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十七年”少数民族题材电影:意识形态构建与类型性的隐性承续及开拓 |
陈旭光
郝哲
|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1
|
|
2
|
“十七年”时期河南电影放映员的职业困境与身份认同 |
宋谦
|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
2024 |
0 |
|
3
|
革新与坚守——“十七年”时期庐剧《借罗衣》文本生成过程考察 |
樊诺宜
王夔
|
《合肥学院学报(综合版)》
|
2023 |
0 |
|
4
|
“十七年”时期美术作品中钢铁工人的形象和叙事 |
佘醒
刘虔
欧阳汕鑫
|
《丝网印刷》
|
2023 |
0 |
|
5
|
记忆重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新闻史书写 |
赵战花
赵泽鹏
|
《国际新闻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6
|
“路”作为母题:“十七年”时期西部民族题材美术创作的现代化叙事 |
屈波
|
《艺术探索》
|
2018 |
2
|
|
7
|
“十七年”时期中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的共同意识叙事 |
赵菁
许媛萍
|
《民族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1
|
|
8
|
教育为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新中国成立至中共“十一大”的教育方针政策研究 |
胡莉芳
白紫薇
|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CSSCI
|
2022 |
0 |
|
9
|
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 |
钱淑英
|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16 |
1
|
|
10
|
特殊语境中无政府主义思想的个人变异——论十七年时期巴金的主体精神 |
王建斌
|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
2008 |
0 |
|
11
|
“民间生活世界”与“十七年”戏曲文本改编的阐释 |
周涛
|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0 |
|
12
|
从“十七年”到新时期:资产者形象的变化及意义 |
马冬云
|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3
|
沟通、交流与审美失衡——“十七年”时期《人民日报》文艺副刊“读者来信”考察 |
龚奎林
|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
2012 |
0 |
|
14
|
“十七年”长影少数民族题材影片的叙事模式 |
李克
|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16 |
0 |
|
15
|
对“十七年”女性观的修正及其价值——以《黄河东流去》为中心 |
黄海丹
|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社会科学版)》
|
2017 |
0 |
|
16
|
河南当代诗歌的发展流变 |
潘磊
彭迎
|
《平顶山学院学报》
|
2009 |
0 |
|
17
|
关于建国头17年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理论分析 |
胡建华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0 |
15
|
|
18
|
论“十七年”时期电影明星生成机制与身体政治——以上官云珠入选“22大明星”为中心 |
戢海峰
|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19
|
“十七年”时期的莎学探索——论吴兴华对《威尼斯商人》的解读及其范式意义 |
龚刚
|
《外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