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走廊变迁与民族迁徙和文化交流 被引量:44
1
作者 崔向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2-108,共7页
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联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 辽西走廊位于东北游牧、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它不仅是联接中原与东北的交通廊道,更是民族迁徙与文化交流的廊道。中原和东北民族通过辽西走廊迁徙往来,不同文化得以传播交流,民族逐渐融合。东北诸民族不断融入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员。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正是在这种持续不断的民族和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以形成和壮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民族迁徙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基于多元流的走廊地带城市网络联系分析——以辽西走廊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李卓伟 王彬燕 +1 位作者 王士君 田俊峰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74-82,共9页
城市网络理论是解释全球化演进过程中城市内外联系的新兴基础理论,并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运用。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群等闭合区域的内部网络,针对具有显著地域开放性与地域连通性特征的走廊地带的探索尚不多见。文... 城市网络理论是解释全球化演进过程中城市内外联系的新兴基础理论,并在国内外实证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可与运用。但现有研究主要聚焦于城市群等闭合区域的内部网络,针对具有显著地域开放性与地域连通性特征的走廊地带的探索尚不多见。文章尝试在合理界定辽西走廊的开放区域的前提下,基于多元要素流,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辽西走廊在开放区域中的内外关联网络进行刻画,认知走廊地带城市网络结构特征的独特性及其特定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西走廊在东北与华北地区的交通联系上发挥着"走廊"的作用,形成了以北京、天津为南部节点,沈阳为北部节点,以唐山、秦皇岛、葫芦岛、锦州为轴的连续交通联系带;②辽西走廊因历史因素、外部联系、资源禀赋和行政壁垒及城市群壁垒等原因形成了以东侧南—北向带状发展为主,东—西横向发展不足的特点;③辽西走廊西部的承德、赤峰、朝阳在多元要素流联系中均处于"孤岛"状态,走廊西部与东部城市发展差距越来越大,"马太效应"显现,如何融入"辽西走廊"或开辟新的"辽西走廊"是走廊西侧面临的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网络 多元流 结构特征 社会网络分析法 辽西走廊 资源型城市 城市群
原文传递
辽西走廊组合城市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修春亮 赵映慧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一体化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城市谋求共同发展、参与广域竞争的普遍选择。辽西走廊上的锦州、葫芦岛、兴城和凌海四城市间的社会、经济、交通等联系密切,具有发育成"走廊型"城市共同...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城市或区域之间的竞争。区域一体化成为地理上相邻的城市谋求共同发展、参与广域竞争的普遍选择。辽西走廊上的锦州、葫芦岛、兴城和凌海四城市间的社会、经济、交通等联系密切,具有发育成"走廊型"城市共同体的天然条件。文章基于辽西走廊城市发展的实态,提出了构建辽西走廊组合城市的设想,论证了必要性,探讨了促进组合城市形成的措施和可能的区域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竞争 组合城市 区域效应 区域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 城市发展 共同发展 走廊 交通 设想
下载PDF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考——兼与王绵厚、李健才先生商榷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海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25-31,共7页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qu... 辽西走廊在中国交通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燕秦汉时期,走廊所在地纳入中原政权管辖体系,大致相当于右北平、辽西郡地。《东北古代交通》对该时期走廊交通作出研究,但某些观点值得商榷、完善。如"卢龙—平刚"道主干与开辟时间,"辽西大凌河古道"名称和支线归属,傍海的辽西"碣石道"主体路径。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多线并行、主次分明、联系紧密,交通网业已成熟,总体布局合理,效率较高。厘清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交通面貌,有助于考察交通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交通与民族关系的互动演变、交通与区域文化特质的关系等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秦汉时期 辽西走廊 "卢龙-平刚"道 "白狼水-渝水"谷道 辽西"并海道" 交通网
下载PDF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与东北民族关系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海 《南都学坛(南阳师范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1期18-23,共6页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密切联系着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在地区民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卢龙—平刚"道的盛衰与汉匈关系变化有关,汉族和乌桓、鲜卑曾在"白狼水—渝水"谷道展开激烈纷争,辽西"傍海道"是中原政... 燕秦汉时期辽西走廊密切联系着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在地区民族关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卢龙—平刚"道的盛衰与汉匈关系变化有关,汉族和乌桓、鲜卑曾在"白狼水—渝水"谷道展开激烈纷争,辽西"傍海道"是中原政权处理东北民族关系的"高速路"。辽西走廊是中原民族与东北各族交流的通道,民族人口、特色鲜明的民族物质文化借此南来北往,甚至在此碰撞融合,对走廊内外民族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秦汉时期 辽西走廊 东北民族关系 民族交流
下载PDF
辽西走廊在东北亚旅游圈中的区位优势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恒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5期92-94,共3页
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旅游合作有着良好的背景与现状。辽西走廊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在东北亚旅游圈中有着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东北亚旅游合作要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东北亚旅游比较优势的研究,加强降低旅游成本与... 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旅游合作有着良好的背景与现状。辽西走廊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在东北亚旅游圈中有着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东北亚旅游合作要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东北亚旅游比较优势的研究,加强降低旅游成本与方便旅游手续的研究,加大当地旅游产品的国外宣传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旅游 东北亚 合作
下载PDF
文化线路视角下辽西走廊傍海道遗产价值分析与保护 被引量:1
7
作者 孙铭泽 霍丹 《景观设计》 2024年第2期30-34,共5页
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随着整体性保护概念的发展,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估与保护成为研究热点。辽西走廊傍海道是中国东北历史上开辟较早、使用频率较高且利用时间较久的官道,沿线遗产资源丰富。然而,受快速城镇化影响,遗产资源面临着破碎化... 在国际遗产保护领域,随着整体性保护概念的发展,文化线路的价值评估与保护成为研究热点。辽西走廊傍海道是中国东北历史上开辟较早、使用频率较高且利用时间较久的官道,沿线遗产资源丰富。然而,受快速城镇化影响,遗产资源面临着破碎化与孤岛化的困境,亟待整体性保护。从文化线路视角出发,对辽西走廊傍海道的遗产资源进行历史溯源、梳理判别与价值分析,旨在实现遗产资源有效整合,为中国东北的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奠定研究基础,进而为我国文化线路遗产保护的实践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辽西走廊 遗产价值 保护规划
原文传递
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的战略途径与对策建议 被引量:5
8
作者 鲁小波 陈晓颖 马斌斌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3期30-35,共6页
在充分考虑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辽西走廊应采用"一心、八极、三横轴、三竖轴和七外联轴"的旅游发展空间战略,通过均衡格局、精品品牌、区域合作和特色突出四项部署以及政府重视旅游产业;政... 在充分考虑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的基础上,文章提出辽西走廊应采用"一心、八极、三横轴、三竖轴和七外联轴"的旅游发展空间战略,通过均衡格局、精品品牌、区域合作和特色突出四项部署以及政府重视旅游产业;政策倾斜;旅游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旅游创新驱动;思想观念转变;旅游人才等六项对策来促进辽西走廊旅游健康、持续发展。辽西走廊旅游发展空间战略的目的是不断提升其旅游竞争力,并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本研究既有利于辽西走廊范围内旅游业的优化布局,也有利于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提升,其他地区也可从中借鉴旅游布局和发展战略的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 辽西走廊 战略途径 对策建议
下载PDF
辽西走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以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为中心的考察
9
作者 刘丹 崔向东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7-55,183,共10页
北镇医巫闾山是辽西走廊上的重要标识,集镇山文化与廊道文化等多重要素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胡汉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空间。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与中原汉族对北镇医巫闾山的共同崇祀,促进了胡汉民族的交汇融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体... 北镇医巫闾山是辽西走廊上的重要标识,集镇山文化与廊道文化等多重要素于一体,是中国古代胡汉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与空间。中国古代北方各民族与中原汉族对北镇医巫闾山的共同崇祀,促进了胡汉民族的交汇融合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体现了北方诸族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与国家认同,诠释了鲜卑、契丹、女真、蒙古、满族等这些肇兴于中国东北的古代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一员。通过对北镇医巫闾山祭祀文化的考察,表明辽西走廊不仅是重要的“历史的地理枢纽”,同时也是重要的“历史的文化枢纽”,兼具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发展功能与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知识生产功能。辽西走廊将在当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持续发挥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中华民族共同体 北镇 医巫闾山 祭祀文化
下载PDF
基于系统耦合的辽西复合型风景道网络构建
10
作者 杨婉 霍丹 《中国城市林业》 2024年第2期144-151,共8页
风景道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对于解决资源破碎化,推动交旅融合与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辽西走廊为例,基于多目标导向结合多源数据与数字化规划方法,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适宜性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冷热点分... 风景道多元化复合型发展对于解决资源破碎化,推动交旅融合与实现区域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辽西走廊为例,基于多目标导向结合多源数据与数字化规划方法,通过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适宜性分析、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冷热点分析等多元评价量化评估区域资源环境,并通过系统耦合与电路理论构建区域复合型风景道。结果表明:1)辽西区域共筛选出51处复合节点,其中一级节点9处,二级节点12处,三级节点30处;2)基于多元评价识别复合风景道137条,根据重力模型结果分为一级风景道36条、二级风景道28条、三级风景道73条;3)通过生态、游憩、交通、文化多功能整合与空间区划,形成以国道G101与G102为基础、“三环八带”纵横交错的辽西复合型风景道网络布局。最后,提出应以区域风景道为依据,将道路发展为旅游吸引物,实现全域旅游多元化发展的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道 电路理论 辽西走廊 区域旅游
下载PDF
“辽西走廊”IP视觉形象设计与文创产品研发研究
11
作者 王义兵 《丝网印刷》 2024年第10期72-74,共3页
以辽西走廊IP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文化旅游品牌IP化的综合实力体现包括文创礼品、服务意识、知名度与认知度乃至辐射辽西走廊沿线、整合辽西走廊区域旅游系统,根据游客的需求强化IP品牌意识,... 以辽西走廊IP文化创意内容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文化旅游品牌IP化的综合实力体现包括文创礼品、服务意识、知名度与认知度乃至辐射辽西走廊沿线、整合辽西走廊区域旅游系统,根据游客的需求强化IP品牌意识,在旅游产品中传达出辽西走廊IP文化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IP视觉形象设计 文创产品
下载PDF
辽宁省兴城市韩家沟南山岗遗址调查与初步认识
12
作者 张大鹏(执笔/绘图) 陈光(摄影) 马红光(绘图) 《草原文物》 2024年第2期20-27,共8页
韩家沟南山岗遗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古城街道韩家沟村西南。2021-2023年,葫芦岛市博物馆在此处先后开展三次考古调查。通过采集遗物判断,遗址年代为兴隆洼文化时期。根据以往对辽宁西部近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兴隆洼文化遗址总体... 韩家沟南山岗遗址位于辽宁省兴城市古城街道韩家沟村西南。2021-2023年,葫芦岛市博物馆在此处先后开展三次考古调查。通过采集遗物判断,遗址年代为兴隆洼文化时期。根据以往对辽宁西部近海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遗址和兴隆洼文化遗址总体分布的认识,该遗址是近些年辽西走廊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发现,尤其为研究兴隆洼文化分布范围提供了新的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韩家沟南山岗遗址 兴隆洼文化 东边界 辽西走廊
下载PDF
基于点-轴理论的辽西走廊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优化 被引量:3
13
作者 王辉 张沛茹 +1 位作者 张新新 张爱平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8-62,共5页
对2000—2010年辽西走廊区域旅游总体差异演变、区域旅游发展速率差异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辽西走廊旅游发展势头总体比较强劲,但区域整体态势不好,区域旅游合作不佳;区域内盘锦、锦州相对于整个区域旅游发展较快,朝阳、阜新发展相对较慢... 对2000—2010年辽西走廊区域旅游总体差异演变、区域旅游发展速率差异进行研究。研究显示:辽西走廊旅游发展势头总体比较强劲,但区域整体态势不好,区域旅游合作不佳;区域内盘锦、锦州相对于整个区域旅游发展较快,朝阳、阜新发展相对较慢,并基于"点-轴"理论构建了辽西走廊旅游空间结构体系,藉此对辽西走廊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结构 体系 点-轴理论 辽西走廊
下载PDF
辽西走廊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2
14
作者 吕波 王辉 +1 位作者 何悦 周仲鸿 《北京测绘》 2021年第7期860-865,共6页
基于空间地理视角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集中化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地理数学方法,探究辽西走廊36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西走廊非遗分布呈弱不均衡结构,主要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 基于空间地理视角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运用集中化指数、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等地理数学方法,探究辽西走廊368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辽西走廊非遗分布呈弱不均衡结构,主要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美术、传统音乐4种非遗类型为主。②辽西走廊各区域非遗数量和类型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河北优势最明显。③辽西走廊总体非遗呈“多核集聚”分布特征,各非遗类型均表现不同程度的集聚。④地形、气候、植被、河流等自然因素和经济、人口、文化、交通等社会经济因素均会对辽西走廊非遗空间分布产生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空间分布 影响因素 辽西走廊
下载PDF
辽西走廊与辽宁唐墓音乐文化遗存之探究
15
作者 李虎 田可文(指导) 《北方音乐》 2023年第1期118-126,共9页
文章以丝绸之路、辽西走廊为视角,以辽宁朝阳纺织厂M2号唐墓及纤维厂唐代孙则墓出土的音乐文化遗存(乐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乐俑的组合形式、乐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文章认为,纺织厂M2号墓中的“抚琴俑”应为“... 文章以丝绸之路、辽西走廊为视角,以辽宁朝阳纺织厂M2号唐墓及纤维厂唐代孙则墓出土的音乐文化遗存(乐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乐俑的组合形式、乐器特征及其所反映的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文章认为,纺织厂M2号墓中的“抚琴俑”应为“卧箜篌俑”,该墓的伎乐组合符合隋唐七、九、十部乐中“高丽乐”的特征;孙则墓仪仗骑马奏乐俑是东北地区此类音乐文化遗存的首次发现。作者认为,这些遗存属于丝绸之路、辽西走廊上唐代东北与中原文化交流系统中的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宁朝阳 辽西走廊 唐墓乐俑 乐俑组合 音乐遗存
下载PDF
辽西走廊旅游资源及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王辉 陈光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2012年第1期43-46,共4页
辽西走廊本应是辽宁旅游的黄金路段,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辽西旅游空间结构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旅游空间合作成为辽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构建“一廊、一核... 辽西走廊本应是辽宁旅游的黄金路段,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辽西旅游空间结构的弊端严重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和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进一步挖掘。因此,旅游空间合作成为辽西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构建“一廊、一核、双线、三圈”旅游空间结构,将有助于辽西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走廊 旅游资源 空间结构
下载PDF
论燕秦对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开拓与管理
17
作者 李德山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32-41,共10页
辽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通往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陆上的咽喉要津;辽东地区则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和东北地区通往朝鲜半岛陆上的必经之地。燕国在拥有了辽西走廊、辽东地区后,为了使东胡、箕氏朝鲜、秽、貊等这些该区域的传统势力不... 辽西走廊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通往东北地区和东北亚地区陆上的咽喉要津;辽东地区则是中国古代中原内地和东北地区通往朝鲜半岛陆上的必经之地。燕国在拥有了辽西走廊、辽东地区后,为了使东胡、箕氏朝鲜、秽、貊等这些该区域的传统势力不再卷土重来,稳固自己对这些地区的统治,主要采取了修筑长城和设郡置县两项措施,用以加强行政管理,保证所获领土的长治久安。秦朝在公元前221年建立后,完全继承了燕国在东北地区的领土,主要采取了设郡置县,开辟交通、增修燕之北长城等措施,既使中央王朝对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又使该地域持续的注入了新的汉文化因子,愈加紧密地将辽西走廊、辽东地区纳入到了中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整体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燕秦 辽西走廊 辽东地区 长城 郡县制
原文传递
辽金时期的民族迁徙与辽西走廊滨海州县的发展 被引量:12
18
作者 吴凤霞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9-114,共6页
辽金时期迁徙汉、渤海、女真等族人口到辽西走廊滨海地区,并建置州县以对他们实施政治统辖和行政管理,这种做法有利于辽西走廊滨海地区交通环境的改善,直接促使辽西走廊傍海道成为交通要道,也进一步提升了辽西走廊沿海州县的军事地位,... 辽金时期迁徙汉、渤海、女真等族人口到辽西走廊滨海地区,并建置州县以对他们实施政治统辖和行政管理,这种做法有利于辽西走廊滨海地区交通环境的改善,直接促使辽西走廊傍海道成为交通要道,也进一步提升了辽西走廊沿海州县的军事地位,更有力地促进了这一地区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金时期 民族 辽西走廊傍海道 州县
原文传递
辽西古廊道与古代文明交流 被引量:10
19
作者 崔向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38-143,共6页
辽西地域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有着上万年的文明起步,辽西地域古廊道实现了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催生了古代文明的产生,以其文明因素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古代文... 辽西地域是北方游牧区、东北渔猎区与中原农耕区的交汇地带,也是东北文化区面向中原文化区的前沿。辽西有着上万年的文明起步,辽西地域古廊道实现了不同考古学文化之间的交流,催生了古代文明的产生,以其文明因素的独特性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地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古廊道 红山文化 文明起源
原文传递
试论曹操北征“三郡乌桓”的辽西古廊道与交通文化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绵厚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42-48,共7页
在东北交通史和民族关系史上,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是颇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文献典籍与考古发现双重印证了曹操征乌桓路线的基本交通走向。这条辽西古廊道为开启曹魏和西晋的多民族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北方民族文化... 在东北交通史和民族关系史上,曹操北征"三郡乌桓"是颇具震撼力和影响力的历史事件。文献典籍与考古发现双重印证了曹操征乌桓路线的基本交通走向。这条辽西古廊道为开启曹魏和西晋的多民族统一奠定了基础,推动了北方民族文化的进一步交融,可谓是东北交通地理的阶段性人文丰碑。通过辽西古廊道,汉文化向东北渐次传播,与其直接关联的建安诗篇则成为辽海地域文化之翘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操 三郡乌桓 辽西古廊道 交通文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