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朝墓葬石门及人字栱雕刻的制度与来源 被引量:1
1
作者 华扬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96,141,共15页
本文从墓主身份明确或可推定的墓葬入手,通过考察墓主的终官、爵位与事迹,揭示了南朝墓葬用门乃普及士族的一般性制度礼遇,其等级制度以官品为规范原则,以本官五品为使用下限。在此基础上,发现石门上所使用的人字栱雕刻很可能是以宗室... 本文从墓主身份明确或可推定的墓葬入手,通过考察墓主的终官、爵位与事迹,揭示了南朝墓葬用门乃普及士族的一般性制度礼遇,其等级制度以官品为规范原则,以本官五品为使用下限。在此基础上,发现石门上所使用的人字栱雕刻很可能是以宗室为中心、旁及诏赐的特权。而后本文又分三个维度逐步解明了南朝石门的形成过程:在甬道中置门之葬俗上承东晋,远追西晋;以人字栱雕刻及其载体半月形石额为显著特征的形制或由宋孝武帝创设,其范本越两晋而接汉魏;工匠所雕刻的人字栱,仿照的是江南本地的木构原型。要言之,论文以墓葬石门及人字栱为切入点,关照了南朝的墓葬结构、丧葬礼制与建筑文化等诸方面的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门 人字栱 丧葬礼制 南朝 东晋
原文传递
马鞍山林里东晋纪年墓发掘简报 被引量:13
2
作者 栗中斌 代诗宝 +5 位作者 李敬毕 江晨 王俊 张厚金 吴志兴 赵勇 《东南文化》 2004年第5期8-11,i002,共5页
林里东晋纪年墓的发掘为马鞍山地区东晋墓的断代提供了一批标准器,对研究这一时期的墓葬形制、埋葬习俗和青瓷工艺的水平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 马鞍山 林里 东晋 墓葬
下载PDF
东晋墓葬制度的考古学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韦正 《华夏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6-72,共7页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 东晋墓葬等级制度仅限于高级官员,中下级官员至庶民墓葬等级差异不明显。东晋家族内部墓葬等级差异也不明显,但各家族墓葬的形制和规格似有一定规则,而与家族地位之高低不甚关联。东晋帝王陵墓家族墓葬化,乃当时现实政治之曲折反映。东晋墓葬制度状况与东晋门阀世族社会的现实等级差异不甚相符,此认识对东晋历史研究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墓葬制度 考古学分析
原文传递
南京滨江开发区15号路六朝墓清理简报 被引量:9
4
作者 周维林 许长生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40,I0004,共6页
牧龙村发现的3座六朝砖室墓,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M1、M2时代为东晋中期,M3时代为孙吴建衡元年,墓主为相府吏缪承。三墓规模虽不大,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M1、M2墓室四角的砖柱,在南京地区东晋墓葬中是首次发现。M3出土的环状乳... 牧龙村发现的3座六朝砖室墓,据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判断,M1、M2时代为东晋中期,M3时代为孙吴建衡元年,墓主为相府吏缪承。三墓规模虽不大,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M1、M2墓室四角的砖柱,在南京地区东晋墓葬中是首次发现。M3出土的环状乳神兽镜、青瓷龙首罐、笔洗、唾壶等遗物比较珍贵,另有一方砖刻买地券是研究当时土地制度的重要实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宁铜井牧龙村 东晋墓 孙吴墓 建衡元年 买地券
原文传递
中国最早的无量寿经变——读支道林《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有感 被引量:9
5
作者 陈明 施萍婷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9-27,128-129,共11页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qu... 支遁(314-366),字道林,东晋著名高僧与名士。精研般若,创即色义,明因缘,悟中道;又游心庄老,于玄学别有建树。其在佛学和玄学之外,尚有一些诗作和"像赞"传世。《阿弥陀佛像赞并序》是其对当时一幅西方净土变的描绘。其中对"安养国"——西方净土极乐世界进行了全面的描摹和赞颂。由其内容可见,其所描摹的西方净土庄严与当时流行的《无量寿经》内容一致。而其它文献所载的同类图像都迟于该"像赞"。因此,我们断定该"像赞"所描摹的应该是我国最早的一幅无量寿经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道林 东晋 阿弥陀佛像赞 中国最早 无量寿经变
下载PDF
两晋、萧梁、北魏宗室起家制度比较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刘军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28-235,共8页
六朝为适应门阀政治,普遍奉行重用宗室的策略,并积极推进其士族化进程,宗室顶级贵胄的地位突出表现在初仕意义的起家问题上。截取中古制度传承链条的关键节点两晋、萧梁和北魏,比较其宗室起家状况,有助于捕捉时代特色。结果发现三朝宗... 六朝为适应门阀政治,普遍奉行重用宗室的策略,并积极推进其士族化进程,宗室顶级贵胄的地位突出表现在初仕意义的起家问题上。截取中古制度传承链条的关键节点两晋、萧梁和北魏,比较其宗室起家状况,有助于捕捉时代特色。结果发现三朝宗室起家年龄均未及弱冠,且有提早到成童之年的趋势,起家品级完全跨越旧令六品士族线,部分跻身四品以上宗室选,起家官类型频繁抢占清显职位,整体水平凌驾庶姓高门,彰显第一家族的权势气派。萧梁和北魏宗室起家制度基本翻版晋制,但在铨叙实践中又自成一系,分处不同的发展线路,中古南北形势之梗概由此可见一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晋 萧梁 北魏 宗室 起家制度
下载PDF
从简到纸:东晋户籍制度的变革 被引量:7
7
作者 韩树峰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63-172,共10页
户籍载体从简到纸的转变,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展史上的关键一环。西晋以前,户籍以简牍为书写材料。东晋建立伊始,缺少全国性的户口资料,政府必须重新造籍。更主要的是,由于豪强、官吏隐瞒户口严重,中央政府不能只满足于掌握记录人口数... 户籍载体从简到纸的转变,是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发展史上的关键一环。西晋以前,户籍以简牍为书写材料。东晋建立伊始,缺少全国性的户口资料,政府必须重新造籍。更主要的是,由于豪强、官吏隐瞒户口严重,中央政府不能只满足于掌握记录人口数字的簿册,而必须掌握内容更为复杂的户籍。与简牍相比,纸可以记录更多的信息,典藏无须占用极大的空间,因此成为户籍的书写材料。纸本户籍出现以后,户籍内容日趋丰富,先祖仕宦履历、起家官、联姻状况、嫡庶身份乃至某些诏书,无不登录其中。户籍保管也由此前的地方二级制变为自中央到地方的多级制,各级政府可以经常进行检籍,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上级对下级、政府对民间的控制,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简牍 户籍
原文传递
东晋南朝出土墓志资料概述 被引量:7
8
作者 朱智武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期107-112,共6页
东晋南朝墓志处于我国古代墓志从产生到定型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迄今为止,历代所见出土东晋南朝墓志共72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六朝历史、考古、文物、语言、文字等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开展,具有独特的理论... 东晋南朝墓志处于我国古代墓志从产生到定型的关键阶段,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地位。迄今为止,历代所见出土东晋南朝墓志共72方,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六朝历史、考古、文物、语言、文字等众多学科领域研究的开展,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南朝 出土墓志 历史地位
下载PDF
论东晋清谈的积极意义 被引量:4
9
作者 王晓毅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3-47,共5页
西晋末年社会大崩溃引发了信仰危机,士族社会的精神“彼岸”随之倒塌,传统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最后依托。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对东晋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 义:一方面,清谈所洋溢的人文关怀,使“永嘉南奔”中陷入绝望的精英... 西晋末年社会大崩溃引发了信仰危机,士族社会的精神“彼岸”随之倒塌,传统的价值系统失去了最后依托。辨名析理的清谈活动,对东晋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积极的意 义:一方面,清谈所洋溢的人文关怀,使“永嘉南奔”中陷入绝望的精英阶层,感到生命的 尊严和文化的价值,振奋了低落的士气;另一方面,清谈创造了自由争鸣的学术氛围,使佛 教哲学得以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的深层,在儒家伦理与佛教轮回报应之间架起了桥梁,为中华 民族终极关怀找到了新的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谈 东晋 玄学 佛教
下载PDF
孙吴“限江自保”述论 被引量:4
10
作者 胡阿祥 《金陵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4期47-50,66,共5页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 孙吴政权针对北方敌对政权采取的基本守国政策是"限江自保"。在军事上,"限江自保"即依托长江,而守在江北。孙吴荆州、扬州众多的"险要必争之地",实际反映了孙吴此项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孙吴"限江自保"政策,为后来的东晋南朝政权所继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孙吴 限江自保 东晋南朝
下载PDF
《周易》在东晋的传播及其对文学艺术的影响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剑锋 《周易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62-67,共6页
东晋时期,学校讲授、私人传授和清谈是《周易》直接传播的主要方式。《周易》卜筮也对《周易》的传播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周易》对文学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词、意象、形式、观念、文论和小说等方面。
关键词 东晋 周易 文学 艺术
下载PDF
东晋道士发明火药新说 被引量:5
12
作者 容志毅 《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88-192,共5页
唐代道士最先发明火药的说法似乎已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但是通过对东晋道教炼丹经诀《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降生神丹方经》的研究,发现还在东晋时,道士炼丹配方中所用的雄黄、雌黄、硝石和薰陆香等粉末状药物,事实上就已经包含了传统火药... 唐代道士最先发明火药的说法似乎已为学界所普遍接受。但是通过对东晋道教炼丹经诀《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降生神丹方经》的研究,发现还在东晋时,道士炼丹配方中所用的雄黄、雌黄、硝石和薰陆香等粉末状药物,事实上就已经包含了传统火药中"一硝、二黄、三木炭"的基本组成成份,而且为了防止爆炸的发生,道士们还有意采取了多种防范措施。这表明最初的火药雏形似可上溯至东晋甚至更早,从而有可能改写唐代火药发明说这一影响巨大的结论,并将火药的发明时间至少提前约550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药发明时间 东晋 《太上八景四蕊紫浆五珠降生神丹方经》
原文传递
重庆奉节赵家湾墓地2004年发掘简报 被引量:5
13
作者 詹世清 杨淼 +2 位作者 冯春兰 王然 李洋 《江汉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4-50,145-146,共29页
2004年重庆奉节赵家湾墓地共发掘墓葬20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其中东汉墓葬15座,包括砖室墓和崖墓,随葬品以陶器和"五铢"钱为主,年代不早于东汉中期;蜀汉砖室墓1座,延续了东汉晚期墓葬风格;东晋砖室墓1座,出土大量精美青瓷... 2004年重庆奉节赵家湾墓地共发掘墓葬20座,出土各类文物300余件。其中东汉墓葬15座,包括砖室墓和崖墓,随葬品以陶器和"五铢"钱为主,年代不早于东汉中期;蜀汉砖室墓1座,延续了东汉晚期墓葬风格;东晋砖室墓1座,出土大量精美青瓷器,文化面貌与同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趋同;明代墓葬3座,均为土坑墓。该墓地时间序列完整,出土文物丰富,为我们研究峡江地区考古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家湾墓地 东汉 蜀汉 东晋 明代
下载PDF
两晋时期的门阀士族与外戚政治 被引量:3
14
作者 汪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3期122-126,共5页
以世家望族支持而建立的两晋政权 ,确立了两晋士族的政治地位 ,士族与皇族又结成政治姻亲。由于皇族与士族、士族与士族的利益冲突 ,最后使东晋步上了自我毁灭的道路。
关键词 东晋 西晋 门阀士族 外戚政治
下载PDF
读《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札记 被引量:4
15
作者 张学锋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2-119,共8页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博物馆所撰《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公布了小横山墓地发掘清理的东晋南朝墓葬121座,汉、明墓葬9座,在六朝考古及历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121座六朝墓葬没有出土墓志,据此可推断该墓地应为六朝... 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杭博物馆所撰《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公布了小横山墓地发掘清理的东晋南朝墓葬121座,汉、明墓葬9座,在六朝考古及历史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意义。121座六朝墓葬没有出土墓志,据此可推断该墓地应为六朝时期吴郡钱唐县临平一带的土著地方豪族家族墓地,墓主有可能为临平范氏。此外,砖印壁画、文字砖以及六朝地方豪族社会等方面的研究尚有较大的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杭 小横山 《余杭小横山东晋南朝墓》 东晋南朝 墓葬
原文传递
陶渊明与东晋玄学之新变 被引量:4
16
作者 曹胜高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51,共6页
东晋玄学的新变,在于变谈玄为体玄,变理论探讨为精神实践,东晋玄学所讨论的抱朴守真、应物顺化、心性逍遥等观念,深化了东晋士人的守拙意识、自然态度和遁世情结,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体验,不仅是个人对自然宇宙的观察感悟,更是对东... 东晋玄学的新变,在于变谈玄为体玄,变理论探讨为精神实践,东晋玄学所讨论的抱朴守真、应物顺化、心性逍遥等观念,深化了东晋士人的守拙意识、自然态度和遁世情结,陶渊明的哲学思考和人生体验,不仅是个人对自然宇宙的观察感悟,更是对东晋玄学命题的思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玄学 新变 陶渊明思想
下载PDF
“义阳三关”的演变与地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习刚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110-114,共5页
"义阳三关"及其关名的前身是春秋以后的冥阝厄、直辕、大隧三塞,"义阳三关"一名为南朝梁人提出,实质上是对东晋、宋、齐时期三关与所处地域间行政隶属关系的确切反映,成为历代相延的惯称,这一惯称甚至上溯至西周、... "义阳三关"及其关名的前身是春秋以后的冥阝厄、直辕、大隧三塞,"义阳三关"一名为南朝梁人提出,实质上是对东晋、宋、齐时期三关与所处地域间行政隶属关系的确切反映,成为历代相延的惯称,这一惯称甚至上溯至西周、春秋时期。义阳及三关的重要历史地位是以其军事战略地位为基础的,它取决于义阳的边镇地位、战争双方作战与军运形式的区别。这种单一的地位基础决定了"义阳三关"历史地位的局限性和脆弱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义阳三关 东晋、宋、齐时期 历史地位 信阳
下载PDF
湖南津市明道村东晋墓葬 被引量:4
18
作者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津市文物管理所 谭远辉 《湖南考古辑刊》 2014年第1期140-154,共15页
湖南津市在20世纪80、90年代清理了一批六朝砖室墓,其中三座东晋砖室券顶墓较有代表性。出土了一批精美的青瓷器、铜器、金银器等遗物。青瓷器有湘阴窑、越窑、德清窑等窑口的产品。其中一件铜伎俑造型独特,在东晋墓中较为罕见。
关键词 湖南津市 东晋 砖室墓 青瓷器 铜伎俑
原文传递
构建正统: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的西周拟态论
19
作者 邱正涛 董刚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4年第5期47-60,123,共15页
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与西周成、康、穆三王谥号相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谥号中比较罕见。成、康、穆三王是西周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东晋皇帝谥号的西周拟态现象很可能是效仿西周的“故事”进行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构建。这种... 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与西周成、康、穆三王谥号相同,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帝王谥号中比较罕见。成、康、穆三王是西周毋庸置疑的天下共主,东晋皇帝谥号的西周拟态现象很可能是效仿西周的“故事”进行政权正统性和合法性的构建。这种构建分为两个方面:对外而言,东晋通过册封、赐谥、接受朝贡等方式,在华夷体系下构建以东晋为华夏正统的天下格局;对内而言,司马皇室、门阀士族之间多方力量共同作用,利用西周诸侯拱卫周王室与士族官僚辅佐东晋皇室的相似之处,塑造皇权与士族“共天下”的政治格局。因此,东晋成、康、穆三帝谥号的选定是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谥号 正统性 天下秩序 政治合力
下载PDF
东晋会稽士僧群与浙江诗歌之路的早期开拓
20
作者 蔡彦峰 魏小利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24年第1期40-48,共9页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 东晋永和年间,会稽聚集了众多的名士、名僧,成为重要的佛教中心。其中支遁等高僧不仅富有名士风度而且长于诗歌创作,“言咏属文”成为会稽士僧交往的重要内容。在佛教的推动下,会稽发展为东晋中后期诗歌创作的中心。会稽是浙江诗歌之路中的重要区域,与钱塘江诗歌之路、瓯江山水诗之路、浙东唐诗之路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会稽的诗歌创作风气,以及会稽士僧在迁移、流动中对会稽诗歌的传播,促进了剡县、天台山、钱塘、永嘉等地诗歌创作的发展,对浙江诗歌之路的形成具有早期的开拓之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晋 会稽 佛教 诗歌之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