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法家重法和法治但不排斥德和德治的一些论证 被引量:7
1
作者 夏伟东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0-16,共7页
法家轻德治、反德教,并不等于绝对排斥德和德治,这与儒家轻法和法治,却不绝对排斥法和法治的情形颇为相同。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经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对德治也不无关注。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可以看出... 法家轻德治、反德教,并不等于绝对排斥德和德治,这与儒家轻法和法治,却不绝对排斥法和法治的情形颇为相同。法家在强调法治的基础上,经予了道德应有的地位和尊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对德治也不无关注。从先秦法家代表人物的思想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商鞅、管子还是韩非,法家思想家主张的基本的治国方略,都可以称作"刑主德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法家 法治 德治 刑主德辅 儒家
下载PDF
齐尔塞尔论题在先秦:学者与工匠的互动 被引量:3
2
作者 潘天波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7-92,共6页
在科技层面,先秦工匠造物和探索自然的活动场所即为他们的准科学实验室,官营专门化、垄断性作坊的创造性活动或为先秦百工的技术创造。换言之,先秦百工兼具准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双重身份。以工匠为参照群体的先秦学者不仅顺应社会发展... 在科技层面,先秦工匠造物和探索自然的活动场所即为他们的准科学实验室,官营专门化、垄断性作坊的创造性活动或为先秦百工的技术创造。换言之,先秦百工兼具准科学家与技术专家的双重身份。以工匠为参照群体的先秦学者不仅顺应社会发展对自身提出需要的可遵循的社会秩序、价值伦理及治国方略,还在镜像、参照、模范、介导、著述等社会互动或角色借用中实现对工匠的知识叙事及科学技术的发展需求。但先秦学者与工匠的早熟性互动有潜在的区隔风险,以致于日后工匠技术与自然哲学的协同发展被植入了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尔塞尔论题 先秦 学者 工匠 互动
原文传递
先秦帝王称号及其演变 被引量:3
3
作者 周新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2-37,共6页
先秦帝王称号主要经历了后、王、天子、帝、皇帝等几个阶段 ,每一种称号都体现了中国文字神秘的象征意义 ,其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也体现了先秦神权的日益衰落与王权的日益强化 ,王权居于神权之上 ,上古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合... 先秦帝王称号主要经历了后、王、天子、帝、皇帝等几个阶段 ,每一种称号都体现了中国文字神秘的象征意义 ,其演变与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也体现了先秦神权的日益衰落与王权的日益强化 ,王权居于神权之上 ,上古社会政权、族权、神权合而为一等历史事实。帝王称号所透视出来的不仅仅是政治的、更多的是社会的、思想的文化信息。因此 ,把握帝王称号的演变 ,也是了解上古社会的一把钥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帝王称号 演变 特点及规律
下载PDF
汉字对先秦类推方法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元根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113-116,共4页
作者通过对汉字造字中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揭示了我国先秦所常用类推方法的原因,论证了类推方法是我国独有的叙说伦理之主要手段。
关键词 汉字 先秦 类推方法 造字 思维方式 汉语
下载PDF
论先秦九命礼及其历史演变 被引量:2
5
作者 景红艳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0-63,共4页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 九命礼是先秦时期国家礼乐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用于国家对官吏进行等级不同的册命和赏赐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有严格等级的职官制度。从金文有关册命和赏赐的材料来看,传世典籍记载的先秦九命礼是基本可信的。汉代以后,九命礼逐渐演变成"九锡礼",它是中国封建王朝给予勋臣的一种最高等级的赏赐活动。魏晋至五代时期,"九锡礼"成为权臣扩大自己政治影响乃至改朝换代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随着中央集权专制主义的进一步加强,九锡礼逐渐衰弱乃至最终退出了中国历史的政治舞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九命礼 九锡礼 历史演变
下载PDF
道德化与先秦两汉儒家《诗经》阐释学的建构 被引量:1
6
作者 马草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71-80,共10页
先秦《诗经》的阐释经历了由礼仪阐释、政治阐释到道德阐释的历程。政治阐释的个性化、碎片化消弭了《诗经》的普遍价值,使其面临合法性危机。孔子及儒家把道德作为《诗经》的合法性来源,确立了道德阐释模式,《诗经》阐释学发生转向。... 先秦《诗经》的阐释经历了由礼仪阐释、政治阐释到道德阐释的历程。政治阐释的个性化、碎片化消弭了《诗经》的普遍价值,使其面临合法性危机。孔子及儒家把道德作为《诗经》的合法性来源,确立了道德阐释模式,《诗经》阐释学发生转向。先秦道德阐释有四项基本原则:意图优先性、去语境化、以情为本和去音乐化。汉儒试图重建《诗经》的历史性,以之为道德阐释的合法性来源,形成了本事阐释。本事阐释力图恢复创作的事件性,还原诗歌的创作意图,呈现《诗经》的历史本真性,确立道德教化的历史依据。《诗经》被视作历史,读者体味其中的道德启示,习得情感的恰当表达。大部分本事出于虚构而非历史事实,建立起来的是虚构的历史语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阐释 先秦 汉代 本事 历史本真 《诗经》
原文传递
先秦时期西北地区灾荒资料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卜风贤 朱磊 《北方论丛》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7-90,共4页
先秦时期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西北地区灾害发生更为频繁。但这一时期史册不全,史官制度建设不完善,影响到相关的灾荒史料不甚充分,灾荒资料分布比较零散,大多是零星分布于《诗经》、《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虽然言简意赅,... 先秦时期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西北地区灾害发生更为频繁。但这一时期史册不全,史官制度建设不完善,影响到相关的灾荒史料不甚充分,灾荒资料分布比较零散,大多是零星分布于《诗经》、《春秋》、《左传》等历史文献中,虽然言简意赅,但也不失为研究先秦时期灾荒问题的重要文献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典籍 西北地区 灾荒资料
下载PDF
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法律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
8
作者 宋小桃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 2006年第4期116-120,共5页
文章论述了中国先秦和古希腊时期各个阶段不同学派的法律思想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比较了两地区法律思想中的有关理念之间的异同,并从地理环境、经济和生产方式。
关键词 中国先秦 古希腊 法律思想 和谐理念
下载PDF
略论中国先秦传统生态意识的基本内涵
9
作者 田玉交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57-58,共2页
中国传统生态意识是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通过长期的实践和思考而得出的宝贵的经验 ,“天地人合一”是其中心的思想。本文在这一前提下 ,对古代人们生态意识的内涵作了清晰的分析 ,力求对今天我们在自然界的行动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 中国 先秦 传统生态意识 "天地人合一"思想 生态经济意识
下载PDF
先秦悲哀原则的逻辑秩序
10
作者 谢柏梁 《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4期77-84,共8页
中国人对于悲哀苦痛的感受和反应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性意蕴以及中国悲剧的思想根源 ,似乎都可以上溯到先秦思想中有关悲哀情感控制的一些基本命题。作为基本存在方式 ,悲哀原则以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度量 ,形成悲而有时、悲而有地和... 中国人对于悲哀苦痛的感受和反应 ,中国文学艺术中的悲剧性意蕴以及中国悲剧的思想根源 ,似乎都可以上溯到先秦思想中有关悲哀情感控制的一些基本命题。作为基本存在方式 ,悲哀原则以时间、空间和一定的度量 ,形成悲而有时、悲而有地和悲而有节的外部规定性。其内在根源乃是主体人格情感三大依据 ,即由人生的悲哀导致恻隐之心的形成 ,由道德的悲哀导致是非羞恶感的形成 ,由理想的悲哀导致浩然之气的养护。从悲哀原则的基本存在方式 ,引申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美学精神 ;从人格情感的塑造 ,进而讨论哭泣之哀、吊者大悦的审悲心理的形式 ;把人格情感和存在方式两者结合起来 ,再归纳出声音之道与政通的艺术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素 悲哀原则 存在方式 主体人格 审美形态 艺术哲学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
11
作者 冷兰兰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2年第3期41-44,共4页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 儒家 勇德 古希腊 佛家 道家
下载PDF
先秦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成词规律考
12
作者 赵明秀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7年第4期44-51,共8页
根据成词标准,先秦时期成词的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有四个:长短、大小、高下、轻重。对先秦20部口语性强、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当时语言面貌的文献中这四个词语的出现情况加以考证,可以发现,这四个反义并列词语都是成词之后表示度量之... 根据成词标准,先秦时期成词的形容词性反义并列词语有四个:长短、大小、高下、轻重。对先秦20部口语性强、具有典型性、能够代表当时语言面貌的文献中这四个词语的出现情况加以考证,可以发现,这四个反义并列词语都是成词之后表示度量之义的反义并列词语。其能够成词,原因有二:一是在上下文中出现的位置上与"度""量"等词或表示程度、数量的词语搭配时,容易成词;二是未成词的意义消失了其作为形容词所表现出来的特征,而只保留所形容的事物,变成表示度量之义时,容易成词。而限制成词的因素也有两个:上下文中出现x和y单用的情况;与其他反义并列词语对举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语史 先秦时期 形容词 反义并列词语 成词
下载PDF
论先秦儒家人权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被引量:1
13
作者 侯军亮 《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第3期82-87,共6页
现代人权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未必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第一次高峰期的先秦无疑是研究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先秦儒家"三圣&qu... 现代人权概念是西方的舶来品,进入中国之后未必适应中国的国情,因此有必要从我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思想。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第一次高峰期的先秦无疑是研究我国人权思想的重要历史阶段。对先秦儒家"三圣"的仁政、人性、民生等具有人权性质的理念进行分析,提炼出中国早期具有特色的人权观,再通过移古易今的方式,以期为当代中国人权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儒家 仁政 民本 人权观
下载PDF
先秦儒家“亲亲”和“尊尊”思想的特色——以文献所记载的丧服服叙制度为视角
14
作者 吴树勤 《殷都学刊》 2005年第1期102-106,共5页
先秦儒家从内位与外位相区分的角度考虑“亲亲”和“尊尊”关系问题,这两者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儒家重视亲亲血缘关系,实质是强调情感的自然真实性,包括丧服服叙制度在内的礼文之道德原则实际就源自于人们的这种真实情感。对源于亲情的... 先秦儒家从内位与外位相区分的角度考虑“亲亲”和“尊尊”关系问题,这两者并不是绝然对立的。儒家重视亲亲血缘关系,实质是强调情感的自然真实性,包括丧服服叙制度在内的礼文之道德原则实际就源自于人们的这种真实情感。对源于亲情的真实情感的极端重视和通过对道德原则的不断切身反省从而得到落实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两大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亲 尊尊 先秦儒家 丧服服叙制度
下载PDF
先秦身体审美的普遍美学意义
15
作者 方英敏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3期152-156,共5页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 先秦身体审美的实践与思想对当代美学基础理论研究具有普遍学理价值:在人类审美意识起源问题上,身体审美可视为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在"美本质"问题上,"美在生命"论又一次显示了自身的真理性;在审美形态研究上,身体审美的特殊性使传统的艺术审美中心论的偏执显示出自身的尴尬,它醒示当代美学理论研究应当把身体审美研究接纳为自身的基础性话题。这些来自先秦身体审美史的历史成果,有助于完善、健全当代美学理论的知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身体审美 当代美学理论 普遍意义
下载PDF
《诗经》研究的过去、现在与将来 被引量:12
16
作者 赵逵夫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74,共7页
《诗经》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各个时代占统治地位思想或主流思潮的制约与影响,先秦时代置于诗教的宗旨之下,汉代以后笼罩于经学的思想原则之下,二十世纪前八十年中先是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后又完全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评价它。因而生出很多问... 《诗经》的研究长期以来受到各个时代占统治地位思想或主流思潮的制约与影响,先秦时代置于诗教的宗旨之下,汉代以后笼罩于经学的思想原则之下,二十世纪前八十年中先是受疑古思潮的影响,后又完全从阶级斗争的角度评价它。因而生出很多问题,有的是伪问题,有的则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实际。近二十年中《诗经》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后的研究要进一步从各种旧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同时要强调学术规范。应该引入各种新的研究方法,进行综合性研究,并根据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关注点的转变,不断寻找新的情感契合点。根据以往多注重训诂和笼统述论的情况,应将《诗经》研究置于整个先秦文学史和中国文学史的大背景中,对不同体式分别研究,作断代的研究,按地域进行研究,对作者、作者类型、作家群进行研究,进行纵向、横向的比较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先秦文学 古代文学研究 体式 断代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 被引量:5
17
作者 沈子涵 杨宇峰 石岩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8年第6期1029-1032,共4页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了对心悸的记载,并且对心悸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后世医家更深入认识此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华氏中藏经》进行梳理,归纳出先秦两汉时期对心悸病...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就有了对心悸的记载,并且对心悸的认识已经形成雏形,为后世医家更深入认识此病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先秦两汉时期的重要中医文献《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华氏中藏经》进行梳理,归纳出先秦两汉时期对心悸病因病机的认识,认为通常与情志所伤、火热内扰、脏腑虚衰、外邪侵袭、他病误治相关,基本病机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悸 病因病机 先秦两汉时期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熨法应用探析
18
作者 许铃 赵艳 林鹏妹 《中华中医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52-1455,共4页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学发展的萌芽阶段,也是各种外治、内治法的起源时期。熨法作为外治法的一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记载,而其在该时期尤其是出土文献方面未见专门研究。笔者通过对已公布的先秦两汉时期简帛医书和传世文献中熨法的相关记载进行整理,欲填补此方面空缺,主要从方药和主治方面进行分析,展现该时期熨法应用特点,给熨法文献研究和临床应用以启发。发现熨法在《五十二病方》《杂疗方》《六十病方》、里耶秦简、《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中均有记载,说明其至少在战国时期已经形成。熨法药方便于取用、药味辛温、后世多为传颂,可应用于内、外、儿、五官科疾病的治疗,已初步显示出熨法治疗原则。同时其中原始疗法需审慎使用,更多简帛文献还有待出版和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熨法 药方 理论 简帛 《黄帝内经》 《伤寒杂病论》
原文传递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 被引量:3
19
作者 梁秋语 王群 +3 位作者 罗浩 张延丞 张烁 熊益亮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7期1692-1695,共4页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 现就目前已经完成整理并公布的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中“血”的相关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并旁参《黄帝内经》和其他先秦两汉传世经典文献,以期梳理出这一时期中医对“血”的认识。整理按照血与生命的联系、血与气及其相关问题、血的转化和相关的禁忌、病证及治疗几个角度进行,结果显示:1)人们关于血的认识,总是以生命作为起点;2)血与气关系密切,目前出土的文献中以血气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不是气血;3)血的转化有生理性的也有病理性的;4)先秦两汉时期血相关病证很多,血忌日是针灸家时日忌针说的来源。当时的人们对于血的认识包括生理和文化2个层面,并且这2个层面的认识既相对独立、相互交织,又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 中医 生命 转化 血忌日 出土文献
下载PDF
先秦两汉时期寒热的含义 被引量:3
20
作者 杜倩 李成卫 王庆国 《河南中医》 2016年第3期392-394,共3页
寒热在进入中医学领域之前,仅用来表示自然温度的高低,是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被引进中医学之后,含义逐渐多元化,出现不再相反与对立的内容;在秦汉时期中医学中的寒热有多个含义,寒热概念在该时期含义有四,分别是表示人体自身阴气、阳气... 寒热在进入中医学领域之前,仅用来表示自然温度的高低,是相反、对立的概念;在被引进中医学之后,含义逐渐多元化,出现不再相反与对立的内容;在秦汉时期中医学中的寒热有多个含义,寒热概念在该时期含义有四,分别是表示人体自身阴气、阳气盛衰导致的人体自身冷热;表示他人对疾病者体表触及的冷热;表示人体对正常四时之气的冷热感知;表示外界寒气、热气对人体的致病影响,其中涉及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病邪病源说等学说,总之该时期寒热的含义始终是表示气的概念,始终是围绕人体的冷热感知延伸的,意即先秦两汉时期寒热的原型即人的冷热,尚接近于寒热最初的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秦两汉时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