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北宋宾礼的建立及其变迁——以礼仪制定原则的讨论为重点 被引量:6
1
作者 朱溢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24-136,共13页
北宋初年大体上延续了《开元礼》的宾礼制度,根据蕃客身份的不同,将宾礼分为蕃主来朝、蕃使来朝两类。在北宋的宾礼实践中,蕃使来朝占据了绝大多数,而且其礼仪逐渐分化,特别是在澶渊之盟后,朝廷分别为契丹、高丽、交州、西南蕃和其他地... 北宋初年大体上延续了《开元礼》的宾礼制度,根据蕃客身份的不同,将宾礼分为蕃主来朝、蕃使来朝两类。在北宋的宾礼实践中,蕃使来朝占据了绝大多数,而且其礼仪逐渐分化,特别是在澶渊之盟后,朝廷分别为契丹、高丽、交州、西南蕃和其他地区的使者制定了宾礼仪注。契丹使者来朝礼仪的规格远高于其他蕃使,其他蕃使见辞礼仪的仪式过程也有差异,这些事实都说明宾礼的制定原则发生了大幅变化,蕃使来朝礼仪不再统一制定,而是重在对不同周边政权进行差别对待。这些宾礼仪注在很长时间内都被遵循,《政和五礼新仪》中的蕃使来朝礼仪也只是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值得注意的是,澶渊之盟后涉外事务上对口管理体制的出现,与宾礼制定原则的变化基本同步,这意味着北宋最终放弃了对一元化天下秩序的追求。此后北宋的周边形势总体上没有好转,正因为这样,虽然涉外礼仪和涉外机构都有所调整,但是并未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宾礼 蕃使 澶渊之盟 天下秩序
原文传递
再论澶渊之盟
2
作者 张希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2,共8页
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太后与圣宗率大军20万南下攻宋,同时命宋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表示“愿修旧好”。辽军围攻瀛州失败后,绕过大名府,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至澶州,登上北城门楼,宋军皆呼万岁,气势百倍。辽南京统军使萧挞览(凛)率... 北宋景德元年,辽承天太后与圣宗率大军20万南下攻宋,同时命宋降将王继忠致书宋真宗,表示“愿修旧好”。辽军围攻瀛州失败后,绕过大名府,兵临澶州城下。宋真宗亲征至澶州,登上北城门楼,宋军皆呼万岁,气势百倍。辽南京统军使萧挞览(凛)率军攻澶州北城,被宋军伏弩射死,辽军士气大挫。宋辽和议使节经过多次往返,终于订立澶渊之盟。双方相约为“兄弟之国”;“沿边州军,各守疆界”;宋朝岁遗辽朝“绢二十万匹、银一十万两”,作为“助军旅之费”。澶渊之盟结束了长达25年的宋辽战争局面,维持了此后将近120年的和平友好往来,对宋辽双方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以及中华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当代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也具有借鉴和启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真宗 兄弟之国 寇准 澶渊之盟
下载PDF
“澶渊之盟”以前宋辽战争交通道路考 被引量:4
3
作者 卜凡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01-111,共11页
在北宋建立至"澶渊之盟"期间(960—1005年),北宋与辽国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曾利用渤海与黄海海路、河北平原道路、太行山间道路、河东山地道路、麟府路地区道路等交通线展开军事行动。宋辽边疆地带的地理环境与宋辽两军... 在北宋建立至"澶渊之盟"期间(960—1005年),北宋与辽国为了实现各自的战略意图,曾利用渤海与黄海海路、河北平原道路、太行山间道路、河东山地道路、麟府路地区道路等交通线展开军事行动。宋辽边疆地带的地理环境与宋辽两军的战略意图,是影响这一时期宋辽战争中诸道路利用频率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战争 “澶渊之盟” 交通道路 战略意图
原文传递
“澶渊之盟”对辽朝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周木强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3期52-55,共4页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与中原政权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状态随之结束,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澶渊之盟"不仅对辽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对辽的社会构成、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澶渊之盟"对辽... "澶渊之盟"签订后,辽与中原政权长达数十年的战争状态随之结束,双方经济文化交流不断深入。"澶渊之盟"不仅对辽经济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还对辽的社会构成、民族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澶渊之盟"对辽朝的影响,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辽朝经济文化、社会构成、民族关系政策变化的内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澶渊之盟” 影响
下载PDF
宋辽河北疆界的两重性 被引量:2
5
作者 何天白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26,共10页
相邻的政权设立疆界,是为了区隔彼此对土地、民户的统治权。河北平原一带是宋辽首要对峙区,宋辽河北疆界具有两重性:清晰地区隔双方对边地的统治权,略显模糊地区隔双方对边民的统治权,两种状态相反相成。澶渊之盟前,宋辽已清晰地分辖河... 相邻的政权设立疆界,是为了区隔彼此对土地、民户的统治权。河北平原一带是宋辽首要对峙区,宋辽河北疆界具有两重性:清晰地区隔双方对边地的统治权,略显模糊地区隔双方对边民的统治权,两种状态相反相成。澶渊之盟前,宋辽已清晰地分辖河北边地。宋辽双方得以清晰地分守疆土,关键在于双方均较为稳定地控制己方沿边据点,且宋方更是建立了两级巡警网格。以清晰守土为前提,宋辽在边民管理问题上留有余地,既默许己境少量边民同时对双方承担赋役义务,成为两输户,又持续争论两输户的归属,造成小幅度的疆界争议。由此,宋辽不必直面重大疆土矛盾,即可维持河北疆界争议,以待后图。在此基础上,宋辽求同存异地践行“各守疆界”原则,实现长期和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辽朝 澶渊之盟 两输地 两输户
原文传递
寇准与澶渊之役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翠华 陈晓华 《宜宾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68-70,共3页
寇准是我国北宋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三次拜相,为官清正,曾经在澶渊之役中表现出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在澶渊之盟的订立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北宋政权的巩固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 寇准 澶洲之役 澶渊之盟 作用
下载PDF
控扼桥路:北宋前中期澶州军事作用的形成及其局限 被引量:1
7
作者 何天白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3期292-299,共8页
北宋在“守内虚外”的战略理念下,管控内外要冲,着意确保各要冲拱卫都城开封。北宋前中期,澶州控扼黄河下游干流上唯一一处常设浮桥,发挥着护卫开封的军事作用,为理解上述时代现象提供了典型个案。澶州以南北二城夹护黄河津渡,连接开封... 北宋在“守内虚外”的战略理念下,管控内外要冲,着意确保各要冲拱卫都城开封。北宋前中期,澶州控扼黄河下游干流上唯一一处常设浮桥,发挥着护卫开封的军事作用,为理解上述时代现象提供了典型个案。澶州以南北二城夹护黄河津渡,连接开封与宋辽首要对峙区河北平原。宋廷通过在澶州河津架桥,将开封与河北之间安全、顺畅的干道交通,约束为一线桥路;通过控扼澶州桥路,掌握启闭开封北面门户的主动权。由此,景德之役中,宋方在澶州北城一带预先布防,成功扼桥退敌,促成澶渊之盟。然而,架设浮桥亦诱使黄河洪灾频发,造成澶州日常防务经营受限。在此情况下,宋廷压制澶州北侧重镇大名的常驻军规模,以免大名方面干扰开封朝廷对澶州桥路的控制。该部署可巩固北宋内部“强干弱枝”的形势,却削弱了北宋对外临战应变的能力。分析澶州这一案例,有助于考察宋廷如何协调技术、战术、战争战略、战略理念等不同层面的部署,进而理解北宋的整体军事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战争 澶渊之盟 军事地理 黄河 澶州
下载PDF
市场贸易对边境城镇发展的影响研究——以北宋河北榷场为例 被引量:1
8
作者 孙小鹏 范霄鹏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1期75-79,100,共6页
北宋与辽作为互补性极强的两大经济体,围绕“燕云”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进行了数度战争。“澶渊之盟”缔结后,北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和广信军置四大榷场作为与辽贸易的固定场所。本研究基于宋辽两国资源禀赋梳理,讨论了宋初至景德... 北宋与辽作为互补性极强的两大经济体,围绕“燕云”地区的土地和资源进行了数度战争。“澶渊之盟”缔结后,北宋在河北雄州、霸州、安肃军和广信军置四大榷场作为与辽贸易的固定场所。本研究基于宋辽两国资源禀赋梳理,讨论了宋初至景德年间河北路边界形势、南北陆路通道、防御布局情况,并以此为基础考察河北路榷场建置、贸易管理和榷货物运输网络等。河北榷场经榷务司统一调配货物,由路级转运司经御河运至缘边乾宁军,再由水路网络运送至各榷场,形成了以四大榷场为门户的地区市场贸易网络。缘边市场贸易的扩大使得城镇经济状况和人口数量得到提升,持续推动了商业街市、粮仓馆舍等对应人居要素的丰富和城池防御要素的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境城镇 市场贸易 河北榷场 “澶渊之盟”
下载PDF
宋辽'澶渊之盟'--古代少数民族与汉族长期和好的范例 被引量:2
9
作者 田相林 《平原大学学报》 2001年第4期45-47,共3页
景德元年八月,辽大举南下、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诏令且御驾亲征.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即'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事,使边界得以长期安定,促进了双方融合交流.两族之间原有的避垒,随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 景德元年八月,辽大举南下、宋朝野震动,宋真宗诏令且御驾亲征.双方于十二月初达成停战协议即'澶渊之盟'.'澶渊之盟'结束了宋辽战事,使边界得以长期安定,促进了双方融合交流.两族之间原有的避垒,随辽宋两个王朝之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面逐渐消除,从而为中国实现牢固的统一创造了某些必要的前提,在中华民族统一和发展的历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朝 辽朝 澶渊之盟 民族 和盟
下载PDF
论“澶渊之盟”后的契丹跨界入宋者 被引量:2
10
作者 徐世康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14年第2期121-125,共5页
随着宋辽双方"澶渊之盟"的签订,两国关系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虽然在宋辽双方的誓书中,都有双方人员以后各守疆界、不得随意跨界入境的相关规定,但每年仍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契丹人因各种原因进入宋境,他们当中有的为宋政府收... 随着宋辽双方"澶渊之盟"的签订,两国关系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虽然在宋辽双方的誓书中,都有双方人员以后各守疆界、不得随意跨界入境的相关规定,但每年仍有许多形形色色的契丹人因各种原因进入宋境,他们当中有的为宋政府收留,有的则被遣送回国,有的是主动投诚,也有的纯属误入宋境。对此,宋政府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制定了有差别的政策应对。这些政策总体而言是经过慎重考虑且有效的,但同时也受到宋辽关系的影响和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宋 契丹 澶渊之盟 入境 政策
下载PDF
宋辽边关地道新考
11
作者 刘逸鑫 王胜斌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70-76,共7页
宋辽边关地道是重要的宋辽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但鲜见于宋人记载。而宋辽边关地道属于北宋河北边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宋辽军事史、河北地方史研究以及当下边关地道文旅功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以雄县为中心的地... 宋辽边关地道是重要的宋辽军事防御工程,规模巨大、结构复杂,但鲜见于宋人记载。而宋辽边关地道属于北宋河北边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对于宋辽军事史、河北地方史研究以及当下边关地道文旅功能开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对以雄县为中心的地道布局、始建年代及功用等关键问题作进一步的考察十分必要。宋辽边关地道的大规模兴建,始于澶渊之盟后李允则知雄州期间。李允则在何承矩疏浚塘泊的基础上,以兴建缘边防御工程为掩护,挖掘地道、铺设谍网,使雄州段地道西接容城、东接霸州。宋辽边关地道布局的核心枢纽在雄州,负责刺探情报的河北缘边机宜司即设于此。澶渊议和后,其主要功能由军事防御转变为情报刺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辽边关地道 始建年代 澶渊议和 谍战
下载PDF
“澶渊之盟”对北宋经济增量的影响
12
作者 华春勇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4期16-21,共6页
澶渊之盟是宋辽在大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所达成的盟约。盟约的签订使双方都达成了各自的战略目的,是一份宋辽都比较满意的协定。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朝节约了大量用于北方边患的军费。由于盟约,在双方边境贸易的过程中,宋朝居于主动地... 澶渊之盟是宋辽在大体势均力敌的情况下,所达成的盟约。盟约的签订使双方都达成了各自的战略目的,是一份宋辽都比较满意的协定。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宋朝节约了大量用于北方边患的军费。由于盟约,在双方边境贸易的过程中,宋朝居于主动地位,又可以大量获利。合约签订带来了相对持久的和平局面,这一和平环境所带来的间接的经济增量,更是不可估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澶渊之盟 军费 贸易比较优势 经济增量
下载PDF
北宋佚名《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图》考释 被引量:1
13
作者 尹承 《故宫博物院院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7-36,156,共10页
作为宋仁宗时期创作的宫廷系列画卷《三朝训鉴图》的一部分,北宋佚名《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图》直观反映了宋辽景德澶渊之盟后,契丹使至北宋皇宫朝见皇帝的礼仪场景。根据北宋的宾礼仪注,可以明确画面中人物的身份,画面所显示的情... 作为宋仁宗时期创作的宫廷系列画卷《三朝训鉴图》的一部分,北宋佚名《景德四图·契丹使朝聘图》直观反映了宋辽景德澶渊之盟后,契丹使至北宋皇宫朝见皇帝的礼仪场景。根据北宋的宾礼仪注,可以明确画面中人物的身份,画面所显示的情景是朝见礼仪刚刚开始的阶段,北宋的臣僚列班等待朝见,契丹使人排列在北宋臣僚之后不起眼的位置,而契丹礼物却得到突出的表现。这与北宋皇帝和臣僚共同观赏契丹礼物的制度性质相同,都是为了对内凸显契丹宾服来朝,传达出北宋仍居当时东亚国际格局中心位置的政治理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四图》 《太常因革礼》 宾礼 澶渊之盟 秩序图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