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汉时期汉人流落匈奴及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张元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2000年第2期23-38,共16页
西汉时期,随汉匈关系的变化,大批汉人因种种缘由、以不同途径流落匈奴。他们在匈奴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力地影响了匈奴社会的变化,推动了汉匈之间的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关键词 汉人 流落 匈奴 交流 融合
原文传递
汉代美稷故城新考 被引量:13
2
作者 王兴锋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9-136,181-182,共8页
西河郡美稷县是汉代北疆地区的战略要地,也是东汉使匈奴中郎将治所。一般认为纳林村古城为汉代美稷故城,作者则提出内蒙古准格尔旗暖水乡榆树壕古城实为美稷县故城。
关键词 美稷 汉代使匈奴中郎将
原文传递
匈奴统治西域述论 被引量:8
3
作者 苗普生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9,146,共9页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因定居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矛盾、冲突、碰撞而引发的战争,从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域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战场。双方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西域,匈奴一部分归汉,一部分远迁欧洲。比较双方的西域政策,区... 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因定居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矛盾、冲突、碰撞而引发的战争,从东向西逐步展开,西域成为了汉朝与匈奴争夺的重要战场。双方斗争的结果,汉朝统一西域,匈奴一部分归汉,一部分远迁欧洲。比较双方的西域政策,区别不大。匈奴之所以失败,主要是因为制度落后、综合国力弱、内部分裂以及掠夺性的经济政策所致。但是,匈奴在西域的活动,使那些孤立的民族和地区开始互相接近,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改变了西域乃至中亚居民迁徙的方向,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了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西域 游牧 农耕
原文传递
十六国匈奴政权特点 被引量:6
4
作者 罗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 十六国时期,匈奴在北方建立了四个政权,该期匈奴政权的建设具有自身特点。在职官制度上,尽量沿袭魏晋制度,同时,又保留了胡制体系。在政权形式上实行胡汉联合专政,在职能分配与权力分配上采取胡武汉文、胡重汉轻的做法,以确保匈奴贵族的支配地位。在封建礼仪上,效仿汉族政权祭天祀祖,修城池宫观,以表明其正统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六国 匈奴 政权 汉化
下载PDF
对西汉官员投降匈奴问题的初步考察 被引量:5
5
作者 崔明德 庄金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77,共13页
从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情况看,既有受皇帝猜忌和政治迫害而投降匈奴者,又有出使匈奴时主动投降者,也有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而被迫投降者,还有兵败主动投降者或被迫投降者。尽管各类官员投降匈奴的具体原因和途径不尽相同,但都与汉匈军事实... 从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情况看,既有受皇帝猜忌和政治迫害而投降匈奴者,又有出使匈奴时主动投降者,也有出使匈奴遭到扣留而被迫投降者,还有兵败主动投降者或被迫投降者。尽管各类官员投降匈奴的具体原因和途径不尽相同,但都与汉匈军事实力的变化、汉朝恶劣的政治环境、匈奴单于的积极争取以及匈奴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关。对汉朝官员投降匈奴的问题,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既不宜对他们全盘否定,也不宜全盘肯定。应该一方面要明确指出他们的危害,另一方面也要客观分析他们投降的背景,同时还要客观认识他们对匈奴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匈奴 投敌行为 汉匈关系
下载PDF
论汉文帝三年太原之行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子今 《晋阳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6-71,共6页
汉文帝三年有太原之行。此行涉及和匈奴的关系,体现了代-太原地方特殊的军事地理地位。汉文帝在太原的表现,又有仿效汉高祖刘邦回乡的迹象。相关记载对于汉代交通史研究,也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
关键词 汉文帝 太原 匈奴 交通
下载PDF
秦汉时期汉匈农牧业交流的途径及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朱宏斌 《古今农业》 2003年第2期84-89,共6页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以汉朝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和代表,形成了农牧业科技文化体系之间的对峙与交流,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皆属空前。由于各自文化体系的不同基础与特征,其... 秦汉时期,随着生产力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我国西北及北方地区,以汉朝匈奴之间的关系为主体和代表,形成了农牧业科技文化体系之间的对峙与交流,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内容之广、影响之深远皆属空前。由于各自文化体系的不同基础与特征,其交流的途径与方式既有共性,也存在一些独具特色的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汉时期 汉族 匈奴 农牧业 经济交流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狐”与“胡”关系再探 被引量:6
8
作者 刘永连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9-153,共5页
"狐"与"胡"的文化关系历经学界研究,揭示出丰富的历史内涵,不过仍有继续推勘和挖掘的必要。引发哥舒翰与安禄山冲突的"狐向窟嚎,不祥"这句谚语并非出自汉文典籍,而应是突厥文化。哥舒翰似非华化已深,他对... "狐"与"胡"的文化关系历经学界研究,揭示出丰富的历史内涵,不过仍有继续推勘和挖掘的必要。引发哥舒翰与安禄山冲突的"狐向窟嚎,不祥"这句谚语并非出自汉文典籍,而应是突厥文化。哥舒翰似非华化已深,他对"狐死首丘"之典和诟"胡"为"狐"的风气皆不了解。安禄山与哥舒翰二人对"狐"与"胡"关系的感观迥异,反映了狐文化性质及分布上的丰富情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文化 胡人 狐狸 哥舒翰 狐文化
下载PDF
论东汉南匈奴单于庭驻地的四次迁徙 被引量:6
9
作者 王兴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5-53,共9页
东汉时期,南匈奴单于庭四度迁徙其驻地。汉朝先将南匈奴单于庭安置于距五原郡西部塞的八十里处,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同年,迁入云中郡西部,大致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境。之后,再迁至西河郡美稷县... 东汉时期,南匈奴单于庭四度迁徙其驻地。汉朝先将南匈奴单于庭安置于距五原郡西部塞的八十里处,即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川井镇至新忽热苏木一带。同年,迁入云中郡西部,大致相当今内蒙古土默特右旗、土默特左旗境。之后,再迁至西河郡美稷县城(今准格尔旗榆树壕古城)。至熹平元年至五年间,单于庭第三次由美稷迁至离石县域左国城(今山西吕梁市方山县南村古城)。中平六年,南匈奴单于庭由左国城四迁至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单于庭 美稷 迁徙
原文传递
直道与匈奴“祭天金人” 被引量:6
10
作者 王子今 《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37-143,共7页
汉王朝远征匈奴的霍去病骑兵军团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记》注家以为匈奴"祭天"地点曾经在甘泉宫左近。相关历史迹象体现直道线路应与匈奴在一定历史时段的南北交通实践有关。"匈奴祭天处"与匈奴&qu... 汉王朝远征匈奴的霍去病骑兵军团缴获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记》注家以为匈奴"祭天"地点曾经在甘泉宫左近。相关历史迹象体现直道线路应与匈奴在一定历史时段的南北交通实践有关。"匈奴祭天处"与匈奴"祭天金人"的移动,也使人联想到直道交通条件。直道沿线多有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历史遗存,"匈奴祭天处"即其中之一。"径路刀"与"径路神祠"当来自匈奴语。匈奴语言史料进入汉语文献,多因音译,但也有意译者,如"左贤王"、"右贤王"、"僮仆都尉"等。"径路刀"与"径路神祠"如为意译,则"径路"与"直道"的语言对应关系是明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道 甘泉 匈奴 祭天 径路
下载PDF
汉代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芳 《河西学院学报》 2006年第1期13-16,共4页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居延地区先后发掘出3万余枚汉简,这些汉简记录了汉代在居延的屯戍情况,弥补了史书的缺载,显现出居延塞在汉代西北防务中的重要地位。现结合居延汉简、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进行...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在居延地区先后发掘出3万余枚汉简,这些汉简记录了汉代在居延的屯戍情况,弥补了史书的缺载,显现出居延塞在汉代西北防务中的重要地位。现结合居延汉简、文献资料和考古发现,对居延塞在抵御匈奴中的作用进行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 居延塞 匈奴 作用
下载PDF
十六国匈奴政权短祚探缘 被引量:2
12
作者 罗君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5期136-138,共3页
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政权 ,立国时间颇短。其原因 ,既有外部局面动荡的因素 ,也有其内部统治腐朽的因素。但从深层次探讨 ,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头脑 ,狂妄自大 ;在学习先进民族经验时 ,不加辨别 ,以莠为良 ;丢弃了本民... 十六国时期的匈奴政权 ,立国时间颇短。其原因 ,既有外部局面动荡的因素 ,也有其内部统治腐朽的因素。但从深层次探讨 ,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突如其来的胜利冲昏头脑 ,狂妄自大 ;在学习先进民族经验时 ,不加辨别 ,以莠为良 ;丢弃了本民族的优良传统 ,人力匮乏 ,素质蜕变 ,战斗力下降。这些致命弱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权 匈奴 十六国时期 优良传统 深层次 战斗力 原因 民族
下载PDF
从“轮台诏”到“盐铁会议”——以《盐铁论》观西汉中后期对匈奴政策的重大转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任宝磊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57-61,共5页
从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开的"盐铁会议",标志着汉武帝、汉昭帝之际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开始,即由"武折"为主,转为"武折"与"德怀"二者相结合。这一转变自轮台... 从公元前89年汉武帝颁布《轮台罪己诏》,到公元前81年汉昭帝召开的"盐铁会议",标志着汉武帝、汉昭帝之际对匈奴政策转变的开始,即由"武折"为主,转为"武折"与"德怀"二者相结合。这一转变自轮台诏肇始,以盐铁会议及桑弘羊被诛标志其完成,既是对前代民族政策的吸收和继承,又是汉前期处理匈奴问题的经验总结,并为后世中原王朝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重要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轮台诏 盐铁会议 匈奴 民族政策
下载PDF
剺面习俗的渊源和流传 被引量:5
14
作者 潘玲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0-104,共5页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 剺面习俗在东汉至隋唐时期流行于以突厥为主体的西域诸民族中,并于唐代前期随着突厥与中原政权的频繁交往和大量降唐的突厥人内迁而被汉族等更多的民族所了解。剺面习俗在匈奴人中并未流行,突厥中的剺面习俗是由迁入西域的民族传入的。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分布在阿尔泰山及附近地区的鹿石面部有斜线纹,它们很可能表示的是剺面的创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剺面 突厥 匈奴 鹿石
下载PDF
庄延龄《鞑靼千年史》与18—19世纪欧洲学界的“鞑靼”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利家兴 《全球史评论》 2023年第1期293-309,386-387,共19页
18世纪以来,西方人对“鞑靼”地区的研究日益深入。在众多著述中,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的《鞑靼千年史》尤为引人注目。庄延龄是第一批系统地把汉文史籍中成吉思汗时代以前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记载介绍到西方的欧洲汉学家。本文将该书置于19... 18世纪以来,西方人对“鞑靼”地区的研究日益深入。在众多著述中,英国汉学家庄延龄的《鞑靼千年史》尤为引人注目。庄延龄是第一批系统地把汉文史籍中成吉思汗时代以前关于北方游牧民族的记载介绍到西方的欧洲汉学家。本文将该书置于19世纪末以前欧洲学界的“鞑靼”研究的学术脉络中,通过考察该书的内容特点、版本流变和史料来源,澄清了长期以来西方学者对《鞑靼千年史》史料来源的困惑,并指出庄延龄在“汉文北亚史料之西传”上的学术意义。与此相关,庄延龄撰写《鞑靼千年史》与18世纪末以来欧洲学界流行的所谓“匈人即匈奴说”有密切联系。欧洲学人长期研究“鞑靼”地区历史的背后具有书写“普遍史”的共同学术关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延龄 《鞑靼千年史》 汉学 鞑靼 匈人
原文传递
“瓯脱”制度新探——论匈奴社会游牧组织与草原分地制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晓伟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2,共8页
"瓯脱"是匈奴游牧社会一项特有的名物制度,但关于其语义,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耶律铸《双溪醉隐集》释"瓯脱"为"帐幕",此与草原游猎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北族政权统辖的... "瓯脱"是匈奴游牧社会一项特有的名物制度,但关于其语义,目前还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我们注意到,耶律铸《双溪醉隐集》释"瓯脱"为"帐幕",此与草原游猎制度有着密切关系。更为重要的是,北族政权统辖的社会基层游牧组织所遵循的游牧分封秩序乃是一个很少谈及的话题。在解决"瓯脱"问题的基础上,便可进一步阐释"分地而居"制度的另一种政治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瓯脱 帐幕 分地而居
原文传递
冒顿请婚新说 被引量:2
17
作者 景凯旋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3-109,共7页
《汉书·匈奴传》所载冒顿向吕后请婚被视为汉匈关系中极为典型之事,而《史记》中却不载此事。前人多认为司马迁出于政治"忌讳"不载此事,东汉时班固不再"忌讳",因而在《汉书》中重新记载此事。这种解释虽有合... 《汉书·匈奴传》所载冒顿向吕后请婚被视为汉匈关系中极为典型之事,而《史记》中却不载此事。前人多认为司马迁出于政治"忌讳"不载此事,东汉时班固不再"忌讳",因而在《汉书》中重新记载此事。这种解释虽有合理之处,但也存在一些疑问。从《汉书》增补内容的疑点以及匈奴对汉朝社会的影响来看,冒顿请婚一事应为谣言。谣言约产生于太初四年之后,为司马迁所未见,故《史记》不载。东汉初年,由于汉匈关系再度紧张,冒顿请婚之事重新被勾起或被创作出来,又为班固所见,从而被载入《汉书》之中。谣言虽然不可信,却反应了时人恐惧匈奴、憎恨匈奴、希望德化匈奴以及不满吕后女主干政等社会情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冒顿 匈奴 谣言 汉匈关系
下载PDF
西汉至隋唐时期西河郡的变迁 被引量:4
18
作者 祁剑青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05-112,共8页
西河郡,始置于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跨河而设,治平定县;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治所东徙离石,汉末扰攘,郡废;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治离石,晋改曰西河国,永嘉乱离,国破;元魏太和八年(484年)再置西河郡,治隰城县,孝昌二年(526年... 西河郡,始置于西汉元朔四年(前125年),跨河而设,治平定县;东汉永和五年(140年)治所东徙离石,汉末扰攘,郡废;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复置西河郡,治离石,晋改曰西河国,永嘉乱离,国破;元魏太和八年(484年)再置西河郡,治隰城县,孝昌二年(526年)复为"胡贼"所破,有侨置西河郡出现;隋开皇三年(583年)郡废,大业三年(607年)重置;唐乾元元年(758年)更名汾州,西河郡名退出历史舞台。西河郡历经多次调整,由庞大的边郡变为狭小的内郡,由跨河而治变为偏治河东。两汉西河郡跨河而治为当政者对政区划分中犬牙交错原则之有意使用,魏晋以后跨河而治局面不再维系,主要原因在于民族关系的演化,而非两岸交通形势的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河郡 平定 离石 匈奴 羌乱
原文传递
匈奴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张景明 《中原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86,共6页
匈奴的金银器在考古学资料中发现较多,以装饰品为主,还有兵器饰件、日常用具等。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分单个动物、多种动物组合和动物争斗三种艺术风格,除了反映战国至汉代草原地区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之外,还寓意图腾崇拜的... 匈奴的金银器在考古学资料中发现较多,以装饰品为主,还有兵器饰件、日常用具等。以草原上常见的动物作为装饰,分单个动物、多种动物组合和动物争斗三种艺术风格,除了反映战国至汉代草原地区的经济类型、生活情景之外,还寓意图腾崇拜的深层文化内涵。同时,以金银器的造型、纹样装饰、制作工艺为载体,反映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北方草原地区与中原地区和西方地区的南北文化、东西文化交流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匈奴 金银器 文化内涵 草原丝绸之路 文化交流
原文传递
汉匈西域战争中的“诅军”巫术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子今 《西域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1-6,133,共7页
西域战争中汉王朝与匈奴双方都使用"诅军"巫术,是军事史记录中罕见的情形。透视其文化内质,可以获得有意义的发现。讨论汉匈西域"诅军"史例,不仅涉及汉王朝处理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军事行政方式,也有益于深化对当时数... 西域战争中汉王朝与匈奴双方都使用"诅军"巫术,是军事史记录中罕见的情形。透视其文化内质,可以获得有意义的发现。讨论汉匈西域"诅军"史例,不仅涉及汉王朝处理边疆与民族问题的军事行政方式,也有益于深化对当时数术文化的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王朝 匈奴 西域 诅军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