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高窟第431窟初唐观无量寿经变与善导之法门在敦煌的流传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景峰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4-43,126-127,共12页
本文对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绘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及供养人画像和东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说法图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体现了唐代净土大师善导的"凡夫论"思想,说法图、四大天王等也与往... 本文对莫高窟第431窟初唐绘制的南、西、北三壁的观无量寿经变及供养人画像和东壁的四大天王像、中心塔柱四面的说法图进行了全面考察,认为此铺观无量寿经变体现了唐代净土大师善导的"凡夫论"思想,说法图、四大天王等也与往生西方净土有关,进而指出第431窟初唐的这次重修,建立了敦煌莫高窟最早的一个往生西方净土法事活动的道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高窟第431窟 佛教信仰 净土法门
下载PDF
髡残卒年新考及有关补述 被引量:6
2
作者 毛文鳌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8-94,共7页
画僧髡残名重清初金陵画坛,并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关于他的研究未曾间断,但其卒年却迄今未有定说。本文据新见明末清初诗人钱陆灿的《调运斋诗集》,考定髡残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九十月间;并对二人的交游活动,髡残... 画僧髡残名重清初金陵画坛,并在中国绘画艺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近年来关于他的研究未曾间断,但其卒年却迄今未有定说。本文据新见明末清初诗人钱陆灿的《调运斋诗集》,考定髡残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九十月间;并对二人的交游活动,髡残的佛教信仰、身后事等有所考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髡残 卒年 交游活动 佛教信仰
原文传递
西安城市佛教女性信仰调查 被引量:5
3
作者 周玉茹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8年第5期39-42,共4页
近年来,佛教信仰者人数激增,其中妇女信仰者的构成出现了很大的变化。中老年妇女和具有一定知识文化的青年妇女的信仰活动的选择具有各自的特点。佛教信仰丰富了女性信仰者的生活和内心,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关键词 妇女 佛教信仰 皈依 信教妇女
下载PDF
从“婇女”到“度母”——论佛教信仰中女性角色嬗变之现实逻辑
4
作者 王耘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5期15-22,共8页
女性角色在佛教信仰中常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而被他者不断预设的被动客体和边缘立场。从文化哲学视角切入,可考察佛教信仰中女性角色嬗变的现实逻辑。起初,就个体体验而言,性欲之“主体”身份的“凸显”使女性成为化导男性性欲必要而不... 女性角色在佛教信仰中常是一种带有不确定性而被他者不断预设的被动客体和边缘立场。从文化哲学视角切入,可考察佛教信仰中女性角色嬗变的现实逻辑。起初,就个体体验而言,性欲之“主体”身份的“凸显”使女性成为化导男性性欲必要而不充分的“有效选项”——在印度佛教信仰中,女性所要实现的觉悟,践行的既是对性欲本身的反省,又是对自身性别劣势的批判。继而,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西域佛教将佛教信仰的基础奠定在“圣像”系统上,各种地方文化基因渗透于“西方佛国”想象的同时,佛陀的性别取向实现了对男性与女性的同时超越抑或双向糅合,而更接近于女性。最终,以家庭身份来看,在一个以宗法制度为组织结构的中国佛教信仰世界里,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角色——“母亲”,推动佛教信仰回到有情世界的“现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信仰 女性角色 婇女 度母 圣像
下载PDF
清建国前女真人之佛教信仰 被引量:2
5
作者 赵毅 刘庆宇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29-35,共7页
从明初到清建国以前,女真人一直处在明帝国之辽东、朝鲜、蒙古三方合围形成的佛教文化圈中,对佛教文化并不陌生;在明代的女真族中,存在着以高僧道圆为代表的僧人群体;女真贵族佩戴的金佛冠和念珠等已经蕴含有一定的佛教意味。由此可以推... 从明初到清建国以前,女真人一直处在明帝国之辽东、朝鲜、蒙古三方合围形成的佛教文化圈中,对佛教文化并不陌生;在明代的女真族中,存在着以高僧道圆为代表的僧人群体;女真贵族佩戴的金佛冠和念珠等已经蕴含有一定的佛教意味。由此可以推断,女真建国以前,佛教已对女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正是女真建立清国后确立佛教政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努尔哈赤 女真 佛教信仰 辽东地区
下载PDF
佛性与人性:宋代民间佛教信仰的真实状态 被引量:3
6
作者 游彪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3-100,共8页
《碛砂藏》是宋、元时期平江府延圣院僧人主持刊刻的一部大藏经,要完成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除了延圣院的出家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之外,宋元时期民间人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该版大藏经刊刻记中出现了宋代平江府及... 《碛砂藏》是宋、元时期平江府延圣院僧人主持刊刻的一部大藏经,要完成中国古代历史上这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除了延圣院的出家人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之外,宋元时期民间人士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在该版大藏经刊刻记中出现了宋代平江府及其周边地区各色人等的身影,既有地位崇高的官员,也有普通的乡村民众、城市市民,还有不少是出家人。他们之所以捐资雕刻佛教经典,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着发自内心的虔诚的佛教信仰。然而,《碛砂藏》的宋人题记除了追荐祖先这一主题之外,实际上更重要的涉及捐助者的现实利益,绝大多数题记都在祈求神灵庇佑自身及家庭成员,即便是为亲属的亡灵祈祷,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在世者的安宁吉祥。由此可知宋人的佛教信仰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色彩。不可否认,这种题记的内涵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是高度吻合的,是宋人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宋代基层社会丰富多彩的生活面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碛砂藏》 宋人题记 佛教信仰
下载PDF
由梁武帝的社会角色论其崇佛心态 被引量:1
7
作者 曲利丽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8-149,共12页
文章从梁武帝多重社会角色的角度,分析了其崇佛心态的三个层次:既像普通民众一样希望通过奉佛来灭罪祈福,沉溺于积功累德、严守戒律以求将来胜果;又作为知识精英,理性地探研了《般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的义理;还有身为帝王,有... 文章从梁武帝多重社会角色的角度,分析了其崇佛心态的三个层次:既像普通民众一样希望通过奉佛来灭罪祈福,沉溺于积功累德、严守戒律以求将来胜果;又作为知识精英,理性地探研了《般若经》、《涅槃经》等大乘经典的义理;还有身为帝王,有意利用菩萨、菩萨戒等佛教资源来圣化自身形象、教化民众的功利考虑。梁武帝佛教信仰的三个层次,既交叉杂糅,又不无张力,从而呈现出复杂的面相。总体来看,帝王角色规范和主导了梁武帝的佛教信仰,使其难以超越现实事功的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武帝 崇佛心态 社会角色
原文传递
鲁班窑石窟的功能与信仰研究
8
作者 郭静娜 《石窟寺研究》 2022年第1期48-57,共10页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坐西朝东,现存三座洞窟,均为大像窟,但洞窟中央设置佛坛。洞窟四壁雕刻千佛,雕刻保存较不完整。论文通过对鲁班窑石窟的洞窟形制、洞窟布局与雕刻内容的分析,对鲁班窑石窟的洞... 鲁班窑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州山南麓,石窟依山开凿,坐西朝东,现存三座洞窟,均为大像窟,但洞窟中央设置佛坛。洞窟四壁雕刻千佛,雕刻保存较不完整。论文通过对鲁班窑石窟的洞窟形制、洞窟布局与雕刻内容的分析,对鲁班窑石窟的洞窟功能及信仰进行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班窑石窟 洞窟功能 佛教信仰
原文传递
佛教信仰与辽朝
9
作者 鞠贺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1-6,共6页
从整体上看,佛教对辽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佛教信仰也成为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之一,强化了各民族信众之间的相互认同心理,对于作为多民族政权的辽朝的政治局势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整体上看,佛教对辽朝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重的,即有消极的一面,也有积极的一面。佛教信仰也成为了辽朝境内各民族的精神纽带之一,强化了各民族信众之间的相互认同心理,对于作为多民族政权的辽朝的政治局势稳定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佛教信仰也使辽朝间接掌握了大量物质财富,并为维护辽朝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同时也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也制造了一些社会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佛教信仰 影响
下载PDF
辽朝佛教渊源考 被引量:1
10
作者 鞠贺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年第7期8-11,共4页
辽朝佛教渊源及其成分复杂。从总体上看,辽朝佛教主要是继承唐五代和渤海佛教,其中又以唐五代为主。这一点从辽朝寺庙、佛教经典、造像以及某些佛教学说的流行上不难看出。而渤海国崇尚佛教,灭亡后又被纳入辽朝版图。毫无疑问,渤海佛教... 辽朝佛教渊源及其成分复杂。从总体上看,辽朝佛教主要是继承唐五代和渤海佛教,其中又以唐五代为主。这一点从辽朝寺庙、佛教经典、造像以及某些佛教学说的流行上不难看出。而渤海国崇尚佛教,灭亡后又被纳入辽朝版图。毫无疑问,渤海佛教也是辽朝佛教的重要来源之一。另外,种种迹象表明,回鹘佛教也是辽朝佛教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而来自天竺摩揭陀国的佛教也可被视为是圣宗朝以后辽朝佛教的渊源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朝 佛教信仰 渊源
下载PDF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梵净山佛教信仰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陆群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38-43 138,138,共7页
梵净山佛教信仰从信仰层面看,女性参与的程度较男性为高,尤其是产生了观音信仰的"地域化"形式,即九皇娘、李皇后和观音菩萨三个原本不相干的形象叠合在一起,成为跨越圣俗世界的兼具原始自然崇拜之远古性、历史之真实性、佛教... 梵净山佛教信仰从信仰层面看,女性参与的程度较男性为高,尤其是产生了观音信仰的"地域化"形式,即九皇娘、李皇后和观音菩萨三个原本不相干的形象叠合在一起,成为跨越圣俗世界的兼具原始自然崇拜之远古性、历史之真实性、佛教之普世性与救赎性的复合性女神。以性别为视角透视和分析梵净山地区这一佛教信仰现象,可揭示隐含在象征指符体系下的宗教本质及妇女在宗教信仰中的真正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主义 梵净山 佛教信仰
下载PDF
玄奘时代及其后两地的佛教信仰
12
作者 季羡林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5-9,共5页
人们如果运用大量的吐火罗文A、B残卷的资料和汉文相关材料进行详尽考察,就会知道从唐朝建立到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400年前焉耆与龟兹的佛教信仰情况。
关键词 玄奘时代 焉耆 龟兹 佛教信仰
下载PDF
儒释兼容——论沈约的佛教信仰与儒家思想之关系
13
作者 何良五 陈璐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第1期35-40,共6页
沈约是齐梁时期极为重要的作家,其思想既包括传统的儒家观念,也含有佛教的某些观念及信仰,表现出儒释兼容的思想倾向。首先,沈约身上体现着儒家入世精神与佛教出世精神的融合,即"干名求位"与"息心遣累"的结合。其次... 沈约是齐梁时期极为重要的作家,其思想既包括传统的儒家观念,也含有佛教的某些观念及信仰,表现出儒释兼容的思想倾向。首先,沈约身上体现着儒家入世精神与佛教出世精神的融合,即"干名求位"与"息心遣累"的结合。其次,沈约将儒佛两家的生死哲学相结合,形成了向儒而生、向佛而死的人生境界。儒家思想与佛教信仰的融合,使沈约的思想个性更为复杂,更加多元,也更加具有探讨与欣赏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沈约 佛教信仰 儒家思想 儒释兼容
下载PDF
李煜词与佛教信仰
14
作者 许程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1期56-61,共6页
该文通过考察李煜词与佛教信仰的关系, 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探讨李煜词的思想意蕴和深度,认为李煜词表现的那种空幻感和悲苦感既是他人生的切实体验, 也是词人从佛教教义出发的对人类普遍存在状态和意义的关注与探索。
关键词 李煜 佛教信仰 悲苦 空幻
下载PDF
论中国佛教文化功能塑造与佛教信仰的社会化建构
15
作者 姚俭建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67-71,共5页
佛教文化功能的塑造是中国佛教及其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其中,佛教信仰的社会化建构是塑造佛教文化功能的关键环节。在群体层面,中国佛教信仰的社会化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成为部分民众最为直接参与和对话的信仰活动... 佛教文化功能的塑造是中国佛教及其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基本路径选择。其中,佛教信仰的社会化建构是塑造佛教文化功能的关键环节。在群体层面,中国佛教信仰的社会化建构呈现出鲜明的本土化特色,成为部分民众最为直接参与和对话的信仰活动;在个体层面,它主要体现在认同、内化、外化三个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信仰 社会化建构 文化功能
下载PDF
佛教信仰对宋代女性居处空间的影响
16
作者 邵育欣 《山东女子学院学报》 2015年第3期56-60,共5页
宋代的佛教在家女信徒仍旧生活在世俗家庭中,家还是她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所以她们的日常修行多是在家中进行。在本已有限的空间中,女信徒们努力为自己的信仰寻找一席清净之地。其居室内的陈设与器物,既体现出她们的信仰和宗教身份,也起... 宋代的佛教在家女信徒仍旧生活在世俗家庭中,家还是她们主要的活动空间,所以她们的日常修行多是在家中进行。在本已有限的空间中,女信徒们努力为自己的信仰寻找一席清净之地。其居室内的陈设与器物,既体现出她们的信仰和宗教身份,也起到营造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有益于修行的作用。虽然修行空间和室内陈设的选择体现出女信徒的主动性,但她们仍然无法跳出世俗家庭的壁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信仰 女性 居处空间 陈设 器物
下载PDF
从观念到实践: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 被引量:6
17
作者 陈红兵 秦克寅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7-141,共5页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纠结在一起的。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具有不同于传统慈善的内涵和特征,它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涵摄生态环保意识等。... 佛教慈善向生态环保的拓展是生态环境建设的现实需要,在当前是与佛教慈善的现代化进程纠结在一起的。佛教慈善观念向生态环保的拓展具有不同于传统慈善的内涵和特征,它要求立足佛教慈善传统,吸收融合现代慈善理念,涵摄生态环保意识等。佛教慈善实践对生态环保的关注目前主要集中于生态环保意识和生态生活方式的宣传方面,其进一步的拓展应结合现实生态环境建设的需要,开展生态环保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项目,它要求佛教慈善基金会、佛商、佛教志愿者的共同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慈善 生态环保 慈善观念 慈善基金会 佛商 志愿者
原文传递
《红楼梦》中的民众佛教信仰
18
作者 赵伟 《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 2016年第5期11-18,共8页
在清朝统治者对佛教利用和限制政策下,《红楼梦》反映出清代民众佛教的普遍流行的状态。民众佛教中的观音信仰和净土信仰在《红楼梦》中有详尽的描述,表明社会各阶层对简易直接的"他力救济"的渴求。
关键词 民众佛教 净土信仰 观音信仰 称名念佛
下载PDF
唐代陇右东部地区佛教信仰研究(一)
19
作者 马格侠 沈建纲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第3期35-40,共6页
陇右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通道。唐代陇右东端佛教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其中高僧辈出,各家宗派学说纷呈。修习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高僧大德,更有秦州军人、大族信奉般若学和《尊胜陀罗尼经》。唐代所... 陇右作为丝绸之路的要冲,自古以来就是文化传播的通道。唐代陇右东端佛教文化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形式与内容。其中高僧辈出,各家宗派学说纷呈。修习者不仅有数量众多的高僧大德,更有秦州军人、大族信奉般若学和《尊胜陀罗尼经》。唐代所建造的石窟、大像更是遍布陇右东部各地。武则天时期泾川大云寺供养舍利及金棺银椁的出现,反映了盛唐陇右东部地区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而孟诜《石函铭》的发现,可证孟诜家族是世代信佛。泾川县发现的《高公佛堂碣》为研究唐武宗会昌灭佛提供了间接物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陇右东端 唐代佛教 信仰研究
下载PDF
白居易佛学依止及其诗歌成就辩难
20
作者 王树海 刘春明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1-48,159,共8页
白居易在参差多姿的元和诗坛是一显例。他曾毫不含糊地以"我佛弟子"自命,并虔诚地"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忠实地"栖心释氏",却不能保证佛禅修习的"得心见性",级质不高,进阶未远,之于... 白居易在参差多姿的元和诗坛是一显例。他曾毫不含糊地以"我佛弟子"自命,并虔诚地"升于堂,礼于床,跪而唱,泣而去",忠实地"栖心释氏",却不能保证佛禅修习的"得心见性",级质不高,进阶未远,之于佛学的依止不"甚深",与此前的王维、同时代的刘禹锡,差距不可以道里计。个中原委,陈说成难。白氏痴于诗,迷于吟唱,常常"连朝接夕,不自知其苦",从接受史考稽,白诗流播亦广远,许多篇什透着佛禅气息,传递出对人生高妙的感悟,然而学人之于白诗的总体评价不高,此又成白诗研究的学术难点。苏轼的为难情绪或许代表了选家的心态:"不与饭俱咽,即与饭俱吐",真教人难能所以。析"难"辩"难",大致有如下原因:一是其对于佛学信仰大多止于礼仪化,难窥堂奥;二是牵挂见多,用志歧纷,儒释均未得真谛,往往在"达"际思想"中隐","穷"时又"急于兼济",进退失据,信仰无凭依;第三,白氏之于语言,尤其是诗歌语言的认识,与佛禅相去嫌远,其所执信、执着追求的"八言不化"、"至哉八言"等,早已落入禅家不屑的言筌;最后的原因更隐蔽些,虽不便缕析条陈,总觉与诗人的胸襟、志趣、操守有关联:史上白氏的"好名"、"爱官职"、"爱富贵"以及太过惜身,独怜自爱等等,似乎都无可厚非,然而就精神世界绝胜之境的营造建筑来说,很可能就是"前前逝去,后后生起"的因缘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 白居易诗歌 佛学依止 “浅俗”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