy fighter. Traces of some of the critical principles about humane treatment that we see in our present law can actually be found in much older societies from outside of Europe. A more accurate and representative way of understanding humanitarianism in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can and must be crafted, with the prevailing Euro-centric account balanced with practices, cultures and faiths from elsewhere. The quest to achieve more humane treatment in armed conflict is first and foremost a battle of the intellect. Narratives and conceptualisations that are more inclusive, recognising and appreciating of the ways of the rest of the world are likely to be more effective in communicating humanitarian ideals. This work adopts a new method of approaching the richness and diversity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over time and space. This new framework of analysis uses six cross-cutting themes to facilitate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and develop a more sophisticated level of understanding. The first theme is how older and indigenous societies approached the matter of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The second focuses on religions of the world, and what they teach or require. The third section examines the matter of martial practices and codes of ethics for combatants in certain societies. The fourth category engages with colonisation and decolonisation, and regulation (or non-regulation) of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of war. Fifth is the issue of modernisation and the impact it has had on armed forces and fighters, including on the treatment of captives. The final issu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national Law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Law capture ENEMY fighters captured enemy fighters prisoners of war humane treatment slavery ransom exchange killing abuse ancient societies indigenous people Hammurabi's Code religion Christianity Islam Hinduism Judaism Buddhism Sikhism martial codes ethical codes cultural norms Japan India West Africa East Africa CRUSADES western Europe USA Henri Dunant colonisation decolonisation wars of national liberation Geneva Conventions1949 Additional Protocol Additional Protocol context evolution modemisation codification global understanding new perspectiv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